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音乐家》上映7天,为何只有百万票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音乐家》上映7天,为何只有百万票房?

不仅仅是目前的市场发行体系很难为《音乐家》这一类的影片提供健康的生存土壤,国内小众电影的变现渠道也较为单一。

文|毒眸 张颖

编辑|师烨东

“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也不明白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票房,电影市场太残酷了。”电影《音乐家》制片人沈健对毒眸(ID:youhaoxifilm)感慨道。

上映七天,《音乐家》目前的票房成绩只有116万,排片率从上映首日的1.8%跌至现在的1%;与之在同一档期上映、题材类型相近的《周恩来回延安》首日的排片为1.7%,目前的排片率维持在2%左右,票房也刚过二百万;而已经上映了15天的《进京城》首日排片也只有3.7%,与同档期的进口片相比十分微不足道——小众的非商业主旋律影片在院线市场获得生存空间似乎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截至发稿,《音乐家》票房累计116.9万(灯塔数据)

事实上,非商业主旋律电影的“不受欢迎”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不同于近年来动辄拿下几十亿票房的《战狼2》《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商业大片,像《李保国》、《信仰者》等传记电影不管是投资体量、话题热度还是排片率和票房表现上都远远不及前者。

不仅仅是非商业主旋律影片的“命运”如此,一些小众题材的艺术电影也似乎始终没有真正被市场偏爱:豆瓣评分高达8.9分的《四个春天》上映首日排片率为2.1%,映前已经有不错口碑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日排片也仅有2.7%,尽管最终只有六百多万的票房成绩,但这已经是同类历史人文纪录片中的“佼佼者”了;《音乐家》的豆瓣评分从开分的6.4已经涨至现在的6.7分,但排片率却并没有跟随评分和口碑一起上涨。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发行体系之下,非商业的小众题材影片真的没有属于它们的生存空间吗?

低排片和低票房是《音乐家》们的“魔咒”吗?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树典型、歌颂英模的主旋律电影,到“建国三部曲”系列的众星云集为国献礼,再到《战狼2》《红海行动》等拿下几十亿成为全民爆款,“主旋律”的商业大片已经不再是距离观众很远、与高票房无缘的“冷门”的代名词——但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这类影片的本质是主旋律化了的商业大片,而这些影片的红火给市场带来了“主旋律影片可以轻而易举地很卖座”的假象。

《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均成为近年来卖座的全民爆款电影

实际上,非商业的主旋律影片命运似乎从未真正改变过,《音乐家》和《周恩来回延安》等传记类历史题材、不受市场偏好的主旋律影片惨淡的票房成绩和寥寥无几的排片正在提醒着观众,在影片的声势和口碑都没有崛起、片子本身不具备很强的情节故事性和商业元素时,这类影片始终无法被市场看好,甚至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位置——即使影片有着较好的口碑,也很难改变自己的现状。

《音乐家》的主发行方卓然影业董事长&CEO张进曾对毒眸表示,在看片会上有很多影院经理为影片热泪盈眶,但是仍无奈地表示这样的片子是很难被年轻观众喜欢的,他们无法冒着影响影院生意的险、挑战传统意义上市场的口味后给到影片很高的排片;在包括陕西、湖北、广东等省份在内的全国看片过程中,制片人沈健也感受到了年轻观众群体对影片的良好反馈,“这些年轻人对影片的好评和所受的感动,让我确定这部作品在审美和价值观上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我把它当做一个大众产品、认为它是有观众基础的。”

而在影片上映首日1.8%的排片和随后几天这个数字降至不足1%,这让沈健十分不解,“太残酷了,观众甚至没有机会去影院看到它。”对于这样的排片结果,北京某影城管理则者对毒眸表示,影片点映期间售票情况就极其不乐观,“一场就有两个观众来看,而且点映期间在社交软件、各媒体平台都没有观众强烈的口碑传播,影片的声势始终没起来,这肯定会影响影院在影片上映时对其排片的决定。”

