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新闻 刘丽媛
美编|卢星宇
电影票“退改签”全凭运气,“退改签”标准五花八门,几乎每年都要被拿出来“遛一遛”,消费者讨论声量一年高过一年,但是“退改签”难,仍是悬在消费者头上的乌云,挥之不去。
近日,在《关于电影票“退改签”规定的通知》发布将近一年后,全国首个电影票退改签标准在深圳市出台,电影票“退改签”第一次“有法可依”。欢欣鼓舞之时,我们也不禁疑惑,为什么电影票全面“退改签”这么难?
首吃螃蟹,深圳电影票“退改签”标准出炉
15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电影票退改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首批有20家影院代表签署自律规范承诺书。深圳市“首吃螃蟹”的行为,被认为是落实电影票“退改签”的破冰之举。
据淘票票,深圳有超过250家影院,首批只有20家影院签署自律规范承诺书所能掀起的风浪可想而知。
然而,这份通知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电影票退改签标准。此《标准》参考火车票退改签标准,根据消费者退改签时与开影时间的距离,实行“阶梯式”退费:24小时以上免收退改签手续费、2-24小时收取不高于票价10%的手续费、1-2小时收取不高于票价20%的手续费、0.5-1小时收取不高于票价30%的手续费。
在此之前,“退改签”标准由各平台或影院自行制定,平台之间,平台与影院之间,影院与影院之间各持一套标准,常常让消费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首先,影院是否实行“退改签”没有明确规定,“退改签”被称为特色服务,而不是基础服务。即使在实行“退改签”的影院,部分影片仍无法享受这项权益。
其次,“退改签”门槛和服务费收取五花八门。
淘票票规定,退票分为4个等级,按照距离开影时间的长短收取2-5元不等的退票服务费,会员等级越高每月享受的退票次数越多,改签分为3个等级,收取2-3元不等的服务费。仅支持整笔订单退票,不支持单个座位退票。
改签规则:
退票规则:
次数限制:
相比淘票票,猫眼的“退改签”规定更为笼统,取票用户放映前0分钟均可以办理退票和改签,服务费没有明确说明。大众点评和猫眼的标准几乎一致。
这也说明,即使《关于电影票“退改签”规定的通知》颁布以来,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督促下,猫眼,淘票票等售票平台或多或少优化了“退改签”功能,但是距离全面“退改签”仍是任重道远。
我们注意到,依据深圳市颁布的标准,假设一张售价30元的电影票,“退改签”时要支付3-9元不等的服务费,这比大多数票务平台的服务费都高。因此这个标准出台后,能否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仍是未知数。
电影票房屡创新高,电影票“退改签”为何一直难落实?
在2016年以前,电影票既不能退也不能改签。电影票不同于火车票,火车有固定的时刻表,而影院会依据售票量排片,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支持,不愿承担退票率过高的风险,使得电影票不退不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行规。
2016年以后,票务平台兴起,“退改签”一时成为“揽客”手段,vip“退改签”一时风靡,电影票“退改签”问题被推到前台。
与此同时,一些违规行为开始滋生,严重破坏了行业秩序。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无孔不入的生物,黄牛总是能一眼就看到商机。黄牛的惯常操作手法是,电影上映前,在票务平台上大量购入电影票,开画后再高价卖给消费者,赚取其中差价。卖不掉的电影票,还能转身退给影院,稳赚不赔。这导致影院“两头受气”,消费者辛辛苦苦争取到的权益,却在为黄牛做嫁衣。
另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恶意退票。为了欺骗影院,增加排片,片方会在电影上映前大肆购入电影票,造成影片票房虚高的假象,开画后的退票潮和排片失误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影院承担。
另外,受众购票行为的改变,票务平台的深度下沉,使得影院自主权受到威胁。影院和票务平台一场暗战在所难免。
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影院表示,现场买票或是在影院自有App上买票、通过影院自有的其他平台购票,影院一般是支持“退改签”的,但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需要在距电影开场前30分钟或是60分钟以上。如果是在第三方购票平台买的票,影院并不支持退票。因为票款并没有进入影院的口袋,影院并没有直接处置权。
平台壁垒,标准多元,违规操作,是压在电影票“退改签”身上的三座大山,也为其蒙上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结语
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电影“退改签”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健全相关法律规定,遏制电影票“退改签”风险漏洞,才能推动影院和票务平台出台政策。去年发布的《关于电影票“退改签”规定的通知》,像是狂风中的红旗,起到鼓舞士气,引领方向的作用。但具体该如何操作,还是需要影院,票务平台和相关组织的不断探索,而深圳市开了一个好头。
部分资料来源:新华网;东方网评论;首席传媒官;和讯新闻
推广:赵锦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