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张继方:园林人和他们守护着的花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张继方:园林人和他们守护着的花城

“五四”百年,星河灿烂。我们一起讲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故事,致敬青年人物,共绘青年梦想。

文/界面广东 王谦

4月底的一天,暖风吹拂,草木含春。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下称“广州园科院”)东平基地,数百亩沃土地花繁林秀,处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广州园科院植物工程师张继方是这里的负责人。据他介绍,基地目前承担着新优园林植物的培育、乡土植物的开发,以及新品种的中试和推广。而在广州增城、从化等基地,还有数百亩乃至上千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及温室大棚,日夜为广州市的园林绿化培育着新生力量。

广州千年“花城”地位的牢不可动,这里面有一代代园林人的辛劳付出,这些为花城增绿添彩的园林人与花草有着怎样的情缘?且听张继方为大家娓娓道来。

步履不停,丈量岭南

植物工程师张继方负责着东平基地的技术研发、花木繁育以及苗场的管理工作。为花城培育繁花的工作并不只在实验室与温室大棚,亦要如农人般仰仗天时地利与人和,今年春季,广东地区雨水连绵,张继方他们一直忙着为花木及时排水,预防苗木水害。

基地正在培育的新优园林植物

像张继方这样的园林人,更要以脚步丈量花城,在大自然中寻找适宜本土生长的优良母株,。这完全是考眼力、考耐性的体力活。

以广州市花木棉花课题为例,木棉作为市花,以其盛大的花朵、鲜艳的颜色,形象地“代言”着岭南名城的似火热情。但是,木棉花硕大的花朵容易坠落,作为广州早期的行道树,曾给过往市民和车辆造成一定困扰;花期结束后,果实里充斥的纤维状种子,更是与北方的飞絮并列,让很多市民不堪其扰。

2010年,园科所成立木棉专项研究课题组,旨在培育开花不结种子或少种子的木棉品种,首要任务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拉网式资源调查,寻找“只开花不结果”的木棉植株。这是一种从自然界里最直接的来源,可遇不可求,却能减少倍性育种漫长过程的时间损耗。

当时,张继方刚刚来到研究所工作不久,年轻力壮的他,被安排负责调查全广州17个市政公园,以及全市区的高校、中学,从中寻觅合适的目标植株。一个月内——木棉的花期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必须赶在花期结束前完成调查,错过花期就要再等一年,他“扫“遍了这些地区所有的“红影”,记录了3000多株木棉的档案信息。

张继方发现的“黄花”木棉
张继方发现的“多花”木棉

这一个月里,平均每天“扫描”100棵树的工作量,强度可想而知,张继方已经不记得当时每天走了多少步。但寻找的过程充满惊喜:他发现了极少数株开着金黄色的木棉,色彩不仅艳丽,而且穿透力极为强烈,还发现了着花密度特别大的“多花”木棉,以及极其罕见的花朵特别大的“大花”木棉,其花径足足比普通木棉高出三倍,压弯了枝头。

发现只是第一步,为了获得稳定的性状,还得排除“大小年”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干扰,张继方和他的同事们必须对木棉进行长达五年以上的连续观察,才能确定其性状表现的稳定性,方可进入下一步开发流程。

作为高大乔木,木棉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周期较长。根据张继方的介绍,即使选育出符合期望的品种,从播种再到开花结果,仍至少需要6年时间。而且,由于选择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期间还须不断观测和筛选,整个培育过程甚至可能达数十年之久。

但张继方如他的前辈一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默默耕耘,静守着岁月开花。

千年花城,科技守护

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广州中南部穿过。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这里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史书记载,自汉朝伊始,广州人种花、赏花、爱花、护花的社会习惯便已形成,其“花城”之名历经1700多年,从未被国内其他城市取代。

进入近代,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理念和园林技术,与千年羊城的赏花文化不期而遇。近年来,广州各级政府以及园林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从行道树选育、园林养护、城市空间设计,再到天桥绿化、花草塑形,众多“黑科技”为花城静悄悄地保驾护航,众多园林人也在默默耕耘。

