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给陕西非遗插上产业的翅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给陕西非遗插上产业的翅膀?

面对陕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435项的“非遗宝藏”,如何让非遗变为产业,真正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又构建起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新链条?

文 | 华商报 宋小雪 李怡

6月8日,中国第十四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景区或旅行社开发的“非遗+旅游”活动应运而生,而不少人也把“非遗+旅游”的出行计划提上了日程。这一新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人心中扎根,也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前景与活力。面对陕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435项的“非遗宝藏”,如何让非遗变为产业,真正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又构建起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新链条?

现状:陕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435项

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消息显示,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三个项目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陕西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区、市)四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的非遗有62项,省级的有435项,市级有956项,县级的就有2000多项。在陕西,一批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通过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及经费、支持非遗传承传播活动等方式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陕西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63人。

然而在近日,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白杨社火传承人——82岁的侯宗海,竟然主动联系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要将非遗项目大白杨社火近年来的国家补贴全部捐出,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王智介绍,大白杨社火在2006年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两名传承人,侯宗海是其中一位,自申报成功后,大白杨社火耍了一次就再也没有过第二次。位于西安市西二环以内的大白杨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变为居民,最原始的通过社火祈求五谷丰登的诉求逐渐弱化,加之位于交通要道,耍社火的条件又被进一步限制,候宗海也想过很多解决办法未能实现,目前不得选择放弃这项非遗传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告诉华商报记者,“陕西非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她表示,陕西的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具有很好的基础,而大力发展陕西非遗更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陕西非遗的传承应与精品旅游市场结合

对于优秀的非遗资源如何推向市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真正形成产业?

泾河新城的崇文塔景区,在历史遗迹崇文塔的基础上还修建打造了陕商文化博览馆、国艺秦腔馆、崇文国学馆和三秦非遗博览馆。其中三秦非遗博览馆展馆根据“旧场景、新科技”的设计思路,借助大量的非遗技艺拍摄视频及互动体验设备,将非遗和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既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展示,也丰富了景区业态。

西安曲江唐艺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非遗乐曲表演形式“东仓鼓乐”与现代商品融合,形成了新的旅游产品。公司总经理王静表示,“陕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该与精品旅游市场相结合,让文化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比如我们现在通过现代商品的广域性和普及性特点,将东仓鼓乐这一非遗文化快速传播出去,创认知、引关注、形成社会认可,再反哺东仓鼓乐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从而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

1月19日,陕西首个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的平台组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西安成立,这标志着未来陕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旅游的融合将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联盟汇集了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汇聚了包括高校、金融机构、文旅企业等在内的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是集“产、学、研、展、商”于一体的非遗全产业合作共享平台。联盟理事长单位负责人华超介绍,“联盟将打造非遗产业共同体,以搭建平台为主,设有两个基地(非遗培训学校和非遗文旅基地)、五个中心(产品、演艺、创客、大数据、拍卖交易中心),以及非遗产业基金。”

借鉴: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作用,打造文化+非遗+旅游的产业模式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都包含非遗内容。华商报记者通过查询专业旅游线上平台驴妈妈网数据显示,从该平台今年五一出游数据来看,陕西省旅游产品预订中,含有皮影戏、秦腔等高知名度非遗表演,以及如汇聚众多非遗内容的地标性景区永兴坊,预订人次约占赴陕旅游人次的两三成。

驴妈妈网工作人员王华北表示,目前多数非遗产品内容对游客不收费或不单独售票,实际上因被非遗内容而吸引出游的人次占比应该更高,“比如游览西安高家大院,多数游客是因为想要欣赏民间剪纸、皮影戏、秦腔表演等。还有我们平台的游学产品‘西安十三朝古都游学记5日深度游’,这条线路主打的就是参观游览关中非遗文化馆,聆听民间传统文化故事,观看秦腔表演,跟着非遗传承人制作剪纸等,是非遗+旅游的很好结合案例。”

在业内专业人士看来,只单纯将两者叠加,或单纯依靠非遗内容带活景区不太现实,更不可能形成相关产业链,而是应挖掘其特色文化内容与旅游深度结合,丰富原有景区业态,尤其是当下需求较旺盛的夜间游,不但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可以增加收入,同时带活非遗和旅游。