同时,也有资深电影发行人员认为,《音乐家》在题材上并非讨观众喜欢的类型,故事甚至影片名都对很多普通观众不具备吸引力,这些必然会影响影院的排片;不仅如此,对于主旋律电影而言,一直以来都很难在宣发套路上有所突破,就连《战狼2》《红海行动》等爆款“主旋律”片在映前的热度上都往往不如同档期的其他大片,在上映首日排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观众观影后爆发出的口碑和热度一路“逆袭”最后才能创造票房神话。

《战狼2》上映首日排片率低于同期的《建军大业》和《绣春刀·修罗战场》

“口碑和热度对一部电影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映前较少被关注到的主旋律影片,基本上全靠上映后过硬的质量和口碑传播来逆袭。”上述资深从业者对毒眸表示,在影片的质量、热度和声势没有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电影很难在上映后翻身,“不论是商业片还是主旋律影片都是如此。”

从2016年《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下跪求排片,到今年《撞死了一只羊》碰上《复仇者联盟4》并在排片上被强势碾压引来该片监制王家卫呼吁“给中国艺术电影留一片天空”,作为不被市场偏爱的小众影片,《音乐家》也逃不开排片上的“噩运”;即使在2014聚焦作家萧红这一人物经历的影片《黄金时代》有汤唯、冯绍峰等知名演员的出演,但上映首日的排片率也仅有8.3%,并且在上映第二天便跌至6%,整个上映期间该片的排片率连10%都不到。

王家卫呼吁“给中国艺术电影留一片天空”

而主旋律影片,如去年上映的讲述时代楷模李保国真实事迹的电影《李保国》,上映首日的排片只有0.3%,尽管在60天的放映期内有关注到影片的各方推动,但其在院线的排片率也从未突破1%——国内的发行环境之下,留给非商业的主旋律电影的空间似乎并不大。

对于这种情况,有多年发行经验的张进则能理解市场的选择,在他看来该片目前的现状也是大多数同类型国产影片共同的市场处境,“传记类的主旋律影片在国内几乎没有能取得高票房的,似乎是有‘魔咒’。依靠经验对观众和市场的判断后,影院也不会认为这是一部会被关注、能卖得好的影片,所以导致各方都有深深的无力感。”

排片难、变现难,非市场偏好类型片何处求生?

对于非商业小众题材影片的无力感,体现在影院身上则是由于目前影院经营压力较大、自身生存状况堪忧而无法为“情怀”去挑战市场的喜好,有多位影院管理者曾向毒眸表示,很少有人愿意在小众影片上冒险,大家还是更多地把资源倾斜给大片。

因此,在很多档期内都会出现的现象是,头部影片的排片占比可以高达50%甚至以上,小众影片则只有个位数的排片,档期内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观众的差异化需求很难被满足。如好莱坞商业大片强势来袭之际,影院把超高的排片和黄金场次以及宣传的重点等资源全部给足,但一些对大片不感冒的观众往往无处可去、无片可看。

《复联4》上映首日与其他影片的场次和排片占比

在一些成熟的电影市场中的发行体系里,情况则要好得多,对于一些非商业的小众影片而言还有属于他们的一席之地。如在美国的部分影片会先在洛杉矶、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上映,如果影片能在都会城市收获好的口碑,再逐渐扩大发行规模、渗透到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发行、排片策略。这就保证了那些首轮被大片“拒之门外”的院线影院,能有机会为低成本影片(如艺术片)提供放映空间。

长此以往,在商业片和主流商业院线之外,美国逐渐诞生了一些以放映独立电影、外国电影和重播经典电影为主的艺术影院,这些艺术影院形成连锁经营模式后,便逐步发展成如Landmark、Sundance等艺术院线。而这种分线发行的体系之下,各类影片都能够得到生存空间,有助于行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地区受众的喜好、观影习惯,来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需求、提升影片票房。

而在韩国电影市场里,Cinema Service和CJ Entertainment两大电影发行商主导发行市场,并在长期的发行实践中摸索出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到来时,应对美国发行商的经验,以此在热门档期与好莱坞大片、商业片竞争时坚守住韩国本土电影生存空间,而这样稳定的发行渠道也成为电影票房的保证和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韩国电影制作发行公司Cinema Service

