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30日),有传闻称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彻底崩盘”,“将宣布解散”,余下人员分到其他部门,光线传媒以后不再制作电视节目,包括旗下很多老牌的节目也拜拜。去年,光线传媒把电视事业的希望押宝在中国正在听(the Rising Star)这个项目中,随着这个节目的失败,光线传媒电视事业似乎也就没啥希望了。
6月30日下午,娱乐资本论第一时间联系到光线原电视事业部负责人张航,对方表示,已不在电视事业部任职,不方便发表评论。
据悉,张航目前已是光线旗下一家专注于IP运营的公司“青春光线”担任负责人。根据娱乐资本论的了解,光线电视事业部不少员工目前已前往光线影业、光线与360合资的视频网站等其他业务条线工作,电视事业部的确出现了大范围的人才流动。
6月30日,也有光线传媒内部人士对娱乐资本论表示,其实光线事业部现在还在做节目,与央视合作的《中国正在听》《少年中国强》两档节目都将继续,完全不做节目的说法并不属实。
光线传媒曾凭借《中国娱乐报道》(现更名为《娱乐现场》)起家,也正是这样一档节目让它成为民营节目制作市场的先行者,随后一批娱乐资讯类节目相继推出,光线成为了国内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的领头羊。不过,对于光线传媒而言,时至今日引以为傲的仍是这些小成本的娱乐资讯节目,在今天这样一个动辄上千万的大制作综艺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事实上,光线曾在2011年开始尝试转型制作“综艺大片”,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央视的《梦想合唱团》《梦想星搭档》《超级减肥王》《中国正在听》等,但是在这些合作中,光线大都以收取制作费的形式操作,戴着“保守”的镣铐融入市场,最终落入节目市场的边缘,更成为了光线传媒的边缘事业。
如果光线电视事业宣布解散的消息属实的话,看起来也并非是因为钱,这一次更像是主动“截肢”。就在6月29日,光线传媒还发公告,要以2650万美元收购龙视传媒25%股份,其目的是加码对于国际IP的运营,将其投入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的开发。
电影业的大笔加码,也可以看出光线对于电影事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近年来,光线的电影业务确实开展的红红火火,从2011年推出新导演计划以来,《泰囧》、《致青春》的出炉迅速于电影市场蹿红,近两年来国内高票房电影榜单里更是少不了光线影业的身影,更重要的是以小成本电影占有电影市场大块“蛋糕”成为了光线的特色。
一边是小成本获得高收益,另一边确是高投入却敌不寡众,千万引进的《中国正在听》寄托着光线重振电视业务希望,最终却收视平平,甚至在综艺大战中无人提及。今年年初在《中国正在听》落幕之后,《第一财经周刊》曾经就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关于光线电视业务的文章《光线电视还有未来吗》,似乎如今的格局已经早已被业内人士预料。
光线总裁王长田曾说,电影属于典型的娱乐业,而输出信息的资讯节目则属于传媒业,曾经“电视养电影”的状态已被终结,今天的光线电视在综艺市场难以找到存在感,以传媒业起身的光线是否最终将投靠娱乐业?
延伸阅读
为什么《中国正在听》变成“中国诈和了”:总急挖坑,央视管埋
作者:吴立湘
《rising star》在今年的戛纳节有多火小娱就不说了,总之短短半年之内,三十多个国家引进版权的事迹绝对是全球电视业的大事。所以刚定版权的那几天,如果你碰到光线的人,几乎个个都是傲娇脸。这也是为什么光线敢于将《中国正在听》放在史上最惨烈的周五综艺档的原因。
不过等到收视反馈出来时,《中国正在听》甚至变成了“中国听不到”、“中国要点炮”和“中国诈和了”:在1930档播出,拿到了0.88%的收视;要知道,首期《中国好歌曲》全国网的收视成绩是1.91%。
不过说实话,这个“几乎原创”的节目也算点背,总局和央视作为好领导、好队友,给这个模式挖的坑堪比山东蓝翔:直播变录播、全民选变导师选、微信互动没玩起来,甚至主持人还硬塞了一个节奏似《中青赛》的李佳明,再加上差点硬上弓的收视毒药王冠,这些都消耗掉了导演组太多的精力,也因此在这些过程中让节目内容产生了损耗。
中国好领导:坚持三大要求
熟悉政策的人都明白,《rising star》在中国的落地本身就是一种“富贵险中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正在听》反反复复在推档的原因。
