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环法第一人计成:行业、基特尔、青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环法第一人计成:行业、基特尔、青训

自行车赛和自行车行业的那些事。

图片 Qicycling

略显疲态的计成坐下来开始接受最后一波媒体的专访,在环法挑战赛诸暨站的前一天,中国环法第一人再一次接受领骑的专访,这已经是骑乐/领骑第三次采访他——但作为媒体人你不会觉得无趣,因为每一次你都会发现这位哈尔滨汉子总会滔滔不绝地回答你任何问题,重要的是他的回答既有料也得体。

相较于环法中国系列赛诸暨站本身,我们更期待和他聊聊自行车赛或者自行车行业更为宏观的事情,因为他从体制内到职业,从国内到国外,从赛事到实体产品,从宣传到媒体解说,他在全领域内都有深入的参与,无论是单纯的竞技层面还是行业方面,他的认识见微知著。

行业

“计指导,随着环法中国系列赛在中国办得越来越多,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同时你有没有发现最近一两年越来越多国外赛事,比如环法中国系列赛、环意中国赛或者许多国外车队入驻国内社交媒体(巴林、UAE、绿刃、英孚),是否说明国际赛事或者车队对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诸暨站的Oscar Pereiro,奥斯卡·佩雷罗,2006年因兰迪斯尿检未通过,递补获得环法冠军的西班牙车手。 图片 Qicycling

记者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其实不只是业余赛事和车队的Social media,包括神秘的全球自行车计划(GCP)、环广西赛的落地,以及国外车队苦苦寻求的中国赞助商,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自行车运动的潜在救世主。

计成对于这个问题看得层次更高:“不光是赛事,整个国际市场对中国越来越重视,这是大的前提,我个人比较浅显的理解。其它(非自行车运动)各项赛事,不光是自行车项目,其他项目都要在中国本地化、本土化来进行活动或者推广,这是对于我们现阶段比较好的事情。过去为了奔小康状态,到现在人们生活状态比较富足,有时间、有精力或者有阅历去参加更多社交活动,我觉得是一个好的(事情)。”

如果说上述回答还是比较四平八稳的话,接下来的回答就很有趣。他在回答中特意强调了“现阶段”,于是记者问道:“‘现阶段’比较好?为什么特意强调现阶段?”

“‘现阶段’是我们引进,未来可能我们输出。(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打乒乓球联赛一样道理,我们水平高。我们未来有没有可能把这种赛事开展到全世界,其实也是有可能的。”

计成的回答颇让记者意外,记者内心思忖:他是不是太自信了?但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最近几年中国的赛事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地区车手最重要的参与平台之一。先不论他们参赛的目的性是什么,也不论那些赛事是否具备更好的IP开发潜力,更不论国内赛事的举办水准,但确实,无论你是韩国人还是蒙古人,甚至泰国人、哈萨克斯坦人,尤其港台地区车手,正是有了中国大陆参差不齐自行车赛,才让他们可以延续自己的准职业生涯。

从多如牛毛的业余赛到最高规格的环广西,优胜劣汰之后,或许真会有一些顶级赛事实现华丽转身,乃至成为世巡赛车队都会奉为圭臬的头部IP,只是这条路会很漫长。包括记者在内,这个行业人士都在抱怨中国自行车的没落,颇为滑稽的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再怎么没落依然还能养活不少人。撰写此文的几周前,记者在Facebook看到台湾地区的一些车手要联署请愿给“台湾(地区)自由车协会”,因为他们发现今年台湾地区的自行车赛事近乎“销声匿迹”(去年底,领骑网也有所报道:台湾自行车赛事明年将面临“消声匿迹” 的重大危机,车队纷纷西进大陆)。自行车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台湾地区尚且如此,遑论我们周边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基特尔

毕竟这不是一个可以深聊行业情势的采访环境,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把注意力关注到计成的前队友基特尔身上,“去年环法中国系列赛上海站,你的前队友基特尔也来了,但他2017年环法大赛之后表现一直不太尽如人意,最近和喀秋莎车队分道扬镳,计指导如何看待前队友和他做的决定。”

相较于刚才的提问,对于基特尔,计成稍作思考说道:“嗯,无论(基特尔)做什么决定,我都尊重他,他和车队之间的配合和沟通我们无从得知。我即便发消息给他,他也不会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稍作停顿后,他接着说道:“我个人作为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的理解,每个人都想成为赢家。赢家,说得稍微粗糙一点,你赢了比赛、赢了名气,升职、加薪、奖励,来了以后烦恼也来了,(包括)新闻采访(等等)。除了训练比赛之外,安排很多其他事情在原本生活轨迹当中,这样势必对有些事情造成影响,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每个人都这样,让大家站在一个高度看待问题。”

