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十六届文华奖得主陈素琴:走出基层院团的自强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十六届文华奖得主陈素琴:走出基层院团的自强之路

陈素琴,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员。从基层走向辉煌,她坚信,“用传统艺术讲好当代故事,用地方艺术讲好民族故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文:秦丹华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2019年,对于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来说,可以称得上“斩获颇丰”:凭借在《太行娘亲》中的出色表现,先是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紧接着又获评文华表演奖,这让陈素琴既高兴又惶恐。

“作为地市级院团,被山西这样一个戏曲大省推荐参评文华奖,这对我们来说很不容易。而此番获评文华表演奖,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上党梆子的信心。”陈素琴说,“我们长年在田间地头、沟沟壑壑里为老百姓演出,得到了老百姓的点赞;如今,我们的地方剧种也能登上大雅之堂,获得专家和城市观众的认可,这是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肯定。”陈素琴高兴之余,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综合能力,更要把剧院带好、把上党梆子发扬光大”。

基层院团排戏特别不容易,做了近20年“团长”的陈素琴对此深有体会。2000年,陈素琴当选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一干就是14年。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县级院团,当年的高平市人民剧团举步维艰,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但是,陈素琴认为剧目是院团立足的根本,甫一上任,她就带领院团进行剧目创作。2001年,新创剧目《陈圆圆》便荣获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12项大奖;2002年,凭借《陈圆圆》,陈素琴摘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拿到梅花奖后的陈素琴并没有太多欣喜,反而深感忧虑:大家勒紧腰带、拼劲十足地陪自己一举拿下了梅花奖,自己如何回馈团里?有了国家级奖项的加持,怎样才能打出剧团的知名度、提升市场影响力和演员的综合素质,让大家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呢?

此后,陈素琴在自我艺术发展上沉寂多年,一心一意建设、发展高平市人民剧团。曾经,她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给演员们发工资、换设备、创剧目,先后创作出《西沟女儿》《红腰带》《深山腊梅》等在山西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口碑剧目;她带领团里的演员每年下基层演出400多场,打着铺盖卷到处跑。终于,小小的县级院团在当地风生水起、一支独秀;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2014年陈素琴被调到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承担起地级市院团的发展重任。

“有戏就有戏,没戏就没戏。”陈素琴常常这样讲,她很庆幸在院团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停止创作,“任何艺术院团发展都要靠自己,国家只能帮你站起来,要想走得好还得凭实力。” 如今,院里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作,几乎每年都在排新戏,陈素琴也被人们戏称为“铁人”“金刚葫芦娃”。

基层院团缺钱又缺人,连舞美人员都得借,更勿论主创人员了。陈素琴鼓励大家,“50斤的力气扛100斤的粮食”,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为了创作《太行娘亲》,陈素琴“三顾茅庐”终于请到了著名编剧李莉打造剧本;创排以来,剧组召开了近200人次的专家座谈会,剧本修改了十几稿,登上舞台之后又修改了6次;每次演完,所有主创立马集合在一起商量并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小院团没有明确的部门划分,大家什么都得干……就这样,《太行娘亲》成功地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高龄戏迷、革命后代、普通观众……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在舞台上,“英雄母亲”的形象已经很多,“太行娘亲”又有何特殊之处呢?在陈素琴看来,“赵氏”就是一个普通人,作为母亲、奶奶,她爱儿子、疼孙子,甚至有些自私、狭隘;但是,当日本鬼子要屠村时,她心甘情愿地抱着亲孙子赴死,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也有人会质疑情节设计的合理性,认为不会有人为了别人的孩子牺牲自己的孩子,但这就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真实发生的故事,娘亲就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群体。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就是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铭记这段历史、缅怀这些英雄。” 陈素琴说得恳切,“其实,娘亲们没有想过要做英雄,她们就是为了信义,就是觉得这样的牺牲能够保护八路军的后代、能够保护全村的老百姓,很值!”

两年来,《太行娘亲》演出约130场,舞台上“赵氏”的角色不断完善。陈素琴说这是自我施压的成果:“我想塑造一个特殊的母亲形象,因此在导演的帮助下,为人物做了很多个性的表演设计。按理说,赵氏40岁了,应该是青衣,但是她性格泼辣,所以又加了些老旦、彩旦、花旦的色彩,不同行当的综合呈现让观众耳目一新。”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文华表演奖专家点评陈素琴的表演时称:“她在欢庆孙子满月的场景中的演唱,活泼清朗欢快;在目睹日寇血腥屠杀的场面后,回家诉说惨状时的演唱,则以快节奏的跌宕唱腔表现内心的惊恐;哭坟时的演唱,以清板的形式吐露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怒斥日寇的演唱,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唱出了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情怀。人物的内心历程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一部《太行娘亲》,出彩的不仅是主角,剧中饰演“梨花”的“90后”演员张晶也获得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在陈素琴看来,剧目创作是培养演员的绝佳方式。“《太行娘亲》中,从50后、60后再到90后、00后,每一代演员都有,这说明我们的剧种传承做得好。”陈素琴说,“用传统艺术讲好当代故事,用地方艺术讲好民族故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努力探寻与时代相契合的创作路径,推出好作品,让更多的人爱上上党梆子。” 

相关阅读:

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由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产生。2019年4月19日,经过推荐、评选、公示等环节,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的十位得主揭晓。万晓慧、王平、由长平、陈素琴、周虹、梁伟平、曾小敏、刘丹丽、曹舒慈、雷佳(按姓氏笔画排列)10位表演艺术家获此殊荣。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原标题:艺术家 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得主——陈素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十六届文华奖得主陈素琴:走出基层院团的自强之路

