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同荣不同命的奥斯卡影片,《罗马》内地市场惨淡背后的奥系生意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同荣不同命的奥斯卡影片,《罗马》内地市场惨淡背后的奥系生意经

奥斯卡电影似乎并不是口碑越高票房越高。

所谓的奥斯卡热度在《罗马》身上似乎没有太大效用

作者:1674

《罗马》引进,一片欢呼,但《罗马》上映,遍地萧条。

毫无疑问,《罗马》是顶着耀眼光环进入内地市场的,作为2018-2019颁奖季大热门,手握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在内五项奥斯卡大奖,还有威尼斯金狮、金球最佳导演、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琳琅满目的金杯傍身,影片的品质自无需赘言,而《罗马》登陆内地院线,也的确是一件让大家开心的事情。

但看向《罗马》的内地市场成绩,从上周五(5月10日)首映以来,截止目前票房累计407.2万,单日票房最高仅有100万,市场排片从首日的1.6%连日下降,如今排片只有0.1%,预计总票房破千万困难,这位在颁奖季上一度引吭高歌的电影骄子,在内地电影市场却真实的黯然了。

更为有趣地是,3月初在国内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得者《绿皮书》拿下4.77亿票房成绩,而如今上映的《绿皮书》昔日最强劲的对手《罗马》却最终止步于百万级别票房,奥斯卡影片的生意经似乎又变得神秘莫测,而在业内广唱高调歌颂“文艺片的春天来临”时,《罗马》的哑火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从《罗马》的高歌与低吟中

窥探内地市场真相

对于内地电影市场来说,《罗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同时又是一个极具代表意义的存在。

从《罗马》的影片内容、精神表达以及情感传送来说,这的确就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影片重现了1970年至1971年之间的墨西哥城社区的景象,讲述的是年轻女佣与女雇主面临生命当中各自的意外时,如何面对未知又如何共同守护家庭的故事,整部电影基本对于导演阿方索·卡隆儿时记忆的重新,导演卡隆亦是片中的某一位小孩。

对于《罗马》,影片人们作出如“这部《罗马》非常的个人风格化,完全不在乎娱乐性,不在乎普通的观众,只有自己,是那种纯粹的视听语言秀”“《罗马》是私人的,但它依然拍出了时代的宏大”等这样的评价,这部影片是优秀的,但是这部影片与内地电影市场的广大受众又是疏远的,影片当中无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罗马城区还是墨西哥女子或小孩的生活片段,对于内地观众来说都太过遥远也太过陌生了。回看如今在内地市场掀起热浪的影片,多是《我不是药神》《芳华》这样能够引起百姓心声、时代共鸣的影片,或是如《战狼》《红海行动》等体现当下时代环境、家国命运等内容的影片,对于观众而言,这些内容与他们息息相关,更会在观影过后引发大范围的热议形成对于影片声势的助推,而这样一部来自墨西哥的《罗马》,确实不足以从内容及情感层面引起内地观众的关注。

再从影片热度方面来看,《罗马》登陆内地市场时距离今年奥斯卡颁奖礼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所谓的奥斯卡热度在《罗马》身上已经几乎没有太大效用,由此可以对比今年在奥斯卡典礼后第二天就上映的《绿皮书》,在上映日期上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失去档期优势的同时,《罗马》在同档期影片当中竞争力也并不算强,同日上映的《大真探皮卡丘》是典型的商业电影,其市场占有率自不必多说,与此同时还有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成为当日新片热度第二,而从首映日排片来看,《罗马》甚至落败于戏曲电影《进京城》,在戏曲艺术式微的今日,还能在排片上胜过奥斯卡大热门,也不知这是谁家的喜又是谁家的忧。

与此同时,基于《罗马》影片自身特性,这也是一部宣发相对受限的影片,既没有国内观众熟悉的大明星,也几乎不包含娱乐元素,相比《绿皮书》时“吃炸鸡”的骚操作、《波西米亚狂想曲》时的演唱会专场设计,《罗马》的确较难为大众所认识,情报君的一位朋友甚至在谈起《罗马》时说“这是个历史片吗?”你看,观众连这电影是个啥都搞不清,更何谈对它有兴趣能够购票观影呢?

