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米诞生记

东北大米太难吃?

东北大米太难吃?显然,这是一道汉语四六级考题。

随着71岁的老人一锹锹地扬起稻田土,东北最早的水田备耕开始了。从3月中旬开始的2个多月的水田备耕期,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是从50岁到70多岁不等的农民。村里的年轻人呢?他们往城里跑,而城里的年轻人则往南方跑。备耕时节,有些村庄几乎成了空心村,只有“50后”到“70后”的中老年农民留守村庄。“70后”,是活跃在水田里最老的一代农民。

这里不但有“最老”的农民,还有“最老”的农具。在另一个村子的稻田里,主人指着像耙子一样的农具说,这种家什,祖先在几百年前就用,到我们这一代还在用,专门来摊铺苗床的,非常好用。大马拉大车,依然是农民在水田备耕时常见的运输方式。当然,种粮大户另当别论。苗床用土筛好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着——这种方式很传统。水稻种植是真正的精耕细作,即便是种粮大户,在使用动力设备筛土之余,也需要传统人工来做一些细活。换言之,东北农业机械化的背后,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人工。

4月初,另外一个村民小组的组长正在烧荒。烧荒是为了清除沟渠里的杂草,为顺利放水做准备。小组长说,烧荒除草是最快捷有效的除草方式。水田备耕,耗时费力,所以,“联合”是必须的——大联合由村民小组长召集本组的中老年村民集体劳动,小联合则是户与户之间自愿搭伙。

在村里的泵房,一位70多岁老爷子正领着另一帮人在搬运安装抽水泵。虽然小组长是召集人,但泵房这边真正的主角是老爷子。搬运安装抽水泵是典型的重体力劳动,其中,两位农民年龄在70岁以上,其余的年龄在五六十岁。滚滚“黑龙”泛着光芒喷涌而出,抽水泵调试成功。

4月底,距此前的抽水泵调试已经过去了半月有余,铺苗床育秧苗进入到最为紧张忙碌的阶段。一个多月前筛好的细土即将被派上用场,但在使用之前,还得筛一次,有点优中选优的意思。经过一层又一层的细土摊铺和水润,苗床铺好了。铺苗床一般需要半天时间,农民常常会在上午铺苗床,下午往苗床上播撒稻种。这是一对夫妻档,他们自称是留守在村里最为年轻的农民,年龄大约是50岁。因为家离得近,吃过午饭他们就出来播种了。农民在水田区劳动最常见的方式是弯腰,这也是中老年男性农民的短板。于是,这位中年农民索性坐在地里拌和稻种,他说这样不怎么遭罪。

撒完稻种,需要用扫帚对苗床进行全方位拍打,将浮在苗床表层的稻种均匀地拍进湿润的土里,最后才是用塑料薄膜对苗床进行覆盖。

5月初到5月中旬,农民会密集地出现在水田区,查看秧苗长势,并且给苗床放风放水。他们起得很早,大约不到6点就下地了。根据村里“最老”农民介绍,水稻备耕的传统工序十分繁杂,大大小小加一起估计在100道左右,并且使用的是“最笨”的传统农具。

至此,为期2个多月的水田备耕基本告一段落。在东北最南部的农村,5月底便进入插秧大忙季,那个时候,才能轮到农业机械化大显身手。在备耕结束到插秧这段所谓的空档期,农民还会经常下地,监看秧苗长势,时不时地放风放水......由此看来,将一粒东北大米吃到嘴里,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千多年前的《悯农》,在机械化还不能全面覆盖到东北每一块土地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大马拉大车,依然是农民在水田备耕时常见的运输方式。
水田备耕。
苗床用土筛好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着。
一位中年农民坐在地里拌和稻种。
撒完稻种,需要用扫帚对苗床进行全方位拍打,将浮在苗床表层的稻种均匀地拍进湿润的土里,最后才是用塑料薄膜对苗床进行覆盖。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