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正加大对统计造假行为惩处力度,专家建议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正加大对统计造假行为惩处力度,专家建议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尽管国家统计局对于统计造假案件的追责曝光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执法检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各地涉嫌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现象仍未彻底解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牛其昌

宁夏灵武市42名官员因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被处理处分,再次显现中国正加大对地方政府统计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的通报。通报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42名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进行了处分处理,其中厅级干部4人,处级干部8人。

在该案中,纪检监察机关已决定给予灵武市委书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党内严重警告、政务记大过处分。

通报显示,2018年3月统计执法检查发现,灵武市有关专业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国家统计局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进行立案调查,并于2018年9月公开通报了案件情况。目前,对该案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已基本完成。

国家统计局还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的执法监督力度,继续保持严肃查处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案件的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重大典型案件坚决予以曝光,推动严格依纪依法追究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责任,坚决维护统计法律法纪的严肃性。

统计数据造假和注水等行为是多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顽疾,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因为地方官员有一定的任期,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做出成绩,千方百计地弄虚作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对界面新闻表示。

乔新生认为,为确保地方各级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我国建立了垂直的统计管理体系,对地方政府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但是由于统计“软约束”,导致地方官员弄虚作假现象经常发生。

2018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这份文件明确提出,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统计督察,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责任制,依法严惩数据造假。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去年9月份曾对新华社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中央已先后审议通过了包括《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等7部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文件。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两办印发统计督察规定后,国家统计局随即在2018年9月18日曝光了5起典型统计违法案件,这5起案件系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度以及2018年的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其中就包括宁夏灵武市。

据国家统计局当时通报,灵武市46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虚报,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且部分企业情节严重。灵武市有关部门还非法干预项目单位独立真实报送统计数据,指令企业报送虚假统计数据。

进入2019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继续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追责曝光力度,先后通报了包括吉林省白城市、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西宁市城东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等多起统计违法案件。其中,针对吉林白城经济普查违法案件中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措辞严厉地指出,此举“严重影响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危及以普查数据为基础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决策,透支党和政府公信力,性质严重,影响恶劣。”

而且,经济数据被“注水”的并不止上述被曝光的地区。审计署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显示,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省10个市县(区)也曾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2017年年初曾公开确认在市县层面存在经济数据弄虚作假问题。

不过,尽管国家统计局对于统计造假案件的追责曝光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执法检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各地涉嫌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现象仍未彻底解决。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表示,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统计法执法检查,从执法检查情况来看,统计的法制意识不强,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止。

在专家看来,统计造假的背后,与国内未能彻底走出“唯GDP论”“数字出官论”认识误区有着紧密联系。曾有基层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年年报数据都要增长,是一条硬指标,“以前,能不能提拔上去,考核的第一指标就是GDP数据。”

乔新生认为,尽管强化对统计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法律监督十分必要,但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往往涉及到政治利益,如果蒙混过关,地方政府官员可以升迁;而一旦发现弄虚作假,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承担行政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

界面新闻注意到,为了破除“唯GDP论”导致的统计数据造假问题,从2019年开始,由国家统计局对各个省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统一核算,停止对各个地方生产总值总量和速度进行排名。同时探索编制全国资产负债表、全国和各个省区市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此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树立正确政绩观。

而针对统计违法行为处罚偏轻,据尹中卿透露,统计法修改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民间统计调查条例等与统计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修改也正在研究推进。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因为只有加强监督,才能确保地方政府官员不会在数据上弄虚作假。”乔新生为此建议,可以将审计部门和统计部门纳入人大管理,由全国人大设立审计、统计和会计委员会,专门负责统计审计和会计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正加大对统计造假行为惩处力度,专家建议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尽管国家统计局对于统计造假案件的追责曝光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执法检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各地涉嫌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现象仍未彻底解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牛其昌

宁夏灵武市42名官员因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被处理处分,再次显现中国正加大对地方政府统计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的通报。通报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42名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进行了处分处理,其中厅级干部4人,处级干部8人。

在该案中,纪检监察机关已决定给予灵武市委书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党内严重警告、政务记大过处分。

通报显示,2018年3月统计执法检查发现,灵武市有关专业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国家统计局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进行立案调查,并于2018年9月公开通报了案件情况。目前,对该案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已基本完成。

国家统计局还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的执法监督力度,继续保持严肃查处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案件的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重大典型案件坚决予以曝光,推动严格依纪依法追究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责任,坚决维护统计法律法纪的严肃性。

统计数据造假和注水等行为是多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顽疾,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因为地方官员有一定的任期,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做出成绩,千方百计地弄虚作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对界面新闻表示。

乔新生认为,为确保地方各级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我国建立了垂直的统计管理体系,对地方政府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但是由于统计“软约束”,导致地方官员弄虚作假现象经常发生。

2018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这份文件明确提出,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统计督察,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责任制,依法严惩数据造假。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去年9月份曾对新华社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中央已先后审议通过了包括《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等7部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文件。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两办印发统计督察规定后,国家统计局随即在2018年9月18日曝光了5起典型统计违法案件,这5起案件系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度以及2018年的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其中就包括宁夏灵武市。

据国家统计局当时通报,灵武市46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虚报,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且部分企业情节严重。灵武市有关部门还非法干预项目单位独立真实报送统计数据,指令企业报送虚假统计数据。

进入2019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继续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追责曝光力度,先后通报了包括吉林省白城市、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西宁市城东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等多起统计违法案件。其中,针对吉林白城经济普查违法案件中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措辞严厉地指出,此举“严重影响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危及以普查数据为基础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决策,透支党和政府公信力,性质严重,影响恶劣。”

而且,经济数据被“注水”的并不止上述被曝光的地区。审计署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显示,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省10个市县(区)也曾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2017年年初曾公开确认在市县层面存在经济数据弄虚作假问题。

不过,尽管国家统计局对于统计造假案件的追责曝光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执法检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各地涉嫌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现象仍未彻底解决。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表示,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统计法执法检查,从执法检查情况来看,统计的法制意识不强,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止。

在专家看来,统计造假的背后,与国内未能彻底走出“唯GDP论”“数字出官论”认识误区有着紧密联系。曾有基层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年年报数据都要增长,是一条硬指标,“以前,能不能提拔上去,考核的第一指标就是GDP数据。”

乔新生认为,尽管强化对统计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法律监督十分必要,但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往往涉及到政治利益,如果蒙混过关,地方政府官员可以升迁;而一旦发现弄虚作假,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承担行政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

界面新闻注意到,为了破除“唯GDP论”导致的统计数据造假问题,从2019年开始,由国家统计局对各个省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统一核算,停止对各个地方生产总值总量和速度进行排名。同时探索编制全国资产负债表、全国和各个省区市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此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树立正确政绩观。

而针对统计违法行为处罚偏轻,据尹中卿透露,统计法修改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民间统计调查条例等与统计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修改也正在研究推进。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因为只有加强监督,才能确保地方政府官员不会在数据上弄虚作假。”乔新生为此建议,可以将审计部门和统计部门纳入人大管理,由全国人大设立审计、统计和会计委员会,专门负责统计审计和会计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