正在阅读:

重现震惊世界的「印度黑公交案」?这爽片三观也太不正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现震惊世界的「印度黑公交案」?这爽片三观也太不正了

《一个母亲的复仇》选择了向愚昧的本土观众妥协。

文|电影头条

2012年12月,一名就读于印度德里大学医学系的23岁女大学生Jyoti,在与男友看完电影回家时,误上了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

车上包括司机在内有6名男子。男友被殴打后关押在驾驶室,女生则被轮番施暴。

被送进医院时,女生体内的肠子只剩下不到5%,13天后不治身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

更是,印度诸多黑暗面的冰山一角。

也因此,外界一直将受害者称为“印度的女儿”。

2015年,英国BBC将此案拍成纪录片,就以《印度的女儿》命名。

拍摄角度很全面:

加害人,受害人父母,加害人父母,受害人老师,正、反方律师,法官,进步人士,都接受了采访。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警方——

政客——

罪犯的辩护律师——

罪犯本人——

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IMDb 8.2,豆瓣评分8.9。

但在印度本土,却遭到禁播。

两年后,一部根据此案改编,由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在印度本土上映了。

上映首周,印度本土票房就突破1.4亿卢比票房,国内外总揽63亿卢比票房。

和高票房相匹配的,是居高不下的超高口碑。

女主希里黛玉,更是凭此片在印度第65届国家电影上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及特别奖,被评为“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

上周五,《一个母亲的复仇》开始在中国大陆公映。

先看豆瓣分数,不太行。

再看电影,条姐心情复杂。

它不像《摔跤吧!爸爸》,在歌颂女性力量的同时,能够用跌宕起伏的剧情套路,能让观众较为愉悦地度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

整部电影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割裂的。

它很像,某部著名禁片的复仇情节,加上某种套路化的警察刻板印象,某种日式热血正义侦探的形象,一个复仇的母亲,和“德里黑公交案”搅和在一起后,生下的畸形产物。

另一方面,结合印度女性地位、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禁播的BBC纪录片,条姐也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不够正确的三观,为什么能在本土挑动情绪和力量,反过来为电影赋值。

先聊聊剧情和案件对比。

毕竟,这是被它写在脑门上的最大看点。

你会发现,它为了迎合本土观众的落后文化,做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基础操作:混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基本矛盾。

德里案——

陌生人作案,受害者是完全无辜的成年女性,天降横祸,本土落后文化是罪魁祸首。

电影——

加害者是情人节当天,向受害者求爱受挫的男同学+受害者母亲班上的学生,是缺乏父母管教的富家子弟,熟人作案。

前半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受害女生(电影没明说,但应该是未成年)尖锐带刺的态度。

对待教师职业的继母,冷眼冷面,在家只叫“老师”不叫“妈妈”。

对待不喜欢的男同学,不耐烦+嘲讽。

简言之,是一个被惯坏、叛逆期的富家少女形象。

甚至受害者母亲(继母)和罪犯也有矛盾。

就在案发前,罪犯在课堂上传不可描述小视频给女同学,被正在上课的受害者母亲发现后,手机被丢出教室并被叫家长。

案发现场也隐隐透露出受害者有罪论的味道。

少女回避问题,半蒙半骗,向父亲讨得情人节派对的参加许可。

那其实是一个纸醉金迷,充斥着药品、酒精、热舞的场所。

案发当晚,她准备向喜欢的男生表白,打扮十分美艳。

当喜欢她的男生(罪犯)前来邀请她跳舞时,她“高傲”,“不给面子”。

男生求爱受挫,回到卡座向狐朋狗友发脾气,男生的表哥自告奋勇,让表弟“学着点”。

表哥端着一杯下了迷药的酒接近少女,谁知同样被怼,酒也被少女的朋友误喝,表哥一肚子火。

和受害少女结伴的有两个朋友:一个男生,临时被家里人叫去机场;一个女生,喝了加料酒后不省人事。

十二点半,落单的少女走出大门,打电话告知继母正准备叫车回家。

就在打出租车电话时,被拒的男生和狐朋狗友们将她打翻并绑架上车,离开派对现场。

女生在车内反抗,被殴打。

车内情形没有继续展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凝重、漫长的俯拍镜头。

德里案——

侵害过程中公交车继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受害者和男友被扔下车后,罪犯试图碾压他们毁尸灭迹。