东平基地虽然并非广州园科院面积最大的基地,却深刻影响着整个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新优园林苗木的发展走向:野牡丹、羊蹄甲、杜鹃花、红千层、观花乡土植物等等各个品种……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待“长大成人”以后,就将充实到广州的街头巷尾,装点这座历史悠久的“花城”; 水红、大红、白花、柠檬黄等花色的簕杜鹃(又名“三角梅”)也在这里诞生,在园林工作者的精心调配下,它们绽放出多姿多彩的颜色,给钢筋水泥森林的现代都市提供更加灵动的色彩组合。

东平基地航拍图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广州的过街天桥快速增加。据统计,目前广州全市桥梁绿化353座,包括人行天桥和部分高架桥,绿化长度合计349公里。为了美化羊城,顺应市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广州市政府提出“天桥绿化”的概念。

广州的“多彩”天桥

资料显示,广州的天桥曾试种过马樱丹、天冬、白蝴蝶、非洲茉莉等品种,但绝大多数品种都差强人意,仅改良后的簕杜鹃成为天桥绿化的“花仙子”,从此在天桥扎下根来。如今,多彩的簕杜鹃绵延羊城353座立交(人行天桥),无论长度、花色还是技术,均居全国第一,成为羊城又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作为科研工作者,张继方参与了广州市标志性的天桥绿化的部分工作,也见证了现代技术在城市绿化当中发挥的关键效果。例如,为了把三角梅种到天桥上,除了品种的评价筛选外,基地还研发了天桥专用花盆,专用基质土,省土减重,保证天桥交通安全;采用自动滴灌技术,节水防漏;研究控花技术,一些三角梅的花期甚至长达三个季度,让广州市民们一年有9个月都可以欣赏到怒放的三角梅。

用于种植天桥绿化植物的特制花盆

“我们已经摸索出一个成熟的操作流程,每逢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例如去年的《财富》全球科技论坛,或者大型会议、赛会,我们都可以把三角梅的花期调控在活动期间开花。“张继方说。

园科院的探索还没有停止。“我们目前在天桥绿化上推广的三角梅的已经达到了13个品种,主要花色有水红、大红、白花、柠檬黄、樱花、金心双色,还有斑叶紫花等“,张继方介绍说,“每年我们还会筛选出1-2个新品种给花城增添靓丽色彩。”

张继方向市民介绍多彩三角梅

据张继方介绍,为了培育丰富多彩的三角梅,基地运用了不同花色嫁接、立体造型等栽培方式,还不断从国内外引进新优品种进行观测和评价筛选,目前收集到的三角梅的品种已将近150个,未来,广州的天桥将更加多姿多彩。

结缘植物,传播理念

有趣的是,尽管对各种植物如数家珍,但植物学并非张继方当年报名志愿的首选。

跟许多农村家庭孩子一样,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区长大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农民的艰辛,家里人期望他好好读书离开农村,改变世代务农的命运,因此,张继方高考第一志愿选择了就业前景较好的电气工程专业。

无奈事与愿违,高考发挥的小小失利,让他被调剂到海南大学(时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一心想转专业的他,在校领导的劝说下,耐着性子学习了一年的农学,却逐渐发现了植物带给他的乐趣。

“学的时候,课本上很多内容都是从小就熟悉瓜果蔬菜,还有山上的各种野果,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什么月份熟了我都很清楚,结合理论学习起来就很得心应手,感觉这是农村孩子的优势。而且我逐渐地发现,自己喜欢去辨认各种各样的植物,认识一种,陌生的就少一种,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慢慢地就认识越来越多的植物,身边的人就会把你当大神看待,不断地被认可,我就接受并热爱起了这个专业”。张继方说。

张继方和花友们在“刷山”

结合小时候的农村生活经历,张继方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连续几年都获得专业奖学金,对植物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课余时间,他经常和花友驴友们徒步探索海南的山山水水,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植物,不认识的就拍照后回来查检索表。

时至今日,这一习惯依然被他保留了下来。一有时间,张继方就和花友们在广东和周边植物较为集中的地区“拈花惹草”,包括白云山、南昆山、丹霞山、罗浮山、南岭、各大植物园等。

张继方在野外观察植物

张继方管这种徒步拍花活动名为“刷山”,每到一地,就会观察野生植物,比对各种植物的分布,寻找植物分布和生长的规律。这些发现,都被记载在他的个人公众号里,他的粉丝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二师兄”。

