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经天下周刊】张立宪:孤独的造书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经天下周刊】张立宪:孤独的造书者

“老六”张立宪觉得,相比一些依靠资本发酵的行业,造书仅仅依靠智力、情感、精神就足够了。

读库创始人张立宪。

外号“老六”的张立宪反复强调出版是个高度工业化的行当。“出版不是一个手工作坊。”在他的价值观里,做一本书虽然有很多手工成分和个人化色彩,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而不是相反。

见到“老六”是在周一下午,这是他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下午3点召开选题例会。人到中年后,“老六”开始觉得时间越发宝贵,他会故意绕开早高峰,在每天早晨10点正式工作前,到单位附近的紫竹院公园跑上两圈。一天的工作是编稿子或是处理杂事,但大部分时间在“想”。

“比如我们看到一面墙这么多的书,不可能都出,这就会面临权衡、评估、舍弃,把一本书的各个环节都填满,要和别人讨论,但想不明白的时候还是很多,因为所有和智力相关的行业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每次遇到媒体说自己是工匠,“老六”就止不住想跟人掰扯:出版是建立在高度分工、专业化、技能化之上的行业,再加上那么一点小小的个人发挥和一点所谓手工的东西。如果说《读库》做得好一点,恰恰是因为它的工业化做得好。

“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自信或自卑,国人似乎特别抗拒工业化,这不对。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差的就是工业化,最欠缺的也是工业化。”“老六”说,最近几年在组稿方面,他一直致力于向大家呈现工业化的复杂和美感。

他口中的“工业化”的其中一部分,便是指《读库》现在形成的自产自销的闭环系统。起初这并不在“老六”的规划之中,《读库》刚开始做自己的供应链实属被逼无奈,做了多年书商的“老六”感到中国的商业伦理没有发达到能够支撑契约精神,按契约做事。出版行业账期拖得过长,对上下游的盘剥都很难受,“老六”自己做书时希望摆脱对他们的依赖。

“这个事情只有做起来才会感觉到困难。很多事情在中国虽然有社会分工,但往往会受制于行业。该收的钱收不回,该遵守的事情没遵守。”“老六”说,现在《读库》和其他渠道部门打交道很少,《读库》自己做产品推广,其他媒体和销售渠道的主动介入很少,或者说,《读库》已经不再依赖诸如当当、亚马逊的传统销售渠道了,对他们的沟通成本和说服成本没有原来那么高了。

去年,《读库》出版的《我的一生》销量很好,卖了5000本。这5000本书和传统出版社的发行概念并不相同。以往传统出版商会把5000本书发给十几个渠道或几家网商,再加上新华书店系统和其他实体书店。而对于《读库》来说,5000本书意味着要处理5000个订单,打5000个包裹发送给5000个读者。这样做的优势是一来书籍没有损耗,从仓库出来直接就送到读者手里,只经过一道物流,这样《读库》能做很多精装书和包装比较复杂的书。如果在传统的流通领域,书会来来回回经过几手,从当当、亚马逊、再到实体书店,磕磕碰碰几次,品相大受影响。

《读库》有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吗?“老六”说,现在《读库》的微博和微信都在做着,官网和网络平台的反馈似乎不错,但他没有统计过用户数,也不知道什么叫新媒体。他自己经常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年轻人说什么他都接受。

“互联网是我们的好朋友。”“老六”强调,从10年前《读库》诞生之日起便没有远离过互联网,做《读库》也不是一个传统的手艺活。“大家知道《读库》是通过互联网;从稿件的组织到内容的建设,整个过程大部分都依靠互联网;编辑遇到问题是通过网络解决的;大半的配图、插画师也是通过网络寻找的;《读库》的推广销售全部在网上完成……这样算下来,《读库》反倒是最互联网化的出版产品之一。”

2013年,红杉中国投资新经典文化1.5亿元人民币,该笔投资为当年民营书业获得的最大单笔投资,“老六”对此无动于衷。“可能很多行业需要大资本的支持,但《读库》不会面临类似的诱惑。”他觉得,相比一些依靠资本发酵的行业,造书仅仅依靠智力、情感、精神就足够了。

一直以来,“老六”专注于自己的造书事业,在外界看来有些单调的事情,他反复着做了10年,孤独且充满仪式感。

现在,他对自己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规定自己一个月必须要编出大、中、小稿各三篇。编完了,再多编出一篇,就感觉好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他形容维持《读库》这样一个系统运转,就好比人要吃一日三餐的琐碎和循序渐进,造一本书绝对不能依靠大生产的形式。每周一下午例会,是大家的业务学习时间,《读库》三十几人的小团队只思考如何将一本书做得更好。“我不知道怎么定义自己,我倾向于说自己是一个编辑或商人。这两个身份是重合的,编辑是编辑文字后卖出去,商人也需要做专业化、职业化的东西。”

“老六”并不习惯用微信,人到中年有了老花眼,连屏幕也不想看了。很多人发微信过来,几小时后他才回复。如果有信息需要回复,几十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负担。

去年,在《读库》九周年的读者见面会上,有读者问他:“三联书店社长沈老先生说他在1980年代末出书都是跪着出的,因为要面临严格的审查制度。您出书的时候也一定会面对这类事情,如何处理?”