凌晨,两人被路人发现后送进医院。

受害者体内脏器严重受损,肠道被拉出体外,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生命,13天后不治身亡。

电影——

车开到偏僻之处,一动不动的女生被扔下车,罪犯一脚将她踹进污水沟后驾车离开。

第二天早上,满脸血污、看上去跟死了没区别的受害者被晨跑的人发现并送进医院。

身体侵害被严重弱化,几乎没有通过台词交代伤情,住院一段时间后即伤愈出院。

德里案——

6名嫌犯,1人在狱中自杀,1人(案情最重者)因为未成年被判3年徒刑,现已经刑满释放。

其余4名嫌犯,因为不认为自己有罪,一直不服上诉,经过四年的扯皮之后,被判处死刑。

电影——

案件引起举国关注,却因为法医取证时间是在案发后72小时,受害者体内证据受损,4名嫌犯均被无罪释放。

法庭辩论被简化到几乎不存在,“没有证据”的说法逻辑不成立,完全回避真正的司法讨论。

好了,罪案“改编”部分到此结束。

从基本矛盾到犯罪的文化根基,改得大刀阔斧,根本就是脱胎换骨的“再创作”。

还有一大半的时长,被接上了一部4分复仇爽片的剧本。

满分是10分,它离合格还有段距离,因为漏洞百出。

一个正义的私家侦探,向愤怒的继母伸出援手,如同一个天降柯南,继母就这样掌握了罪犯的住址作息癖好家里钥匙在哪等隐私信息。

继母大开金手指,合纵连横,请到身手了得的女性帮手,对第一个嫌犯实施诱惑绑架阉割一条龙后,放人回家,也不怕人家报警。

编剧也怕嫌犯报警,于是安排他在浴室一头栽倒,干脆摔死,死无对证。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继母化身野生化学家,买了一袋苹果,在自家厨房里剁吧剁吧,用果核提取氰化物,目测提取了得有两斤。

投毒将一名嫌犯毒成瘫痪后,又将投毒嫌疑嫁祸给另一个嫌犯,双杀完成,警察表示证据确凿,没有疑虑。

只有一位智商在线的正义警察,在案发现场捡到了继母遗落的眼镜,但却正义感上线,没有上报,伙同其他人将被栽赃的“投毒犯”投入监狱捡肥皂。

可能是一切进行得太顺利,怎么都拖不够时长,最后一个嫌犯被强行升级,设置成了罪恶累累的杀人惯犯。

也不管这种人为什么会跟上中学的富家子弟称兄道弟,根本没有道理。

杀人惯犯很没脑子,不仅不跑,还跑去杀侦探,杀完侦探还从天而降,去杀正在度假的女主全家。

爸爸被秒杀,杀人惯犯肌肉男vs继母和伤愈出院的女儿,场面一度一边倒,直到正义警察从天而降,控制住了局面。

大家拿着枪围成圈圈一顿叭叭叭,警察对母亲:

“不要开枪!如果你开枪,他会死,你也会成为杀人犯!……

(条姐:港得没错!)

……如果你一定要开枪,就用正确的枪!”

说着就将自己的配枪递给了母亲。

(条姐:……)

躲在树后听大人们叭叭叭的大女儿,此时终于知道手刃仇人的就是自己一直抗拒的继母,叛逆少女终被母爱感动,飞奔出来喊了全片唯一一声“妈”。

母亲十分感动,当着女儿的面开枪处决了罪犯。

全片结束。

德里案,是人性和文化的恶行。

却被一再扭曲,一再降维,否定恶行背后的文化根基,否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之中的作用,降维成了一部讴歌母爱和私刑的复仇爽片。

最大矛盾,被降维成离异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

道德败坏的富家子弟,成为无知、反智者的背锅侠。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和它在国内连7分都没得的原因。

失望是肯定的,但并非不可理解。

电影是大众文化产品。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一个母亲的复仇》选择了向愚昧的本土观众妥协,选择了迎合受害者有罪论、推崇私刑者的价值观。

作为商业电影,在本土,它获得商业+名声的双重成功。

这并不代表,它的价值观可以被另一片土地接受。

其实就在最近,网飞也新出了一部关于德里案的作品。

片名——《德里罪案》。

口碑——IMDb 8.7,豆瓣评分9.0。

站在《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反面,《德里罪案》客观、细致、条分缕析、不偏不倚,不为迎合观众做任何“戏说改编”。

