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烂尾!失望!再见!《权力的游戏》走下神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烂尾!失望!再见!《权力的游戏》走下神坛

这部号称“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电视剧”似乎就这样以烂尾而告终。

文|文化产业评论  温雯

号称“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电视剧”的《权力的游戏》终于在2019年5月20日落下帷幕,迎来了最终的结局。

或者说,烂尾。

在铁杆粉丝看来,早在第六季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退出剧集制作后,《权力的游戏》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而即使是最迟钝的路人粉丝(比如我),也在第八季第四集之后对剧情走向产生深深的质疑和不安。

不过这似乎没有妨碍到大家对《权力的游戏》的热情,虽然一个充满了“洋葱味”的新闻报道认为,根据美国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为了第一时间观看该剧并整理看剧后的情绪,预计将有2720万美国人选择在播放当天(19日)或次日(20日)的工作受到影响,其中580万人表示将请假观剧、1070万人准备旷工。

但《权力的游戏》的确是具有“万人空巷”的资本和号召的,截止到2019年5月20日下午,《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在腾讯视频的累计播放量已然超过5.5亿次,这还仅仅是前五集的播放量——5月20日8时,腾讯美剧发布微博通知,《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第6集因为介质传输问题不能如期上线,播出时间将另行通知。

在其他渠道提早欣赏完大结局的观众已经在各个社交平台活跃,当日有关于“权力的游戏”的微博热搜层出不穷,一些话题直接剧透:#布兰当国王##龙妈死了#等等。

但和前两天登上话题热搜的《生活大爆炸》和更早之前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不同,目前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在不满和吐槽《权力的游戏》剧情、角色的崩溃。这不难理解,对于粉丝而言,和《生活大爆炸》与漫威宇宙相同,《权力的游戏》最终季和结局是一次对影视流行文化的终章,更是对紧随作品8年粉丝们的一次交代。于情于理,难忍瑕疵。

在豆瓣电视剧评分中,《权力的游戏》前七季都以9.4至9.8分的区间浮动,而最终季堪堪落入8分档,如果没有精良制作和情怀加持的话,这个分数恐怕会更低。而影迷们的愤怒让他们做出了更有趣的事情——国外观众在change.org网站上请愿,连署要一起雇用“摇铃修女”Hannah Waddingham,每天都走到两位《权力的游戏》电视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面前大骂他们“Shame”泄恨。

另一个请愿项目似乎来得更直接,有粉丝请愿重拍《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发起请愿的粉丝表示,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并不是称职的编剧,这部剧值得一个更好的大结局。目前该请愿已经得到了超过100万人的支持。

有的观众质疑制作方HBO的资金支持不足,以至于最终季只有六集,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情况。但日前,有媒体挖出了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 在今年4月9日接受EW采访时的资料。两位主创在那时曾表示:HBO几乎竭尽所有能拿出的资源来完善最终季。两位编剧还谈到,“但我们一直认为大约73个小时足够了。尽管HBO方面想要更多,但他们也明白这就是故事的结尾。”这段采访的重新挖掘,让两位编剧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权力的游戏》结局中,“小恶魔”提里昂·兰里斯特有这么一句台词,大意是“权力到底归于谁人之手,是那些拿着刀剑的人?还是那些腰缠万贯的人?不,是有故事的人。”随后他们选择了“维洛斯大陆的记忆”“有故事的人”的布兰·史塔克作为国王。(这波骚操作我自己写出来都想笑)。

在我看来这仿佛是一种讽刺——讽刺当然不是权力本身或者权势者,而是最近几年一直频频出现的“故事思维”,尤其是在文化产业这种以文化意义生产、文本生产为核心经济领域中,对“故事”的推崇和崇拜是否会走向了一种误区?

我本身是认可“故事”在文本阐释中的重要作用,诚如向勇教授所言,“文化产业运营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内容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故事驱动的过程。”“故事是文化创意的终端产品,是文化产业的源头。”

在实际文本生产中,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就显得格外重要,但需要厘清的是故事中诸多要素之前的关系。故事的三大要素:情节、角色、背景,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为推动。但市场中,总有偏执于一方面要素的作品出现。

在《权力的游戏》中,最明显的错误,也是粉丝最不能容忍的失误便是“角色变蠢”。理论上,在故事讲述中情节与角色是处于相互推动、相互影响之下的。情节构建起来的具体场景为角色塑造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符合角色性格、诉求的选择让角色的行动变得合理,进一步推动情节延伸。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惊叹于《权力的游戏》前期的故事,并为之着迷。举个例子,艾德之死的剧情精彩之处绝不是因为“观众以为他是主角却以如此意外的死亡结束”,而是他的结局是当时剧情发展、艾德人物性格形象、故事背景场景和其他角色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种种合力所致,他的死亡也充实了乔佛里的暴君人物形象、铺垫了艾丽娅的流离成长之路,也为五王之战等后续剧情奠定了所有基础。

而到了《权力的游戏》第八季,这种草蛇灰线的伏笔不仅仅丧失殆尽,而且各个角色的动机、行为都开始走偏——本应是解放者的龙妈变成火烧君临的刽子手、本应是情报之王的瓦里斯存在感稀薄、本应是剧情智商担当的提里昂昏招频出......

