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网点、没有信贷员、核心系统跑在“云”上、放贷由机器和大数据决定而不是人来拍板……一家与人们熟悉的银行相去甚远的“纯互联网银行”6月25日宣布正式开业。
此前一周的6月18日下午,浙江网商银行(下称网商银行)蓝色“M”形状的Logo和银色大字招牌在其位于杭州市的办公地点德力西大厦上面挂了出来。
界面新闻记者来到德力西大厦16层探访了网商银行的办公地点。从办公场景看起来,这家没有网点的银行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完全不同,密密麻麻的工位,林立的电脑,以及低头不停敲打键盘的员工,令人感觉更像是走进了一家IT企业。
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的办公室位于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一角,据称这些天他正马不停蹄谈各种合作。界面新闻记者获知,网商银行正在与多家银行展开洽谈,希望通过注册资本金、同业拆借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网商银行有着来自不同银行背景的高管团队。行长俞胜法此前是杭州银行的行长,副行长赵卫星有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多年从业经验,而首席信息官唐家才原来是农行总行软件开发中心主任。
高管团队直接负责对应的具体业务部门,结构较为扁平化。目前,网商银行一共有12个部门,包括业务、风险、技术三大块,还有一些财务运营客服人力资源等中后台的部门。
庞大的信贷员队伍曾是传统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础。从银行发布的财报来看,几家上市大行的员工数都超过10万。作为一家没有经营地域限制的银行,网商银行也承诺将服务覆盖到全国,对应的员工数却只有区区300人。
不仅员工总数少,在人员构成上,网商银行也与传统银行有很大差别。在这300号人中,近一半都归属IT团队。80人左右的数据部门则是第二大的团队,主要负责数据挖掘分析建模风控等,大部分都是原蚂蚁金服集团的技术人员。
俞胜法认为目前的高管团队配备“很精炼”,是按照实际业务需要来配备,不介入的业务就不配备人员,比如网商银行目前不做投资银行和衍生品业务,就没有相应的团队和部门。
没有前台的信贷员和柜台服务人员,网商银行凭借继承自阿里小贷的能力,让机器和大数据“接管”信贷业务。网商银行声称将依靠大数据来获取客户,做风险甄别。将依托大数据分析来给用户画像。客户何时需要贷款,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网商银行根据积累的大数据和建立的风险模型,可以实时甚至提前做出判断。
在大数据“超级大脑”的帮助下,给你放贷款的将是机器,而不是人。未来在网商银行贷款,流程可能是这样的:3分钟在电脑上填写并提交贷款申请,1秒钟之内贷款发放到你的账户,过程中零人工干预。
传统的线下贷款业务流程,先通过营销去发现贷款用户,然后由信贷员上门做调查,回来之后准备材料,继而拿着材料上报,由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详实的调研和材料证明可行性,期间需要多人审批,最后由行长签字同意发放,这样一个流程最快也要72小时。
而因为没有人工干预,由机器和大数据迅速处理,网商银行单笔贷款的成本不到2元钱,传统的线下贷款单笔成本则在2000元左右。
在发布会现场,界面新闻记者获悉网商银行的首款产品将很快面市,将有三个特色:一是目标客户群体将主要针对电商平台上的个人卖家和个人创业者;二是简单的纯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整个流程都是纯线上,随借随还,方便灵活;三是利率低。
俞胜法解释利率低的原因:“贷款定价主要考虑三个因素,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在风险成本上网商银行有优势。因为我们有阿里小贷过去近五年经验和数据积累,能让我们很好地控制风险。”
短期内,存款将不是网商银行的主要业务。“由于远程开户尚未放开,没有一个账户体系,很多业务还不能开展,初步只会做一些贷款业务。”俞胜法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
“我们设计了很多产品,但在远程开户的问题上我们还在等待监管的批准。”俞胜法表示,希望监管部门能让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两家网络银行先行先试。
2014年3月14日,央行《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发,给予了直销银行非现场开户合法性的部分肯定,但并未完全放开相关规定。按照原有的监管规范,开设银行账户只能通过柜台,要求“面签”。但实际上,远程银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已经可以达到实名认证的同等效果,但银行账户涉及到大额资金,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漏洞,所以央行轻易不能放松。
对此,俞胜法表示,可以让两家银行在一定范围内或者一定区域内先行先试,“如果不试一下看看风险到底在哪里的话,永远也不知道这条路是否可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