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村上春树作品英译30周年:浅谈从译作中读懂日本文学的可能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村上春树作品英译30周年:浅谈从译作中读懂日本文学的可能性

重新定义“翻译”概念的时代正在来临。

文|日本通

1990年9月10日期的美国杂志《The New Yorker》上,刊登了英版的村上春树的短篇《电视人》。用日语著成的作品被刊登在美国文艺杂志,此举不仅展现了村上春树他身为作家的文笔,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译作(尤其是英版)历史上跨时代的一幕。随后,村上的作品被译成了50多国语言,先后获得了法兰兹•卡夫卡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世界各地的文学奖,他的作品还成了全球畅销书籍等(它是日本文学中的特例),兼得批判和商业成功,他作为日本文学作家享有了世间少有的殊荣和存在感。

自村上春树登场后,它也颠覆了翻译界中“日本文学”的印象。日本文学研究者爱德华•法勒(音译)曾说,在英语圈中的“日本近代小说翻译的黄金时代” ,是从1955年美国文学出版社克诺普出版大佛次郎《归乡》、谷崎润一郎《食蓼虫》2部作品的英文版开始的。往后,以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大三角”为中心,用日本文化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顿时成了文学潮流,由此外界就笃定了唯美的日本近代文学印象。于此相对,美国文学也受到了极强的冲击。村上的作品以现代日本社会为舞台,描绘了现实与幻想相交错的世界,就此颠覆了英语圈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印象。

关于村上首次踏入英语圈一事,据悉当初多亏日本出版社和其他鼎力推进。而选择代理、与美国编辑的紧密协作、为面向英语圈的读者(尤其是北美地区)所进行的文字“微调”……这其中的每一环都至关重要。此外,如《天黑之后》等作品在被翻译前,都会用日语读者身边所熟知的事物解释 “预翻译”的内容。因此,村上春树还表示阅读译作的前提就是向读者展示象征“翻译文学时代”的作家头像。

《光与影》——“村上”的压倒性存在感

据村上春树首次踏入英语圈已经过去了近30年。可以说从1955年开始,他创下了与80年代的谷崎、三岛、川端的日本近代小说翻译的黄金时代并驾齐驱的时代。

就阅读日本文学的译作来看,村上春树以一人之力、给人压倒性的存在感的作品莫过于《光与影》了。村上的写作风格受雷蒙德•钱德勒、库尔特•冯内古特、雷蒙德•卡弗等作家影响,因此作品被翻译成欧美文的障碍不大,但在读者层面广泛的同时,针对此文体和作风进行批判的作家和评论家也很多。除此之外,还有一名因此遭受批判的日本作家,她就是出生在英语圈,日英熟练切换的,用日语写作的作家——水村美苗。

日本文学研究者、翻译家史蒂芬•斯奈德在英译小川洋子和桐野夏生的作品后,指出日本文学的现代作家再无超越村上春树,“下个村上是谁呢?”这句话引起社会一片哗然。(Stephen Snyder “Murakami Effect”/Literary Hub)若是拿“跟村上相似”来形容小川和桐野这样的作家,其原本的特征也会荡然无存吧。另一方面,因为村上的存在,其他用日语著书的作家也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斯奈特这样解释道。不论是哪点,就这30年“可以阅读日本现代文学译作”来看,村上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了。

翻译的多样性即从现代诗到轻小说

近年来,除了村上春树以外的日本文学翻译,都多少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作家的多样性。1980年代以前,作品被译成外文的作家多为男性,90年代以后,津岛佑子、桐野夏生、小川洋子、还有最近兴起的村田沙耶香等女性作者才开始大放光彩。桐野的《OUT》(1997年,英译为2004年),这部被可誉为惊悚片的作品,还曾获得推理小说界的江户川乱步奖的长篇奖等高荣誉奖项,随后其他作品也相继被翻译成他国语言。还有村田沙耶香的《便利店人间》(2016年,英译为2018年),它是完成日版后从翻译到出版历时最短的作品。

被译的作品不仅仅有纯文学,还有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种类变得多样起来。在中国,不论是日本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人气作者东野圭吾的地位也已被确立。此外,现代文学、科幻小说或轻小说的英译中,出版伊藤计划、円城塔等作品的日本出版社Haikasoru,也为能在英语圈内阅读日本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更甚在现代诗界内,自伊藤比吕美的作品被翻译后,其作品也开始备受瞩目。

翻译为那些作品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接下来以轻小说为例。1990年以后,日本发行的漫画、动画开始受到众人关注,原作将漫画和动画作品进行剧本小说化,这就是轻小说的雏形。而轻小说多为长篇,角色设定的由来等专有词汇为翻译增添了不少困难,尽管如此,目前在英语圈、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都能看见轻小说的身影。

