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刚刚过去的五一档国产片遭遇《复联4》的全面碾压,但有一部小国别电影成绩令人眼前一亮。4月29日黎巴嫩《何以为家》正式上映,上映9天上映9天稳坐影榜第二,豆瓣评分8.9。作为一部小国别电影,《何以为家》为何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文 |文化产业评论  周思艺

已经结束的五一档内地电影大盘似乎并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4月24日上映的《复联4》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增势,占据着高达70%至80%的市场排片,票房已逾39亿。国产电影的表现则相对平淡,由王家卫监制的《撞死了一只羊》虽然口碑获赞,但仍然无法突破文艺片的票房魔咒,迟迟未破千万。张震、廖凡、倪妮等人主演的《雪暴》也以2000万票房惨淡入场。而郑凯、郭采洁主演的《下一任:前任》,虽然票房破亿,豆瓣评分却低至2.6分。

不过在《复联4》的强压之下,4月29日上映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却令人眼前一亮,上映9天稳坐影榜第二,豆瓣评分8.9,是一部口碑与市场兼得的佳作。

作为一部小国别电影,《何以为家》为何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在新时期的中国引进片市场中,小国别电影又是如何拥有自己一席之地的呢?

苦难、深情的黎巴嫩影像

“微笑,扎因,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何以为家》结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正是这一微笑,如同阴沟中的皎月,融化了人们内心压抑的种种情绪,将其定格为一瞬间的美好,也成了这部作品中含笑带泪的记忆。

电影《何以为家》以一个12岁男孩赞恩对父母的诉讼为始,在闪回中折射出黎巴嫩原生态的社会剖面与牵动整个世界的难民议题。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分裂、难民的卑微处境与漂泊现状、贫穷导致的情感匮乏与多维缺失,如同张开翅膀的铁鸟,笼罩着这个经济脆弱、民生凋敝的国家。

赞恩的家人是黎巴嫩底层民众的一个缩影。他们居住在脏乱的贫民窟街区,住着漏水的小房子,睡觉时甚至都无处翻身。父母无力改变窘迫的现状,他们只是不断地生育,又将生下的孩子抛向残酷的现实,诉诸暴力与咒骂。男孩们整日游荡在大街上,以木棒、烟头为玩乐。女孩们被当作交易的对象,经历初潮便许配人家。这里没有滑板和糖果,也谈不上温暖与亲情,只有未成年的童工与11岁的新娘。

12岁的赞恩,瘦弱、聪明且坚强,有着超过同龄人的成熟和清醒。他帮助父母照顾自己的妹妹,制作果汁叫卖、为小商店的雇主送货和换煤气罐。他与妹妹萨哈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当他发现妹妹第一次来例假,立马将她拉到卫生间,教她处理的方法,还叮嘱妹妹一定不能被父母发现,以免被当作商品交换。当萨哈的秘密被发现后,他又赶快将妹妹的衣服打包,拿出自己存的钱,准备把妹妹送到安全的地方。但他最终没能救下妹妹,愤怒的他离开了那个没有丝毫温情的家。

在游乐场中,他遇到了在餐厅打黑工的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找不到工作的他帮助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孩子。在与拉希尔的相处中,他第一次感受到真实的母爱与家人的感情,露出了唯一一次如他那个年纪的小男孩般的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拉希尔被拘捕,赞恩与黑人宝宝又开始了他们的流浪之旅。历经苦楚的赞恩向往街市小女孩描绘的美丽国度,萌生了逃离的愿景,然而当他再一次回到家想要拿到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时,却听说了妹妹萨哈死亡的消息。他怒上心头,犯下大错,被抓捕入狱。

在狱中,赞恩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却没有好好地抚养他。他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不要再生育,不要再将无辜的孩子抛向人间流浪。“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赞恩的心声,如同一击击重锤,震动着观众的心。“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孩子是世界上最为脆弱、明媚、生意盎然的生灵,也正因如此,当孩子成为残忍的承载者,或是苦难的世袭者,才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何以为家》的底色是粗犷的,但情感却异常细腻。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影像,跟随赞恩的足迹,穿梭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我们也随之看到了城里杂乱的旧货市场、破败的贫民窟、人头攒动的救助站......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赋予了影片一种忧郁低沉的情调,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善良之心与冷酷环境的戏剧冲突。

