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京“涂鸦地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涂鸦地图”

从798艺术区精心创作的墙面涂鸦,到遍布鼓楼周围酒吧和餐馆外墙的街头喷绘、艺术字和标签,尽管这里的涂鸦没有像在柏林或者巴塞罗那那样的地位,但却是北京城市形象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直到几年前,在全球涂鸦的版图上还只是一片空白。乍看之下,似乎的确如此。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很快找到这种街头艺术的痕迹。遍布全城的涂鸦作品充满生命力,并且数量不断增加。

一提到中国的街头艺术,大部分人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涂在墙上的政治口号,现在它们基本上均已消失。如果继续追溯历史,很快就会发现自古以来流行至今的题字——一种出现在公共场所中国书法形式,它不仅能够赞颂创作地点,还能让书法家的名字永垂不朽。

最近几年,在北京和很多其他的中国大城市,涌现了许多虽然小型但是非常重要的涂鸦地标,它们由充满激情的涂鸦画家创作,有些甚至会让见多识广的涂鸦游客大吃一惊。出现在这里的涂鸦,其艺术性之高,可以与国际作品媲美。

从798艺术区精心创作的墙面涂鸦,到遍布鼓楼周围酒吧和餐馆外墙的街头喷绘、艺术字和标签,尽管这里的涂鸦没有像在柏林或者巴塞罗那那样的地位,但却是北京城市形象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喷罐里出来的艺术,在中国还属于新事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大力凭借艺名AK 47获得国际艺术市场的瞩目,但涂鸦这种艺术形式真正从香港经武汉和上海传到北京,则是十年后的事情。

涂鸦在北京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觉醒的能量,而这在西方城市中几乎无法再找到。它不仅体现在不同涂鸦团体的和平共处上,还体现在民众异常广泛的接受程度上,他们对城市涂鸦的态度,更多的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而非拒绝。

 

798艺术区

对于北京早期的涂鸦者而言,798艺术区是一个可以自由自在创作的地方。在这里,涂鸦从一开始就被接受,所以,从过去到现在,整个区域内不但出现了制作精良的墙体涂鸦,而且还因此成了当地艺术家与中外参观者的聚集地。

798至今仍是北京涂鸦文化的中心,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可涂鸦的墙体表面。2012年,北京首家实体涂鸦商店—— 400 ML——在此开业。该商店由ABS Crew(成员为And-C、Smer、Noise、Seven)涂鸦团队经营,798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涂鸦的创作者就是他们。来自柏林的涂鸦者ARTS最近在798地区非常活跃,他的作品用刷子和油漆画成,模仿经典油画的风格,在众多涂鸦中独树一帜。

ABS Crew:弗兰肯斯坦壁
Arts:抽象人像
ABS Crew:工业园区里面的热带雨林
BJPZ:章鱼
Kwanyin Klan:废弃的巴士
ABS-Crew的Smer和Seven在涂鸦中
Zyko、Arts和Grafo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京密路

798北部有一堵中国最长的涂鸦墙,甚或是全亚洲最长的。不久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灰色的机场快轨外墙,而今已是遍布从简单的字母到复杂壁画乃至与涂鸦相关的一切的地带。

据说艺术家Dezio、Aigor和Zyko在2010年的一个冬日夜晚首度在墙上喷涂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尚属非法行为,而后被其他画家视为合法做法,于是墙壁被一块一块占领。

ABS Crew涂鸦团队也有幸创作了这堵墙上最初的一批涂鸦画之一。然而,不管是谁先开始在此创作,如今的京密路已经成了涂鸦迷们的必去之地。

超过3公里的墙壁上,一张张图紧挨着,几乎每一位北京涂鸦艺术家和无数来自德国、俄罗斯、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画家都在此留下作品和大名。

甚至像T-KID这样的大师——来自纽约布朗克斯贫民社区的传说,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纽约地铁画装饰涂鸦——也有在这里作画。