除了本土植物,张继方亦对国外植物颇为熟稔,被粉丝们戏称为“世界植物志”。为了看花,他和花友们还利用假期专程前往印尼,走访雅加达茂物植物园——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植物园之一。“为了省钱,我们坐了‘红眼航班’,一晚上都没有睡觉,快天亮时一落地就直奔植物园,在里面一直呆到下午闭馆,”张继方笑着说,“然后第二天又继续如此,每天能拍到几百种植物,一直拍到手机相机都没电了才离开,午餐都是用自带的面包解决。”

“沉迷”植物,专业上的造诣让张继方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肯定:2018年,受广东科技出版社委托,张继方与各地的花友们以实力刷山的辛勤创作,编撰了一套《认识中国植物》丛书,刷山和各种兴趣组里,张继方也结识了很多各地的植物大神们,这也为他的引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张继方和他的花友们收获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喜欢植物的人从来都不会有抑郁症的,”张继方开玩笑说,“他们是最接地气的人,都是有爱心的人,常常把精神寄托在美好的事物上,而拍花、晒照的过程又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也会为你带来很多快乐。在国外这是一种很流行的疗养方式,叫园艺疗法,对多种精神问题都有较好的疗效。“

张继方还因此当上了“孩子王”。常被邀作植物科普导师,经常组织小朋友们亲近自然,认识植物,在没有信号的野外,没有手机、电脑、iPad可以玩,只有鸟语花香,青山绿水,可以尽情地领略自然风光,感受植物之美。

张继方带领孩子们观察植被

“要让孩子们先体验互动,培养他们的兴趣,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以孩子的眼光去发现好玩有趣的,潜移默化,兴趣就油然而生”,张继方说,“比如,每到一个地方,我就让学生去摘时令的野果,品尝植物酸甜苦辣涩的味道,一说到能吃的,大家就很兴奋了,当然也要学会分辨哪些是有毒植物;或者让学生去捡各式各样的种子或落叶,然后拼成一棵树,再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们渐渐地对植物产生兴趣。”

张继方相信,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天花板,只要给以时间,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而张继方和他的园林同行、爱花伙伴们,还将继续奔走在岭南大地,与花草植物共舞,为花城广州护航。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故事系列报道暨盛典

主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联盟 界面新闻广东频道

特约支持:粤澳青年文化创业谷

青年人物征集热线:020-88523547,13922299864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张继方:园林人和他们守护着的花城

“五四”百年,星河灿烂。我们一起讲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故事,致敬青年人物,共绘青年梦想。

文/界面广东 王谦

4月底的一天,暖风吹拂,草木含春。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下称“广州园科院”)东平基地,数百亩沃土地花繁林秀,处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广州园科院植物工程师张继方是这里的负责人。据他介绍,基地目前承担着新优园林植物的培育、乡土植物的开发,以及新品种的中试和推广。而在广州增城、从化等基地,还有数百亩乃至上千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及温室大棚,日夜为广州市的园林绿化培育着新生力量。

广州千年“花城”地位的牢不可动,这里面有一代代园林人的辛劳付出,这些为花城增绿添彩的园林人与花草有着怎样的情缘?且听张继方为大家娓娓道来。

步履不停,丈量岭南

植物工程师张继方负责着东平基地的技术研发、花木繁育以及苗场的管理工作。为花城培育繁花的工作并不只在实验室与温室大棚,亦要如农人般仰仗天时地利与人和,今年春季,广东地区雨水连绵,张继方他们一直忙着为花木及时排水,预防苗木水害。

基地正在培育的新优园林植物

像张继方这样的园林人,更要以脚步丈量花城,在大自然中寻找适宜本土生长的优良母株,。这完全是考眼力、考耐性的体力活。

以广州市花木棉花课题为例,木棉作为市花,以其盛大的花朵、鲜艳的颜色,形象地“代言”着岭南名城的似火热情。但是,木棉花硕大的花朵容易坠落,作为广州早期的行道树,曾给过往市民和车辆造成一定困扰;花期结束后,果实里充斥的纤维状种子,更是与北方的飞絮并列,让很多市民不堪其扰。

2010年,园科所成立木棉专项研究课题组,旨在培育开花不结种子或少种子的木棉品种,首要任务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拉网式资源调查,寻找“只开花不结果”的木棉植株。这是一种从自然界里最直接的来源,可遇不可求,却能减少倍性育种漫长过程的时间损耗。