基特尔和他的女友,你很难想象“老实”的基特尔会有什么私生活负面新闻 图片 Qicycling

同样作为职业车手,计成可以感同身受。如果有留意领骑网新闻的话,大家可以在此前的报道中(基特尔,相忘于江湖)看到,基特尔和车队存在很深的嫌隙,除了他和他的亲人,外人很难清清楚基特尔为什么会做出那个决定。为人处世低调、谦和,私生活也颇为单纯的基特尔不像是位喜欢把自己打造出“舆论焦点”似的人物。从计成的回答中,我们是否可以隐约猜测:喜欢单纯平静的基特尔厌倦了目前的状态?不仅仅是竞技状态,而是这几年纷至沓来的质疑和无休止的多线程生活?

答案或许要许久以后我们才能知晓。

青训

说起年少成名的基特尔,无论他现状怎样,我们都忍不住看看中国自己的青少年培养,他的成功(作为职业车手这是毫无疑问的)离不开德国有很好自行车运动青少年培训体系,而许许多多的青少年赛事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在环法中国系列赛担当很重要角色,您有没有建议环法中国系列赛在青少年培训或赛事上做点工作?”

计成没有直接回答,不过他表示:“这是非常好的方向”,紧接着他补充道:“以点打面说实话有点夸张(这里指通过一两个赛事打开青少年培养的局面),你总要有一个火种把东西引进来,让更多人知道才会开花落叶。现在对于青少年培养的人…嗯,我已经快作为人父人母了(记者说道:“那先提前恭喜了!”)。如果我小孩未来喜欢做户外运动,无论是不是自行车,我都会支持他,这是好事情,对于他的人格独立、分享,面对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不是现在小孩给手机、iPad就可以,让他从小接受挑战是件好事情。”

中国大学生队参与去年葡萄牙大学生世锦赛,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图片 Qicycling

“那以后会不会考虑把前车队的青训资源引入到中国?毕竟他们训练更专业、更牛。”

计成笑了笑,职业车手看问题不会像我们门外汉那样考虑的过于简单:“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把基特尔训练计划给你,你也赢不了环法,一样的道理。”在计成看来,车手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更科学,也要更加因地制宜。

但记者相信没人会否认,除了体制内的青少年赛事,我们实在太缺乏民间的青少年车队和比赛,尤其缺乏与欧美青少年同场竞技的机会。此前也有国内自行车爱好者尝试在欧洲组织中国青年车队,似乎计划没有有效的落实(具体情况我们还不太清楚),尤其没有资金和教练资源的支撑。

诸暨站

最后,我们把话题回归到环法中国系列赛。

环法中国系列赛诸暨站的国外顶尖业余车手安东尼和艾米莉,其中安东尼最终排名第六,比赛中他和胡浩还做了很好的配合一起对抗闪电中国车队的三位车手。艾米莉这位前法国U23冠军则轻松获得女子组冠军。图片 Qicycling

第二天赛后记者曾向同行的人感慨:这站比赛不讨论它的竞技层次,从其它各个方面来看真的是可以作为国内同类型业余赛事的标杆。当然比赛中还是出现了一些纰漏,比如笔者就见到赛事维安人员因为不认识计成和其他几位国外嘉宾,在最关键的开赛前不让他们进入赛道,虽然经过沟通最终放行,维安人员的认真态度也无可指摘,但还是略有尴尬——无论怎样,抛开那些瑕疵,环法中国系列赛这个IP已经深入车友人心。两千多位愿意交纳数百元报名费的车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项赛事的喜爱,而领骑网的撰稿人、同事都有以车手身份参加的,还有的编辑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参赛而感到几分懊恼。

“你觉得环法中国系列赛最大优势是什么?”

图片 Qicycling

其它方面暂且不表,计成瞬间说道:赛道设置,他继续说道:“说实话这条赛道作为专业国际赛道都可以,完全是可以胜任,而且国内同比其他赛事封到130多公里赛程比赛,除了UCI级别赛事之外,在所有人都能参加,面向大众的赛事没有,这是唯一的一个,目前为止我了解到唯一的一个。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你能真正的参与这项运动当中,享受这项运动,而且全程享受,不是一直绕圈,那个没意思。”

考虑到时间因素,记者没有把所有问题和盘托出,其实无论哪个方面,我们都想更深入的和计成聊一聊,不过好在他现在常驻上海,记者已经和计成约好之后有空再详谈。无论是当年他在车队的一些故事,还是对这个行业更深入的看法,我们都希望他能告诉大家更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环法第一人计成:行业、基特尔、青训

