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贝聿铭,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贝聿铭,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

把对外界的在意放下,只做 “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是贝聿铭一贯的做法,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则是他对作品的态度,也是建筑作为历史的表达者与记录者真正的迷人之处。

记者 | 李烨 

美国时间 2019 年 5 月16日凌晨,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

《纽约时报》发出的讣闻中,附上了贝聿铭与他最具为知名的代表作 —— 被誉为”卢浮宫金字塔“ 的拿破仑中庭(Cour Napoleon)合照。标志性的圆框眼睛和爽朗笑容背后,是这位出生广州,苏州、上海成长,游历于东西方之间的大师一个世纪的人生。

而 “建筑即人生” 则是贝聿铭的信条之一,如此回看他留下的作品,无论是深植于心的东方风骨还是几何极简的“现代主义”都只是他构建美的一个侧面,贝聿铭之于建筑史的意义,也不是 “现代主义大师” 就能够概括的。

 

游走于中西方之间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成长于苏州。贝氏的祖宅在苏州的西花桥巷。临近狮子林。而狮子林也是贝家的产业,后来捐给了国家。

10岁时,贝聿铭被父亲贝祖诒带到上海,看到“远东第一楼”——上海国际饭店,他由此喜欢上建筑。17岁,他只身赴美学习建筑。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贝聿铭分别于1940年和194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学位,进入Zeckendorf 工作,直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IM Pei&Associates(后更名为 IM Pei&Partners)。但他也不止一次表示过东方文化对他的深远影响,他曾说:“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后来建成的香山饭店和苏州美术馆也证实了这一点,离乡39年贝聿铭在受邀为北京设计一座建筑,甚至可以在长安街上留下一栋美式建筑后,仍旧选择将儿时见过的拙政园,那些纤细的线条、移步换景的景观构建一一还原在这两件作品当中。

 

让光线来做设计

贝聿铭曾说,“如果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没有做错,那就是卢浮宫”。由他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是他名气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一度备受争议的方案。

但当 1989年 ,塔高21米,底宽34米,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的玻璃金字塔最终建成时,征服人们的,除了它连接当代与古代的微妙寓意之外,便是馆内迷人的光影。

人们惊喜地看到,当进入金字塔后,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老卢浮宫墙面和巴黎随日光变幻的美丽天空,地下展厅也因日光而更加明亮。贝聿铭则认为,“无法找到任何一种新建筑,能够和被岁月磨损得黯淡无光的旧宫殿浑然一体。而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馆内提供宝贵的光线,也能够反射周围的老建筑,让它们互相呼应。”

类似的几何结构也出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美秀美术馆内,但在几何学的变化和组合之外,贝聿铭坚持”如果没有光线,就没有所谓的形体。太阳光具有神奇的魔力,因为它的变化是如此丰富。”

此外,美术馆的隧道更是作为神来之笔,成为”通向桃花源“ 的光之路。

 

建筑就是建筑

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上对于贝聿铭的评价是:贝聿铭(Leoh Ming Pei)的建筑以其对现代主义的信仰为最大的特色,并充满微妙的细节、情感、美感和人性化致味。

因为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大多数时候,贝聿铭的作品被归类为”现代主义“。

但他本人并未接受这种”被归类” 的做法,他曾经说:" 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把对外界的在意放下,只做 “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是贝聿铭一贯的做法,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则是他对作品的态度,也是建筑作为历史的表达者与记录者真正的迷人之处。

 

资料参考:

纽约时报

archdaily

I.M. Pei +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贝聿铭,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

把对外界的在意放下,只做 “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是贝聿铭一贯的做法,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则是他对作品的态度,也是建筑作为历史的表达者与记录者真正的迷人之处。

记者 | 李烨 

美国时间 2019 年 5 月16日凌晨,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

《纽约时报》发出的讣闻中,附上了贝聿铭与他最具为知名的代表作 —— 被誉为”卢浮宫金字塔“ 的拿破仑中庭(Cour Napoleon)合照。标志性的圆框眼睛和爽朗笑容背后,是这位出生广州,苏州、上海成长,游历于东西方之间的大师一个世纪的人生。

而 “建筑即人生” 则是贝聿铭的信条之一,如此回看他留下的作品,无论是深植于心的东方风骨还是几何极简的“现代主义”都只是他构建美的一个侧面,贝聿铭之于建筑史的意义,也不是 “现代主义大师” 就能够概括的。

 

游走于中西方之间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成长于苏州。贝氏的祖宅在苏州的西花桥巷。临近狮子林。而狮子林也是贝家的产业,后来捐给了国家。

10岁时,贝聿铭被父亲贝祖诒带到上海,看到“远东第一楼”——上海国际饭店,他由此喜欢上建筑。17岁,他只身赴美学习建筑。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贝聿铭分别于1940年和194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学位,进入Zeckendorf 工作,直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IM Pei&Associates(后更名为 IM Pei&Partners)。但他也不止一次表示过东方文化对他的深远影响,他曾说:“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后来建成的香山饭店和苏州美术馆也证实了这一点,离乡39年贝聿铭在受邀为北京设计一座建筑,甚至可以在长安街上留下一栋美式建筑后,仍旧选择将儿时见过的拙政园,那些纤细的线条、移步换景的景观构建一一还原在这两件作品当中。

 

让光线来做设计

贝聿铭曾说,“如果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没有做错,那就是卢浮宫”。由他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是他名气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一度备受争议的方案。

但当 1989年 ,塔高21米,底宽34米,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的玻璃金字塔最终建成时,征服人们的,除了它连接当代与古代的微妙寓意之外,便是馆内迷人的光影。

人们惊喜地看到,当进入金字塔后,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老卢浮宫墙面和巴黎随日光变幻的美丽天空,地下展厅也因日光而更加明亮。贝聿铭则认为,“无法找到任何一种新建筑,能够和被岁月磨损得黯淡无光的旧宫殿浑然一体。而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馆内提供宝贵的光线,也能够反射周围的老建筑,让它们互相呼应。”

类似的几何结构也出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美秀美术馆内,但在几何学的变化和组合之外,贝聿铭坚持”如果没有光线,就没有所谓的形体。太阳光具有神奇的魔力,因为它的变化是如此丰富。”

此外,美术馆的隧道更是作为神来之笔,成为”通向桃花源“ 的光之路。

 

建筑就是建筑

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上对于贝聿铭的评价是:贝聿铭(Leoh Ming Pei)的建筑以其对现代主义的信仰为最大的特色,并充满微妙的细节、情感、美感和人性化致味。

因为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大多数时候,贝聿铭的作品被归类为”现代主义“。

但他本人并未接受这种”被归类” 的做法,他曾经说:" 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把对外界的在意放下,只做 “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是贝聿铭一贯的做法,把建筑交给时间,让时间给出答案则是他对作品的态度,也是建筑作为历史的表达者与记录者真正的迷人之处。

 

资料参考:

纽约时报

archdaily

I.M. Pei +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