但在国内情况却有所不同,院线和市场对于影片的选择偏好较为单一,小众电影与商业大片的比重有失均衡;加上目前电影供给严重不足,这也让很多影院生意更加不好做,曾有资深从业者对毒眸表示,除几个特殊档期外,目前电影的类型、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优质影片缺席、影院长期“吃不饱”——在这种情况下,发行模式“一刀切”,分线探索步履维艰,非商业类小众电影也因此而生存困难。

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等分线发行的探索尝试,对于一些小众影片起到了助其获得一定的排片保证、吸引到对该类型题材感兴趣的特定观众群体的作用,但对于很多片方来说,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全线发行潜在的巨大的观众群体而走专线,因此很多全线发行的小众非商业电影往往在全国院线的战场里黯然退场。

不仅仅是目前的市场发行体系很难为《音乐家》这一类的影片提供健康的生存土壤,国内小众电影的变现渠道也较为单一。在成熟的市场体系的电影版权问题上,除了放映权在院线市场获得票房收益外,信息网络传播权和VOD点播授权也能为影片带来多种利益回收的渠道,将电视屏幕打造为放映的投影屏,以符合KTV行业的VOD点播标准;像洗浴中心、网吧、酒吧等消费场景的电影点播业务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娱乐观影方式,同时也能丰富影片的收入来源,而不是单单押宝在院线。

因此在多种渠道之下,对于影片播放版权的购买也将为影片获得更多的收入。有业内人士曾对毒眸表示,很多国家的电影市场都不是单单依靠电影票房来赚钱的,“把所有希望都放在院线上,成本太高、对观众和影院依赖太大,这是很不健康的市场状况。”

因此在张进看来,国内市场内容分销渠道的不健康状态直接导致了不被市场偏爱的小众电影很难像国外一样通过版权售卖等方式收回成本,“在国际上的版权分销体系里,通过前期预售、银行的贷款等方式,往往可以为一部分影片提供制片资金上的保证。”

而长此以往,对这一类型的电影创作者来说造成的伤害将不利于电影题材类型上的日益丰富与多元化。“希望非商业化的主旋律影片不会一直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吧,也许未来市场慢慢成熟,像《音乐家》一样的影片也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音乐家》上映7天,为何只有百万票房?

不仅仅是目前的市场发行体系很难为《音乐家》这一类的影片提供健康的生存土壤,国内小众电影的变现渠道也较为单一。

文|毒眸 张颖

编辑|师烨东

“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也不明白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票房,电影市场太残酷了。”电影《音乐家》制片人沈健对毒眸(ID:youhaoxifilm)感慨道。

上映七天,《音乐家》目前的票房成绩只有116万,排片率从上映首日的1.8%跌至现在的1%;与之在同一档期上映、题材类型相近的《周恩来回延安》首日的排片为1.7%,目前的排片率维持在2%左右,票房也刚过二百万;而已经上映了15天的《进京城》首日排片也只有3.7%,与同档期的进口片相比十分微不足道——小众的非商业主旋律影片在院线市场获得生存空间似乎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截至发稿,《音乐家》票房累计116.9万(灯塔数据)

事实上,非商业主旋律电影的“不受欢迎”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不同于近年来动辄拿下几十亿票房的《战狼2》《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商业大片,像《李保国》、《信仰者》等传记电影不管是投资体量、话题热度还是排片率和票房表现上都远远不及前者。

不仅仅是非商业主旋律影片的“命运”如此,一些小众题材的艺术电影也似乎始终没有真正被市场偏爱:豆瓣评分高达8.9分的《四个春天》上映首日排片率为2.1%,映前已经有不错口碑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日排片也仅有2.7%,尽管最终只有六百多万的票房成绩,但这已经是同类历史人文纪录片中的“佼佼者”了;《音乐家》的豆瓣评分从开分的6.4已经涨至现在的6.7分,但排片率却并没有跟随评分和口碑一起上涨。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发行体系之下,非商业的小众题材影片真的没有属于它们的生存空间吗?