对于能够走进电影院的中国观众而言,这种凋敝与落魄更有着异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但正如伟大的哲人纪伯伦所述“你们的黎巴嫩是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的少年。”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国度,都有着其生机与寂静的两面性,我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侧影。但也正是有敢为人先的电影人,这样的景象才能够在深层情感中传递,成为异域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

《何以为家》的成功,体现了小国别影片由类型审美向现实题材的深度拓展。

首先,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创作,以真实人物参演塑造,以真实场景呈现真实,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观众的认同感。其次,影片注重对内在情绪的把握与渲染,而非表面的煽情,这就促使观众沉浸其中,由此带动情绪共振。再者,影片中通过难民议题、社会分化、教育、人性等多种元素的相互碰撞,激发了奇异的光彩,丰盈了电影的血肉。

中国以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往往被贴上反映生活和贴近现实的标签,但大多都倾向于营造一种乌托邦式的完满。直至《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才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主义电影的强烈关注。《嘉年华》《无名之辈》《找到你》,无一不是以当代中国的影像为核,关注边缘群体与个体的命运,通过冷静而不煽情的批判,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但这些影片大多采用隐喻性、诙谐性的手法,在真实感上有一定欠缺。如何在保证题材的现实性与真实性的同时,塑造出丰满的人物与多元冲突的社会景观,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国别电影的崛起之路

《何以为家》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小国别电影的强势崛起和市场潜力。根据《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7年进口电影源地中,美国电影占据54%,仍然是进口片的主要来源,其次是日本和法国分别占10%,英国5%,其余电影则来自于德国、印度、爱尔兰、丹麦、墨西哥、泰国、西班牙等诸多国家。

其中,以《摔跤吧!爸爸》最为亮眼,凭借12.99 亿元的高票房创造了印度电影在国内的最高票房纪录,甚至有影迷评价它:“上映得悄无声息,结束得万众瞩目。”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在2017年,印度电影还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宝莱坞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印度电影不俗的市场表现,2018年引进的印度电影数量已经大幅提升。

要知道,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引进片市场虽然长期实行配额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好莱坞影片凭借其世界梦工厂的制作与宣发优势,占据着引进片的高地,占比一度高达80%。但近年来,影片的源地更加多元,小国别影片频出爆款,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与政策、市场、受众和电影本身的特质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政策利导:小国电影现微光

国家文化政策对于非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有较为积极的影响。2017 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带一路”已成为一个常设单元。“一带一路”沿线47 个国家的电影人和电影机构的 1016 部影片参与展映。我国与罗马尼亚、希腊、以色列等 15个国家都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

去年,中国电影频道还和黎巴嫩合作举办“中国电影月”活动,在黎巴嫩国家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大唐玄奘》《十二生肖》《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十部中国影片。相信未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将以电影为纽带,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

市场争舸:多元文化共峥嵘

小国别电影崛起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市场的自主调节。好莱坞电影一向以奇观呈现、类型叙事、视觉消费为主导。但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数字化技术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东方魔幻电影与本土科幻制作中,受众对于单纯以奇观化为噱头的好莱坞电影已经出现审美疲劳。

同时,《摔跤吧!爸爸》创造的票房奇迹,《看不见的客人》的优异表现,让内地发行商看到了丰厚的利润空间,也使得院线和观众开始接纳好莱坞影片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影片。以中小成本影片为主,具有多国别、多题材、多类型特点的“批片”异军突起,成为市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2017年我国共引进98部国外电影,其中“批片”64部,票房达到51.43亿。《一条狗的使命》的温馨感人、《爱乐之城》的细腻奇妙、《至爱梵高》的文艺幽远,都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异质呈现:喜剧烧脑现实向

从类型来看,在内地市场表现良好的小国别电影大多以悬疑、犯罪、喜剧为主,富有戏剧张力和异域风采。自2017年《摔跤吧!爸爸》一役后,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甚至很难再将其视为小国别电影(本文仍然将其放入小国别电影)。

