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博物馆景德镇瓷器大展:填补明瓷“空白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博物馆景德镇瓷器大展:填补明瓷“空白期”

“我们展览正好将时代链接起来,知道斗彩瓷器如何过渡发展,也能看到宣德到成化年间,瓷器工艺继承开拓的痕迹。”

文|艺术头条

上海博物馆“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现场

关于景德镇瓷器,我们都了解明宣德的青花大碗,更加熟知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

但是在这两大制瓷高峰的期间,宣德以后,成化之前,却一直有一段“空白期”。

也就是明朝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瓷器在十五世纪中期的29年里,有一段默默无闻的时期。

展厅现场

“空白期”并不是字面上技术断层、窑场停工、发展暂停的局面,而是因为战争频繁,内部争夺皇位的动荡时期,景德镇瓷器业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所烧制的瓷器几乎不书款识,也没有过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使得明清文人士大夫和收藏家对它们并没有鉴赏记录,所以给世人造成了当时景德镇御器厂似乎没有烧制瓷器的印象,即使机构或个人有这一时间段时期瓷器的收藏,因为没有足够证据,也被推断为宣德或成化瓷。

所谓“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但是经历了中间三朝之后,为何成化斗彩瓷能流传千年,并以至一掌大小的鸡缸杯诞生出天价?其中当然需要这三个朝代的承上启下作用:正统时期模仿宣德工艺,出现了一些工艺相似的盘、缸等大器,并开时代先河大量使用红绿彩。而天顺年间的小器物、釉下彩等,反倒被成化瓷器继承。

“我们展览正好将时代链接起来,知道斗彩瓷器如何过渡发展,也能看到宣德到成化年间,瓷器工艺继承开拓的痕迹”,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

展厅现场

2019年5月28日,“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揭开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陶瓷“空白期”的时机已经成熟。

展品是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共展出285件/组瓷器。如此大规模的汇集,在业内尚属首次。

你想看到的瓷器种类,在展厅中的四个单元均有呈现:从只有皇家能使用的官窑、景德镇御器厂170余件/片修复瓷器或标本,官窑、名窑考证模糊的藩王遗留物,和墓葬出土供器、生活用品的民窑。

为什么说揭开“空白期”瓷器的时机已成熟

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空白期”瓷器,但依据不足,这段被淹没的历史很难展示出来。而在1988年和2014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上2次出土的残片,打破了这种停滞不前的局面。

遗址文物堆积地层图

根据地理位置和遗址文物堆积地层推测,1988年发现的可能是正统遗存,“这一地层上是成化地层,有发现成化款识的瓷器,下一地层也有宣德年款制造的瓷器。而中间一层出土了很多大缸,在查明史、地方志等文献上都看到有记载这样器物,所以一下子就敲定这一批遗物为正统年间。它们的出现解决了所谓空白期的问题,证明空白期其实是有烧造的”,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告诉雅昌艺术网。

相较于1988年出土的50余件器物,2014年在景德镇御窑器北边发现了100余件,物种丰富。而据推测这些遗物可能是正统和天顺遗存,但也不完全排除其下限在天顺末乃至成化初年间。

展厅现场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判断正统至天顺年三朝的官窑烧制情况,基本能看出端倪甚至有初步结论。特别是正统、天顺相对继承和相似的烧法,可以清晰了解陶瓷烧制历史”,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表示。

因为两次考古发掘的实物依据,均是过去所不见的款识、工艺,上海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不仅揭开了“空白期”瓷器的背后文化现象,也解决了学术上的重要课题,为研究瓷器史、人文历史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所以,展览也做到艺术性、学术性、探索性。

从一口大缸开始的导览

展览的故事从一口大缸开始。

第一单元“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

《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1436-1449)

高65.5cm 口径56.5cm 底径51.0cm

上海博物馆藏

第一单元“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进门处,主要为上海博物馆馆藏器物,其中第一眼就是目前明代传世瓷器中最大体积的《青花云龙纹大缸》,这件器物自1995年来到上海博物馆,便一直在瓷器厅展出。本次为了展览更换展厅时,在前期预案已经准备充分下,其重量需要至少6个人共同迁移。

第二展厅的《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75.5cm

1988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西侧)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而这件上海博物馆《青花云龙纹大缸》与第二展厅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一件龙纹大缸几乎相似,但出土器物是由大量碎片拼接而成。