低排片和低票房是《音乐家》们的“魔咒”吗?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树典型、歌颂英模的主旋律电影,到“建国三部曲”系列的众星云集为国献礼,再到《战狼2》《红海行动》等拿下几十亿成为全民爆款,“主旋律”的商业大片已经不再是距离观众很远、与高票房无缘的“冷门”的代名词——但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这类影片的本质是主旋律化了的商业大片,而这些影片的红火给市场带来了“主旋律影片可以轻而易举地很卖座”的假象。

《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均成为近年来卖座的全民爆款电影

实际上,非商业的主旋律影片命运似乎从未真正改变过,《音乐家》和《周恩来回延安》等传记类历史题材、不受市场偏好的主旋律影片惨淡的票房成绩和寥寥无几的排片正在提醒着观众,在影片的声势和口碑都没有崛起、片子本身不具备很强的情节故事性和商业元素时,这类影片始终无法被市场看好,甚至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位置——即使影片有着较好的口碑,也很难改变自己的现状。

《音乐家》的主发行方卓然影业董事长&CEO张进曾对毒眸表示,在看片会上有很多影院经理为影片热泪盈眶,但是仍无奈地表示这样的片子是很难被年轻观众喜欢的,他们无法冒着影响影院生意的险、挑战传统意义上市场的口味后给到影片很高的排片;在包括陕西、湖北、广东等省份在内的全国看片过程中,制片人沈健也感受到了年轻观众群体对影片的良好反馈,“这些年轻人对影片的好评和所受的感动,让我确定这部作品在审美和价值观上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我把它当做一个大众产品、认为它是有观众基础的。”

而在影片上映首日1.8%的排片和随后几天这个数字降至不足1%,这让沈健十分不解,“太残酷了,观众甚至没有机会去影院看到它。”对于这样的排片结果,北京某影城管理则者对毒眸表示,影片点映期间售票情况就极其不乐观,“一场就有两个观众来看,而且点映期间在社交软件、各媒体平台都没有观众强烈的口碑传播,影片的声势始终没起来,这肯定会影响影院在影片上映时对其排片的决定。”

同时,也有资深电影发行人员认为,《音乐家》在题材上并非讨观众喜欢的类型,故事甚至影片名都对很多普通观众不具备吸引力,这些必然会影响影院的排片;不仅如此,对于主旋律电影而言,一直以来都很难在宣发套路上有所突破,就连《战狼2》《红海行动》等爆款“主旋律”片在映前的热度上都往往不如同档期的其他大片,在上映首日排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观众观影后爆发出的口碑和热度一路“逆袭”最后才能创造票房神话。

《战狼2》上映首日排片率低于同期的《建军大业》和《绣春刀·修罗战场》

“口碑和热度对一部电影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映前较少被关注到的主旋律影片,基本上全靠上映后过硬的质量和口碑传播来逆袭。”上述资深从业者对毒眸表示,在影片的质量、热度和声势没有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电影很难在上映后翻身,“不论是商业片还是主旋律影片都是如此。”

从2016年《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下跪求排片,到今年《撞死了一只羊》碰上《复仇者联盟4》并在排片上被强势碾压引来该片监制王家卫呼吁“给中国艺术电影留一片天空”,作为不被市场偏爱的小众影片,《音乐家》也逃不开排片上的“噩运”;即使在2014聚焦作家萧红这一人物经历的影片《黄金时代》有汤唯、冯绍峰等知名演员的出演,但上映首日的排片率也仅有8.3%,并且在上映第二天便跌至6%,整个上映期间该片的排片率连10%都不到。

王家卫呼吁“给中国艺术电影留一片天空”

而主旋律影片,如去年上映的讲述时代楷模李保国真实事迹的电影《李保国》,上映首日的排片只有0.3%,尽管在60天的放映期内有关注到影片的各方推动,但其在院线的排片率也从未突破1%——国内的发行环境之下,留给非商业的主旋律电影的空间似乎并不大。

对于这种情况,有多年发行经验的张进则能理解市场的选择,在他看来该片目前的现状也是大多数同类型国产影片共同的市场处境,“传记类的主旋律影片在国内几乎没有能取得高票房的,似乎是有‘魔咒’。依靠经验对观众和市场的判断后,影院也不会认为这是一部会被关注、能卖得好的影片,所以导致各方都有深深的无力感。”

排片难、变现难,非市场偏好类型片何处求生?