王华北介绍说,“根据数据显示,比如驴妈妈平台预订人次非常高的”苏州网师园夜游“产品,它就主打夜间在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园林观赏传统苏州评弹、昆曲等非遗内容。相比较直接前往评弹茶馆等更具场景化、浸入式体验,因而更受到外地年轻游客的青睐,这非常值得其他各地借鉴。”

王静也表示,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继续努力,打造、形成更完善的文化+非遗+旅游的产业模式,让陕西更多的非遗项目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争鸣:非遗产业化VS非遗文化

如果以“非遗”为关键词在另一专业旅游线上平台携程网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也有近百条,既有不同类型的非遗展示场馆,也有主打非遗主题的旅行线路。北京携程副总经理刘亦腾此前对媒体表示,当前绝大多数的线上旅行服务平台对于非遗内容的呈现都是标签化的,并没有形成主题,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非遗项目并未与其它产业深度嫁接,从而转化为场景、故事、体验等让游客真正感知。

同时,旅游从业人员对于非遗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深入。因此,也有专家对非遗文化投向市场的道路表示了担心和忧虑,王智就表示,非遗产业化和非遗文化是有所违背,产业化意味着市场化、量产,而非遗的发展一定要遵守其原有规律。

袁红则表示,如何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我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看,千百年来是在吸收优秀的文化基础上,在变化中发展前行。”袁红说,“非遗产业并不等于大规模的生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个性化、有创意性的非遗产品的需求是越来越大。而我们所说的产业化,可能更多的是小批量、多批次、时尚化、精品化的生产,要与时代文化融合,与旅游和工艺品相融合。”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非遗”文化可以扩大与其他行业、产业的结合尝试,在主动占领旅游市场的同时,和其它领域多结合多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华超就表示,“未来,联盟将通过一系列措施,采用市场化运作,搭建非遗全产业生态圈。”

来源:华商报

原标题:第十四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 如何给陕西非遗插上产业的翅膀? 文化+非遗+旅游的模式正在形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给陕西非遗插上产业的翅膀?

面对陕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435项的“非遗宝藏”,如何让非遗变为产业,真正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又构建起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新链条?

文 | 华商报 宋小雪 李怡

6月8日,中国第十四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景区或旅行社开发的“非遗+旅游”活动应运而生,而不少人也把“非遗+旅游”的出行计划提上了日程。这一新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人心中扎根,也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前景与活力。面对陕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435项的“非遗宝藏”,如何让非遗变为产业,真正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又构建起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新链条?

现状:陕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435项

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消息显示,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三个项目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陕西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区、市)四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的非遗有62项,省级的有435项,市级有956项,县级的就有2000多项。在陕西,一批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通过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及经费、支持非遗传承传播活动等方式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陕西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63人。

然而在近日,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白杨社火传承人——82岁的侯宗海,竟然主动联系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要将非遗项目大白杨社火近年来的国家补贴全部捐出,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王智介绍,大白杨社火在2006年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两名传承人,侯宗海是其中一位,自申报成功后,大白杨社火耍了一次就再也没有过第二次。位于西安市西二环以内的大白杨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变为居民,最原始的通过社火祈求五谷丰登的诉求逐渐弱化,加之位于交通要道,耍社火的条件又被进一步限制,候宗海也想过很多解决办法未能实现,目前不得选择放弃这项非遗传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告诉华商报记者,“陕西非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她表示,陕西的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具有很好的基础,而大力发展陕西非遗更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陕西非遗的传承应与精品旅游市场结合

对于优秀的非遗资源如何推向市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真正形成产业?