《看不见的客人》以扎实的剧本、流畅的逻辑、情绪的渲染,最终实现了扣人心弦的反转,充满艺术震撼力。《天才枪手》通过声音的巧妙运用和表情手势的特写,给观众营造了非同寻常的视听感觉。

《调音师》将喜剧元素与悬疑片模式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宝莱坞悬疑电影风格。《何以为家》凭借其现实主义品格和深刻的情感释放,成为了小国别电影中的又一面旗帜。而五月亟待上映的墨西哥导演阿方索的电影《罗马》,同样也是一部聚焦墨西哥底层女性的,充满诗意叙事与符号隐喻的现实主义电影。

价值提取:情绪共振添新火

小国别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开辟一片天地还因为其对于具有普世价值与情感共鸣的现实元素的挖掘。无论类型、地域、种族、制度有何不同,这种共通性的价值探索总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广泛热议。《摔跤吧!爸爸》对于印度女性生存困境的描写、坚韧向上的励志内核与父亲形象的塑造,都是它拉近与观众距离,赢得人心的不二法门。《天才枪手》虽然以考试舞弊为题材,但却在情节的推进中剥开青春、成长、背叛等诸多现实议题。

《完美陌生人》在喜剧的氛围中向着现代人的精神疏离与人性异化发出了拷问。《何以为家》则从黎巴嫩的贫民影像中散射出亲子关系、成长教育等具有世界共通性的话题,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结论

小国别电影爆款的不断出现,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对于海外电影更加开放,中国观众对于多元文化艺术的接纳程度提升,这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共荣。就像驻黎巴嫩使馆临时代办蒋祖扬所说“电影是近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承载一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小国别电影的引进,能够让中国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化。

另一方面,小国别影片的成功也为中国电影创作与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炫目的特效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好电影的必备要素,内容才是。能够切切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切中受众的燃点和泪点,才是好电影的创作之道。在市场原有的类型创作中,应当面向更多元的创作方向,以现实题材为原点,拓展现实+喜剧,现实+悬疑,现实+青春等等模式,在类型变奏与情绪共振中发展出与本国特有文化相适应的影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刚刚过去的五一档国产片遭遇《复联4》的全面碾压,但有一部小国别电影成绩令人眼前一亮。4月29日黎巴嫩《何以为家》正式上映,上映9天上映9天稳坐影榜第二,豆瓣评分8.9。作为一部小国别电影,《何以为家》为何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文 |文化产业评论  周思艺

已经结束的五一档内地电影大盘似乎并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4月24日上映的《复联4》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增势,占据着高达70%至80%的市场排片,票房已逾39亿。国产电影的表现则相对平淡,由王家卫监制的《撞死了一只羊》虽然口碑获赞,但仍然无法突破文艺片的票房魔咒,迟迟未破千万。张震、廖凡、倪妮等人主演的《雪暴》也以2000万票房惨淡入场。而郑凯、郭采洁主演的《下一任:前任》,虽然票房破亿,豆瓣评分却低至2.6分。

不过在《复联4》的强压之下,4月29日上映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却令人眼前一亮,上映9天稳坐影榜第二,豆瓣评分8.9,是一部口碑与市场兼得的佳作。

作为一部小国别电影,《何以为家》为何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在新时期的中国引进片市场中,小国别电影又是如何拥有自己一席之地的呢?

苦难、深情的黎巴嫩影像

“微笑,扎因,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何以为家》结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正是这一微笑,如同阴沟中的皎月,融化了人们内心压抑的种种情绪,将其定格为一瞬间的美好,也成了这部作品中含笑带泪的记忆。

电影《何以为家》以一个12岁男孩赞恩对父母的诉讼为始,在闪回中折射出黎巴嫩原生态的社会剖面与牵动整个世界的难民议题。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分裂、难民的卑微处境与漂泊现状、贫穷导致的情感匮乏与多维缺失,如同张开翅膀的铁鸟,笼罩着这个经济脆弱、民生凋敝的国家。

