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担心水土不服 LinkedIn在中国推出了一个子品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担心水土不服 LinkedIn在中国推出了一个子品牌

为了变得更接地气,吸引那些刚进入职场或处在上升期的年轻人,LinkedIn领英中国决定推出一个全新品牌:定位于“有温度、有趣、更年轻和鲜活的职场社交App”的赤兔。

图片来源:CFP

由LinkedIn领英中国本土团队独立研发、基于真实身份的职场社交App“赤兔”上线了,这意味着LinkedIn正式在中国启动“双品牌”战略。

在大多数中国用户心中,LinkedIn是一款颇为“高大上”的应用,主要用户都是位于职场金字塔顶端的高端人士。而LinkedIn也意识到,这一严肃甚至显得无趣的调性,正在阻碍其吸引刚进入职场或处在上升期的年轻人。此次推出的赤兔,LinkedIn领英中国将其定位在“有温度、有趣、更年轻和鲜活的职场社交App”。

在领英设想的几个使用场景中,赤兔首先要帮助用户实现在职场需求方面的探索,包括发现人脉和活动等,最终实现沟通和联结的达成,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打通,帮助用户实现职场人脉的扩展。

在进入中国市场后,LinkedIn领英发现仅仅做到汉化无法满足市场上用户的需求。此外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而领英的很多操作仍停留在PC时代。考虑到中国用户的习惯,进一步本土化成为摆在领英中国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长期以来,领英更倾向于服务被动求职者,且坚持自身“无趣而有用”的工具属性。领英和赤兔两款产品的差异体现在,领英中文版得到了“总部在资源方面的投入和支持”,而赤兔则由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管理和推广,将拥有独立的研发和运营团队。尽管向外界强调“领英和赤兔同等重要”,但据领英方面透露,今年在产品研发、推广上,公司的资源都会先侧重赤兔。

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曾告诉媒体,领英中国一直在本土化和保持领英高端形象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服务好已有的用户,另一边还要扩张中国市场,也意味着领英必须变得更加接地气。但在接地气的另一方面,此举是否会导致领英产生大量低端用户且影响领英的社交平台的氛围?


最终,领英中国决定启用一个全新品牌来争夺另一个战场。

在沈博阳向总部提出的双品牌战略时,总部并未同意这一要求。在经历反复的游说后,沈博阳向LinkedIn总部阐述中国与海外不同的互联网环境,并通过微信和QQ的例子,最终征得总部开绿灯。

在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因为和总部的沟通而产生决策上滞后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也被视作以往海外巨头被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打败的原因之一。以当年雅虎中国为例,在马云接手雅虎中国后,就曾因为和远在美国的杨致远想法不一,导致雅虎中国在数月内的频繁改版。

事实上,在推出赤兔之前,LinkedIn领英曾想通过和微信的合作,来弥补其在移动端方面的短板。除了账号互通,领英和微信的账号同样实现了互相绑定。在微信上绑定LinkedIn的用户,同样能够在其LinkedIn账号上开启展示其微信账号和二维码。

和微信的合作为领英带来了大量通过手机注册的用户,而自成立初以来,领英一直以邮件为核心来构建社交关系,也因此在使用邮件习惯不及西方的国内,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此外诸如站内信这样被用户所诟病的功能,也迟迟未能在用户转向移动端过程中得到改善。

尽管在经历一年半的发展后,领英中国注册用户数已超过900万,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但作为老牌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在中国市场上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例如在功能和用户定位上和领英颇为相似的国内初创团队的脉脉,在今年四月初即宣布注册用户数超过500万,更加令人瞩目的数字是其在三月份新增用户数达到259万。

脉脉于2013年底上市,和成立已十余年的领英相比无疑是职场社交领域的新手。但依靠其今年以来多达6000万元的广告投放,脉脉在一线城市迅速圈得一批用户。另一方面,包括智联招聘在内的国内求职网站注册用户远高于领英,但在用户获得满意的职位后,这些平台上的用户活跃度将大规模下降。

对领英而言,争夺职场金字塔中低段位的用户,将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战斗。领英很少在国内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而例如脉脉这样的创业公司早已将广告铺在了北京地铁的角落。沈博阳曾表示领英现阶段去做地推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但目前国内火热的创业环境并不允许一个新品牌慢热的进入人们的视野。

毕竟无论是刚起跑的赤兔,亦或刚在中国攒下900万用户的领英,规模均无法确保谁能在这场职场社交争夺战中最终取胜。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领英