陈素琴,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员。从基层走向辉煌,她坚信,“用传统艺术讲好当代故事,用地方艺术讲好民族故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文:秦丹华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2019年,对于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来说,可以称得上“斩获颇丰”:凭借在《太行娘亲》中的出色表现,先是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紧接着又获评文华表演奖,这让陈素琴既高兴又惶恐。

“作为地市级院团,被山西这样一个戏曲大省推荐参评文华奖,这对我们来说很不容易。而此番获评文华表演奖,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上党梆子的信心。”陈素琴说,“我们长年在田间地头、沟沟壑壑里为老百姓演出,得到了老百姓的点赞;如今,我们的地方剧种也能登上大雅之堂,获得专家和城市观众的认可,这是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肯定。”陈素琴高兴之余,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综合能力,更要把剧院带好、把上党梆子发扬光大”。

基层院团排戏特别不容易,做了近20年“团长”的陈素琴对此深有体会。2000年,陈素琴当选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一干就是14年。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县级院团,当年的高平市人民剧团举步维艰,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但是,陈素琴认为剧目是院团立足的根本,甫一上任,她就带领院团进行剧目创作。2001年,新创剧目《陈圆圆》便荣获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12项大奖;2002年,凭借《陈圆圆》,陈素琴摘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拿到梅花奖后的陈素琴并没有太多欣喜,反而深感忧虑:大家勒紧腰带、拼劲十足地陪自己一举拿下了梅花奖,自己如何回馈团里?有了国家级奖项的加持,怎样才能打出剧团的知名度、提升市场影响力和演员的综合素质,让大家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呢?

此后,陈素琴在自我艺术发展上沉寂多年,一心一意建设、发展高平市人民剧团。曾经,她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给演员们发工资、换设备、创剧目,先后创作出《西沟女儿》《红腰带》《深山腊梅》等在山西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口碑剧目;她带领团里的演员每年下基层演出400多场,打着铺盖卷到处跑。终于,小小的县级院团在当地风生水起、一支独秀;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2014年陈素琴被调到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承担起地级市院团的发展重任。

“有戏就有戏,没戏就没戏。”陈素琴常常这样讲,她很庆幸在院团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停止创作,“任何艺术院团发展都要靠自己,国家只能帮你站起来,要想走得好还得凭实力。” 如今,院里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作,几乎每年都在排新戏,陈素琴也被人们戏称为“铁人”“金刚葫芦娃”。

基层院团缺钱又缺人,连舞美人员都得借,更勿论主创人员了。陈素琴鼓励大家,“50斤的力气扛100斤的粮食”,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为了创作《太行娘亲》,陈素琴“三顾茅庐”终于请到了著名编剧李莉打造剧本;创排以来,剧组召开了近200人次的专家座谈会,剧本修改了十几稿,登上舞台之后又修改了6次;每次演完,所有主创立马集合在一起商量并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小院团没有明确的部门划分,大家什么都得干……就这样,《太行娘亲》成功地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高龄戏迷、革命后代、普通观众……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在舞台上,“英雄母亲”的形象已经很多,“太行娘亲”又有何特殊之处呢?在陈素琴看来,“赵氏”就是一个普通人,作为母亲、奶奶,她爱儿子、疼孙子,甚至有些自私、狭隘;但是,当日本鬼子要屠村时,她心甘情愿地抱着亲孙子赴死,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也有人会质疑情节设计的合理性,认为不会有人为了别人的孩子牺牲自己的孩子,但这就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真实发生的故事,娘亲就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群体。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就是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铭记这段历史、缅怀这些英雄。” 陈素琴说得恳切,“其实,娘亲们没有想过要做英雄,她们就是为了信义,就是觉得这样的牺牲能够保护八路军的后代、能够保护全村的老百姓,很值!”

两年来,《太行娘亲》演出约130场,舞台上“赵氏”的角色不断完善。陈素琴说这是自我施压的成果:“我想塑造一个特殊的母亲形象,因此在导演的帮助下,为人物做了很多个性的表演设计。按理说,赵氏40岁了,应该是青衣,但是她性格泼辣,所以又加了些老旦、彩旦、花旦的色彩,不同行当的综合呈现让观众耳目一新。”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文华表演奖专家点评陈素琴的表演时称:“她在欢庆孙子满月的场景中的演唱,活泼清朗欢快;在目睹日寇血腥屠杀的场面后,回家诉说惨状时的演唱,则以快节奏的跌宕唱腔表现内心的惊恐;哭坟时的演唱,以清板的形式吐露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怒斥日寇的演唱,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唱出了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情怀。人物的内心历程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一部《太行娘亲》,出彩的不仅是主角,剧中饰演“梨花”的“90后”演员张晶也获得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在陈素琴看来,剧目创作是培养演员的绝佳方式。“《太行娘亲》中,从50后、60后再到90后、00后,每一代演员都有,这说明我们的剧种传承做得好。”陈素琴说,“用传统艺术讲好当代故事,用地方艺术讲好民族故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努力探寻与时代相契合的创作路径,推出好作品,让更多的人爱上上党梆子。” 

相关阅读:

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由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产生。2019年4月19日,经过推荐、评选、公示等环节,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的十位得主揭晓。万晓慧、王平、由长平、陈素琴、周虹、梁伟平、曾小敏、刘丹丽、曹舒慈、雷佳(按姓氏笔画排列)10位表演艺术家获此殊荣。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原标题:艺术家 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得主——陈素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