《青花云龙纹大缸》可以与文献相互印证,宣宗皇帝朱瞻基去世后,9岁太子朱祁镇即位。但是辅政者宣布铜器、器皿等制造全部罢停。但在正统四年(1439年)毁于火灾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造完工,需要大量器物来使用和装饰,皇家的膳食用品、光禄寺等也有这样的需求,于是正统六年,又下令开始烧制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大缸》局部

但可能中间几年的停工,让各方面的烧制技术生疏,而使得一批器物有瑕疵。在正统九年,太监王振发现制作的青龙白地花缸有细碎裂纹,并禀告皇帝,被勒令重造。

而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大量大龙缸碎片确实都有裂纹。即使上海博物馆这件难得的传世完整大缸,器身也有裂纹,而且造型、青花 纹饰、风格几乎一样,所以可以认为,它们是 同时期同一个地方出来的景德镇官窑瓷。

但因为“空白期”瓷器的造型到釉彩、纹饰及制作工艺,与宣德、成化朝的风格相似,因此过去不少制品都被划归这两朝。现在,通过景德镇御窑的考古发掘品和其它相关研究,本单元展出的大多数器物可认定为正统至天顺时期烧造,也可能属于连接这几个朝代的制品。

《青花卷草纹梅瓶》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通高27.0cm 口径5.6cm 足径9.8cm

2001年北京市海淀区明皇子墓出土

北京市问问研究所藏

2001年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明皇子墓的《青花卷草纹梅瓶》。虽然有破损,不过可以明确这座明朝 成化二年墓的主人是成化皇帝仅活了10个多月便去世的大皇子。

成化初年见深皇帝去世后几年已经停烧瓷,所以这件器物可以进一步证明,烧制时间为 天顺年间。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44.5cm 口径5.8cm 底径20.3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同样以单独展柜陈列在展厅中央的《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借展。而“空白期”瓷器以笔触描绘人物或者动植物作为主题纹饰比较多见,但是这一款式的葫芦瓶给人生硬、程式化的印象很少见。而在第二展厅,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出入发现中,也有一件葫芦瓶被发现。

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器物

葫芦瓶左边,一眼看去就知道它们出自宫廷。因为来自故宫博物院18件作品中,青花红彩器物更显富丽。瓷器上青花红彩两种彩饰方法相结合,是明代早期御窑瓷器中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形式。

皇家器物中的纹饰不能随意发挥,而是需要按照官样图像风格来制作,龙凤为主。但是在这批器物中会经常看见海怪等形象。其实这是受政治大环境影响的时代印记,正统年间国家外患内乱、天灾人祸,“海怪”实际上是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寓意。

《青花红彩海水瑞兽纹高足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10.8cm 口径15.6cm 足径4.4cm

《青花红彩海水海兽纹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9.6cm 口径16.4cm 足径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其实“海怪”纹在永乐时期的高足碗中就已出现,宣德时期,这类纹饰也一直沿用永乐时期的图像位置设计。2014年在景德镇出土的“空白期”瓷器中,大量“海怪”纹饰的传世器物出现频率不少。

第二单元“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

第二单元“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呈现了1988年和2014年两次考古发掘成果的170多件(片)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器物及标本。除了第一单元的传世瓷器在御窑厂均能找到同类或相似器物,但还有很多器物不见传世,反映出从明初以来景德镇官瓷烧造的连续性。

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左一)导览现场

《青花大绣墩》面子

如《青花大绣墩》,是传世从未发现过的特殊形制器物。 2014年景德镇 御窑厂遗址上发现了很多碎片,因为修复大件器物对场地面积有需要,所以前几年只能看到面子。 为了本次展览特意对大量残片整理工作,修复了松竹梅纹、青花方胜纹两种样式绣墩,第一次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修复后绣墩,可能是中国古代 最大的坐凳。

左边:《青花方胜纹大绣墩》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48.0cm 面径46.5cm 腹径52.0cm

右边:《青花松竹梅纹绣墩》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48.0cm 面径45.0cm 腹径51.0cm

两件均出土于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青花松竹梅纹绣墩》局部

另外据透露,还有一件“狮子戏球”纹的绣墩正待修复。

现场瓷枕

《青花折枝花卉纹如意形枕》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13.0cm 长34.0cm 宽26.0cm

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青花大绣墩》旁边的《青花瓷枕》也是十分罕见的官用瓷。瓷枕在电视上或许会出现,宋元时期民谣瓷枕传世的也非常多,但是官方制瓷机构上显示皇家使用的瓷枕却很少。2014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瓷枕,同样造型有10多种花纹,“在宫廷里,官方使用的瓷枕 还是 第一次遇见”,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表示。