651
  • LinkedIn网络中断后恢复正常
  • AI搅动就业市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担心水土不服 LinkedIn在中国推出了一个子品牌

为了变得更接地气,吸引那些刚进入职场或处在上升期的年轻人,LinkedIn领英中国决定推出一个全新品牌:定位于“有温度、有趣、更年轻和鲜活的职场社交App”的赤兔。

图片来源:CFP

由LinkedIn领英中国本土团队独立研发、基于真实身份的职场社交App“赤兔”上线了,这意味着LinkedIn正式在中国启动“双品牌”战略。

在大多数中国用户心中,LinkedIn是一款颇为“高大上”的应用,主要用户都是位于职场金字塔顶端的高端人士。而LinkedIn也意识到,这一严肃甚至显得无趣的调性,正在阻碍其吸引刚进入职场或处在上升期的年轻人。此次推出的赤兔,LinkedIn领英中国将其定位在“有温度、有趣、更年轻和鲜活的职场社交App”。

在领英设想的几个使用场景中,赤兔首先要帮助用户实现在职场需求方面的探索,包括发现人脉和活动等,最终实现沟通和联结的达成,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打通,帮助用户实现职场人脉的扩展。

在进入中国市场后,LinkedIn领英发现仅仅做到汉化无法满足市场上用户的需求。此外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而领英的很多操作仍停留在PC时代。考虑到中国用户的习惯,进一步本土化成为摆在领英中国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长期以来,领英更倾向于服务被动求职者,且坚持自身“无趣而有用”的工具属性。领英和赤兔两款产品的差异体现在,领英中文版得到了“总部在资源方面的投入和支持”,而赤兔则由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管理和推广,将拥有独立的研发和运营团队。尽管向外界强调“领英和赤兔同等重要”,但据领英方面透露,今年在产品研发、推广上,公司的资源都会先侧重赤兔。

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曾告诉媒体,领英中国一直在本土化和保持领英高端形象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服务好已有的用户,另一边还要扩张中国市场,也意味着领英必须变得更加接地气。但在接地气的另一方面,此举是否会导致领英产生大量低端用户且影响领英的社交平台的氛围?


最终,领英中国决定启用一个全新品牌来争夺另一个战场。

在沈博阳向总部提出的双品牌战略时,总部并未同意这一要求。在经历反复的游说后,沈博阳向LinkedIn总部阐述中国与海外不同的互联网环境,并通过微信和QQ的例子,最终征得总部开绿灯。

在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因为和总部的沟通而产生决策上滞后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也被视作以往海外巨头被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打败的原因之一。以当年雅虎中国为例,在马云接手雅虎中国后,就曾因为和远在美国的杨致远想法不一,导致雅虎中国在数月内的频繁改版。

事实上,在推出赤兔之前,LinkedIn领英曾想通过和微信的合作,来弥补其在移动端方面的短板。除了账号互通,领英和微信的账号同样实现了互相绑定。在微信上绑定LinkedIn的用户,同样能够在其LinkedIn账号上开启展示其微信账号和二维码。

和微信的合作为领英带来了大量通过手机注册的用户,而自成立初以来,领英一直以邮件为核心来构建社交关系,也因此在使用邮件习惯不及西方的国内,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此外诸如站内信这样被用户所诟病的功能,也迟迟未能在用户转向移动端过程中得到改善。

尽管在经历一年半的发展后,领英中国注册用户数已超过900万,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但作为老牌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在中国市场上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例如在功能和用户定位上和领英颇为相似的国内初创团队的脉脉,在今年四月初即宣布注册用户数超过500万,更加令人瞩目的数字是其在三月份新增用户数达到259万。

脉脉于2013年底上市,和成立已十余年的领英相比无疑是职场社交领域的新手。但依靠其今年以来多达6000万元的广告投放,脉脉在一线城市迅速圈得一批用户。另一方面,包括智联招聘在内的国内求职网站注册用户远高于领英,但在用户获得满意的职位后,这些平台上的用户活跃度将大规模下降。

对领英而言,争夺职场金字塔中低段位的用户,将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战斗。领英很少在国内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而例如脉脉这样的创业公司早已将广告铺在了北京地铁的角落。沈博阳曾表示领英现阶段去做地推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但目前国内火热的创业环境并不允许一个新品牌慢热的进入人们的视野。

毕竟无论是刚起跑的赤兔,亦或刚在中国攒下900万用户的领英,规模均无法确保谁能在这场职场社交争夺战中最终取胜。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