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木子
昨晚,由优酷平台推出的素人原创选秀类综艺《这!就是原创》正式落下帷幕,热门选手邓见超夺冠,闫泽欢紧随其后夺得亚军。
作为继优酷近两年推出的《这!就是街舞》、《这!就是铁甲》、《这!就是灌篮》之后的又一系列,《这!就是原创》以当下市面上少有的纯粹选拔原创音乐人的综艺,在开播前还是攒足了观众的期待。
然而经过近3个月,12期节目,近100位音乐人的角逐后,这档节目却以6.9分的豆瓣评分低调收场,就连总决赛后登上热搜的微博话题#这就是原创冠军邓见超#,也被很多人误以为是邓超上了热搜。
按理说,在近几年各平台大力扶持原创音乐人的行业环境下,一档专门为这个群体而生的综艺,足以引起行业和观众的关注,但事实上,《这!就是原创》似乎并没达到预期的影响力。
素人搞原创真的就这么难么?
原创初衷:每一个平凡的人
都有创作的权利
关注这档节目的人不会错过昨晚的决赛夜:唱着《橘子》的邓见超在惊愕中被宣布夺冠;和王嘉尔组成“闫王”的闫泽欢呈现了《雨天》的炸裂舞台;袁野夕最后舞台对萧敬腾深情“告白”,感谢他一直支持自己的音乐……
但很多人同样记得那个曾在初选时,凭借着一首没有编曲,歌词朴实的《热死了》刷新观众音乐观的“徐徐若枫”。他在昨晚作为不参与比赛的表演嘉宾,带着一首由他人编曲后的《热死了》重新返回舞台。
同样的歌词,同样的穿着,同样的发型甚至与此前差不多的歌唱手势,“徐徐若枫”的《热死了》,最后在王嘉尔、陈粒以及萧敬腾三位原创捕手的共同助演下,成功当选当晚最佳舞台之一。
这也再次点题《这!就是原创》的节目初衷:人人可原创。
不可否认,就原创音乐人来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艰苦成长的辛酸史,而这个出发点对于不管是原创歌手还是观众来说,都足够温暖且能唤起情怀的共鸣。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人可原创”同时也拉低了这一市场的准入门槛。
从网络兴起初期的许嵩、汪苏泷等原创歌手到起点较高的毛不易、吴青峰等原创音乐人,大多数的原创歌手要么是对乐理知识有着扎实的把握,要么是在词曲某方面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才能从幕后走到台前。
也是由此,不懂和弦的的李袁杰和不懂电音的冯提莫在当时也引起了诸多的争议。
而当很多初出茅庐的原创素人聚集到一档选秀节目上时,问题就来了。
虽然观众对于素人音乐充满着极大的包容性,但节目前两期中选手大量演绎简单趋同的民谣歌曲、选取词汇匮乏且重复率高的歌词,这些平淡表现让观众陷入了开场即无聊的窘境,不少观众直接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节目组的花式字幕上。
甚至有网友调侃:《这!就是原创》可以改名为《这!就是字幕》。
而更令人惋惜的是,《这!就是原创》并不是没有大招。只不过,当观众在中后期放出大招的时候,观众对节目已经的期待值已经大大降低了,很多在三四期已经“断层”的观众,更是很难在后期重新捡起对节目的热情。
话题选手不如流量,
创意赛制反倒模糊焦点
话题性选手,是节目的“招式”之一。
在汪苏泷开始回归观众视野的同时,《这!就是原创》的选手中也出现了曾经与汪苏泷同期的原创歌手徐良。
虽然已经很久没在音乐界露面,但徐良的出现还是唤起了不少90后对童年的回忆,也成功为节目做了一波观众引流。然而,仅仅在节目第三期,徐良一首中国风的《何慕卿》结束后,惨遭淘汰,中断了不少年轻人回忆的同时,也让节目失去了“最大流量选手“之一。
随后,节目选手中陆续还出现了《超级女声》2006届季军刘力扬、抖音神曲《学猫叫》的创作者小峰峰、“吉祥三宝”布仁巴雅尔的女儿诺尔曼、《痒》的创作者孟楠以及曾经夺得2008年《我型我秀》冠军,并为薛之谦的《摩天大楼》作曲的唐汉霄……
尽管这些选手在音乐人领域都小有名气,也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粉丝群体,但仍然都比不过流量带来的“实惠”。
不管是《这!就是原创》的突围赛还是决赛当晚,#郑云龙婚约#、#李宇春助力原创总决赛#都代替选手,率先登上了微博热搜。
选秀节目后期邀请嘉宾驻唱或者合作,一直以来都是比赛模式之一,然而对于还并未通过节目出圈的原创音乐人们来说,流量嘉宾的加入不免也有些许的喧宾夺主。
尤其是,对于《这!就是原创》来说,如果反节目套路的在中期邀请流量嘉宾合作,说不定效果也能更好。
而另一个为节目“圈粉”的举措,就是节目的赛制。
与《这!就是**》系列相同,节目在整个赛制的设置上也大体离不开海选、solo晋级、双选、导师合作几个部分。
但有趣的是,《这!就是原创》在中期赛制中融入了一些更加有趣的环节。
其一,就是邀请到了雪村、臧鸿飞等艺人,把辩论环节与音乐做了融合。
“爱是长久陪伴还是给予最好条件”、“长大是不是一件好事”,被分成正反方的两组选手以辩论话题为主题创作歌曲,最后通过对歌曲的诠释来赢得导师对自己一方的支持。
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赛制是新鲜而有趣的,但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歌能否结合主题先不说,在该赛制中,由于很多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后续的辩论环节上,分散了对于歌曲的关注。尽管整体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和综艺性,但看完这一期的观众其实很难再想起选手都唱了哪些歌。
好在,在辩论结束后,通过编曲试听,盲猜选手完成双选的环节,成功再次把节目拉回了主轨道上。
但几经折腾的《这!就是原创》似乎已经很难再争取更多的关注度了。
素人原创综艺进行时,
下一个综艺怎么做?
事实上,在《这!就是原创》之前,灿星制作曾经推出同样以原创音乐人为看点的音乐类综艺选秀节目《中国好歌曲》,并打造出霍尊、苏运莹、戴荃以及杭盖乐队等一系列原创音乐人。
遗憾的是,由于收视的下滑等原因,在播出三季后,《中国好歌曲》在2016年戛然而止。
在此之后,《明日之子》中走出了原创音乐人毛不易、《无限歌谣季》合作出了不少原创歌曲,原创音乐虽持续发展,但提供给素人的原创音乐舞台少之又少。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就是原创》不管是从节目创意还是出发点来说,都是一个“新领域”的新尝试。
但当下的市场环境,与曾经《中国好歌曲》的时期又有所不同。
在抖音神曲、偶像分流以及短视频行业兴盛的娱乐市场,乐迷获取原创歌曲不再只局限于综艺节目。在各大音乐平台扶持下,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创音乐涌入市场,观众的音乐审美也正在变得更加挑剔,自然会期待着听到更多与众不同的声音。
而在选手方面,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的音乐人们也难免想要尝试更多自己未曾尝试的新风格,但相比于已有知名度的歌手,他们还处在需要被了解、被发现的状态,过于标新立异又会让很多路人失去对音乐人真正的了解。
作为新原创音乐时代下,第一个分“素人原创音乐”这杯羹的《这!就是原创》来说,敢迈出这一步就已经很值得鼓励了。
而对于接下来其他仍然想做素人原创的音乐节目来说,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专业度以及歌曲的传唱度上,才能真正做到推广原创音乐,助力原创音乐人的初衷。
来源:网娱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