自行车赛和自行车行业的那些事。

图片 Qicycling

略显疲态的计成坐下来开始接受最后一波媒体的专访,在环法挑战赛诸暨站的前一天,中国环法第一人再一次接受领骑的专访,这已经是骑乐/领骑第三次采访他——但作为媒体人你不会觉得无趣,因为每一次你都会发现这位哈尔滨汉子总会滔滔不绝地回答你任何问题,重要的是他的回答既有料也得体。

相较于环法中国系列赛诸暨站本身,我们更期待和他聊聊自行车赛或者自行车行业更为宏观的事情,因为他从体制内到职业,从国内到国外,从赛事到实体产品,从宣传到媒体解说,他在全领域内都有深入的参与,无论是单纯的竞技层面还是行业方面,他的认识见微知著。

行业

“计指导,随着环法中国系列赛在中国办得越来越多,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同时你有没有发现最近一两年越来越多国外赛事,比如环法中国系列赛、环意中国赛或者许多国外车队入驻国内社交媒体(巴林、UAE、绿刃、英孚),是否说明国际赛事或者车队对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诸暨站的Oscar Pereiro,奥斯卡·佩雷罗,2006年因兰迪斯尿检未通过,递补获得环法冠军的西班牙车手。 图片 Qicycling

记者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其实不只是业余赛事和车队的Social media,包括神秘的全球自行车计划(GCP)、环广西赛的落地,以及国外车队苦苦寻求的中国赞助商,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自行车运动的潜在救世主。

计成对于这个问题看得层次更高:“不光是赛事,整个国际市场对中国越来越重视,这是大的前提,我个人比较浅显的理解。其它(非自行车运动)各项赛事,不光是自行车项目,其他项目都要在中国本地化、本土化来进行活动或者推广,这是对于我们现阶段比较好的事情。过去为了奔小康状态,到现在人们生活状态比较富足,有时间、有精力或者有阅历去参加更多社交活动,我觉得是一个好的(事情)。”

如果说上述回答还是比较四平八稳的话,接下来的回答就很有趣。他在回答中特意强调了“现阶段”,于是记者问道:“‘现阶段’比较好?为什么特意强调现阶段?”

“‘现阶段’是我们引进,未来可能我们输出。(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打乒乓球联赛一样道理,我们水平高。我们未来有没有可能把这种赛事开展到全世界,其实也是有可能的。”

计成的回答颇让记者意外,记者内心思忖:他是不是太自信了?但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最近几年中国的赛事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地区车手最重要的参与平台之一。先不论他们参赛的目的性是什么,也不论那些赛事是否具备更好的IP开发潜力,更不论国内赛事的举办水准,但确实,无论你是韩国人还是蒙古人,甚至泰国人、哈萨克斯坦人,尤其港台地区车手,正是有了中国大陆参差不齐自行车赛,才让他们可以延续自己的准职业生涯。

从多如牛毛的业余赛到最高规格的环广西,优胜劣汰之后,或许真会有一些顶级赛事实现华丽转身,乃至成为世巡赛车队都会奉为圭臬的头部IP,只是这条路会很漫长。包括记者在内,这个行业人士都在抱怨中国自行车的没落,颇为滑稽的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再怎么没落依然还能养活不少人。撰写此文的几周前,记者在Facebook看到台湾地区的一些车手要联署请愿给“台湾(地区)自由车协会”,因为他们发现今年台湾地区的自行车赛事近乎“销声匿迹”(去年底,领骑网也有所报道:台湾自行车赛事明年将面临“消声匿迹” 的重大危机,车队纷纷西进大陆)。自行车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台湾地区尚且如此,遑论我们周边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基特尔

毕竟这不是一个可以深聊行业情势的采访环境,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把注意力关注到计成的前队友基特尔身上,“去年环法中国系列赛上海站,你的前队友基特尔也来了,但他2017年环法大赛之后表现一直不太尽如人意,最近和喀秋莎车队分道扬镳,计指导如何看待前队友和他做的决定。”

相较于刚才的提问,对于基特尔,计成稍作思考说道:“嗯,无论(基特尔)做什么决定,我都尊重他,他和车队之间的配合和沟通我们无从得知。我即便发消息给他,他也不会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稍作停顿后,他接着说道:“我个人作为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的理解,每个人都想成为赢家。赢家,说得稍微粗糙一点,你赢了比赛、赢了名气,升职、加薪、奖励,来了以后烦恼也来了,(包括)新闻采访(等等)。除了训练比赛之外,安排很多其他事情在原本生活轨迹当中,这样势必对有些事情造成影响,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每个人都这样,让大家站在一个高度看待问题。”