残碎瓷器经过修复的《青花红彩云龙纹碗》和半成品(右)

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这一单元还将成品和半成品的残片修复品同台展示,更能看出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在工艺上的步骤。

青花梵文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左:高8.0cm 口径19.5cm 足径7.9cm

右:高7.2cm 口径17.0cm 足径6.8cm

这一展厅的结尾处,有几件梵文的瓷器《青花梵文碗》、《青花梵文梨形壶》、高足碗…其实梵文不管是正统还是其他朝代均有出现过,例如宣德西藏萨迦寺斗彩盘,可以知道皇家御窑厂曾经为西藏喇嘛烧制瓷器,并作为皇帝的赏赐品运到西藏。

正统时期继承了宣德瓷器风格,虽然历代的梵文可能也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信仰,但更说明明朝政府与藏族文化的交流往来。

第三单元“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现场

第三单元“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主要以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分封的23个子孙藩王所使用的器物。展品主要来源于湖北、广西、四川、山东等地与藩王有关的墓葬和遗址中。

之所以划分这一单元,是因为“它们与官窑器风格相似,质量略逊于官窑,所以可能有官窑的东西, 也有民窑的东西”,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说道。

《青花“天顺年置”宽云龙纹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2007年武汉流芳街镇国将军朱季添及夫人墓出土

武汉博物馆藏

其中有一件少见有款识的,是湖北某一位没有封为藩王的藩王后代,镇国大将军朱季添。这件武汉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碗》出土于朱季添及夫人墓,碗底明确写有“天顺年置”。因为他是藩王后代, 所以瓷器上有龙纹,但也可能与民间也有关系,目前上的没有准确定案。

第四单元“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

在对面的第四单元“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虽然展示的是民窑,但是使用者均是非富即贵,有地位阶层的人士。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民谣有个冲突点,官方严格限制烧造的禁令,烧制制作受到了严厉打击。但这个时间段内却发现了多种多样的 民窑瓷器,特别是大罐 和梅瓶 。在图饰题材上,既有人物、神仙描绘, 也有三顾茅庐、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绘画,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整体看这时期反倒有很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瓷器存世。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左:《红绿彩莲荷纹盖罐》两件

通高30.5cm 口径6.2cm 足径10.5cm

通高31.0cm 口径6.3cm 足径10.5cm

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

右:《红绿彩花卉纹带盖梅瓶》

高28.3cm 口径4.9cm 足径11.0cm

上海博物馆藏

例如四川有个平武的地方,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方便,所以当地报恩寺博物馆的瓷器很少走出来展出。1974年,《红绿彩莲荷纹盖罐》出土于四川省平武县古城镇小坪山明代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家族墓地,而发现的几件彩瓷几乎第一次看见。

右:《青花风景图花口碗》

高13.0cm 口径30.2cm 足径11.0cm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天民楼藏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而上海天明楼收藏的《青花风景图花口碗》出土于某太监墓葬中,里面仙山楼阁的题材,是道家最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成仙思想的体现。画面内容虽然根据绘画而来,但“仙山楼阁”最早出现在“空白期”瓷器中,能表现得淋淋尽致很难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左)

《青花人物图梅瓶》(右)

左:高34.4cm 口径22.1cm 底径21.8cm

上海博物馆 胡惠春、王云华捐赠

右:高38.0cm 口径5.3cm 底径13.0cm

静嘉堂 文库美术馆

另外上海博物馆藏《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中,其发样服饰、庭院场景、甚至焚香所用案几香炉,与宣德十年金陵积德堂刊刻的《金童玉女娇红记》所附版画十分相似,画面样式虽然没有直接来源书中,但也体现了相近的时代风貌。

《青花人物图梅瓶》(局部)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局部

而静嘉堂 文库美术馆的《青花人物图梅瓶》中的人物,与《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上的人物基本一致。所以有推测,这两件作品可能为同一个人所画 。

《蓝釉兽耳盖罐》

15世纪中期

高35.2cm、口径14.5cm、足径14.0cm

在展览最后为一件四川博物院藏《蓝釉兽耳盖罐》,通体蔚蓝色,放至今日瓷器中仍可以看到它的色彩工艺精妙。但是这件瓷器的用途是官用还是民用,仍然在探索阶段,但至少不会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之物。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05-28 - 2019-09-01

展览机构:上海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 - 17:00 提前1小时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展厅:2楼第2展厅