那才是条姐心中,审视恶行的正确态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现震惊世界的「印度黑公交案」?这爽片三观也太不正了

《一个母亲的复仇》选择了向愚昧的本土观众妥协。

文|电影头条

2012年12月,一名就读于印度德里大学医学系的23岁女大学生Jyoti,在与男友看完电影回家时,误上了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

车上包括司机在内有6名男子。男友被殴打后关押在驾驶室,女生则被轮番施暴。

被送进医院时,女生体内的肠子只剩下不到5%,13天后不治身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

更是,印度诸多黑暗面的冰山一角。

也因此,外界一直将受害者称为“印度的女儿”。

2015年,英国BBC将此案拍成纪录片,就以《印度的女儿》命名。

拍摄角度很全面:

加害人,受害人父母,加害人父母,受害人老师,正、反方律师,法官,进步人士,都接受了采访。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警方——

政客——

罪犯的辩护律师——

罪犯本人——

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IMDb 8.2,豆瓣评分8.9。

但在印度本土,却遭到禁播。

两年后,一部根据此案改编,由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在印度本土上映了。

上映首周,印度本土票房就突破1.4亿卢比票房,国内外总揽63亿卢比票房。

和高票房相匹配的,是居高不下的超高口碑。

女主希里黛玉,更是凭此片在印度第65届国家电影上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及特别奖,被评为“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

上周五,《一个母亲的复仇》开始在中国大陆公映。

先看豆瓣分数,不太行。

再看电影,条姐心情复杂。

它不像《摔跤吧!爸爸》,在歌颂女性力量的同时,能够用跌宕起伏的剧情套路,能让观众较为愉悦地度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

整部电影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割裂的。

它很像,某部著名禁片的复仇情节,加上某种套路化的警察刻板印象,某种日式热血正义侦探的形象,一个复仇的母亲,和“德里黑公交案”搅和在一起后,生下的畸形产物。

另一方面,结合印度女性地位、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禁播的BBC纪录片,条姐也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不够正确的三观,为什么能在本土挑动情绪和力量,反过来为电影赋值。

先聊聊剧情和案件对比。

毕竟,这是被它写在脑门上的最大看点。

你会发现,它为了迎合本土观众的落后文化,做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基础操作:混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基本矛盾。

德里案——

陌生人作案,受害者是完全无辜的成年女性,天降横祸,本土落后文化是罪魁祸首。

电影——

加害者是情人节当天,向受害者求爱受挫的男同学+受害者母亲班上的学生,是缺乏父母管教的富家子弟,熟人作案。

前半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受害女生(电影没明说,但应该是未成年)尖锐带刺的态度。

对待教师职业的继母,冷眼冷面,在家只叫“老师”不叫“妈妈”。

对待不喜欢的男同学,不耐烦+嘲讽。

简言之,是一个被惯坏、叛逆期的富家少女形象。

甚至受害者母亲(继母)和罪犯也有矛盾。

就在案发前,罪犯在课堂上传不可描述小视频给女同学,被正在上课的受害者母亲发现后,手机被丢出教室并被叫家长。

案发现场也隐隐透露出受害者有罪论的味道。

少女回避问题,半蒙半骗,向父亲讨得情人节派对的参加许可。

那其实是一个纸醉金迷,充斥着药品、酒精、热舞的场所。

案发当晚,她准备向喜欢的男生表白,打扮十分美艳。

当喜欢她的男生(罪犯)前来邀请她跳舞时,她“高傲”,“不给面子”。

男生求爱受挫,回到卡座向狐朋狗友发脾气,男生的表哥自告奋勇,让表弟“学着点”。

表哥端着一杯下了迷药的酒接近少女,谁知同样被怼,酒也被少女的朋友误喝,表哥一肚子火。

和受害少女结伴的有两个朋友:一个男生,临时被家里人叫去机场;一个女生,喝了加料酒后不省人事。

十二点半,落单的少女走出大门,打电话告知继母正准备叫车回家。

就在打出租车电话时,被拒的男生和狐朋狗友们将她打翻并绑架上车,离开派对现场。

女生在车内反抗,被殴打。

车内情形没有继续展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凝重、漫长的俯拍镜头。

德里案——

侵害过程中公交车继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受害者和男友被扔下车后,罪犯试图碾压他们毁尸灭迹。

凌晨,两人被路人发现后送进医院。

受害者体内脏器严重受损,肠道被拉出体外,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生命,13天后不治身亡。