基特尔和他的女友,你很难想象“老实”的基特尔会有什么私生活负面新闻 图片 Qicycling

同样作为职业车手,计成可以感同身受。如果有留意领骑网新闻的话,大家可以在此前的报道中(基特尔,相忘于江湖)看到,基特尔和车队存在很深的嫌隙,除了他和他的亲人,外人很难清清楚基特尔为什么会做出那个决定。为人处世低调、谦和,私生活也颇为单纯的基特尔不像是位喜欢把自己打造出“舆论焦点”似的人物。从计成的回答中,我们是否可以隐约猜测:喜欢单纯平静的基特尔厌倦了目前的状态?不仅仅是竞技状态,而是这几年纷至沓来的质疑和无休止的多线程生活?

答案或许要许久以后我们才能知晓。

青训

说起年少成名的基特尔,无论他现状怎样,我们都忍不住看看中国自己的青少年培养,他的成功(作为职业车手这是毫无疑问的)离不开德国有很好自行车运动青少年培训体系,而许许多多的青少年赛事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在环法中国系列赛担当很重要角色,您有没有建议环法中国系列赛在青少年培训或赛事上做点工作?”

计成没有直接回答,不过他表示:“这是非常好的方向”,紧接着他补充道:“以点打面说实话有点夸张(这里指通过一两个赛事打开青少年培养的局面),你总要有一个火种把东西引进来,让更多人知道才会开花落叶。现在对于青少年培养的人…嗯,我已经快作为人父人母了(记者说道:“那先提前恭喜了!”)。如果我小孩未来喜欢做户外运动,无论是不是自行车,我都会支持他,这是好事情,对于他的人格独立、分享,面对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不是现在小孩给手机、iPad就可以,让他从小接受挑战是件好事情。”

中国大学生队参与去年葡萄牙大学生世锦赛,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图片 Qicycling

“那以后会不会考虑把前车队的青训资源引入到中国?毕竟他们训练更专业、更牛。”

计成笑了笑,职业车手看问题不会像我们门外汉那样考虑的过于简单:“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把基特尔训练计划给你,你也赢不了环法,一样的道理。”在计成看来,车手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更科学,也要更加因地制宜。

但记者相信没人会否认,除了体制内的青少年赛事,我们实在太缺乏民间的青少年车队和比赛,尤其缺乏与欧美青少年同场竞技的机会。此前也有国内自行车爱好者尝试在欧洲组织中国青年车队,似乎计划没有有效的落实(具体情况我们还不太清楚),尤其没有资金和教练资源的支撑。

诸暨站

最后,我们把话题回归到环法中国系列赛。

环法中国系列赛诸暨站的国外顶尖业余车手安东尼和艾米莉,其中安东尼最终排名第六,比赛中他和胡浩还做了很好的配合一起对抗闪电中国车队的三位车手。艾米莉这位前法国U23冠军则轻松获得女子组冠军。图片 Qicycling

第二天赛后记者曾向同行的人感慨:这站比赛不讨论它的竞技层次,从其它各个方面来看真的是可以作为国内同类型业余赛事的标杆。当然比赛中还是出现了一些纰漏,比如笔者就见到赛事维安人员因为不认识计成和其他几位国外嘉宾,在最关键的开赛前不让他们进入赛道,虽然经过沟通最终放行,维安人员的认真态度也无可指摘,但还是略有尴尬——无论怎样,抛开那些瑕疵,环法中国系列赛这个IP已经深入车友人心。两千多位愿意交纳数百元报名费的车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项赛事的喜爱,而领骑网的撰稿人、同事都有以车手身份参加的,还有的编辑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参赛而感到几分懊恼。

“你觉得环法中国系列赛最大优势是什么?”

图片 Qicycling

其它方面暂且不表,计成瞬间说道:赛道设置,他继续说道:“说实话这条赛道作为专业国际赛道都可以,完全是可以胜任,而且国内同比其他赛事封到130多公里赛程比赛,除了UCI级别赛事之外,在所有人都能参加,面向大众的赛事没有,这是唯一的一个,目前为止我了解到唯一的一个。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你能真正的参与这项运动当中,享受这项运动,而且全程享受,不是一直绕圈,那个没意思。”

考虑到时间因素,记者没有把所有问题和盘托出,其实无论哪个方面,我们都想更深入的和计成聊一聊,不过好在他现在常驻上海,记者已经和计成约好之后有空再详谈。无论是当年他在车队的一些故事,还是对这个行业更深入的看法,我们都希望他能告诉大家更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