展览地址: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近武胜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博物馆景德镇瓷器大展:填补明瓷“空白期”

“我们展览正好将时代链接起来,知道斗彩瓷器如何过渡发展,也能看到宣德到成化年间,瓷器工艺继承开拓的痕迹。”

文|艺术头条

上海博物馆“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现场

关于景德镇瓷器,我们都了解明宣德的青花大碗,更加熟知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

但是在这两大制瓷高峰的期间,宣德以后,成化之前,却一直有一段“空白期”。

也就是明朝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瓷器在十五世纪中期的29年里,有一段默默无闻的时期。

展厅现场

“空白期”并不是字面上技术断层、窑场停工、发展暂停的局面,而是因为战争频繁,内部争夺皇位的动荡时期,景德镇瓷器业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所烧制的瓷器几乎不书款识,也没有过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使得明清文人士大夫和收藏家对它们并没有鉴赏记录,所以给世人造成了当时景德镇御器厂似乎没有烧制瓷器的印象,即使机构或个人有这一时间段时期瓷器的收藏,因为没有足够证据,也被推断为宣德或成化瓷。

所谓“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但是经历了中间三朝之后,为何成化斗彩瓷能流传千年,并以至一掌大小的鸡缸杯诞生出天价?其中当然需要这三个朝代的承上启下作用:正统时期模仿宣德工艺,出现了一些工艺相似的盘、缸等大器,并开时代先河大量使用红绿彩。而天顺年间的小器物、釉下彩等,反倒被成化瓷器继承。

“我们展览正好将时代链接起来,知道斗彩瓷器如何过渡发展,也能看到宣德到成化年间,瓷器工艺继承开拓的痕迹”,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

展厅现场

2019年5月28日,“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揭开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陶瓷“空白期”的时机已经成熟。

展品是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共展出285件/组瓷器。如此大规模的汇集,在业内尚属首次。

你想看到的瓷器种类,在展厅中的四个单元均有呈现:从只有皇家能使用的官窑、景德镇御器厂170余件/片修复瓷器或标本,官窑、名窑考证模糊的藩王遗留物,和墓葬出土供器、生活用品的民窑。

为什么说揭开“空白期”瓷器的时机已成熟

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空白期”瓷器,但依据不足,这段被淹没的历史很难展示出来。而在1988年和2014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上2次出土的残片,打破了这种停滞不前的局面。

遗址文物堆积地层图

根据地理位置和遗址文物堆积地层推测,1988年发现的可能是正统遗存,“这一地层上是成化地层,有发现成化款识的瓷器,下一地层也有宣德年款制造的瓷器。而中间一层出土了很多大缸,在查明史、地方志等文献上都看到有记载这样器物,所以一下子就敲定这一批遗物为正统年间。它们的出现解决了所谓空白期的问题,证明空白期其实是有烧造的”,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告诉雅昌艺术网。

相较于1988年出土的50余件器物,2014年在景德镇御窑器北边发现了100余件,物种丰富。而据推测这些遗物可能是正统和天顺遗存,但也不完全排除其下限在天顺末乃至成化初年间。

展厅现场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判断正统至天顺年三朝的官窑烧制情况,基本能看出端倪甚至有初步结论。特别是正统、天顺相对继承和相似的烧法,可以清晰了解陶瓷烧制历史”,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表示。

因为两次考古发掘的实物依据,均是过去所不见的款识、工艺,上海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不仅揭开了“空白期”瓷器的背后文化现象,也解决了学术上的重要课题,为研究瓷器史、人文历史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所以,展览也做到艺术性、学术性、探索性。

从一口大缸开始的导览

展览的故事从一口大缸开始。

第一单元“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

《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1436-1449)

高65.5cm 口径56.5cm 底径51.0cm

上海博物馆藏

第一单元“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进门处,主要为上海博物馆馆藏器物,其中第一眼就是目前明代传世瓷器中最大体积的《青花云龙纹大缸》,这件器物自1995年来到上海博物馆,便一直在瓷器厅展出。本次为了展览更换展厅时,在前期预案已经准备充分下,其重量需要至少6个人共同迁移。

第二展厅的《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75.5cm

1988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西侧)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而这件上海博物馆《青花云龙纹大缸》与第二展厅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一件龙纹大缸几乎相似,但出土器物是由大量碎片拼接而成。