“老六”回答:“《读库》没有跪着编书,我们出的书都很温和,是为了让大家生活更美好。”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原标题:张立宪:孤独的造书者

最新更新时间:07/01 01:3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经天下周刊】张立宪:孤独的造书者

“老六”张立宪觉得,相比一些依靠资本发酵的行业,造书仅仅依靠智力、情感、精神就足够了。

读库创始人张立宪。

外号“老六”的张立宪反复强调出版是个高度工业化的行当。“出版不是一个手工作坊。”在他的价值观里,做一本书虽然有很多手工成分和个人化色彩,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而不是相反。

见到“老六”是在周一下午,这是他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下午3点召开选题例会。人到中年后,“老六”开始觉得时间越发宝贵,他会故意绕开早高峰,在每天早晨10点正式工作前,到单位附近的紫竹院公园跑上两圈。一天的工作是编稿子或是处理杂事,但大部分时间在“想”。

“比如我们看到一面墙这么多的书,不可能都出,这就会面临权衡、评估、舍弃,把一本书的各个环节都填满,要和别人讨论,但想不明白的时候还是很多,因为所有和智力相关的行业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每次遇到媒体说自己是工匠,“老六”就止不住想跟人掰扯:出版是建立在高度分工、专业化、技能化之上的行业,再加上那么一点小小的个人发挥和一点所谓手工的东西。如果说《读库》做得好一点,恰恰是因为它的工业化做得好。

“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自信或自卑,国人似乎特别抗拒工业化,这不对。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差的就是工业化,最欠缺的也是工业化。”“老六”说,最近几年在组稿方面,他一直致力于向大家呈现工业化的复杂和美感。

他口中的“工业化”的其中一部分,便是指《读库》现在形成的自产自销的闭环系统。起初这并不在“老六”的规划之中,《读库》刚开始做自己的供应链实属被逼无奈,做了多年书商的“老六”感到中国的商业伦理没有发达到能够支撑契约精神,按契约做事。出版行业账期拖得过长,对上下游的盘剥都很难受,“老六”自己做书时希望摆脱对他们的依赖。

“这个事情只有做起来才会感觉到困难。很多事情在中国虽然有社会分工,但往往会受制于行业。该收的钱收不回,该遵守的事情没遵守。”“老六”说,现在《读库》和其他渠道部门打交道很少,《读库》自己做产品推广,其他媒体和销售渠道的主动介入很少,或者说,《读库》已经不再依赖诸如当当、亚马逊的传统销售渠道了,对他们的沟通成本和说服成本没有原来那么高了。

去年,《读库》出版的《我的一生》销量很好,卖了5000本。这5000本书和传统出版社的发行概念并不相同。以往传统出版商会把5000本书发给十几个渠道或几家网商,再加上新华书店系统和其他实体书店。而对于《读库》来说,5000本书意味着要处理5000个订单,打5000个包裹发送给5000个读者。这样做的优势是一来书籍没有损耗,从仓库出来直接就送到读者手里,只经过一道物流,这样《读库》能做很多精装书和包装比较复杂的书。如果在传统的流通领域,书会来来回回经过几手,从当当、亚马逊、再到实体书店,磕磕碰碰几次,品相大受影响。

《读库》有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吗?“老六”说,现在《读库》的微博和微信都在做着,官网和网络平台的反馈似乎不错,但他没有统计过用户数,也不知道什么叫新媒体。他自己经常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年轻人说什么他都接受。

“互联网是我们的好朋友。”“老六”强调,从10年前《读库》诞生之日起便没有远离过互联网,做《读库》也不是一个传统的手艺活。“大家知道《读库》是通过互联网;从稿件的组织到内容的建设,整个过程大部分都依靠互联网;编辑遇到问题是通过网络解决的;大半的配图、插画师也是通过网络寻找的;《读库》的推广销售全部在网上完成……这样算下来,《读库》反倒是最互联网化的出版产品之一。”

2013年,红杉中国投资新经典文化1.5亿元人民币,该笔投资为当年民营书业获得的最大单笔投资,“老六”对此无动于衷。“可能很多行业需要大资本的支持,但《读库》不会面临类似的诱惑。”他觉得,相比一些依靠资本发酵的行业,造书仅仅依靠智力、情感、精神就足够了。

一直以来,“老六”专注于自己的造书事业,在外界看来有些单调的事情,他反复着做了10年,孤独且充满仪式感。

现在,他对自己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规定自己一个月必须要编出大、中、小稿各三篇。编完了,再多编出一篇,就感觉好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他形容维持《读库》这样一个系统运转,就好比人要吃一日三餐的琐碎和循序渐进,造一本书绝对不能依靠大生产的形式。每周一下午例会,是大家的业务学习时间,《读库》三十几人的小团队只思考如何将一本书做得更好。“我不知道怎么定义自己,我倾向于说自己是一个编辑或商人。这两个身份是重合的,编辑是编辑文字后卖出去,商人也需要做专业化、职业化的东西。”

“老六”并不习惯用微信,人到中年有了老花眼,连屏幕也不想看了。很多人发微信过来,几小时后他才回复。如果有信息需要回复,几十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负担。

去年,在《读库》九周年的读者见面会上,有读者问他:“三联书店社长沈老先生说他在1980年代末出书都是跪着出的,因为要面临严格的审查制度。您出书的时候也一定会面对这类事情,如何处理?”

“老六”回答:“《读库》没有跪着编书,我们出的书都很温和,是为了让大家生活更美好。”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原标题:张立宪:孤独的造书者

最新更新时间:07/01 01:3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