泾河新城的崇文塔景区,在历史遗迹崇文塔的基础上还修建打造了陕商文化博览馆、国艺秦腔馆、崇文国学馆和三秦非遗博览馆。其中三秦非遗博览馆展馆根据“旧场景、新科技”的设计思路,借助大量的非遗技艺拍摄视频及互动体验设备,将非遗和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既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展示,也丰富了景区业态。

西安曲江唐艺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非遗乐曲表演形式“东仓鼓乐”与现代商品融合,形成了新的旅游产品。公司总经理王静表示,“陕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该与精品旅游市场相结合,让文化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比如我们现在通过现代商品的广域性和普及性特点,将东仓鼓乐这一非遗文化快速传播出去,创认知、引关注、形成社会认可,再反哺东仓鼓乐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从而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

1月19日,陕西首个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的平台组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西安成立,这标志着未来陕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旅游的融合将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联盟汇集了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汇聚了包括高校、金融机构、文旅企业等在内的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是集“产、学、研、展、商”于一体的非遗全产业合作共享平台。联盟理事长单位负责人华超介绍,“联盟将打造非遗产业共同体,以搭建平台为主,设有两个基地(非遗培训学校和非遗文旅基地)、五个中心(产品、演艺、创客、大数据、拍卖交易中心),以及非遗产业基金。”

借鉴: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作用,打造文化+非遗+旅游的产业模式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都包含非遗内容。华商报记者通过查询专业旅游线上平台驴妈妈网数据显示,从该平台今年五一出游数据来看,陕西省旅游产品预订中,含有皮影戏、秦腔等高知名度非遗表演,以及如汇聚众多非遗内容的地标性景区永兴坊,预订人次约占赴陕旅游人次的两三成。

驴妈妈网工作人员王华北表示,目前多数非遗产品内容对游客不收费或不单独售票,实际上因被非遗内容而吸引出游的人次占比应该更高,“比如游览西安高家大院,多数游客是因为想要欣赏民间剪纸、皮影戏、秦腔表演等。还有我们平台的游学产品‘西安十三朝古都游学记5日深度游’,这条线路主打的就是参观游览关中非遗文化馆,聆听民间传统文化故事,观看秦腔表演,跟着非遗传承人制作剪纸等,是非遗+旅游的很好结合案例。”

在业内专业人士看来,只单纯将两者叠加,或单纯依靠非遗内容带活景区不太现实,更不可能形成相关产业链,而是应挖掘其特色文化内容与旅游深度结合,丰富原有景区业态,尤其是当下需求较旺盛的夜间游,不但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可以增加收入,同时带活非遗和旅游。

王华北介绍说,“根据数据显示,比如驴妈妈平台预订人次非常高的”苏州网师园夜游“产品,它就主打夜间在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园林观赏传统苏州评弹、昆曲等非遗内容。相比较直接前往评弹茶馆等更具场景化、浸入式体验,因而更受到外地年轻游客的青睐,这非常值得其他各地借鉴。”

王静也表示,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继续努力,打造、形成更完善的文化+非遗+旅游的产业模式,让陕西更多的非遗项目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争鸣:非遗产业化VS非遗文化

如果以“非遗”为关键词在另一专业旅游线上平台携程网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也有近百条,既有不同类型的非遗展示场馆,也有主打非遗主题的旅行线路。北京携程副总经理刘亦腾此前对媒体表示,当前绝大多数的线上旅行服务平台对于非遗内容的呈现都是标签化的,并没有形成主题,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非遗项目并未与其它产业深度嫁接,从而转化为场景、故事、体验等让游客真正感知。

同时,旅游从业人员对于非遗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深入。因此,也有专家对非遗文化投向市场的道路表示了担心和忧虑,王智就表示,非遗产业化和非遗文化是有所违背,产业化意味着市场化、量产,而非遗的发展一定要遵守其原有规律。

袁红则表示,如何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我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看,千百年来是在吸收优秀的文化基础上,在变化中发展前行。”袁红说,“非遗产业并不等于大规模的生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个性化、有创意性的非遗产品的需求是越来越大。而我们所说的产业化,可能更多的是小批量、多批次、时尚化、精品化的生产,要与时代文化融合,与旅游和工艺品相融合。”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非遗”文化可以扩大与其他行业、产业的结合尝试,在主动占领旅游市场的同时,和其它领域多结合多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华超就表示,“未来,联盟将通过一系列措施,采用市场化运作,搭建非遗全产业生态圈。”

来源:华商报

原标题:第十四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 如何给陕西非遗插上产业的翅膀? 文化+非遗+旅游的模式正在形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