Dezio、Aigor和Zyko首度在墙上喷涂了自己的名字
ABS Crew:壁画
Bizkit Doe
Mike
Says: 壁画
Stu
ABS Crew:壁画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大钟寺地铁站

13号线地铁站直接连通西直门和北京的大学城所在地——五道口。这段路程,地铁实际上是运行在地面之上的,于是沿线墙壁也就成了完美的涂鸦画板。乘坐列车时,可以看到从大钟寺到五道口段左右两侧墙壁上数不清的画作和文字。

从车上看大钟寺的涂鸦墙
Qube和525
未知艺术家
Wreck
Wreck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知春路地铁站

大钟寺北面一站,知春路地铁站旁边的墙壁,五颜六色的涂鸦者名字罗列其上。在这里作画已获官方许可,要想近距离观察经典字体,人物形象和使用镂空模板绘制的涂鸦,人们也可以在这里边走边看。

由于墙壁后面就是工地,周围环境稍显混乱,而这种混乱感又反映在墙壁的设计上。在这里可以看到的使用镂空模板绘制的涂鸦以及较旧的3D字体在其他地方十分鲜见,因为这些风格在北京迄今为止没有流行开来,从而也使这堵墙更具参观价值。

从车上看知春路的涂鸦墙
BJPZ
Zato
未知艺术家
扎投:“我没有过去”
扎投:“我没有未来”
未知艺术家
TMM-Crew
未知艺术家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三里屯

三里屯酒吧街中间,那里花园购物中心的后面,我们可以在一个地下车库发现很多有一定年头的涂鸦。早在2006年,这一车库的所有楼层就画满了各路涂鸦画家的各种作品,最突出的就是北京喷子团队,其成员为More、0528和Zak。

北京喷子(BJPZ)是在北京成立的第一个将城市当作私人画布的涂鸦队伍。他们这一时期的作品,今天仍可以看到,以“京味儿”著称。

直到2011年,在北京只有国产的涂鸦喷漆,质量与理想尚有差距。

因此,早期的涂鸦作品往往散发出一种粗犷的魅力——风格直接,具有实验性,没有炫目的伎俩。

北京喷子成员李球球(以艺名0528著称)凭借其多彩的光头人物形象为人熟知。其他成员也有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现在已经开始承接很多品牌的设计工作。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ZAK
未知艺术家
BJPZ

摄影: 诺贝特•基尔巴赫 | Photo: Norbert Kirbach

 

北服

北服附近,毗邻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堵墙的名字,近几年经历了一些变化。以前这是一面布满涂鸦的墙壁,一年前被部分拆除,并被一个金属栅栏替代。那时在剩余墙壁表面作画已是明令禁止之事。如今,北服又回来了,虽然面积大大缩减,但是却为迎接新作品做好了准备。

医院背面又出现了色彩丰富的作品,主要由ABS Crew涂鸦团队、意大利涂鸦画家Sbam和北京涂鸦画家Biskit创作。

后者同观音团队相似,作品灵感来自北京民间艺术。他的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形象就是兔儿爷——中国传统中秋节的祭月形象,现在也是很流行的装饰。

在中国传统元素中汲取灵感,在北京画家中间越来越流行。除了用传统书法形式写拉丁文,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汉字字符设计实验。

扎投
Qube
Bizkit, Zyko, Saes
Aniu: Aerosols
Camel
Mask
未知艺术家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四惠地铁站

距离北京市中心不远处,在高大的公寓楼与四惠地铁站之间有一小段墙,上面主要是观音涂鸦(Kwanyin Klan)团队的作品。

观音涂鸦的作品中,包含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致敬的成分。这些涂鸦艺术家将经典图案,如龙、中国的装饰和水墨画,翻译成现代的涂鸦语言。

如今,这个团队的成员已经很少在街上作画,工作重心更多在设计和委托创作上。因此,他们的涂鸦作品在北京大街上变得越来越罕见。

铁道和马路之间有充足的实验空间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Tin
未知艺术家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鼓楼

