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雨伞公益 哈哈
不久前,我向一群性别、性向各异的朋友发问:
如果人造子宫成为现实,你愿意为伴侣生孩子吗?
答案都是“不会”。
△人造子宫有望成为现实
图/微博
一些朋友给出了原因:因为根本不想生孩子。还有朋友发出灵魂拷问:“这个问题设置得有问题,为啥是‘为伴侣生孩子’?”
是的,我错了。
无论性别和性向,我们都不应该为别人生孩子。
孩子那么可爱,怎么可以不生孩子?
让我们畅想这样一个生育环境:
没人催生;允许单身生育;
人造子宫成为现实;有超长带薪产假;
房价物价都很低;有免费教育;伴侣积极参与育儿;
孩子的作业你都会做;多生孩子能免税;家长享受众多社会福利……
在如此理想的情况下,我会有生育欲望吗?
嗯,好像还是没有。
虽然我喜欢看有关育儿的内容,修过一门儿童发展心理学课,还关注着几个育儿博主,但我只是为了做自己最好的父母。虽然我觉得小朋友很可爱,但还是有一种“看看就够了”的心态。
图/Giphy
迎着“自私、幼稚、短视”的污名,我依然要说:生孩子,不在我的愿望清单之中。
我强烈地觉得,人生不止一种活法。
是的,有孩子挺好的。但是,不生孩子也挺好的。在这个世界上,挺好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有很多挺好的事物,就是由没生孩子的人创造的。
没生孩子的达芬奇画出了《蒙娜丽莎》,没生孩子的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大卫》,没生孩子的波伏娃写出了《第二性》,没生孩子的汉娜·阿伦特出版了《极权主义的起源》。
我的休闲生活,也多亏了一群没生孩子的人倾情奉献:
蔡康永教我做自己,梁文道陪我看理想,陈芯宜带我《寻找乳房》,卡罗尔·德韦克助我《终身成长》。
当然,我不认为,不生孩子和功成名就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觉得,不生孩子的人就有义务,作出什么丰功伟绩。你完全可以做一个不生孩子的普通人。
做一个不生孩子的普通人有多难?
日本小说家村田沙耶香在《人间便利店》中描写了一个名叫古仓惠子的女人。
她36岁,无恋爱史,在一家便利店的干兼职已有18年。她安于自己的生活,旁人却视她为异类。
图/《东京白日梦女》
当惠子终于选择与前同事白羽“同居”后,人们纷纷为她感到高兴。她发现“同居”后,人们不怎么再干涉她的生活了,于是也乐享其成。
她的妹妹了解到真相后,失望地说:
已经到极限了……你要怎么才能变正常?我要忍到什么时候才好?
小说中,惠子的言行呈现出一些阿斯伯格综合征(编者注: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的特点,但她能养活自己,也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这种人物设置,想必不是在影射单身者都有精神问题,而是突出了日本主流文化对“求学-恋爱-结婚-生育”这种人生轨迹的推崇,已经到了无视个体愿望与需求的程度。
视所有单身无孩者为怪人,已经成为一种生命不该承受之重。
△有多少人能做到俞飞鸿一般坦然?图/InStyle
巧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村田沙耶香也是单身无孩,也在便利店打工18年。因《人间便利店》得了芥川奖后,她依然在便利店做了一段时间的收银员。她说:
人们认为她(惠子)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她心地纯洁,毫不在意。她没有疑虑。我希望我自己可以像她那样生活,不用顾虑他人。
的确,要做个无视非议的无孩者太难了。当前的社会文化依然在污名化无孩者。
对于低生育率的种种担忧也许是现实的,但强迫生育的价值观无视了个体的人生自主权,也难以培养出充满热情与爱心的家长。
就算人造子宫成为现实,家长们也不过是轻松了九个月。之后的十八年,依然需要他们排除万难,尽心尽责,和孩子一同成长。
而那些被“孝道”、“社会责任感”、“生了孩子人生才完整”之类的说辞绑架,才背负起家长角色的人们,真的可以给予下一代无条件的爱吗?
催生的音浪太强,不晃,会被撞到地上
即便纪录片《生门》和《人间世》展现了一幕幕舍命生子的人间悲剧;
即便研究表明怀孕、哺乳和育儿会加速女性的衰老进程;
即便去年全国幼儿园入学儿童锐减74万、“最敢生”的山东也生不动了,催生的音浪还是震耳欲聋。
图/《人间世》
催生的招数何其多,我有一些经验:
第一类是彩虹屁:你的基因这么好,不生可惜了。
有那么一秒钟,我有一种终于活成“别人家的孩子”的错觉。但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恭维只是在劝我放弃对子宫的主动权。
第二类是科普杀:乳腺癌了解一下,子宫颈癌了解一下?
这类科普强调: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就错过了整个世界。然而,生育带来的健康隐患,比如产后抑郁,催生者是不愿谈及的。
第三类是爱国论:把生娃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
这类言论夸大了因果联系,犯了逻辑学中的滑坡谬论,还违反了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第四类是情绪勒索:万水千山总是情,为我生娃行不行。
这类言论一般不会说得如此直白,常常夹杂着各种埋怨、施压、威胁,纷至沓来。
对方也许认定我一直想要当好人,习惯自我怀疑,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希望获得外界的肯定,对“孝顺”或“权威”有不当的尊崇。于是他们决定,要和我的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决战紫禁之巅。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必须扮演催生者,面对不想生育的人群,我不会围绕“你不能不生”这个主题长篇大论,而会询问对方:
为什么不想生孩子?
然后反思:我为何如此希望对方生孩子?
△继《我家那闺女》后,芒果台又将推出《我家小两口》,毫不掩饰其催婚的意图
前面一个问题,能问出不想生育者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比如:
未愈合的原生家庭创伤;对自身精神健康状况的顾虑;对生育后时间分配的担忧;对社会环境的不满;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感……
后面一个问题,能让作为催生者的我,看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比如:
对无孩者老无所依的担忧;因自身生育观被挑战而产生的愤怒;因丧失了天伦之乐而产生的失落;对“无后”的恐惧……
如果我们能换个方向,讨论对话双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那么也许,恐生者会有勇气成为家长,催生者也能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甚至修正自己的生育观。
至于那些发自内心不想生孩子、一心想要换个活法的人,就随他们去吧。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人间便利店》(村田沙耶香 著)
《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周慕姿 著)
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32376
https://www.ft.com/content/b38bd728-68aa-11e8-b6eb-4acfcfb08c11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2797.html
https://www.weibo.com/5939213490/HlELRjNeX?from=page_1005055939213490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http://www.sohu.com/a/294974638_161795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2-27/doc-ihsxncvf8107650.shtml
作者
哈哈
喜欢娱乐新闻,9岁入坑,传播学研究硕士,
关注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暴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