结合前几年的总局政策,可以看出总局的要求是:第一、音乐类真人秀不能搞直播,要直播也只能像《中国好声音》一样最后一期可以直播,而且不能超过90分钟;第二、不能让观众,尤其是场外观众,通过投票直接决定选手的命运;第三、一定要让明星评委保有最后的生杀大权。
此要求一出,几乎全盘否定了这个模式,一直以直播为最大看点的《Rising Star》不能直播了,以全民参与投票的形式吸引眼球的规则也被打破了。那么光线是如何解决这件事情的呢:第一、提前到1730录制,相当于延后2小时的直播;第二、场外观众只能通过微信摇一摇互动影响人气话题;第三、第一轮投票由现场500位观众决定墙是否升起来,第二轮才由导师决定选手是否晋级。
中国好队友:硬塞李佳明、王冠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光线和cctv音乐频道联合制作的《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这也是一档直播节目,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光线觉得能在央视三套获得直播权的信心来源。
不过小娱透露一个内情,那就是当年《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播出时,cctv音乐任由光线制作了前四期,然后等到他们的编导熟悉完流程和模式后,为了省制作费,就撇开光线团队全部由自己制作了。这时就有人问小娱了,“不是有合同吗”,事实上,当时cctv音乐频道一直拖着光线的合同不签,这同时也导致光线垫付了一段时间的制作费。
说起节目本身,最让人气绝的就是主持人李佳明了。这位极具央视风格的主持人一张嘴,整个气氛就冷掉了,声音低、语速慢,让一个本应欢乐的音乐节目变得无比压抑。再加上准直播概念,他的出现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超级紧张,弄得当时微博上几乎是一片想念华少的声音。
原来,李佳明是央视强制要求使用的,甚至提出了“尼格买提也不行就只能李佳明”的说法。同时,据小娱内部探听,央视还曾经想过要让著名的“打不死的小强”王冠(可以搜一下她的过往战绩)加入其后台环节(就是家人参与的部分,原版模式中有)。后面因为模式改动,后台部分被总局取消,王冠也没有了机会上场。
那堵墙get到了观众的G点吗?
说起来,《Rising Star》最大的亮点并不是那堵墙,而是其APP互动概念。最早的时候,小娱还曾经和该节目的导演聊过,称该节目如果能完成手机互动,结合国内比国外要高得多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以及他们和微信联合的易接触性:他们所制造的手机互动效应,会远远高于德国版、美国版。至于直播,则完全是为了聚集互动观众的悬念感,只有他们参与,他们才在乎选手的去留!
说起来,如果一个对选手无感、参与度极低的观众,对于他们来说,肯定会更乐意看修好了音、打好了光、剪辑好了情绪的节目,直播与否只是电视人之间的技术较量。。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快男2013》和《中国好声音2》PK时,前期口碑还算能分庭抗礼,后面一直播收视率马上被《好声音2》轰杀至渣的原因。
不过正是因为有了手机互动,那堵18米宽、5米高的环形巨幕反而应该成为《中国正在听》最吊的地方。凡是看过原版的人,都知道它所代表的就是节目的G点。与之前流行的导师转椅盲选模式不同的是,明星听审和观众能通过巨幕仔细的观看选手的表现并做出完整的评判,而选手则是看不到听审和观众,能看到的只有代表支持进度的观众听审头像,其对选手形成了无形的压力。
在原版规则中,只要场外加场内投票超过70%,巨墙就会升起,选手就能约过障碍来到观众面前。据悉,在原版的设计中,70%的分值往往都在歌曲的最高潮,因此巨幕的升起时刻,恰恰正是现场观众和选手乃至明星听审最为兴奋的时刻。对于选手来说,这是获得晋级的关键;对于听众来说,是认同的快感;对于明星听审来说,他们才有了面对选手、鼓舞选手的权利。
但中国版的规则被无奈的改变为,当票数达到50%时巨墙升起,但是仅仅只是升起,然后还需要四位评委分别投票,每位一次给出8票,当总数达到70%时才代表通过。也就是说,巨墙在这里仅仅只是一个见到评委的通行证,能不能通过还得看评委的投票,这是对原版巨墙功能的巨大颠覆。甚至在看播出时,观众都能发现当巨墙升起的那一刻,选手们其实并不那么激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还得继续看四位评委的脸色。
说起来,拥有一手好牌的《中国正在听》,在随意行使换牌模式的总局,和时不时点下家炮的央视的夹击下,最终只能诈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