第八季的剧情给观众一种匆忙赶工的感觉,“为了剧情而剧情”的剧本让角色形象变得单薄而且缺乏推敲。甚至有人认为,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更有可能是先行拿到了原著作者乔治·马丁对各个角色的终局安排,然后两位编剧开足马力将角色推向他们的“宿命”和“终点”,而忽视、简化了角色在剧情推动下的演变。

不管这种推测和传言是否正确,但《权力的游戏》最终季呈现出来的最大败笔便是强行让所有角色向着“终点”莽撞的冲去,忽视了角色塑造和剧情铺垫,在剧情赶工痕迹明显的情况下,角色强行变成了为推动剧情服务的“工具人”,角色存在的价值只有粉丝是否钟情、是否可以推进剧情这两个衡量标准。

例如“夜王”的角色,以他为代表的异鬼线在前七季中沦为背景板,而在结局中,这个还未曾展现过行为动机的角色便匆匆收场,难道异鬼南下仅仅是为了屠戮生灵?执着于布兰也仅仅是为了“消除世界的记忆”?那么临冬城大战便仅剩下了“宏大史诗”和“绝境反击”的剧情意义,除了场面和震撼,别无他长。

不管是“为了剧情而剧情”还是“将角色沦为工具人”,其本质都是在故事讲述中,忽略角色塑造的重要作用,将“剧情”夸大为故事本身。反观近期两大影视作品《复仇者联盟4:终局》和《生活大爆炸》,至少在角色塑造中,漫威和华纳的编剧至少没有让钢铁侠和谢尔顿的角色形象崩塌,反而在结局为他们安排了更值得粉丝怀念的方式来告别这两位老朋友。

即使是从基础的艺术理论角度上,这种失误也不应当出现,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表达、创作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意蕴的栖寄,都需要艺术形象的支撑和树立。

我们可以接受现在《权力的游戏》的结局,但前提是,不管是延长故事讲述的时间,还是换一种讲述方式,雪诺、提里昂、丹妮莉丝、珊莎、布兰和二丫的角色塑造是合情合理的,是找到逻辑自洽的、符合人物性格的行为动机。

否则,当有人开始质疑“小恶魔的诡计去哪了?”“雪诺为什么只会说她是我的女王?”“龙妈为什么黑化?”的时候,便是这部“史上最伟大的美剧”走下神坛的时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烂尾!失望!再见!《权力的游戏》走下神坛

这部号称“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电视剧”似乎就这样以烂尾而告终。

文|文化产业评论  温雯

号称“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电视剧”的《权力的游戏》终于在2019年5月20日落下帷幕,迎来了最终的结局。

或者说,烂尾。

在铁杆粉丝看来,早在第六季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退出剧集制作后,《权力的游戏》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而即使是最迟钝的路人粉丝(比如我),也在第八季第四集之后对剧情走向产生深深的质疑和不安。

不过这似乎没有妨碍到大家对《权力的游戏》的热情,虽然一个充满了“洋葱味”的新闻报道认为,根据美国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为了第一时间观看该剧并整理看剧后的情绪,预计将有2720万美国人选择在播放当天(19日)或次日(20日)的工作受到影响,其中580万人表示将请假观剧、1070万人准备旷工。

但《权力的游戏》的确是具有“万人空巷”的资本和号召的,截止到2019年5月20日下午,《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在腾讯视频的累计播放量已然超过5.5亿次,这还仅仅是前五集的播放量——5月20日8时,腾讯美剧发布微博通知,《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第6集因为介质传输问题不能如期上线,播出时间将另行通知。

在其他渠道提早欣赏完大结局的观众已经在各个社交平台活跃,当日有关于“权力的游戏”的微博热搜层出不穷,一些话题直接剧透:#布兰当国王##龙妈死了#等等。

但和前两天登上话题热搜的《生活大爆炸》和更早之前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不同,目前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在不满和吐槽《权力的游戏》剧情、角色的崩溃。这不难理解,对于粉丝而言,和《生活大爆炸》与漫威宇宙相同,《权力的游戏》最终季和结局是一次对影视流行文化的终章,更是对紧随作品8年粉丝们的一次交代。于情于理,难忍瑕疵。

在豆瓣电视剧评分中,《权力的游戏》前七季都以9.4至9.8分的区间浮动,而最终季堪堪落入8分档,如果没有精良制作和情怀加持的话,这个分数恐怕会更低。而影迷们的愤怒让他们做出了更有趣的事情——国外观众在change.org网站上请愿,连署要一起雇用“摇铃修女”Hannah Waddingham,每天都走到两位《权力的游戏》电视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面前大骂他们“Shame”泄恨。

另一个请愿项目似乎来得更直接,有粉丝请愿重拍《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发起请愿的粉丝表示,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并不是称职的编剧,这部剧值得一个更好的大结局。目前该请愿已经得到了超过100万人的支持。

