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点剧读 肖晓
“一部剧你还没看完的时候,怎么能评价它是不是好看呢,就像一桌饭还没吃完,就说厨师做的饭不好吃,一本小说还没读完,就说作者水平有限。”相比影视市场热逐的“黄金前三集”定律,高琛是坚信“好饭不怕晚”的。
高琛,《筑梦情缘》总制片人。见到他的时候,该剧已经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了一周,虽不能说战绩平平,但距离大众预期的“爆款”仍有一定距离。“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一定是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剧情还没真正进入到爆发的时候,肯定没办法和IP剧进行对比的”。
如今来看,时隔两周,高琛的观点正在被验证。随着沈其南入狱出狱化身“丹尼尔沈”开始搞事业、傅函君私奔生病几番周折后强势变身“霸道女总裁”,《筑梦情缘》也走出了一条上升曲线:CSM55城收视率持续破1,“结婚没房没车没床”等话题登顶微博热搜,全网热度稳步上升。
事实上,作为杨幂影视版图中少见的年代题材、她和霍建华三度携手终成“有情人”的大作,再加上建筑题材在影视呈现上的新鲜感,《筑梦情缘》关注度居高不下,如今答卷交上,高琛也为我们揭开了幕后故事的“冰山一角”。而长达一小时的交流里,他强调最多的仍然是,“希望大家看下去”。
“一切从故事本身出发”
“故事好看,够吸引我。这个戏的张力比较大,而且它的世界、人物发展以及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很好看”。在都市、古装题材中摸爬滚打许久,高琛不仅为市场贡献了《亲爱的翻译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多部大作,也让自己成为口碑和收视保障,而此次转身年代题材,他坦言被《筑梦情缘》的故事所吸引。
“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这个戏是一个民国众生相,它不仅仅是两三个人的奋斗史,而且是在我看来很真实的一个年代,不同阶级不同层面的人生,他们的生活、奋斗和追求,还有那个特定时代里的挣扎,我觉得很有意思”。
在《筑梦情缘》中,呈现了这样一幅民国众生相和“奋斗图鉴”:沈其南背负家仇却能保持善良,并上演了“小人物的逆袭记”;傅函君本真、对爱情的执着、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都让她成为当下新女性的代表;除此之外,厉东背负父亲死亡的真相卧薪尝胆、曹俊代表的最底层小人物的挣扎等,都分外动人。
夹杂在官场和商场倾轧中“反面”人物也非常鲜活。以杜万鹰为例,官场汲汲营营多年,不惜和傅建成形成官商联盟,和吴力伟田石秋组合掀起一次次较量;生活中,他对儿子杜少乾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强势安排其人生的教育,都让这个人物为了达到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性格、以及偏执霸道的一面凸显。
只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年代题材喷涌而至,是荧屏大趋势,不少人瞄准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下分外动人的人物命运与情感纠葛,只是从市场呈现来看却不尽如人意,如何驾驭年代剧的影视化仍然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筑梦情缘》又能否走出藩篱呢?究竟年代剧怎么拍才好看?
“好好拍”,高琛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粗暴”。在他看来,大家用着一样的机器,取着一样的景,所谓的场景、服化道,也都是去研究去尊重历史的历史上有所发展,那么问题的根本和关键仍然在于如何解读其中的故事和人物。
“一切从故事本身出发”,是高琛在采访中频繁重复的一句话,也是《筑梦情缘》影视化的关键。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开篇长达5集体量的小演员戏份,在观众习惯了“直入主题”、“快餐式”追剧后,霍建华、杨幂代表的成年人物“长期缺席”无疑在考验观众的耐心,更在考验剧集的品质。
“坦白地说,我们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回到故事本身,它就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也考虑过用剪接的方式去进行弥补,但还是感觉会破坏掉故事整体的叙事状态,所以还是决定试一下”。高琛坦言曾经的纠结和想法,但强调这并不是“冒险”。所幸,投注市场观众的反馈也让他惊喜。
“大家把偶像剧和偶像太片面化了”
“大家把偶像和偶像剧太片面化了,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种剧集类型,任何一个剧,都是需要故事性在里面的,都是需要起承转合、需要矛盾冲突在里面的。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故事。”
霍建华、杨幂的加盟,是《筑梦情缘》投注市场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但是加注在一线流量演员身上的两极化评价,也正在跨越演员作用于剧集本身。开播后的一段时间内,《筑梦情缘》都未能摆脱“玛丽苏外衣”、偶像剧的标签,谈及此,高琛坚信自己的想法——故事为本。
不过面对偶像剧的标签,他仍然以“四连问”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你觉得什么算偶像剧,什么不算偶像剧?偶像剧有什么不好?我们这部剧既有故事、又有内容,还有思想,难道它不好吗?谁不愿意看美丽的东西呢?”某种程度来看,《筑梦情缘》并不排斥这个标签,甚至可以“欣然接受”。
“偶像有很多种解读方式,它可以是明星式偶像,也可以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代表的偶像,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人生态度”,高琛解释道。在最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傅函君跳出了女性读私塾、嫁人生子的人生轨迹,而是选择了去读书、去扛起家庭、甚至去创业,是新女性的代表。
顶流杨幂,作为该剧“偶像化”的源头,自然也成为舆论焦点。“演员一定会愿意去接触和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就像我会选择一个好剧本一样,演员也会选择一个好剧本”,在杨幂的影视版图里,年代剧虽未缺席但也是她鲜少触碰的题材,此次转身瞄准的正是故事和人物本身:
少年时期的傅函君家境优渥,但大妈敌视;少女时期的她在阶级分明、穷人如蝼蚁的年代,敢爱敢恨、主张平等;面对爱人之“死”,她悲痛欲绝但也强势崛起,开启“复仇之路”;而未来,她还将如何面对和沈其南之间的家仇、风雨飘摇时代下赋予人物的选择取舍?