当时,张继方刚刚来到研究所工作不久,年轻力壮的他,被安排负责调查全广州17个市政公园,以及全市区的高校、中学,从中寻觅合适的目标植株。一个月内——木棉的花期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必须赶在花期结束前完成调查,错过花期就要再等一年,他“扫“遍了这些地区所有的“红影”,记录了3000多株木棉的档案信息。

张继方发现的“黄花”木棉
张继方发现的“多花”木棉

这一个月里,平均每天“扫描”100棵树的工作量,强度可想而知,张继方已经不记得当时每天走了多少步。但寻找的过程充满惊喜:他发现了极少数株开着金黄色的木棉,色彩不仅艳丽,而且穿透力极为强烈,还发现了着花密度特别大的“多花”木棉,以及极其罕见的花朵特别大的“大花”木棉,其花径足足比普通木棉高出三倍,压弯了枝头。

发现只是第一步,为了获得稳定的性状,还得排除“大小年”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干扰,张继方和他的同事们必须对木棉进行长达五年以上的连续观察,才能确定其性状表现的稳定性,方可进入下一步开发流程。

作为高大乔木,木棉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周期较长。根据张继方的介绍,即使选育出符合期望的品种,从播种再到开花结果,仍至少需要6年时间。而且,由于选择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期间还须不断观测和筛选,整个培育过程甚至可能达数十年之久。

但张继方如他的前辈一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默默耕耘,静守着岁月开花。

千年花城,科技守护

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广州中南部穿过。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这里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史书记载,自汉朝伊始,广州人种花、赏花、爱花、护花的社会习惯便已形成,其“花城”之名历经1700多年,从未被国内其他城市取代。

进入近代,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理念和园林技术,与千年羊城的赏花文化不期而遇。近年来,广州各级政府以及园林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从行道树选育、园林养护、城市空间设计,再到天桥绿化、花草塑形,众多“黑科技”为花城静悄悄地保驾护航,众多园林人也在默默耕耘。

东平基地虽然并非广州园科院面积最大的基地,却深刻影响着整个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新优园林苗木的发展走向:野牡丹、羊蹄甲、杜鹃花、红千层、观花乡土植物等等各个品种……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待“长大成人”以后,就将充实到广州的街头巷尾,装点这座历史悠久的“花城”; 水红、大红、白花、柠檬黄等花色的簕杜鹃(又名“三角梅”)也在这里诞生,在园林工作者的精心调配下,它们绽放出多姿多彩的颜色,给钢筋水泥森林的现代都市提供更加灵动的色彩组合。

东平基地航拍图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广州的过街天桥快速增加。据统计,目前广州全市桥梁绿化353座,包括人行天桥和部分高架桥,绿化长度合计349公里。为了美化羊城,顺应市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广州市政府提出“天桥绿化”的概念。

广州的“多彩”天桥

资料显示,广州的天桥曾试种过马樱丹、天冬、白蝴蝶、非洲茉莉等品种,但绝大多数品种都差强人意,仅改良后的簕杜鹃成为天桥绿化的“花仙子”,从此在天桥扎下根来。如今,多彩的簕杜鹃绵延羊城353座立交(人行天桥),无论长度、花色还是技术,均居全国第一,成为羊城又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作为科研工作者,张继方参与了广州市标志性的天桥绿化的部分工作,也见证了现代技术在城市绿化当中发挥的关键效果。例如,为了把三角梅种到天桥上,除了品种的评价筛选外,基地还研发了天桥专用花盆,专用基质土,省土减重,保证天桥交通安全;采用自动滴灌技术,节水防漏;研究控花技术,一些三角梅的花期甚至长达三个季度,让广州市民们一年有9个月都可以欣赏到怒放的三角梅。

用于种植天桥绿化植物的特制花盆

“我们已经摸索出一个成熟的操作流程,每逢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例如去年的《财富》全球科技论坛,或者大型会议、赛会,我们都可以把三角梅的花期调控在活动期间开花。“张继方说。

园科院的探索还没有停止。“我们目前在天桥绿化上推广的三角梅的已经达到了13个品种,主要花色有水红、大红、白花、柠檬黄、樱花、金心双色,还有斑叶紫花等“,张继方介绍说,“每年我们还会筛选出1-2个新品种给花城增添靓丽色彩。”

