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石油大学又一校区落户青岛,传统石油高校转型又现大手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石油大学又一校区落户青岛,传统石油高校转型又现大手笔

事实上,石油高校的战略转型追根溯源,自然是行业本身。有迹象显示,油气行业正走向综合型发展的关口。

文|石油Link 乐 枫

历经岁月更迭,油气行业在变革,传统石油高校也走上了谋变的征途。

5月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科教园区,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举行奠基仪式,新园区总投资约15亿元,重点布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海洋等学科领域。

毫无疑问,新校区的建设表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从当前油气主业地位向新能源、海洋等前沿领域蔓延,一所综合性一流能源大学或就此起航。

事实上,从石油转向综合性能源,亦将是油气行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

综合性能源新校区启动

为适应世界能源转型趋势,传统石油高校谋划筹建综合性能源大学的序幕早已拉开。

此番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学科的古镇口新校区建设,将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综合性一流能源大学的建设上迈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

基于园区发展定位,新园区计划进驻教师及科研人员580人,研究生2000人,以快速提升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能力,助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尽早建成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根据规划,一期建设内容包括兖矿新能源大厦、国家工程实验室楼、学生公寓及文体中心、餐厅及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19年至2020年。

二期建设内容包括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楼、深水油气开发与能源实验楼、综合教学楼、专家公寓等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20年至2023年。

显然,综合性能源校区的独立建设,表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应对这一轮能源转型的挑战,展现出了其对于抢占新能源研究先机和制高点的迫切。

事实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能源领域全方位触手的铺开,也表明了这一点。

2018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以储能技术为支撑,整合了氢能、太阳能、地热能、储能技术及能源互联网五大研究方向,为打造新能源领域高地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2019年4月2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至此,石油大学向能源大学转型的步伐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综合性能源大学时代开启​

在化石能源为主体、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的转型时代,石油大学向能源大学转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此,越来越多石油高校开始寻求能源转型。

2019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主流石油院纷纷新设立新能源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型专业。

传统石油高校布局能源领域的前沿阵地,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无不表明石油院校正逐步成长为涉及石油、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资源的综合性发展高校。

其实,纵观整个能源转型过程,传统石油高校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研究上拥有或多或少的优势,而这将开启石油院校转型的契机。

以地热开发为例,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都已对外官方宣布成立地热相关研究机构,并且在各自研究的前期积累和技术优势领域寻求突破。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钻井学科优势明显,于是侧重于地热钻井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压裂储层改造技术有较好的技术积累,于是侧重于热储改造方向;东北石油大学则在勘探开发与油区地热直接利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更关注于该方向的拓展和延伸。

综合来看,无论是能源领域的规模布局还是技术专长的塑造,都预示着石油高校的能源新格局正在形成。

油气行业的抉择​

事实上,石油高校的战略转型追根溯源,自然是行业本身。有迹象显示,油气行业正走向综合型发展的关口。

当前,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煤炭正处于转型期,石油处于稳定期,天然气处于鼎盛期,新能源处于黄金期。

显然,石油行业转型虽谈不上迫在眉睫,但要保持行业的未来活力,数字化、绿色转型、新能源布局等也是油气行业绕不过去的“坎”。

对此,国际石油巨头在业务上的布局,显得更加超前。

目前,涉足风能、光电、光热以及地热等非油气类能源,实现全方位综合发展成为石油巨头间一场竞赛。

数据显示,壳牌每年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上的投资额已达10亿到20亿美元。而道达尔预计到2030年,其可再生能源业务会占到总业务的20%。

与此同时,国际石油公司投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并没有“不良反应”,相反都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据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公司统计,仅在2014-2016年间,雪佛龙、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埃尼和BP等7家国际石油公司已投资或计划投资的低碳能源项目,平均内部收益率接近1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石油大学又一校区落户青岛,传统石油高校转型又现大手笔

事实上,石油高校的战略转型追根溯源,自然是行业本身。有迹象显示,油气行业正走向综合型发展的关口。

文|石油Link 乐 枫

历经岁月更迭,油气行业在变革,传统石油高校也走上了谋变的征途。

5月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科教园区,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举行奠基仪式,新园区总投资约15亿元,重点布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海洋等学科领域。

毫无疑问,新校区的建设表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从当前油气主业地位向新能源、海洋等前沿领域蔓延,一所综合性一流能源大学或就此起航。

事实上,从石油转向综合性能源,亦将是油气行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

综合性能源新校区启动

为适应世界能源转型趋势,传统石油高校谋划筹建综合性能源大学的序幕早已拉开。

此番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学科的古镇口新校区建设,将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综合性一流能源大学的建设上迈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

基于园区发展定位,新园区计划进驻教师及科研人员580人,研究生2000人,以快速提升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能力,助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尽早建成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根据规划,一期建设内容包括兖矿新能源大厦、国家工程实验室楼、学生公寓及文体中心、餐厅及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19年至2020年。

二期建设内容包括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楼、深水油气开发与能源实验楼、综合教学楼、专家公寓等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20年至2023年。

显然,综合性能源校区的独立建设,表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应对这一轮能源转型的挑战,展现出了其对于抢占新能源研究先机和制高点的迫切。

事实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能源领域全方位触手的铺开,也表明了这一点。

2018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以储能技术为支撑,整合了氢能、太阳能、地热能、储能技术及能源互联网五大研究方向,为打造新能源领域高地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2019年4月2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至此,石油大学向能源大学转型的步伐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综合性能源大学时代开启​

在化石能源为主体、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的转型时代,石油大学向能源大学转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此,越来越多石油高校开始寻求能源转型。

2019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主流石油院纷纷新设立新能源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型专业。

传统石油高校布局能源领域的前沿阵地,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无不表明石油院校正逐步成长为涉及石油、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资源的综合性发展高校。

其实,纵观整个能源转型过程,传统石油高校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研究上拥有或多或少的优势,而这将开启石油院校转型的契机。

以地热开发为例,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都已对外官方宣布成立地热相关研究机构,并且在各自研究的前期积累和技术优势领域寻求突破。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钻井学科优势明显,于是侧重于地热钻井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压裂储层改造技术有较好的技术积累,于是侧重于热储改造方向;东北石油大学则在勘探开发与油区地热直接利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更关注于该方向的拓展和延伸。

综合来看,无论是能源领域的规模布局还是技术专长的塑造,都预示着石油高校的能源新格局正在形成。

油气行业的抉择​

事实上,石油高校的战略转型追根溯源,自然是行业本身。有迹象显示,油气行业正走向综合型发展的关口。

当前,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煤炭正处于转型期,石油处于稳定期,天然气处于鼎盛期,新能源处于黄金期。

显然,石油行业转型虽谈不上迫在眉睫,但要保持行业的未来活力,数字化、绿色转型、新能源布局等也是油气行业绕不过去的“坎”。

对此,国际石油巨头在业务上的布局,显得更加超前。

目前,涉足风能、光电、光热以及地热等非油气类能源,实现全方位综合发展成为石油巨头间一场竞赛。

数据显示,壳牌每年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上的投资额已达10亿到20亿美元。而道达尔预计到2030年,其可再生能源业务会占到总业务的20%。

与此同时,国际石油公司投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并没有“不良反应”,相反都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据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公司统计,仅在2014-2016年间,雪佛龙、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埃尼和BP等7家国际石油公司已投资或计划投资的低碳能源项目,平均内部收益率接近1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