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追风筝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本畅销书,买回来后很长时间都放在书架上。那天打扫卫生时,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擦拭净其上的灰尘,本着睡前消遣的心情看看,结果就沉迷进去,甘心被书中的情节驱逐而行。

如果我们不能努力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最后全世界都会对我们沉默。

《追风筝的人》是本畅销书,一开始我买它仅是因为它畅销,买回来后很长时间都放在书架上。那天打扫卫生时,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擦拭净其上的灰尘,本着睡前消遣的心情看看,结果就沉迷进去,甘心被书中的情节驱逐而行。

书的腰封上写着一个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评论:“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我和她一样,因这书而震撼,直到看完很久,我的心情都还是沉重的。不过,我沉重不仅是因为“爱、恐惧、愧疚、赎罪……”,而是几代人的命运沉浮、一个国家人民的生存与尊严,不是由他们的努力而决定,却是由权力利益的争斗而被宰割。

其他书评人在评论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描述里面两个阿富汗少年的友谊、亲情、背叛、救赎,表达对战争、种族和宗教问题的观点,或感动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诚,或用多种分析阐述不同时期“风筝”的意义。而我最被震撼的,却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是贵族出生的阿米尔20年后重回祖国阿富汗,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救索拉博时,法里德指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说的一句话:“那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

原文如下:

我们已经越过国境,触目皆是贫穷的迹象。在路的两旁,我看见村落一座连一座,如同被丢弃的玩具般,散落在岩石间;而那些残破的泥屋和茅舍,无非是四根木柱,加上屋顶的破布。我看见衣不蔽体的孩子在屋外追逐一个足球。再过几里路,我看到有群男人弓身蹲坐,如同一群乌鸦,坐着的是被焚毁的破旧俄军坦克,寒风吹起他们身边毛毯的边缘,猎猎作响。他们身后,有个穿着棕色长袍的女子,肩膀上扛着大陶罐,沿着车辙宛然的小径,走向一排泥屋。

 

“真奇怪。”我说。

 

“什么?”

 

“我回到自己的国家,却发现自己像个游客。”我说。路边有个牧人,领着几只干瘦的山羊在赶路。

法里德冷笑,扔掉烟蒂,“你还把这个地方当成国家?”

 

“我想有一部分的我永远会这么认为。”我说,我的戒备之心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之后?”他说,打着方向盘,避开路上一个海滩球那么大的洞。

 

我点点头:“我在阿富汗长大。”法里德又冷笑。

 

“你为什么这样?”

 

“没什么。”

 

“不,我想知道。你干吗这样?”借着他那边的观后镜,我见到他眼里有神色闪动。“你想知道?”他嗤之以鼻,“我来想像一下,老爷。你也许生活在一座两层或者三层的楼房,有个漂亮的后院,你的园丁给它种满花草和果树。当然,门都锁上了。你父亲开美国车。你有仆人,估计是哈扎拉人。你的父母请来工人,装潢他们举办宴会的房间,好让他们的朋友前来饮酒喝茶,吹嘘他们在美国和欧洲的游历。而我敢拿我大儿子的眼睛打赌,这是你第一次戴毡帽。”他朝我咧嘴而笑,露出一口过早蛀蚀的牙齿,“我说的没错吧?”

 

“你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我说。

 

“因为你想知道,”他回嘴说。他指着一个衣裳褴褛的老人,背着装满柴草的麻袋,在泥土路上跋涉前进。“那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老爷,那才是我认识的阿富汗人。你?在这里,你一直无非是个过客而已,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

这个情节在书中不过是一个被驰骋汽车抛下的沿途风景,不过却让我无限深思。

是的,那些衣衫褴褛,不管生活怎样艰难、环境怎样恶劣、生命怎样危险,都仍然在自己国土上生活的渺小、卑微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当然,这些卑微的人不能像阿米尔一样离开国土去更好条件的地方生活,更多是因为他们没有离开的能力和条件。可是,正是这些一个个被当权者视为蝼蚁,往往权利被社会淡漠、忽视、遗忘甚至践踏的普通人,才应该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

说实话,我很少看带悲哀色彩的书籍,不喜欢那些背叛、凌辱和各种勾心斗角的情节。以往类似《追风筝的人》的书籍、电影,我都无法完整的看完,只要看到悲伤的、让人无能为力的情节,就会立马打住。