张继方向市民介绍多彩三角梅

据张继方介绍,为了培育丰富多彩的三角梅,基地运用了不同花色嫁接、立体造型等栽培方式,还不断从国内外引进新优品种进行观测和评价筛选,目前收集到的三角梅的品种已将近150个,未来,广州的天桥将更加多姿多彩。

结缘植物,传播理念

有趣的是,尽管对各种植物如数家珍,但植物学并非张继方当年报名志愿的首选。

跟许多农村家庭孩子一样,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区长大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农民的艰辛,家里人期望他好好读书离开农村,改变世代务农的命运,因此,张继方高考第一志愿选择了就业前景较好的电气工程专业。

无奈事与愿违,高考发挥的小小失利,让他被调剂到海南大学(时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一心想转专业的他,在校领导的劝说下,耐着性子学习了一年的农学,却逐渐发现了植物带给他的乐趣。

“学的时候,课本上很多内容都是从小就熟悉瓜果蔬菜,还有山上的各种野果,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什么月份熟了我都很清楚,结合理论学习起来就很得心应手,感觉这是农村孩子的优势。而且我逐渐地发现,自己喜欢去辨认各种各样的植物,认识一种,陌生的就少一种,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慢慢地就认识越来越多的植物,身边的人就会把你当大神看待,不断地被认可,我就接受并热爱起了这个专业”。张继方说。

张继方和花友们在“刷山”

结合小时候的农村生活经历,张继方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连续几年都获得专业奖学金,对植物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课余时间,他经常和花友驴友们徒步探索海南的山山水水,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植物,不认识的就拍照后回来查检索表。

时至今日,这一习惯依然被他保留了下来。一有时间,张继方就和花友们在广东和周边植物较为集中的地区“拈花惹草”,包括白云山、南昆山、丹霞山、罗浮山、南岭、各大植物园等。

张继方在野外观察植物

张继方管这种徒步拍花活动名为“刷山”,每到一地,就会观察野生植物,比对各种植物的分布,寻找植物分布和生长的规律。这些发现,都被记载在他的个人公众号里,他的粉丝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二师兄”。

除了本土植物,张继方亦对国外植物颇为熟稔,被粉丝们戏称为“世界植物志”。为了看花,他和花友们还利用假期专程前往印尼,走访雅加达茂物植物园——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植物园之一。“为了省钱,我们坐了‘红眼航班’,一晚上都没有睡觉,快天亮时一落地就直奔植物园,在里面一直呆到下午闭馆,”张继方笑着说,“然后第二天又继续如此,每天能拍到几百种植物,一直拍到手机相机都没电了才离开,午餐都是用自带的面包解决。”

“沉迷”植物,专业上的造诣让张继方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肯定:2018年,受广东科技出版社委托,张继方与各地的花友们以实力刷山的辛勤创作,编撰了一套《认识中国植物》丛书,刷山和各种兴趣组里,张继方也结识了很多各地的植物大神们,这也为他的引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张继方和他的花友们收获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喜欢植物的人从来都不会有抑郁症的,”张继方开玩笑说,“他们是最接地气的人,都是有爱心的人,常常把精神寄托在美好的事物上,而拍花、晒照的过程又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也会为你带来很多快乐。在国外这是一种很流行的疗养方式,叫园艺疗法,对多种精神问题都有较好的疗效。“

张继方还因此当上了“孩子王”。常被邀作植物科普导师,经常组织小朋友们亲近自然,认识植物,在没有信号的野外,没有手机、电脑、iPad可以玩,只有鸟语花香,青山绿水,可以尽情地领略自然风光,感受植物之美。

张继方带领孩子们观察植被

“要让孩子们先体验互动,培养他们的兴趣,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以孩子的眼光去发现好玩有趣的,潜移默化,兴趣就油然而生”,张继方说,“比如,每到一个地方,我就让学生去摘时令的野果,品尝植物酸甜苦辣涩的味道,一说到能吃的,大家就很兴奋了,当然也要学会分辨哪些是有毒植物;或者让学生去捡各式各样的种子或落叶,然后拼成一棵树,再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们渐渐地对植物产生兴趣。”

张继方相信,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天花板,只要给以时间,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而张继方和他的园林同行、爱花伙伴们,还将继续奔走在岭南大地,与花草植物共舞,为花城广州护航。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故事系列报道暨盛典

主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联盟 界面新闻广东频道

特约支持:粤澳青年文化创业谷

青年人物征集热线:020-88523547,13922299864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