不过,喜爱《罗马》的观众仍然大有人在,情报君也看到不少朋友对于《罗马》在内地的上映欢呼雀跃,观影之后对于影片赞不绝口,虽然影片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是影片在猫眼、淘票票、豆瓣三家平台分别获得8.5、8.5及8.2高分,可见观众对于影片质量的认可。

也正是因为影片如此优秀,却在内地电影市场落了个这样尴尬的局面,才更让人惋惜,一部好电影没有被市场和观众关注,而这部电影原本可以产生的更大意义也没有得到更全面的释放。但终归来说,《罗马》的进入,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毕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电影,也有不少观众接受和喜爱这部电影,而《罗马》在内地市场的现状,也同时说明着,我们的市场和观众,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完善和成熟。

 

在奥斯卡电影的成功与失败下

进行一次自我反思

在《罗马》背后,我们再来简单看下近五年奥斯卡电影在内地市场的上映情况。

(此表格讨论范围主要针对真人电影,因此不纳入最佳动画电影)

从表格当中可以看出,引进内地的奥斯卡影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性浓厚的影片如《黑豹》《神奇动物在哪里》《奇幻森林》等,另一类则是典型的艺术风格鲜明的电影如《罗马》《至暗时刻》《海边的曼彻斯特》等,但需注意的是,这些商业属性的影片在奥斯卡当中也往往不会拿到核心奖项,多以最佳视效、最佳服装设计等奖项为多,因而这类影片在市场票房方面取得的成功其实是由其影片属性决定的,因而由此可以看出奥斯卡影片在国内市场大卖的一类,首先是本身就具备典型商业性的影片。

同时结合其他影片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影片档期对于此类电影的票房成绩至关重要,例如《爱乐之城》选择在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上映,影片的情感主题与节日氛围相呼应,为电影进入市场开了一个好头,再如《绿皮书》紧随奥斯卡颁奖典礼后上映,趁着奥斯卡热收割了第一波流量,为影片后延积蓄口碑。并且,从此类影片档期因素中继续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个上映速度与票房成绩正相关的大致规律,结合此前一起拍电影整理统计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奥斯卡影片在内地上映时间距离颁奖时间越近,票房成绩相对更好。

例如《荒野猎人》在颁奖后三周上映,取得3.77亿票房,而《水形物语》在颁奖后两周上映拿下了1.05亿票房,而《至暗时刻》在颁奖前两个月就登陆内地大银幕,成绩并不喜人只取得3700万票房成绩,类似地,《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在当年奥斯卡口碑高涨,但是进入内地市场已经是奥斯卡颁奖结束半年后,并且影片也没有采取大规模发行,最终只有800万票房,同样的经历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奥斯卡电影身上,例如2011年获奖2012年才引进的《国王的演讲》,2012年年初获奖年底才在国内上映的《艺术家》等,不可否认这些影片都是非常棒的电影,但是对于这类电影而言,奥斯卡光环往往是他们在内地市场通行的重要凭证,而随着光环热度的消逝,大众对于它们的关注自然也不如奥斯卡期间那般热烈,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影片所获得的市场待遇及票房成绩。

当然,国外电影的引进与审查相对受限,关于影片的上映速度和档期设置并非人力可以控制,每部电影所归属的档期或许也应了那句业内流传甚广的感叹“每部电影都有它的命”。

最后从口碑层面来看,有趣的是,奥斯卡电影似乎并不是口碑越高票房越高,例如《三块广告牌》《至暗时刻》《海边的曼彻斯特》等这样在豆瓣拿到超8.5高分影片,市场成绩却相对低迷,至于《黑豹》这样豆瓣评分6.5的商业大片,倒是成为近五年奥斯卡获奖电影中票房亚军。这首先与前文中提到的商业片与艺术片之别有关系,同时奥斯卡影片群体当中口碑与票房之间并非对等的关系,其实也反映出如今国内电影市场上观众的口味特点、市场发展风向等,尽管近两年业内一直凯歌高唱“文艺片的春天到来了”,但仅从奥斯卡电影这一隅也可以看出,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与接受程度的确在提高,但对于许多优秀的电影,国内观众仍然表现得相对封闭,这同样也与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市场上的观影风气相关,时至今日,“去电影院就是看大片”“我也看不太懂就是看个热闹”的心态仍然是大部分观众对于电影的态度,而对于不同种类和类型影片的不同鉴赏群体正在分化当中,但距离成熟的成型还为时尚早,在市场、观众和欣赏能力都欠缺的情况下,某一部分的优秀电影被可惜地忽视掉了。

最后仍然要说,有幸《罗马》的引进,让好电影多了又一次放光的机会,但也不幸《罗马》在内地市场状况惨淡,提醒整个市场和业内,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电影情报处