正是有这些日本文学的强大支持,笔者希望能尽己力去支援文学作品的翻译。2002年,日本文化厅提出向海外普及现代文学,并成立翻译支援事业“现代日本文学翻译•普及事业”其中语言不仅有英语,还有法语、德语、俄语、印度尼西亚语等。自夏目漱石的《少爷》、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等日本近代文学名作再翻译后,大冈升平的《武藏野夫人》、小岛信夫的《拥抱家族》等战后文学的杰作、以及反映现代日本社会的近作也被译成他国语言出版了。翻译事业不仅仅是支持翻译,它还对出版社有所扶持,以确保书籍能够大卖,这也是它与其他事业不同的地方。它是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让那些赶不上商业步伐的作品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大大增加了被用作海外大学的日本文学教材的机会,得到了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然而,这重要性还并未被政治的世界所认识,10年代初它在“事业划分”的潮流中慢慢退出,这真的很让人痛心。

从日本文学到“世界文学”

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在翻译的表现形式上开始趋于多样化。

人们也从是否符合某些特定的日本文学或日本文化的观点中解放出来,往后日本文学也将作为“世界文学”,作为有价值的作品,由人们从各个角度品读。通过海外读者,以日语作为沟通语言的人也能感觉到作品中未曾注意到的其他的价值。

重新定义“翻译”概念的时代正在来临。例如樱坂洋的轻小说《All You Need is Kill》,在被译成英文后,被好莱坞拍成电影《明日边缘》。人物的属性、地理的舞台背景都变得宏大起来,主人公和外星人发生激烈交火时战死牺牲后得到了重获新生的能力,如此重复循环着同一天;他这样的“设定”也被忠实地“翻译”了出来。有趣的是对于这样一部原始题材的电影,观影的人都表示“有种在玩视频游戏的既视感”。虽然角色和场地都拓宽了,但仅仅是“视频游戏题材的故事”的话,能否将作品的核心部分传达出去呢?可能也需要重新审视“忠实地翻译”了。

世界还在以恒速不断变化着。不论是用翻译品读文学的阅读环境,还是翻译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的普及等,这些既与30年前相似又有些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日本文学又能借翻译获得怎样的价值呢?谈论文学译作时,人们最常问的就是“谁的?哪个作品?怎么翻成的?”。今后,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那些作品还能带有多少价值呢?这才是本质问题,也是无论何时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村上春树作品英译30周年:浅谈从译作中读懂日本文学的可能性

重新定义“翻译”概念的时代正在来临。

文|日本通

1990年9月10日期的美国杂志《The New Yorker》上,刊登了英版的村上春树的短篇《电视人》。用日语著成的作品被刊登在美国文艺杂志,此举不仅展现了村上春树他身为作家的文笔,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译作(尤其是英版)历史上跨时代的一幕。随后,村上的作品被译成了50多国语言,先后获得了法兰兹•卡夫卡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世界各地的文学奖,他的作品还成了全球畅销书籍等(它是日本文学中的特例),兼得批判和商业成功,他作为日本文学作家享有了世间少有的殊荣和存在感。

自村上春树登场后,它也颠覆了翻译界中“日本文学”的印象。日本文学研究者爱德华•法勒(音译)曾说,在英语圈中的“日本近代小说翻译的黄金时代” ,是从1955年美国文学出版社克诺普出版大佛次郎《归乡》、谷崎润一郎《食蓼虫》2部作品的英文版开始的。往后,以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大三角”为中心,用日本文化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顿时成了文学潮流,由此外界就笃定了唯美的日本近代文学印象。于此相对,美国文学也受到了极强的冲击。村上的作品以现代日本社会为舞台,描绘了现实与幻想相交错的世界,就此颠覆了英语圈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印象。

关于村上首次踏入英语圈一事,据悉当初多亏日本出版社和其他鼎力推进。而选择代理、与美国编辑的紧密协作、为面向英语圈的读者(尤其是北美地区)所进行的文字“微调”……这其中的每一环都至关重要。此外,如《天黑之后》等作品在被翻译前,都会用日语读者身边所熟知的事物解释 “预翻译”的内容。因此,村上春树还表示阅读译作的前提就是向读者展示象征“翻译文学时代”的作家头像。

《光与影》——“村上”的压倒性存在感

据村上春树首次踏入英语圈已经过去了近30年。可以说从1955年开始,他创下了与80年代的谷崎、三岛、川端的日本近代小说翻译的黄金时代并驾齐驱的时代。

就阅读日本文学的译作来看,村上春树以一人之力、给人压倒性的存在感的作品莫过于《光与影》了。村上的写作风格受雷蒙德•钱德勒、库尔特•冯内古特、雷蒙德•卡弗等作家影响,因此作品被翻译成欧美文的障碍不大,但在读者层面广泛的同时,针对此文体和作风进行批判的作家和评论家也很多。除此之外,还有一名因此遭受批判的日本作家,她就是出生在英语圈,日英熟练切换的,用日语写作的作家——水村美苗。