电影——

车开到偏僻之处,一动不动的女生被扔下车,罪犯一脚将她踹进污水沟后驾车离开。

第二天早上,满脸血污、看上去跟死了没区别的受害者被晨跑的人发现并送进医院。

身体侵害被严重弱化,几乎没有通过台词交代伤情,住院一段时间后即伤愈出院。

德里案——

6名嫌犯,1人在狱中自杀,1人(案情最重者)因为未成年被判3年徒刑,现已经刑满释放。

其余4名嫌犯,因为不认为自己有罪,一直不服上诉,经过四年的扯皮之后,被判处死刑。

电影——

案件引起举国关注,却因为法医取证时间是在案发后72小时,受害者体内证据受损,4名嫌犯均被无罪释放。

法庭辩论被简化到几乎不存在,“没有证据”的说法逻辑不成立,完全回避真正的司法讨论。

好了,罪案“改编”部分到此结束。

从基本矛盾到犯罪的文化根基,改得大刀阔斧,根本就是脱胎换骨的“再创作”。

还有一大半的时长,被接上了一部4分复仇爽片的剧本。

满分是10分,它离合格还有段距离,因为漏洞百出。

一个正义的私家侦探,向愤怒的继母伸出援手,如同一个天降柯南,继母就这样掌握了罪犯的住址作息癖好家里钥匙在哪等隐私信息。

继母大开金手指,合纵连横,请到身手了得的女性帮手,对第一个嫌犯实施诱惑绑架阉割一条龙后,放人回家,也不怕人家报警。

编剧也怕嫌犯报警,于是安排他在浴室一头栽倒,干脆摔死,死无对证。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继母化身野生化学家,买了一袋苹果,在自家厨房里剁吧剁吧,用果核提取氰化物,目测提取了得有两斤。

投毒将一名嫌犯毒成瘫痪后,又将投毒嫌疑嫁祸给另一个嫌犯,双杀完成,警察表示证据确凿,没有疑虑。

只有一位智商在线的正义警察,在案发现场捡到了继母遗落的眼镜,但却正义感上线,没有上报,伙同其他人将被栽赃的“投毒犯”投入监狱捡肥皂。

可能是一切进行得太顺利,怎么都拖不够时长,最后一个嫌犯被强行升级,设置成了罪恶累累的杀人惯犯。

也不管这种人为什么会跟上中学的富家子弟称兄道弟,根本没有道理。

杀人惯犯很没脑子,不仅不跑,还跑去杀侦探,杀完侦探还从天而降,去杀正在度假的女主全家。

爸爸被秒杀,杀人惯犯肌肉男vs继母和伤愈出院的女儿,场面一度一边倒,直到正义警察从天而降,控制住了局面。

大家拿着枪围成圈圈一顿叭叭叭,警察对母亲:

“不要开枪!如果你开枪,他会死,你也会成为杀人犯!……

(条姐:港得没错!)

……如果你一定要开枪,就用正确的枪!”

说着就将自己的配枪递给了母亲。

(条姐:……)

躲在树后听大人们叭叭叭的大女儿,此时终于知道手刃仇人的就是自己一直抗拒的继母,叛逆少女终被母爱感动,飞奔出来喊了全片唯一一声“妈”。

母亲十分感动,当着女儿的面开枪处决了罪犯。

全片结束。

德里案,是人性和文化的恶行。

却被一再扭曲,一再降维,否定恶行背后的文化根基,否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之中的作用,降维成了一部讴歌母爱和私刑的复仇爽片。

最大矛盾,被降维成离异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

道德败坏的富家子弟,成为无知、反智者的背锅侠。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和它在国内连7分都没得的原因。

失望是肯定的,但并非不可理解。

电影是大众文化产品。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一个母亲的复仇》选择了向愚昧的本土观众妥协,选择了迎合受害者有罪论、推崇私刑者的价值观。

作为商业电影,在本土,它获得商业+名声的双重成功。

这并不代表,它的价值观可以被另一片土地接受。

其实就在最近,网飞也新出了一部关于德里案的作品。

片名——《德里罪案》。

口碑——IMDb 8.7,豆瓣评分9.0。

站在《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反面,《德里罪案》客观、细致、条分缕析、不偏不倚,不为迎合观众做任何“戏说改编”。

那才是条姐心中,审视恶行的正确态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