原标题:同荣不同命的奥斯卡影片,《罗马》内地市场惨淡背后的奥系生意经

最新更新时间:05/18 14:4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同荣不同命的奥斯卡影片,《罗马》内地市场惨淡背后的奥系生意经

奥斯卡电影似乎并不是口碑越高票房越高。

所谓的奥斯卡热度在《罗马》身上似乎没有太大效用

作者:1674

《罗马》引进,一片欢呼,但《罗马》上映,遍地萧条。

毫无疑问,《罗马》是顶着耀眼光环进入内地市场的,作为2018-2019颁奖季大热门,手握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在内五项奥斯卡大奖,还有威尼斯金狮、金球最佳导演、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琳琅满目的金杯傍身,影片的品质自无需赘言,而《罗马》登陆内地院线,也的确是一件让大家开心的事情。

但看向《罗马》的内地市场成绩,从上周五(5月10日)首映以来,截止目前票房累计407.2万,单日票房最高仅有100万,市场排片从首日的1.6%连日下降,如今排片只有0.1%,预计总票房破千万困难,这位在颁奖季上一度引吭高歌的电影骄子,在内地电影市场却真实的黯然了。

更为有趣地是,3月初在国内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得者《绿皮书》拿下4.77亿票房成绩,而如今上映的《绿皮书》昔日最强劲的对手《罗马》却最终止步于百万级别票房,奥斯卡影片的生意经似乎又变得神秘莫测,而在业内广唱高调歌颂“文艺片的春天来临”时,《罗马》的哑火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从《罗马》的高歌与低吟中

窥探内地市场真相

对于内地电影市场来说,《罗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同时又是一个极具代表意义的存在。

从《罗马》的影片内容、精神表达以及情感传送来说,这的确就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影片重现了1970年至1971年之间的墨西哥城社区的景象,讲述的是年轻女佣与女雇主面临生命当中各自的意外时,如何面对未知又如何共同守护家庭的故事,整部电影基本对于导演阿方索·卡隆儿时记忆的重新,导演卡隆亦是片中的某一位小孩。

对于《罗马》,影片人们作出如“这部《罗马》非常的个人风格化,完全不在乎娱乐性,不在乎普通的观众,只有自己,是那种纯粹的视听语言秀”“《罗马》是私人的,但它依然拍出了时代的宏大”等这样的评价,这部影片是优秀的,但是这部影片与内地电影市场的广大受众又是疏远的,影片当中无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罗马城区还是墨西哥女子或小孩的生活片段,对于内地观众来说都太过遥远也太过陌生了。回看如今在内地市场掀起热浪的影片,多是《我不是药神》《芳华》这样能够引起百姓心声、时代共鸣的影片,或是如《战狼》《红海行动》等体现当下时代环境、家国命运等内容的影片,对于观众而言,这些内容与他们息息相关,更会在观影过后引发大范围的热议形成对于影片声势的助推,而这样一部来自墨西哥的《罗马》,确实不足以从内容及情感层面引起内地观众的关注。

再从影片热度方面来看,《罗马》登陆内地市场时距离今年奥斯卡颁奖礼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所谓的奥斯卡热度在《罗马》身上已经几乎没有太大效用,由此可以对比今年在奥斯卡典礼后第二天就上映的《绿皮书》,在上映日期上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失去档期优势的同时,《罗马》在同档期影片当中竞争力也并不算强,同日上映的《大真探皮卡丘》是典型的商业电影,其市场占有率自不必多说,与此同时还有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成为当日新片热度第二,而从首映日排片来看,《罗马》甚至落败于戏曲电影《进京城》,在戏曲艺术式微的今日,还能在排片上胜过奥斯卡大热门,也不知这是谁家的喜又是谁家的忧。

与此同时,基于《罗马》影片自身特性,这也是一部宣发相对受限的影片,既没有国内观众熟悉的大明星,也几乎不包含娱乐元素,相比《绿皮书》时“吃炸鸡”的骚操作、《波西米亚狂想曲》时的演唱会专场设计,《罗马》的确较难为大众所认识,情报君的一位朋友甚至在谈起《罗马》时说“这是个历史片吗?”你看,观众连这电影是个啥都搞不清,更何谈对它有兴趣能够购票观影呢?