有的观众质疑制作方HBO的资金支持不足,以至于最终季只有六集,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情况。但日前,有媒体挖出了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 在今年4月9日接受EW采访时的资料。两位主创在那时曾表示:HBO几乎竭尽所有能拿出的资源来完善最终季。两位编剧还谈到,“但我们一直认为大约73个小时足够了。尽管HBO方面想要更多,但他们也明白这就是故事的结尾。”这段采访的重新挖掘,让两位编剧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权力的游戏》结局中,“小恶魔”提里昂·兰里斯特有这么一句台词,大意是“权力到底归于谁人之手,是那些拿着刀剑的人?还是那些腰缠万贯的人?不,是有故事的人。”随后他们选择了“维洛斯大陆的记忆”“有故事的人”的布兰·史塔克作为国王。(这波骚操作我自己写出来都想笑)。

在我看来这仿佛是一种讽刺——讽刺当然不是权力本身或者权势者,而是最近几年一直频频出现的“故事思维”,尤其是在文化产业这种以文化意义生产、文本生产为核心经济领域中,对“故事”的推崇和崇拜是否会走向了一种误区?

我本身是认可“故事”在文本阐释中的重要作用,诚如向勇教授所言,“文化产业运营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内容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故事驱动的过程。”“故事是文化创意的终端产品,是文化产业的源头。”

在实际文本生产中,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就显得格外重要,但需要厘清的是故事中诸多要素之前的关系。故事的三大要素:情节、角色、背景,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为推动。但市场中,总有偏执于一方面要素的作品出现。

在《权力的游戏》中,最明显的错误,也是粉丝最不能容忍的失误便是“角色变蠢”。理论上,在故事讲述中情节与角色是处于相互推动、相互影响之下的。情节构建起来的具体场景为角色塑造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符合角色性格、诉求的选择让角色的行动变得合理,进一步推动情节延伸。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惊叹于《权力的游戏》前期的故事,并为之着迷。举个例子,艾德之死的剧情精彩之处绝不是因为“观众以为他是主角却以如此意外的死亡结束”,而是他的结局是当时剧情发展、艾德人物性格形象、故事背景场景和其他角色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种种合力所致,他的死亡也充实了乔佛里的暴君人物形象、铺垫了艾丽娅的流离成长之路,也为五王之战等后续剧情奠定了所有基础。

而到了《权力的游戏》第八季,这种草蛇灰线的伏笔不仅仅丧失殆尽,而且各个角色的动机、行为都开始走偏——本应是解放者的龙妈变成火烧君临的刽子手、本应是情报之王的瓦里斯存在感稀薄、本应是剧情智商担当的提里昂昏招频出......

第八季的剧情给观众一种匆忙赶工的感觉,“为了剧情而剧情”的剧本让角色形象变得单薄而且缺乏推敲。甚至有人认为,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更有可能是先行拿到了原著作者乔治·马丁对各个角色的终局安排,然后两位编剧开足马力将角色推向他们的“宿命”和“终点”,而忽视、简化了角色在剧情推动下的演变。

不管这种推测和传言是否正确,但《权力的游戏》最终季呈现出来的最大败笔便是强行让所有角色向着“终点”莽撞的冲去,忽视了角色塑造和剧情铺垫,在剧情赶工痕迹明显的情况下,角色强行变成了为推动剧情服务的“工具人”,角色存在的价值只有粉丝是否钟情、是否可以推进剧情这两个衡量标准。

例如“夜王”的角色,以他为代表的异鬼线在前七季中沦为背景板,而在结局中,这个还未曾展现过行为动机的角色便匆匆收场,难道异鬼南下仅仅是为了屠戮生灵?执着于布兰也仅仅是为了“消除世界的记忆”?那么临冬城大战便仅剩下了“宏大史诗”和“绝境反击”的剧情意义,除了场面和震撼,别无他长。

不管是“为了剧情而剧情”还是“将角色沦为工具人”,其本质都是在故事讲述中,忽略角色塑造的重要作用,将“剧情”夸大为故事本身。反观近期两大影视作品《复仇者联盟4:终局》和《生活大爆炸》,至少在角色塑造中,漫威和华纳的编剧至少没有让钢铁侠和谢尔顿的角色形象崩塌,反而在结局为他们安排了更值得粉丝怀念的方式来告别这两位老朋友。

即使是从基础的艺术理论角度上,这种失误也不应当出现,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表达、创作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意蕴的栖寄,都需要艺术形象的支撑和树立。

我们可以接受现在《权力的游戏》的结局,但前提是,不管是延长故事讲述的时间,还是换一种讲述方式,雪诺、提里昂、丹妮莉丝、珊莎、布兰和二丫的角色塑造是合情合理的,是找到逻辑自洽的、符合人物性格的行为动机。

否则,当有人开始质疑“小恶魔的诡计去哪了?”“雪诺为什么只会说她是我的女王?”“龙妈为什么黑化?”的时候,便是这部“史上最伟大的美剧”走下神坛的时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