北京古城中,鼓楼,雍和宫,安定门和东四周围地区,夜复一夜,逐渐演变成一个画廊空间。如果店主在傍晚时分拉下卷门,那些白天被藏起来的很多作品此时都会出现。

北京市政在清理起非法涂鸦来,向来手脚很快,幸亏很多商店的卷门在白天时卷起,上面的涂鸦隐藏起踪迹,躲过了市政清洁工的清洁剂。

Aigor和Zyko,两位欧洲画家,自2010年开始用大银字在卷门上作画,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涂鸦创作的地点。

在卷门上喷绘迅速发展成一个流行趋势。得益于众多酒吧、餐厅和俱乐部,这里到了晚上总是热火朝天,于是画家也就不缺观众。

与这两位同时出现的还有新兴的艺术家,年轻的KTS Crew涂鸦团队由Wreck和Eksas组成,他们在这一地区大量作画;一位名叫Qube的年轻画家在这里展示了自己俏皮的艺术字;来自洛杉矶的Zato目前主要因为常常用中国汉字表达对时事的态度而为人所熟知;还有澳大利亚人Lucas的作品几乎无处不在。

鼓楼和南锣鼓巷地铁站附近的街道、雍和宫、张自忠路和东四,目前是北京街头涂鸦的最热地点。

Wreck和Zyko:卷门上的涂鸦
Gre、Tasone和Wreck
在鼓楼各地可以看到Zato(扎投)的涂鸦,有时用汉字有时用拼音
在鼓楼各地可以看到Zato(扎投)的涂鸦,有时用汉字有时用拼音
Aigor和Zyko:卷门上的涂鸦

摄影: 诺贝特•基尔巴赫 | Photo: Norbert Kirbach

 

***

作者诺贝特•基尔巴赫(Norbert Kirbach)是当代艺术家,曾在柏林攻读艺术史,自2009年居于北京,致力于涂鸦研究逾12载。

本文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授权。原文德语,高玉翻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关注乐趣频道【歪楼】的微信公众号: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涂鸦地图”

从798艺术区精心创作的墙面涂鸦,到遍布鼓楼周围酒吧和餐馆外墙的街头喷绘、艺术字和标签,尽管这里的涂鸦没有像在柏林或者巴塞罗那那样的地位,但却是北京城市形象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直到几年前,在全球涂鸦的版图上还只是一片空白。乍看之下,似乎的确如此。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很快找到这种街头艺术的痕迹。遍布全城的涂鸦作品充满生命力,并且数量不断增加。

一提到中国的街头艺术,大部分人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涂在墙上的政治口号,现在它们基本上均已消失。如果继续追溯历史,很快就会发现自古以来流行至今的题字——一种出现在公共场所中国书法形式,它不仅能够赞颂创作地点,还能让书法家的名字永垂不朽。

最近几年,在北京和很多其他的中国大城市,涌现了许多虽然小型但是非常重要的涂鸦地标,它们由充满激情的涂鸦画家创作,有些甚至会让见多识广的涂鸦游客大吃一惊。出现在这里的涂鸦,其艺术性之高,可以与国际作品媲美。

从798艺术区精心创作的墙面涂鸦,到遍布鼓楼周围酒吧和餐馆外墙的街头喷绘、艺术字和标签,尽管这里的涂鸦没有像在柏林或者巴塞罗那那样的地位,但却是北京城市形象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喷罐里出来的艺术,在中国还属于新事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大力凭借艺名AK 47获得国际艺术市场的瞩目,但涂鸦这种艺术形式真正从香港经武汉和上海传到北京,则是十年后的事情。

涂鸦在北京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觉醒的能量,而这在西方城市中几乎无法再找到。它不仅体现在不同涂鸦团体的和平共处上,还体现在民众异常广泛的接受程度上,他们对城市涂鸦的态度,更多的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而非拒绝。

 

798艺术区

对于北京早期的涂鸦者而言,798艺术区是一个可以自由自在创作的地方。在这里,涂鸦从一开始就被接受,所以,从过去到现在,整个区域内不但出现了制作精良的墙体涂鸦,而且还因此成了当地艺术家与中外参观者的聚集地。