不过,喜爱《罗马》的观众仍然大有人在,情报君也看到不少朋友对于《罗马》在内地的上映欢呼雀跃,观影之后对于影片赞不绝口,虽然影片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是影片在猫眼、淘票票、豆瓣三家平台分别获得8.5、8.5及8.2高分,可见观众对于影片质量的认可。

也正是因为影片如此优秀,却在内地电影市场落了个这样尴尬的局面,才更让人惋惜,一部好电影没有被市场和观众关注,而这部电影原本可以产生的更大意义也没有得到更全面的释放。但终归来说,《罗马》的进入,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毕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电影,也有不少观众接受和喜爱这部电影,而《罗马》在内地市场的现状,也同时说明着,我们的市场和观众,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完善和成熟。

 

在奥斯卡电影的成功与失败下

进行一次自我反思

在《罗马》背后,我们再来简单看下近五年奥斯卡电影在内地市场的上映情况。

(此表格讨论范围主要针对真人电影,因此不纳入最佳动画电影)

从表格当中可以看出,引进内地的奥斯卡影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性浓厚的影片如《黑豹》《神奇动物在哪里》《奇幻森林》等,另一类则是典型的艺术风格鲜明的电影如《罗马》《至暗时刻》《海边的曼彻斯特》等,但需注意的是,这些商业属性的影片在奥斯卡当中也往往不会拿到核心奖项,多以最佳视效、最佳服装设计等奖项为多,因而这类影片在市场票房方面取得的成功其实是由其影片属性决定的,因而由此可以看出奥斯卡影片在国内市场大卖的一类,首先是本身就具备典型商业性的影片。

同时结合其他影片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影片档期对于此类电影的票房成绩至关重要,例如《爱乐之城》选择在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上映,影片的情感主题与节日氛围相呼应,为电影进入市场开了一个好头,再如《绿皮书》紧随奥斯卡颁奖典礼后上映,趁着奥斯卡热收割了第一波流量,为影片后延积蓄口碑。并且,从此类影片档期因素中继续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个上映速度与票房成绩正相关的大致规律,结合此前一起拍电影整理统计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奥斯卡影片在内地上映时间距离颁奖时间越近,票房成绩相对更好。

例如《荒野猎人》在颁奖后三周上映,取得3.77亿票房,而《水形物语》在颁奖后两周上映拿下了1.05亿票房,而《至暗时刻》在颁奖前两个月就登陆内地大银幕,成绩并不喜人只取得3700万票房成绩,类似地,《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在当年奥斯卡口碑高涨,但是进入内地市场已经是奥斯卡颁奖结束半年后,并且影片也没有采取大规模发行,最终只有800万票房,同样的经历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奥斯卡电影身上,例如2011年获奖2012年才引进的《国王的演讲》,2012年年初获奖年底才在国内上映的《艺术家》等,不可否认这些影片都是非常棒的电影,但是对于这类电影而言,奥斯卡光环往往是他们在内地市场通行的重要凭证,而随着光环热度的消逝,大众对于它们的关注自然也不如奥斯卡期间那般热烈,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影片所获得的市场待遇及票房成绩。

当然,国外电影的引进与审查相对受限,关于影片的上映速度和档期设置并非人力可以控制,每部电影所归属的档期或许也应了那句业内流传甚广的感叹“每部电影都有它的命”。

最后从口碑层面来看,有趣的是,奥斯卡电影似乎并不是口碑越高票房越高,例如《三块广告牌》《至暗时刻》《海边的曼彻斯特》等这样在豆瓣拿到超8.5高分影片,市场成绩却相对低迷,至于《黑豹》这样豆瓣评分6.5的商业大片,倒是成为近五年奥斯卡获奖电影中票房亚军。这首先与前文中提到的商业片与艺术片之别有关系,同时奥斯卡影片群体当中口碑与票房之间并非对等的关系,其实也反映出如今国内电影市场上观众的口味特点、市场发展风向等,尽管近两年业内一直凯歌高唱“文艺片的春天到来了”,但仅从奥斯卡电影这一隅也可以看出,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与接受程度的确在提高,但对于许多优秀的电影,国内观众仍然表现得相对封闭,这同样也与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市场上的观影风气相关,时至今日,“去电影院就是看大片”“我也看不太懂就是看个热闹”的心态仍然是大部分观众对于电影的态度,而对于不同种类和类型影片的不同鉴赏群体正在分化当中,但距离成熟的成型还为时尚早,在市场、观众和欣赏能力都欠缺的情况下,某一部分的优秀电影被可惜地忽视掉了。

最后仍然要说,有幸《罗马》的引进,让好电影多了又一次放光的机会,但也不幸《罗马》在内地市场状况惨淡,提醒整个市场和业内,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电影情报处

原标题:同荣不同命的奥斯卡影片,《罗马》内地市场惨淡背后的奥系生意经

最新更新时间:05/18 14:4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