赞恩的家人是黎巴嫩底层民众的一个缩影。他们居住在脏乱的贫民窟街区,住着漏水的小房子,睡觉时甚至都无处翻身。父母无力改变窘迫的现状,他们只是不断地生育,又将生下的孩子抛向残酷的现实,诉诸暴力与咒骂。男孩们整日游荡在大街上,以木棒、烟头为玩乐。女孩们被当作交易的对象,经历初潮便许配人家。这里没有滑板和糖果,也谈不上温暖与亲情,只有未成年的童工与11岁的新娘。

12岁的赞恩,瘦弱、聪明且坚强,有着超过同龄人的成熟和清醒。他帮助父母照顾自己的妹妹,制作果汁叫卖、为小商店的雇主送货和换煤气罐。他与妹妹萨哈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当他发现妹妹第一次来例假,立马将她拉到卫生间,教她处理的方法,还叮嘱妹妹一定不能被父母发现,以免被当作商品交换。当萨哈的秘密被发现后,他又赶快将妹妹的衣服打包,拿出自己存的钱,准备把妹妹送到安全的地方。但他最终没能救下妹妹,愤怒的他离开了那个没有丝毫温情的家。

在游乐场中,他遇到了在餐厅打黑工的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找不到工作的他帮助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孩子。在与拉希尔的相处中,他第一次感受到真实的母爱与家人的感情,露出了唯一一次如他那个年纪的小男孩般的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拉希尔被拘捕,赞恩与黑人宝宝又开始了他们的流浪之旅。历经苦楚的赞恩向往街市小女孩描绘的美丽国度,萌生了逃离的愿景,然而当他再一次回到家想要拿到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时,却听说了妹妹萨哈死亡的消息。他怒上心头,犯下大错,被抓捕入狱。

在狱中,赞恩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却没有好好地抚养他。他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不要再生育,不要再将无辜的孩子抛向人间流浪。“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赞恩的心声,如同一击击重锤,震动着观众的心。“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孩子是世界上最为脆弱、明媚、生意盎然的生灵,也正因如此,当孩子成为残忍的承载者,或是苦难的世袭者,才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何以为家》的底色是粗犷的,但情感却异常细腻。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影像,跟随赞恩的足迹,穿梭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我们也随之看到了城里杂乱的旧货市场、破败的贫民窟、人头攒动的救助站......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赋予了影片一种忧郁低沉的情调,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善良之心与冷酷环境的戏剧冲突。

对于能够走进电影院的中国观众而言,这种凋敝与落魄更有着异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但正如伟大的哲人纪伯伦所述“你们的黎巴嫩是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的少年。”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国度,都有着其生机与寂静的两面性,我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侧影。但也正是有敢为人先的电影人,这样的景象才能够在深层情感中传递,成为异域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

《何以为家》的成功,体现了小国别影片由类型审美向现实题材的深度拓展。

首先,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创作,以真实人物参演塑造,以真实场景呈现真实,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观众的认同感。其次,影片注重对内在情绪的把握与渲染,而非表面的煽情,这就促使观众沉浸其中,由此带动情绪共振。再者,影片中通过难民议题、社会分化、教育、人性等多种元素的相互碰撞,激发了奇异的光彩,丰盈了电影的血肉。

中国以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往往被贴上反映生活和贴近现实的标签,但大多都倾向于营造一种乌托邦式的完满。直至《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才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主义电影的强烈关注。《嘉年华》《无名之辈》《找到你》,无一不是以当代中国的影像为核,关注边缘群体与个体的命运,通过冷静而不煽情的批判,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但这些影片大多采用隐喻性、诙谐性的手法,在真实感上有一定欠缺。如何在保证题材的现实性与真实性的同时,塑造出丰满的人物与多元冲突的社会景观,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国别电影的崛起之路

《何以为家》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小国别电影的强势崛起和市场潜力。根据《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7年进口电影源地中,美国电影占据54%,仍然是进口片的主要来源,其次是日本和法国分别占10%,英国5%,其余电影则来自于德国、印度、爱尔兰、丹麦、墨西哥、泰国、西班牙等诸多国家。

其中,以《摔跤吧!爸爸》最为亮眼,凭借12.99 亿元的高票房创造了印度电影在国内的最高票房纪录,甚至有影迷评价它:“上映得悄无声息,结束得万众瞩目。”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在2017年,印度电影还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宝莱坞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印度电影不俗的市场表现,2018年引进的印度电影数量已经大幅提升。