对于非商业小众题材影片的无力感,体现在影院身上则是由于目前影院经营压力较大、自身生存状况堪忧而无法为“情怀”去挑战市场的喜好,有多位影院管理者曾向毒眸表示,很少有人愿意在小众影片上冒险,大家还是更多地把资源倾斜给大片。

因此,在很多档期内都会出现的现象是,头部影片的排片占比可以高达50%甚至以上,小众影片则只有个位数的排片,档期内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观众的差异化需求很难被满足。如好莱坞商业大片强势来袭之际,影院把超高的排片和黄金场次以及宣传的重点等资源全部给足,但一些对大片不感冒的观众往往无处可去、无片可看。

《复联4》上映首日与其他影片的场次和排片占比

在一些成熟的电影市场中的发行体系里,情况则要好得多,对于一些非商业的小众影片而言还有属于他们的一席之地。如在美国的部分影片会先在洛杉矶、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上映,如果影片能在都会城市收获好的口碑,再逐渐扩大发行规模、渗透到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发行、排片策略。这就保证了那些首轮被大片“拒之门外”的院线影院,能有机会为低成本影片(如艺术片)提供放映空间。

长此以往,在商业片和主流商业院线之外,美国逐渐诞生了一些以放映独立电影、外国电影和重播经典电影为主的艺术影院,这些艺术影院形成连锁经营模式后,便逐步发展成如Landmark、Sundance等艺术院线。而这种分线发行的体系之下,各类影片都能够得到生存空间,有助于行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地区受众的喜好、观影习惯,来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需求、提升影片票房。

而在韩国电影市场里,Cinema Service和CJ Entertainment两大电影发行商主导发行市场,并在长期的发行实践中摸索出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到来时,应对美国发行商的经验,以此在热门档期与好莱坞大片、商业片竞争时坚守住韩国本土电影生存空间,而这样稳定的发行渠道也成为电影票房的保证和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韩国电影制作发行公司Cinema Service

但在国内情况却有所不同,院线和市场对于影片的选择偏好较为单一,小众电影与商业大片的比重有失均衡;加上目前电影供给严重不足,这也让很多影院生意更加不好做,曾有资深从业者对毒眸表示,除几个特殊档期外,目前电影的类型、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优质影片缺席、影院长期“吃不饱”——在这种情况下,发行模式“一刀切”,分线探索步履维艰,非商业类小众电影也因此而生存困难。

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等分线发行的探索尝试,对于一些小众影片起到了助其获得一定的排片保证、吸引到对该类型题材感兴趣的特定观众群体的作用,但对于很多片方来说,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全线发行潜在的巨大的观众群体而走专线,因此很多全线发行的小众非商业电影往往在全国院线的战场里黯然退场。

不仅仅是目前的市场发行体系很难为《音乐家》这一类的影片提供健康的生存土壤,国内小众电影的变现渠道也较为单一。在成熟的市场体系的电影版权问题上,除了放映权在院线市场获得票房收益外,信息网络传播权和VOD点播授权也能为影片带来多种利益回收的渠道,将电视屏幕打造为放映的投影屏,以符合KTV行业的VOD点播标准;像洗浴中心、网吧、酒吧等消费场景的电影点播业务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娱乐观影方式,同时也能丰富影片的收入来源,而不是单单押宝在院线。

因此在多种渠道之下,对于影片播放版权的购买也将为影片获得更多的收入。有业内人士曾对毒眸表示,很多国家的电影市场都不是单单依靠电影票房来赚钱的,“把所有希望都放在院线上,成本太高、对观众和影院依赖太大,这是很不健康的市场状况。”

因此在张进看来,国内市场内容分销渠道的不健康状态直接导致了不被市场偏爱的小众电影很难像国外一样通过版权售卖等方式收回成本,“在国际上的版权分销体系里,通过前期预售、银行的贷款等方式,往往可以为一部分影片提供制片资金上的保证。”

而长此以往,对这一类型的电影创作者来说造成的伤害将不利于电影题材类型上的日益丰富与多元化。“希望非商业化的主旋律影片不会一直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吧,也许未来市场慢慢成熟,像《音乐家》一样的影片也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