不过,这本书,我认真看完了,看完后把译者的说明、作者的前言还有书评也看了。也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这本书会畅销的原因和意义——一本好的能打动读者的书,必然是有灵魂的,这书无关于营销赚钱、无关于出名博彩,只是因为它不带功利和虚浮色彩、真诚真实表达自己的虔诚灵魂。它的确让我以前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虽然看完书,我再没勇气去看同名电影,惧怕再一次面对哈桑那令我痛苦的命运,不过,看这书痛苦又震撼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的作者,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境界,一定要有植根于民间和忠于自己内心的灵魂,一定要有自己终生不变的大爱之情。

我年少青春、激情满怀的时候,也曾有许多豪言壮志,誓言长大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我周边父老乡亲贫穷的现状,解决那些让很多国民诟病的诸多社会问题。如今我长大了,虽然我知道自己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深爱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也会对一些自己不认同、看不惯的现象向好友们表达观点、阔谈对策。但我却明白,自己的力量太过微薄,那些理想和壮志,经过与现实的碰撞后,只能被埋在心底最深处,作为自己青春鲜活过的记忆,在年老时翻出来聊以宽慰自己。虽然我仍有悲悯的心,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在自己能力允许情况下,做一点举手之劳。因为我知道,我就是书中那个衣衫褴褛的阿富汗老人,我是这卑微渺小但仍然努力生活的一员,我们厌恶周边的困难和问题,憎恨侵害别人合法权益的一切温柔或蛮狠的暴行,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我们爱这个国家和传统。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充满希望的国度,幸运的是,通过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个充满力量、魅力的决策者,不管有多少争议,他是最终被历史和命运选择的人,有刚、有柔,有耐性、有意志,在为改变一些问题不断进步,渐渐得到了我们的认同。

当然,估计看到这两段,或许会引人嗤笑,不过,就像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以及书中主人公阿米尔年少的经历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努力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最后全世界都会对我们沉默。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态度、观点,真实的表达自己,真实的做好自己。

所以,做好我们作为普通人的每一步,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少些抱怨、多些积极,恪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但也不要损害他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事做好了,一切也就都好了。

文丨子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本畅销书,买回来后很长时间都放在书架上。那天打扫卫生时,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擦拭净其上的灰尘,本着睡前消遣的心情看看,结果就沉迷进去,甘心被书中的情节驱逐而行。

如果我们不能努力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最后全世界都会对我们沉默。

《追风筝的人》是本畅销书,一开始我买它仅是因为它畅销,买回来后很长时间都放在书架上。那天打扫卫生时,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擦拭净其上的灰尘,本着睡前消遣的心情看看,结果就沉迷进去,甘心被书中的情节驱逐而行。

书的腰封上写着一个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评论:“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我和她一样,因这书而震撼,直到看完很久,我的心情都还是沉重的。不过,我沉重不仅是因为“爱、恐惧、愧疚、赎罪……”,而是几代人的命运沉浮、一个国家人民的生存与尊严,不是由他们的努力而决定,却是由权力利益的争斗而被宰割。

其他书评人在评论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描述里面两个阿富汗少年的友谊、亲情、背叛、救赎,表达对战争、种族和宗教问题的观点,或感动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诚,或用多种分析阐述不同时期“风筝”的意义。而我最被震撼的,却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是贵族出生的阿米尔20年后重回祖国阿富汗,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救索拉博时,法里德指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说的一句话:“那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

原文如下:

我们已经越过国境,触目皆是贫穷的迹象。在路的两旁,我看见村落一座连一座,如同被丢弃的玩具般,散落在岩石间;而那些残破的泥屋和茅舍,无非是四根木柱,加上屋顶的破布。我看见衣不蔽体的孩子在屋外追逐一个足球。再过几里路,我看到有群男人弓身蹲坐,如同一群乌鸦,坐着的是被焚毁的破旧俄军坦克,寒风吹起他们身边毛毯的边缘,猎猎作响。他们身后,有个穿着棕色长袍的女子,肩膀上扛着大陶罐,沿着车辙宛然的小径,走向一排泥屋。

 

“真奇怪。”我说。

 

“什么?”

 

“我回到自己的国家,却发现自己像个游客。”我说。路边有个牧人,领着几只干瘦的山羊在赶路。

法里德冷笑,扔掉烟蒂,“你还把这个地方当成国家?”