“这是一条完整的人物线”,高琛指出,“杨幂给了我想要的傅函君的样子,我看到了她的认真、专业和付出”。在最近播出的傅函君从轮椅上站起来、在董事会上“秒杀”大妈的剧情中,无论是眼神、动作还是气质,杨幂将少女心态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众生相的戏,群戏特别多,大家会一起搭戏、找戏眼,互相传递正能量。表演是一个很需要互动的过程,包括霍建华杨幂在内,我们所有演员都是自己搭戏的”。高琛透露着现场拍摄的小细节,在他看来,霍建华和杨幂既是偶像,也是非常专业的演员。
“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角色和演员进行同质类比。演员会塑造不同的角色,这是演员的专业素养;角色赋予她的,是角色的灵魂。”在市场习惯将演员和角色强烈绑定、并以此进行评论的时候,高琛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同时他指出,演员角色有哪些突破,应该交给观众去评说,唯期望市场能多给一些时间——
“大家还没看到人物的成长就去评价,这对一个演员是不公平的。我们很有信心当这部戏播出到后面,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这些状态,你会觉得人物的状态是对的,你能感受到所有人的变化的”。
“拍戏是一个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
《筑梦情缘》的难,不仅难在年代题材的难把控、众生相下的人物刻画,还有聚焦建筑业——这个极少被影视剧所刻画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呈现。随着《筑梦情缘》的热播,该剧对建筑的呈现也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不过谈及这点,高琛并不掩饰最初的“一点点担心”。
“讲实话我们一开始在建筑业的表达上还是会有一点点担心的,但是现在也陆续看到一些建筑行业的人认可了我们。有不放心肯定是真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去做到专业”,高琛坦言。为了尽可能保证建筑业呈现的专业性,该剧聘请了专业人士担任建筑顾问。
“我们聘请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一位60多岁的教授担任建筑顾问,帮我们把关专业术语、小细节等”,高琛透露,“我们在成片出来后所有涉及到建筑方面的台词,也都进行了再次核实”。除此之外,剧集中涉及的设计图纸等也都是专业设计,“可能会有瑕疵,但这都是基本的工作”。
如果说剧本创作、图纸呈现是知识层面,拍摄场景的搭建则是《筑梦情缘》中的硬件难。民国时代的建筑业表达,自然离不开大量的工地戏拍摄,为此剧方找来了专业建筑师用“毛竹”搭建场景——区别于现在用手脚架搭建,且足有五六层楼之高。
不过在高琛看来,这些都“不足言说”。“拍戏就是一个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我们习惯了这个过程,最难解决的可能就是比如说上海突然刮台风需要停工,这是难以控制的,除此之外人力可以解决的都不是难题,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相比剧集拍摄中的各种困难,高琛更看重《筑梦情缘》带给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而这才是这部剧真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诸如上文提及的青年偶像沈其南和傅函君,还有剧中多次聚焦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国人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最激烈碰撞: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建立在多种文化不断交流的基础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才是最正确的方向。等有一天中国文化失去自己的特色,我们要怎样去告诉自己的后辈,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即使时隔百年,傅函君这段话仍然让人心潮澎湃,或许这才是影视最大的价值。
回到《筑梦情缘》本身,高琛仍然坚持“好饭不怕晚”——“大家认真去看完这个戏,看演员如何塑造角色,看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这不光是一个剧、一个人,这也是一个成长的阶段。我希望看完的时候再交流,这才是一种很平等的状态,不会断章取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