日本文学研究者、翻译家史蒂芬•斯奈德在英译小川洋子和桐野夏生的作品后,指出日本文学的现代作家再无超越村上春树,“下个村上是谁呢?”这句话引起社会一片哗然。(Stephen Snyder “Murakami Effect”/Literary Hub)若是拿“跟村上相似”来形容小川和桐野这样的作家,其原本的特征也会荡然无存吧。另一方面,因为村上的存在,其他用日语著书的作家也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斯奈特这样解释道。不论是哪点,就这30年“可以阅读日本现代文学译作”来看,村上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了。

翻译的多样性即从现代诗到轻小说

近年来,除了村上春树以外的日本文学翻译,都多少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作家的多样性。1980年代以前,作品被译成外文的作家多为男性,90年代以后,津岛佑子、桐野夏生、小川洋子、还有最近兴起的村田沙耶香等女性作者才开始大放光彩。桐野的《OUT》(1997年,英译为2004年),这部被可誉为惊悚片的作品,还曾获得推理小说界的江户川乱步奖的长篇奖等高荣誉奖项,随后其他作品也相继被翻译成他国语言。还有村田沙耶香的《便利店人间》(2016年,英译为2018年),它是完成日版后从翻译到出版历时最短的作品。

被译的作品不仅仅有纯文学,还有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种类变得多样起来。在中国,不论是日本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人气作者东野圭吾的地位也已被确立。此外,现代文学、科幻小说或轻小说的英译中,出版伊藤计划、円城塔等作品的日本出版社Haikasoru,也为能在英语圈内阅读日本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更甚在现代诗界内,自伊藤比吕美的作品被翻译后,其作品也开始备受瞩目。

翻译为那些作品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接下来以轻小说为例。1990年以后,日本发行的漫画、动画开始受到众人关注,原作将漫画和动画作品进行剧本小说化,这就是轻小说的雏形。而轻小说多为长篇,角色设定的由来等专有词汇为翻译增添了不少困难,尽管如此,目前在英语圈、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都能看见轻小说的身影。

正是有这些日本文学的强大支持,笔者希望能尽己力去支援文学作品的翻译。2002年,日本文化厅提出向海外普及现代文学,并成立翻译支援事业“现代日本文学翻译•普及事业”其中语言不仅有英语,还有法语、德语、俄语、印度尼西亚语等。自夏目漱石的《少爷》、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等日本近代文学名作再翻译后,大冈升平的《武藏野夫人》、小岛信夫的《拥抱家族》等战后文学的杰作、以及反映现代日本社会的近作也被译成他国语言出版了。翻译事业不仅仅是支持翻译,它还对出版社有所扶持,以确保书籍能够大卖,这也是它与其他事业不同的地方。它是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让那些赶不上商业步伐的作品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大大增加了被用作海外大学的日本文学教材的机会,得到了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然而,这重要性还并未被政治的世界所认识,10年代初它在“事业划分”的潮流中慢慢退出,这真的很让人痛心。

从日本文学到“世界文学”

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在翻译的表现形式上开始趋于多样化。

人们也从是否符合某些特定的日本文学或日本文化的观点中解放出来,往后日本文学也将作为“世界文学”,作为有价值的作品,由人们从各个角度品读。通过海外读者,以日语作为沟通语言的人也能感觉到作品中未曾注意到的其他的价值。

重新定义“翻译”概念的时代正在来临。例如樱坂洋的轻小说《All You Need is Kill》,在被译成英文后,被好莱坞拍成电影《明日边缘》。人物的属性、地理的舞台背景都变得宏大起来,主人公和外星人发生激烈交火时战死牺牲后得到了重获新生的能力,如此重复循环着同一天;他这样的“设定”也被忠实地“翻译”了出来。有趣的是对于这样一部原始题材的电影,观影的人都表示“有种在玩视频游戏的既视感”。虽然角色和场地都拓宽了,但仅仅是“视频游戏题材的故事”的话,能否将作品的核心部分传达出去呢?可能也需要重新审视“忠实地翻译”了。

世界还在以恒速不断变化着。不论是用翻译品读文学的阅读环境,还是翻译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的普及等,这些既与30年前相似又有些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日本文学又能借翻译获得怎样的价值呢?谈论文学译作时,人们最常问的就是“谁的?哪个作品?怎么翻成的?”。今后,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那些作品还能带有多少价值呢?这才是本质问题,也是无论何时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