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环球YOLO精英 YOYO
编辑 | 子木
1799年,刚刚独立16年的美国依旧面临着各种生存的挑战,在文化事业方面更加没有经验。但是这些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家们却将自己见过的世界通过藏品展现在了其他美国人面前,当人们以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些异域珍奇之时,也逐渐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个世界。博物馆常年举办古代远洋贸易展览,特别是当时与中国贸易的展览最为引人关注。
皮博迪博物馆不断吸纳并丰富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各种艺术收藏,1983年,福布斯家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全部纳入皮博迪博物馆,代表着美国最出色最古老的亚洲外销艺术从此合并,博物馆也由此成为全世界收藏数量最大、品类最全面的亚洲外销艺术博物馆。
1992年,皮博迪博物馆和埃塞克斯学院合并,皮博迪 埃塞克斯博物馆正式成立。博物馆的目标是通过收集与管理不同种类的艺术和文化,展现不同文化所蕴含的创造力,进而增强文化间的理解刺激人对艺术的敏感度。力求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观演体验,使参观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充实并且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去了解世界。
如今,皮博迪 埃塞克斯博物馆拥有包括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善本书籍在内的藏品约180万件,收藏了从18世纪至今的非洲艺术、美洲艺术、建筑艺术、中国艺术、印度艺术、日本艺术、韩国艺术、海事艺术和历史、北美印第安艺术、大洋洲艺术和摄影艺术,藏品分为油画、雕塑、照片、纺织品、建筑、海事装备、装饰品、罕见书籍、手稿等。
1997年,一座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古民居“移民”美国,在皮博迪 埃塞克斯博物馆落了户,并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就是“荫余堂”。
荫余堂原本是坐落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一所古民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44-1911),是一座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拥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和“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具有典型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当年房主修建时给它起名“荫余堂”,意思是要荫及子孙后代。
从清代开始,荫余堂中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繁衍,几乎是一部浓缩了的徽州家族史。而荫余堂这座老宅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经历了清朝的衰亡、民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解放。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家子孙迁移,房屋空置,年久失修,状态不佳。黄家便产生了将荫馀堂拍卖或拆除的想法,没想到的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栋老宅的命运。她就是皮博迪 埃塞克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南希 白铃安。
白铃安是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弟子,曾在中国留学,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徽州白墙黛瓦的老房子让她念念不忘,她很自然地萌生了“搬一座徽州古民居到美国”的想法。从1993年起,白铃安一方面多次造访徽州,另一方面四处拜访美国的各大基金机构寻求支持。而她的助手王树楷则花了一年时间,走遍了徽州的大小村落,先是从1000多座老房子中选出600座,又从600座里选出60座,再选出6座作为“候选人”,最后选中了荫余堂。
在白铃安的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的支持,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1997年起,正式开始拆解,并着手准备异地重建。
异地重建是个浩大而繁琐的过程,所有的原始信息都需要保存、编号,为每个部件建立永久标签,拆除工作整整进行了四个月。拆下来的结构部件数量庞大,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等建筑材料,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也一并原封不动搬到了美国,共动用了近40个集装箱。1998年2月,这些物料全部运抵波士顿港口。
无论是最初的核对部件及卸货,还是筹备重建,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重、琐碎。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来自中国的古建筑技师和专业木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皮博迪 埃塞克斯博物馆为安置荫余堂,专门拓宽了马路,使运输车辆畅行无阻;堵死了门侧的小街,将荫余堂与主楼相联,同时,拆迁了一大片居民区,给荫余堂让出了大片空地。
整个迁建耗资1.25亿元,历经7年策划施工,换来了一座濒临灭亡的徽州古建筑在异域的新生,换来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古建大挪移。2003年6月21日,荫余堂正式对公众开放。
随古民居一起展出的,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比如黄氏祖先的画像,还有黄氏宗亲族谱。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还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这一件件小件无不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晚清以来100多年间的历史。
如今,荫余堂作为皮博迪 埃塞克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广泛认作是一个将历史建筑从原址整体搬迁,在异地予以保存的成功个例。为了保护古建,博物馆每天限制着前来参观的游客,但当地人们的兴致,依然高涨。
博物馆还专门为荫余堂做了网站:http://pem.org/yinyutang/,提供了荫余堂简史、荫余堂家谱世系,来往家信、建筑特色、搬迁过程等,并以多幅精确的3D透视图、视频从各个立面和角度详细、立体地再现了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
声 明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