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云冈石窟:层楼突兀仰神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云冈石窟:层楼突兀仰神工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曾描述云冈石窟为人间胜景:“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境,缀目新眺”,可见它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非同一般。

文 | 环球YOLO精英 于伊人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曾描述云冈石窟为人间胜景:“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境,缀目新眺”,可见它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非同一般。

根据《魏书.释老志》文中的记述,云冈最早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如今,景区内的广场上还立着老和尚昙曜的造像,高3.8米,整个铜像乌金为体,表情传神。

如今的云冈石窟,更像是一处大型北魏遗址主题公园:“骑象四棱神柱”把“佛光大道”装饰得美轮美奂;重修的复古建筑“山堂水殿”建筑群具有浓厚北魏风貌;景区内的金石、牌匾,汇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赋予了景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徜徉其间,尽可穿越今古,感受历史。

云冈石窟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

石窟开凿在武州山的砂石岩层上,中粗粒的砂岩,硬度适中,天然石质上凿出众多大型雕刻,颗粒状的质感浑厚深沉,无限丰富了雕像的神情和质感。

洞窟壁面一层层起伏流动的水波纹理,有的像行走的云,翻卷上下富于变化,有的像云雾朦胧在大山中飘过,有的像一排排供养人急匆匆赶着朝拜,有的虽然什么也不像,但有生动的韵律,质朴的色彩,它们的机理是那么特殊,暗含的灵性让人感动。

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远视慈祥、和悦,仿佛亲切召唤,引人心向神往;近仰伟岸、威严,令人肃然起敬,乃至五体投地。

早期石窟的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早期最具象征性的佛像是第20窟露天大佛——云冈大佛,佛像方额丰颐,高鼻深眼,嘴角上翘,身躯挺拔健硕,和蔼可亲又气度不凡。既具有西方犍陀罗雕塑风格,更具有吸收融合西域佛教造像的汉化特征。整座佛像法相庄严,极具魅力,也极具震撼力。

中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执政时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以举国之力雕凿出较早期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

中期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佛像面相丰圆适中,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面对满天满壁的佛祖、菩萨、飞天的浪漫雕像,美妙对称的构图,梦境般的镜像感应,佛国仙境的盛况,满窟气势恢宏的艺术气氛,极具感染力。

晚期石窟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

晚期石窟中的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是亲临观看,是感受不到云冈石窟艺术的美,是体会不到佛像雕刻艺术在中国演化进程的。在这里,你会由衷惊叹和钦佩鲜卑这个剽悍的马背上的民族,竟还有着如绣花般细致和如流水般柔肠。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撑起这塑像雄伟的风骨,只有精巧的手指才能将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贯通在流畅的点线之间。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显赫背影,也是鲜卑民族的悠远记忆,时光抹去了工匠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创作的艺术早已成为了永恒,历经千年的风尘,依然生动如初,俯视着往来的芸芸众生,静默这人世的无尽沧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云冈石窟:层楼突兀仰神工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曾描述云冈石窟为人间胜景:“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境,缀目新眺”,可见它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非同一般。

文 | 环球YOLO精英 于伊人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曾描述云冈石窟为人间胜景:“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境,缀目新眺”,可见它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非同一般。

根据《魏书.释老志》文中的记述,云冈最早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如今,景区内的广场上还立着老和尚昙曜的造像,高3.8米,整个铜像乌金为体,表情传神。

如今的云冈石窟,更像是一处大型北魏遗址主题公园:“骑象四棱神柱”把“佛光大道”装饰得美轮美奂;重修的复古建筑“山堂水殿”建筑群具有浓厚北魏风貌;景区内的金石、牌匾,汇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赋予了景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徜徉其间,尽可穿越今古,感受历史。

云冈石窟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

石窟开凿在武州山的砂石岩层上,中粗粒的砂岩,硬度适中,天然石质上凿出众多大型雕刻,颗粒状的质感浑厚深沉,无限丰富了雕像的神情和质感。

洞窟壁面一层层起伏流动的水波纹理,有的像行走的云,翻卷上下富于变化,有的像云雾朦胧在大山中飘过,有的像一排排供养人急匆匆赶着朝拜,有的虽然什么也不像,但有生动的韵律,质朴的色彩,它们的机理是那么特殊,暗含的灵性让人感动。

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远视慈祥、和悦,仿佛亲切召唤,引人心向神往;近仰伟岸、威严,令人肃然起敬,乃至五体投地。

早期石窟的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早期最具象征性的佛像是第20窟露天大佛——云冈大佛,佛像方额丰颐,高鼻深眼,嘴角上翘,身躯挺拔健硕,和蔼可亲又气度不凡。既具有西方犍陀罗雕塑风格,更具有吸收融合西域佛教造像的汉化特征。整座佛像法相庄严,极具魅力,也极具震撼力。

中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执政时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以举国之力雕凿出较早期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

中期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佛像面相丰圆适中,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面对满天满壁的佛祖、菩萨、飞天的浪漫雕像,美妙对称的构图,梦境般的镜像感应,佛国仙境的盛况,满窟气势恢宏的艺术气氛,极具感染力。

晚期石窟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

晚期石窟中的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是亲临观看,是感受不到云冈石窟艺术的美,是体会不到佛像雕刻艺术在中国演化进程的。在这里,你会由衷惊叹和钦佩鲜卑这个剽悍的马背上的民族,竟还有着如绣花般细致和如流水般柔肠。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撑起这塑像雄伟的风骨,只有精巧的手指才能将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贯通在流畅的点线之间。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显赫背影,也是鲜卑民族的悠远记忆,时光抹去了工匠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创作的艺术早已成为了永恒,历经千年的风尘,依然生动如初,俯视着往来的芸芸众生,静默这人世的无尽沧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