《青花云龙纹大缸》可以与文献相互印证,宣宗皇帝朱瞻基去世后,9岁太子朱祁镇即位。但是辅政者宣布铜器、器皿等制造全部罢停。但在正统四年(1439年)毁于火灾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造完工,需要大量器物来使用和装饰,皇家的膳食用品、光禄寺等也有这样的需求,于是正统六年,又下令开始烧制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大缸》局部

但可能中间几年的停工,让各方面的烧制技术生疏,而使得一批器物有瑕疵。在正统九年,太监王振发现制作的青龙白地花缸有细碎裂纹,并禀告皇帝,被勒令重造。

而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大量大龙缸碎片确实都有裂纹。即使上海博物馆这件难得的传世完整大缸,器身也有裂纹,而且造型、青花 纹饰、风格几乎一样,所以可以认为,它们是 同时期同一个地方出来的景德镇官窑瓷。

但因为“空白期”瓷器的造型到釉彩、纹饰及制作工艺,与宣德、成化朝的风格相似,因此过去不少制品都被划归这两朝。现在,通过景德镇御窑的考古发掘品和其它相关研究,本单元展出的大多数器物可认定为正统至天顺时期烧造,也可能属于连接这几个朝代的制品。

《青花卷草纹梅瓶》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通高27.0cm 口径5.6cm 足径9.8cm

2001年北京市海淀区明皇子墓出土

北京市问问研究所藏

2001年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明皇子墓的《青花卷草纹梅瓶》。虽然有破损,不过可以明确这座明朝 成化二年墓的主人是成化皇帝仅活了10个多月便去世的大皇子。

成化初年见深皇帝去世后几年已经停烧瓷,所以这件器物可以进一步证明,烧制时间为 天顺年间。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44.5cm 口径5.8cm 底径20.3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同样以单独展柜陈列在展厅中央的《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借展。而“空白期”瓷器以笔触描绘人物或者动植物作为主题纹饰比较多见,但是这一款式的葫芦瓶给人生硬、程式化的印象很少见。而在第二展厅,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出入发现中,也有一件葫芦瓶被发现。

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器物

葫芦瓶左边,一眼看去就知道它们出自宫廷。因为来自故宫博物院18件作品中,青花红彩器物更显富丽。瓷器上青花红彩两种彩饰方法相结合,是明代早期御窑瓷器中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形式。

皇家器物中的纹饰不能随意发挥,而是需要按照官样图像风格来制作,龙凤为主。但是在这批器物中会经常看见海怪等形象。其实这是受政治大环境影响的时代印记,正统年间国家外患内乱、天灾人祸,“海怪”实际上是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寓意。

《青花红彩海水瑞兽纹高足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10.8cm 口径15.6cm 足径4.4cm

《青花红彩海水海兽纹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9.6cm 口径16.4cm 足径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其实“海怪”纹在永乐时期的高足碗中就已出现,宣德时期,这类纹饰也一直沿用永乐时期的图像位置设计。2014年在景德镇出土的“空白期”瓷器中,大量“海怪”纹饰的传世器物出现频率不少。

第二单元“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

第二单元“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呈现了1988年和2014年两次考古发掘成果的170多件(片)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器物及标本。除了第一单元的传世瓷器在御窑厂均能找到同类或相似器物,但还有很多器物不见传世,反映出从明初以来景德镇官瓷烧造的连续性。

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左一)导览现场

《青花大绣墩》面子

如《青花大绣墩》,是传世从未发现过的特殊形制器物。 2014年景德镇 御窑厂遗址上发现了很多碎片,因为修复大件器物对场地面积有需要,所以前几年只能看到面子。 为了本次展览特意对大量残片整理工作,修复了松竹梅纹、青花方胜纹两种样式绣墩,第一次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修复后绣墩,可能是中国古代 最大的坐凳。

左边:《青花方胜纹大绣墩》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48.0cm 面径46.5cm 腹径52.0cm

右边:《青花松竹梅纹绣墩》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48.0cm 面径45.0cm 腹径51.0cm

两件均出土于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青花松竹梅纹绣墩》局部

另外据透露,还有一件“狮子戏球”纹的绣墩正待修复。

现场瓷枕

《青花折枝花卉纹如意形枕》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13.0cm 长34.0cm 宽26.0cm

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青花大绣墩》旁边的《青花瓷枕》也是十分罕见的官用瓷。瓷枕在电视上或许会出现,宋元时期民谣瓷枕传世的也非常多,但是官方制瓷机构上显示皇家使用的瓷枕却很少。2014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瓷枕,同样造型有10多种花纹,“在宫廷里,官方使用的瓷枕 还是 第一次遇见”,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表示。