798至今仍是北京涂鸦文化的中心,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可涂鸦的墙体表面。2012年,北京首家实体涂鸦商店—— 400 ML——在此开业。该商店由ABS Crew(成员为And-C、Smer、Noise、Seven)涂鸦团队经营,798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涂鸦的创作者就是他们。来自柏林的涂鸦者ARTS最近在798地区非常活跃,他的作品用刷子和油漆画成,模仿经典油画的风格,在众多涂鸦中独树一帜。

ABS Crew:弗兰肯斯坦壁
Arts:抽象人像
ABS Crew:工业园区里面的热带雨林
BJPZ:章鱼
Kwanyin Klan:废弃的巴士
ABS-Crew的Smer和Seven在涂鸦中
Zyko、Arts和Grafo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京密路

798北部有一堵中国最长的涂鸦墙,甚或是全亚洲最长的。不久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灰色的机场快轨外墙,而今已是遍布从简单的字母到复杂壁画乃至与涂鸦相关的一切的地带。

据说艺术家Dezio、Aigor和Zyko在2010年的一个冬日夜晚首度在墙上喷涂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尚属非法行为,而后被其他画家视为合法做法,于是墙壁被一块一块占领。

ABS Crew涂鸦团队也有幸创作了这堵墙上最初的一批涂鸦画之一。然而,不管是谁先开始在此创作,如今的京密路已经成了涂鸦迷们的必去之地。

超过3公里的墙壁上,一张张图紧挨着,几乎每一位北京涂鸦艺术家和无数来自德国、俄罗斯、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画家都在此留下作品和大名。

甚至像T-KID这样的大师——来自纽约布朗克斯贫民社区的传说,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纽约地铁画装饰涂鸦——也有在这里作画。

Dezio、Aigor和Zyko首度在墙上喷涂了自己的名字
ABS Crew:壁画
Bizkit Doe
Mike
Says: 壁画
Stu
ABS Crew:壁画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大钟寺地铁站

13号线地铁站直接连通西直门和北京的大学城所在地——五道口。这段路程,地铁实际上是运行在地面之上的,于是沿线墙壁也就成了完美的涂鸦画板。乘坐列车时,可以看到从大钟寺到五道口段左右两侧墙壁上数不清的画作和文字。

从车上看大钟寺的涂鸦墙
Qube和525
未知艺术家
Wreck
Wreck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知春路地铁站

大钟寺北面一站,知春路地铁站旁边的墙壁,五颜六色的涂鸦者名字罗列其上。在这里作画已获官方许可,要想近距离观察经典字体,人物形象和使用镂空模板绘制的涂鸦,人们也可以在这里边走边看。

由于墙壁后面就是工地,周围环境稍显混乱,而这种混乱感又反映在墙壁的设计上。在这里可以看到的使用镂空模板绘制的涂鸦以及较旧的3D字体在其他地方十分鲜见,因为这些风格在北京迄今为止没有流行开来,从而也使这堵墙更具参观价值。

从车上看知春路的涂鸦墙
BJPZ
Zato
未知艺术家
扎投:“我没有过去”
扎投:“我没有未来”
未知艺术家
TMM-Crew
未知艺术家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三里屯

三里屯酒吧街中间,那里花园购物中心的后面,我们可以在一个地下车库发现很多有一定年头的涂鸦。早在2006年,这一车库的所有楼层就画满了各路涂鸦画家的各种作品,最突出的就是北京喷子团队,其成员为More、0528和Zak。

北京喷子(BJPZ)是在北京成立的第一个将城市当作私人画布的涂鸦队伍。他们这一时期的作品,今天仍可以看到,以“京味儿”著称。

直到2011年,在北京只有国产的涂鸦喷漆,质量与理想尚有差距。

因此,早期的涂鸦作品往往散发出一种粗犷的魅力——风格直接,具有实验性,没有炫目的伎俩。

北京喷子成员李球球(以艺名0528著称)凭借其多彩的光头人物形象为人熟知。其他成员也有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现在已经开始承接很多品牌的设计工作。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ZAK
未知艺术家
BJPZ