 

“我想有一部分的我永远会这么认为。”我说,我的戒备之心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之后?”他说,打着方向盘,避开路上一个海滩球那么大的洞。

 

我点点头:“我在阿富汗长大。”法里德又冷笑。

 

“你为什么这样?”

 

“没什么。”

 

“不,我想知道。你干吗这样?”借着他那边的观后镜,我见到他眼里有神色闪动。“你想知道?”他嗤之以鼻,“我来想像一下,老爷。你也许生活在一座两层或者三层的楼房,有个漂亮的后院,你的园丁给它种满花草和果树。当然,门都锁上了。你父亲开美国车。你有仆人,估计是哈扎拉人。你的父母请来工人,装潢他们举办宴会的房间,好让他们的朋友前来饮酒喝茶,吹嘘他们在美国和欧洲的游历。而我敢拿我大儿子的眼睛打赌,这是你第一次戴毡帽。”他朝我咧嘴而笑,露出一口过早蛀蚀的牙齿,“我说的没错吧?”

 

“你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我说。

 

“因为你想知道,”他回嘴说。他指着一个衣裳褴褛的老人,背着装满柴草的麻袋,在泥土路上跋涉前进。“那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老爷,那才是我认识的阿富汗人。你?在这里,你一直无非是个过客而已,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

这个情节在书中不过是一个被驰骋汽车抛下的沿途风景,不过却让我无限深思。

是的,那些衣衫褴褛,不管生活怎样艰难、环境怎样恶劣、生命怎样危险,都仍然在自己国土上生活的渺小、卑微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当然,这些卑微的人不能像阿米尔一样离开国土去更好条件的地方生活,更多是因为他们没有离开的能力和条件。可是,正是这些一个个被当权者视为蝼蚁,往往权利被社会淡漠、忽视、遗忘甚至践踏的普通人,才应该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

说实话,我很少看带悲哀色彩的书籍,不喜欢那些背叛、凌辱和各种勾心斗角的情节。以往类似《追风筝的人》的书籍、电影,我都无法完整的看完,只要看到悲伤的、让人无能为力的情节,就会立马打住。

不过,这本书,我认真看完了,看完后把译者的说明、作者的前言还有书评也看了。也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这本书会畅销的原因和意义——一本好的能打动读者的书,必然是有灵魂的,这书无关于营销赚钱、无关于出名博彩,只是因为它不带功利和虚浮色彩、真诚真实表达自己的虔诚灵魂。它的确让我以前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虽然看完书,我再没勇气去看同名电影,惧怕再一次面对哈桑那令我痛苦的命运,不过,看这书痛苦又震撼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的作者,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境界,一定要有植根于民间和忠于自己内心的灵魂,一定要有自己终生不变的大爱之情。

我年少青春、激情满怀的时候,也曾有许多豪言壮志,誓言长大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我周边父老乡亲贫穷的现状,解决那些让很多国民诟病的诸多社会问题。如今我长大了,虽然我知道自己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深爱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也会对一些自己不认同、看不惯的现象向好友们表达观点、阔谈对策。但我却明白,自己的力量太过微薄,那些理想和壮志,经过与现实的碰撞后,只能被埋在心底最深处,作为自己青春鲜活过的记忆,在年老时翻出来聊以宽慰自己。虽然我仍有悲悯的心,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在自己能力允许情况下,做一点举手之劳。因为我知道,我就是书中那个衣衫褴褛的阿富汗老人,我是这卑微渺小但仍然努力生活的一员,我们厌恶周边的困难和问题,憎恨侵害别人合法权益的一切温柔或蛮狠的暴行,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我们爱这个国家和传统。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充满希望的国度,幸运的是,通过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个充满力量、魅力的决策者,不管有多少争议,他是最终被历史和命运选择的人,有刚、有柔,有耐性、有意志,在为改变一些问题不断进步,渐渐得到了我们的认同。

当然,估计看到这两段,或许会引人嗤笑,不过,就像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以及书中主人公阿米尔年少的经历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努力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最后全世界都会对我们沉默。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态度、观点,真实的表达自己,真实的做好自己。

所以,做好我们作为普通人的每一步,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少些抱怨、多些积极,恪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但也不要损害他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事做好了,一切也就都好了。

文丨子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