要知道,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引进片市场虽然长期实行配额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好莱坞影片凭借其世界梦工厂的制作与宣发优势,占据着引进片的高地,占比一度高达80%。但近年来,影片的源地更加多元,小国别影片频出爆款,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与政策、市场、受众和电影本身的特质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政策利导:小国电影现微光

国家文化政策对于非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有较为积极的影响。2017 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带一路”已成为一个常设单元。“一带一路”沿线47 个国家的电影人和电影机构的 1016 部影片参与展映。我国与罗马尼亚、希腊、以色列等 15个国家都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

去年,中国电影频道还和黎巴嫩合作举办“中国电影月”活动,在黎巴嫩国家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大唐玄奘》《十二生肖》《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十部中国影片。相信未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将以电影为纽带,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

市场争舸:多元文化共峥嵘

小国别电影崛起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市场的自主调节。好莱坞电影一向以奇观呈现、类型叙事、视觉消费为主导。但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数字化技术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东方魔幻电影与本土科幻制作中,受众对于单纯以奇观化为噱头的好莱坞电影已经出现审美疲劳。

同时,《摔跤吧!爸爸》创造的票房奇迹,《看不见的客人》的优异表现,让内地发行商看到了丰厚的利润空间,也使得院线和观众开始接纳好莱坞影片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影片。以中小成本影片为主,具有多国别、多题材、多类型特点的“批片”异军突起,成为市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2017年我国共引进98部国外电影,其中“批片”64部,票房达到51.43亿。《一条狗的使命》的温馨感人、《爱乐之城》的细腻奇妙、《至爱梵高》的文艺幽远,都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异质呈现:喜剧烧脑现实向

从类型来看,在内地市场表现良好的小国别电影大多以悬疑、犯罪、喜剧为主,富有戏剧张力和异域风采。自2017年《摔跤吧!爸爸》一役后,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甚至很难再将其视为小国别电影(本文仍然将其放入小国别电影)。

《看不见的客人》以扎实的剧本、流畅的逻辑、情绪的渲染,最终实现了扣人心弦的反转,充满艺术震撼力。《天才枪手》通过声音的巧妙运用和表情手势的特写,给观众营造了非同寻常的视听感觉。

《调音师》将喜剧元素与悬疑片模式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宝莱坞悬疑电影风格。《何以为家》凭借其现实主义品格和深刻的情感释放,成为了小国别电影中的又一面旗帜。而五月亟待上映的墨西哥导演阿方索的电影《罗马》,同样也是一部聚焦墨西哥底层女性的,充满诗意叙事与符号隐喻的现实主义电影。

价值提取:情绪共振添新火

小国别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开辟一片天地还因为其对于具有普世价值与情感共鸣的现实元素的挖掘。无论类型、地域、种族、制度有何不同,这种共通性的价值探索总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广泛热议。《摔跤吧!爸爸》对于印度女性生存困境的描写、坚韧向上的励志内核与父亲形象的塑造,都是它拉近与观众距离,赢得人心的不二法门。《天才枪手》虽然以考试舞弊为题材,但却在情节的推进中剥开青春、成长、背叛等诸多现实议题。

《完美陌生人》在喜剧的氛围中向着现代人的精神疏离与人性异化发出了拷问。《何以为家》则从黎巴嫩的贫民影像中散射出亲子关系、成长教育等具有世界共通性的话题,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结论

小国别电影爆款的不断出现,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对于海外电影更加开放,中国观众对于多元文化艺术的接纳程度提升,这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共荣。就像驻黎巴嫩使馆临时代办蒋祖扬所说“电影是近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承载一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小国别电影的引进,能够让中国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化。

另一方面,小国别影片的成功也为中国电影创作与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炫目的特效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好电影的必备要素,内容才是。能够切切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切中受众的燃点和泪点,才是好电影的创作之道。在市场原有的类型创作中,应当面向更多元的创作方向,以现实题材为原点,拓展现实+喜剧,现实+悬疑,现实+青春等等模式,在类型变奏与情绪共振中发展出与本国特有文化相适应的影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