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4大技术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4大技术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5月15日,因在超高层建筑上的系列技术突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项目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共119层,总高为632米……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之巅,浦江两岸尽收眼底。不仅是一座高楼,这座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建筑,更是一座绿色、智慧、人文的“垂直城市”,能供3万人同时在其中活动。

5月15日,因其在超高层建筑上的系列技术突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项目获得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工程占地面积30370㎡,建筑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565.6m。项目建成总建筑面积为558806㎡。该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施工图设计,由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总承包施工。

平地上起万丈高楼,地基是第一步。

和普通建筑的基坑不同,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11200㎡的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

其施工难度之大,对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筑工艺都是极大的挑战。

对此,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立了软土地区超高层沉降计算本构模型,并在350m以上超高层中采用钻孔灌注桩,研发的新型成桩工艺体系及控制技术为后续超高层采用钻孔灌注桩奠定了基础;率先在国内软土超高层中采用非锁口管套铣接头新工艺,突破超深地墙施工瓶颈,为我国百米级超深地下连续墙应用奠定基础。

此举不仅为上海中心大厦提供了“定海神座”,还建立了软土卸荷深层滑移带理论及分析方法,形成分区支护和分区卸荷微变形控制技术,实现工期、经济、环保综合最优化建造目标。

建成之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屹立在浦江之滨,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高层建筑交相辉映,成为浦江地标。其螺旋上升的外形总为游客“津津乐道”,有人说它象征冉冉升起的中国全球性金融力量,也有人形容它是“陆家嘴三件套之打蛋器”。

“超高层建筑的空气动力颇为复杂,随着楼层越高,大楼承受的风阻越大。一般来说,在地面刮6级风,在上海中心大厦顶楼就是8级风。大楼的最大晃动幅度极限是2米。”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告诉界面新闻。

“有了它,我们大楼可以在13级大风下也让楼中人员体感舒适。”顾建平说。

上海中心大厦周身布满华丽的玻璃幕墙,这一设计不仅关乎“颜值”。

据项目设计方透露,在设计初期,上海中心大厦就将绿色建筑作为整个建筑的设计目标之一。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之间形成的温度缓冲区,能有效地降低50%左右的采暖和制冷能耗,这层“外衣”让整座大楼冬暖夏凉,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

上海中心作为一座“绿色”超高建筑,绿色植物的利用体现了“垂直城市”的设计初心。

据了解,上海中心场地绿化达10126平方米,绿化率达33.33%;裙楼屋面绿化686平方米,绿化率达屋顶面积50.03%。通过屋顶绿化,降低热岛效应;增加雨水渗透;同时为居住在该区域的人们提供开放空间,以供室外活动。而选择本地或适合的植物,避免采用列为入侵和有害的植物物种。

此外,上海中心的空调系统分区设计年节约成本超600万元;能量热回收机组,年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270台500瓦的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以产生118.9万千瓦小时的绿色电力;亮度传感器自动调节灯光,年节约成本约200万元。

将美学、功能与绿色融为一体,上海中心大厦不仅是中国建筑的“物理高度”,更是中国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巅峰。

在此次获颁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之前,该楼建设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5项;发表论文135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出版专著 6部;获国家级工法4项、省部级工法21项;主编参编国家标准9部、行业标准4部、地方标准3部;软件著作权21项。

其研究成果在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中得到了全面应用,达到高标准的工期、质量、安全、运营综合最优建造目标。近三年来,研究成果在我国20余个城市的200余栋超高层建筑中得到推广应用。

如今,参观者在上海中心大厦底楼等待进入楼内参观时,他们会经过一排镌刻有3000多个人名及数百家参与单位名称的纪念碑墙。这些均是上海中心大楼建设的“参与者”,从设计师到普通建筑工人。他们将在此,见证上海中心大厦的屹立不倒以及浦江之上的创新力量的风起潮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4大技术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5月15日,因在超高层建筑上的系列技术突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项目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共119层,总高为632米……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之巅,浦江两岸尽收眼底。不仅是一座高楼,这座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建筑,更是一座绿色、智慧、人文的“垂直城市”,能供3万人同时在其中活动。

5月15日,因其在超高层建筑上的系列技术突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项目获得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工程占地面积30370㎡,建筑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565.6m。项目建成总建筑面积为558806㎡。该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施工图设计,由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总承包施工。

平地上起万丈高楼,地基是第一步。

和普通建筑的基坑不同,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11200㎡的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

其施工难度之大,对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筑工艺都是极大的挑战。

对此,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立了软土地区超高层沉降计算本构模型,并在350m以上超高层中采用钻孔灌注桩,研发的新型成桩工艺体系及控制技术为后续超高层采用钻孔灌注桩奠定了基础;率先在国内软土超高层中采用非锁口管套铣接头新工艺,突破超深地墙施工瓶颈,为我国百米级超深地下连续墙应用奠定基础。

此举不仅为上海中心大厦提供了“定海神座”,还建立了软土卸荷深层滑移带理论及分析方法,形成分区支护和分区卸荷微变形控制技术,实现工期、经济、环保综合最优化建造目标。

建成之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屹立在浦江之滨,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高层建筑交相辉映,成为浦江地标。其螺旋上升的外形总为游客“津津乐道”,有人说它象征冉冉升起的中国全球性金融力量,也有人形容它是“陆家嘴三件套之打蛋器”。

“超高层建筑的空气动力颇为复杂,随着楼层越高,大楼承受的风阻越大。一般来说,在地面刮6级风,在上海中心大厦顶楼就是8级风。大楼的最大晃动幅度极限是2米。”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告诉界面新闻。

“有了它,我们大楼可以在13级大风下也让楼中人员体感舒适。”顾建平说。

上海中心大厦周身布满华丽的玻璃幕墙,这一设计不仅关乎“颜值”。

据项目设计方透露,在设计初期,上海中心大厦就将绿色建筑作为整个建筑的设计目标之一。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之间形成的温度缓冲区,能有效地降低50%左右的采暖和制冷能耗,这层“外衣”让整座大楼冬暖夏凉,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

上海中心作为一座“绿色”超高建筑,绿色植物的利用体现了“垂直城市”的设计初心。

据了解,上海中心场地绿化达10126平方米,绿化率达33.33%;裙楼屋面绿化686平方米,绿化率达屋顶面积50.03%。通过屋顶绿化,降低热岛效应;增加雨水渗透;同时为居住在该区域的人们提供开放空间,以供室外活动。而选择本地或适合的植物,避免采用列为入侵和有害的植物物种。

此外,上海中心的空调系统分区设计年节约成本超600万元;能量热回收机组,年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270台500瓦的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以产生118.9万千瓦小时的绿色电力;亮度传感器自动调节灯光,年节约成本约200万元。

将美学、功能与绿色融为一体,上海中心大厦不仅是中国建筑的“物理高度”,更是中国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巅峰。

在此次获颁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之前,该楼建设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5项;发表论文135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出版专著 6部;获国家级工法4项、省部级工法21项;主编参编国家标准9部、行业标准4部、地方标准3部;软件著作权21项。

其研究成果在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中得到了全面应用,达到高标准的工期、质量、安全、运营综合最优建造目标。近三年来,研究成果在我国20余个城市的200余栋超高层建筑中得到推广应用。

如今,参观者在上海中心大厦底楼等待进入楼内参观时,他们会经过一排镌刻有3000多个人名及数百家参与单位名称的纪念碑墙。这些均是上海中心大楼建设的“参与者”,从设计师到普通建筑工人。他们将在此,见证上海中心大厦的屹立不倒以及浦江之上的创新力量的风起潮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