摄影: 诺贝特•基尔巴赫 | Photo: Norbert Kirbach

 

北服

北服附近,毗邻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堵墙的名字,近几年经历了一些变化。以前这是一面布满涂鸦的墙壁,一年前被部分拆除,并被一个金属栅栏替代。那时在剩余墙壁表面作画已是明令禁止之事。如今,北服又回来了,虽然面积大大缩减,但是却为迎接新作品做好了准备。

医院背面又出现了色彩丰富的作品,主要由ABS Crew涂鸦团队、意大利涂鸦画家Sbam和北京涂鸦画家Biskit创作。

后者同观音团队相似,作品灵感来自北京民间艺术。他的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形象就是兔儿爷——中国传统中秋节的祭月形象,现在也是很流行的装饰。

在中国传统元素中汲取灵感,在北京画家中间越来越流行。除了用传统书法形式写拉丁文,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汉字字符设计实验。

扎投
Qube
Bizkit, Zyko, Saes
Aniu: Aerosols
Camel
Mask
未知艺术家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四惠地铁站

距离北京市中心不远处,在高大的公寓楼与四惠地铁站之间有一小段墙,上面主要是观音涂鸦(Kwanyin Klan)团队的作品。

观音涂鸦的作品中,包含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致敬的成分。这些涂鸦艺术家将经典图案,如龙、中国的装饰和水墨画,翻译成现代的涂鸦语言。

如今,这个团队的成员已经很少在街上作画,工作重心更多在设计和委托创作上。因此,他们的涂鸦作品在北京大街上变得越来越罕见。

铁道和马路之间有充足的实验空间
未知艺术家
未知艺术家
Tin
未知艺术家

摄影: 乔宇轩 | Photo: Jonas Borchers

 

鼓楼

北京古城中,鼓楼,雍和宫,安定门和东四周围地区,夜复一夜,逐渐演变成一个画廊空间。如果店主在傍晚时分拉下卷门,那些白天被藏起来的很多作品此时都会出现。

北京市政在清理起非法涂鸦来,向来手脚很快,幸亏很多商店的卷门在白天时卷起,上面的涂鸦隐藏起踪迹,躲过了市政清洁工的清洁剂。

Aigor和Zyko,两位欧洲画家,自2010年开始用大银字在卷门上作画,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涂鸦创作的地点。

在卷门上喷绘迅速发展成一个流行趋势。得益于众多酒吧、餐厅和俱乐部,这里到了晚上总是热火朝天,于是画家也就不缺观众。

与这两位同时出现的还有新兴的艺术家,年轻的KTS Crew涂鸦团队由Wreck和Eksas组成,他们在这一地区大量作画;一位名叫Qube的年轻画家在这里展示了自己俏皮的艺术字;来自洛杉矶的Zato目前主要因为常常用中国汉字表达对时事的态度而为人所熟知;还有澳大利亚人Lucas的作品几乎无处不在。

鼓楼和南锣鼓巷地铁站附近的街道、雍和宫、张自忠路和东四,目前是北京街头涂鸦的最热地点。

Wreck和Zyko:卷门上的涂鸦
Gre、Tasone和Wreck
在鼓楼各地可以看到Zato(扎投)的涂鸦,有时用汉字有时用拼音
在鼓楼各地可以看到Zato(扎投)的涂鸦,有时用汉字有时用拼音
Aigor和Zyko:卷门上的涂鸦

摄影: 诺贝特•基尔巴赫 | Photo: Norbert Kirbach

 

***

作者诺贝特•基尔巴赫(Norbert Kirbach)是当代艺术家,曾在柏林攻读艺术史,自2009年居于北京,致力于涂鸦研究逾12载。

本文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授权。原文德语,高玉翻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关注乐趣频道【歪楼】的微信公众号: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