残碎瓷器经过修复的《青花红彩云龙纹碗》和半成品(右)

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这一单元还将成品和半成品的残片修复品同台展示,更能看出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在工艺上的步骤。

青花梵文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左:高8.0cm 口径19.5cm 足径7.9cm

右:高7.2cm 口径17.0cm 足径6.8cm

这一展厅的结尾处,有几件梵文的瓷器《青花梵文碗》、《青花梵文梨形壶》、高足碗…其实梵文不管是正统还是其他朝代均有出现过,例如宣德西藏萨迦寺斗彩盘,可以知道皇家御窑厂曾经为西藏喇嘛烧制瓷器,并作为皇帝的赏赐品运到西藏。

正统时期继承了宣德瓷器风格,虽然历代的梵文可能也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信仰,但更说明明朝政府与藏族文化的交流往来。

第三单元“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现场

第三单元“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主要以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分封的23个子孙藩王所使用的器物。展品主要来源于湖北、广西、四川、山东等地与藩王有关的墓葬和遗址中。

之所以划分这一单元,是因为“它们与官窑器风格相似,质量略逊于官窑,所以可能有官窑的东西, 也有民窑的东西”,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说道。

《青花“天顺年置”宽云龙纹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2007年武汉流芳街镇国将军朱季添及夫人墓出土

武汉博物馆藏

其中有一件少见有款识的,是湖北某一位没有封为藩王的藩王后代,镇国大将军朱季添。这件武汉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碗》出土于朱季添及夫人墓,碗底明确写有“天顺年置”。因为他是藩王后代, 所以瓷器上有龙纹,但也可能与民间也有关系,目前上的没有准确定案。

第四单元“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

在对面的第四单元“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虽然展示的是民窑,但是使用者均是非富即贵,有地位阶层的人士。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民谣有个冲突点,官方严格限制烧造的禁令,烧制制作受到了严厉打击。但这个时间段内却发现了多种多样的 民窑瓷器,特别是大罐 和梅瓶 。在图饰题材上,既有人物、神仙描绘, 也有三顾茅庐、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绘画,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整体看这时期反倒有很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瓷器存世。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左:《红绿彩莲荷纹盖罐》两件

通高30.5cm 口径6.2cm 足径10.5cm

通高31.0cm 口径6.3cm 足径10.5cm

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

右:《红绿彩花卉纹带盖梅瓶》

高28.3cm 口径4.9cm 足径11.0cm

上海博物馆藏

例如四川有个平武的地方,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方便,所以当地报恩寺博物馆的瓷器很少走出来展出。1974年,《红绿彩莲荷纹盖罐》出土于四川省平武县古城镇小坪山明代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家族墓地,而发现的几件彩瓷几乎第一次看见。

右:《青花风景图花口碗》

高13.0cm 口径30.2cm 足径11.0cm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天民楼藏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而上海天明楼收藏的《青花风景图花口碗》出土于某太监墓葬中,里面仙山楼阁的题材,是道家最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成仙思想的体现。画面内容虽然根据绘画而来,但“仙山楼阁”最早出现在“空白期”瓷器中,能表现得淋淋尽致很难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左)

《青花人物图梅瓶》(右)

左:高34.4cm 口径22.1cm 底径21.8cm

上海博物馆 胡惠春、王云华捐赠

右:高38.0cm 口径5.3cm 底径13.0cm

静嘉堂 文库美术馆

另外上海博物馆藏《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中,其发样服饰、庭院场景、甚至焚香所用案几香炉,与宣德十年金陵积德堂刊刻的《金童玉女娇红记》所附版画十分相似,画面样式虽然没有直接来源书中,但也体现了相近的时代风貌。

《青花人物图梅瓶》(局部)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局部

而静嘉堂 文库美术馆的《青花人物图梅瓶》中的人物,与《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上的人物基本一致。所以有推测,这两件作品可能为同一个人所画 。

《蓝釉兽耳盖罐》

15世纪中期

高35.2cm、口径14.5cm、足径14.0cm

在展览最后为一件四川博物院藏《蓝釉兽耳盖罐》,通体蔚蓝色,放至今日瓷器中仍可以看到它的色彩工艺精妙。但是这件瓷器的用途是官用还是民用,仍然在探索阶段,但至少不会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之物。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05-28 - 2019-09-01

展览机构:上海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 - 17:00 提前1小时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展厅:2楼第2展厅

展览地址: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近武胜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