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建设,上海这家NGO耕耘了四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建设,上海这家NGO耕耘了四年

4年里,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前往48所学校,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学校进行心灵建设。项目负责人梁旻认为,留守儿童就是一群对原初情感呼唤最深切的孩子。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刘素楠

编辑:徐菲

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近年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关爱留守儿童,任重而道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耕耘心灵的土壤?界面新闻日前采访了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梁旻。

2014年贵州发生有关留守儿童的极端事件,上海是贵州的对口帮扶城市,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作为一家专业心理服务公益机构,被上海团市委选中,前往贵州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灵建设。而梁旻则成为了该中心“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负责人。

惠迪吉在农村学校开展全校师生大型团体辅导。受访者供图

“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很深的真情看见,如果没有被看见,他会一直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梁旻说。在惠迪吉,她被称为“灵心姐姐”,是孩子们的“灵心阿姨”。

在4年多时间里,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的志愿者走过了贵州湄潭、陕西三原、浙江兰溪衢州乐清、江苏邳州、广西龙州、河南洛阳、山西兴县、安徽凤阳、湖北孝感、上海崇明、宁夏隆德、江西赣州、西藏江孜、四川雅安等14个省市48所学校,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学校进行心灵建设。

惠迪吉为留守儿童带去了不同于物质支持的心理关爱,教会孩子们承担爱的责任,用爱点亮生命。“你要负起爱的责任哦!”这是志愿者经常向孩子们发出的邀请。

在梁旻看来,留守儿童就是一群对原初情感呼唤最深切的孩子。

2014年,惠迪吉从上海赶往贵州,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灵建设。受访者供图

界面新闻对话梁旻

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很深的真情看见

界面新闻:惠迪吉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留守儿童?

梁旻:2014年,当时贵州发生了有关留守儿童的极端事件,上海正好对口帮扶贵州,惠迪吉作为一家专业的心理服务公益机构,被上海团市委选中,前往贵州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灵建设。

界面新闻:具体怎么做?

梁旻:“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在学校里进行,由三场心理团体辅导,之后的入户式家访,以及持续一年的、每个月至少一次的电话回访构成。三场团辅首先面向教师,参与人是全校的老师加上老师的家属;第二个是全校师生大团辅,所有的师生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全部参加,同时我们也邀请其他孩子们的亲人能来的都来参加;第三场是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团辅。从团辅到家访到电话回访,是为了让亲人之间、师生之间的爱流动起来,让彼此的情感连结得更深,让原初情感滋养生命。

界面新闻:为什么要全校参与?

梁旻:中国教育有个很关键的问题——老师们在倾力付出,但是他的生命有没有被很深地看见?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很深的真情看见,如果没有被看见,他会一直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

“爱的共振腔”就是渴望在学校、在家庭、在更大的范围,每一个生命都能够被看见。身处其中的留守儿童和亲人和老师之间就有了真心真情的彼此滋养。

当一个学校的老师们、学生们全部都来参加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学校形成了一个场域。“爱的共振腔”放大来讲可以是一方土地的社会文化心理建设,但是缩小来看每一层都是完整的,学校是一个完整的腔体,家庭也是一个完整的腔体。当企业、社会、政府的力量进来,就构成更大的腔体。

界面新闻:老师的家属为什么也要参加?

梁旻:老师的家庭也是一个腔体,当老师被真情的一瞥看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体验——我要用更深的心去面对孩子,不只是传递知识。而且老师也有在家庭当中的价值,他们跟亲人的爱也需要流动,关系也需要改善。

4年多时间,惠迪吉去往14个省市48所学校。受访者供图

美好品质源于负起爱的自我责任

界面新闻:团体辅导之后就进入家访了?

梁旻:家访对象是每个学校选出来的20户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校长给我们的都是有难题的家庭。家访很神奇,大部分孩子因为参加过团辅,感受到爱,问他们:“愿不愿意负起你们的责任流动爱给你的每个亲人?”他们会说:“好。”很多孩子一到家就会赶紧叫爷爷奶奶来,志愿者稍做推动他们就会主动的拉起爷爷奶奶的手念诗咒《相即》。这首团辅和家访中最常用的《相即》很神奇,在一个渴望流动爱的家的氛围中四目相对,拉起手来,念道:“相即,开满玫瑰花的眼睛,是你的眼睛,是我的眼睛,是我们相映的深心。” 过程中心和心之间就会深深触动,很多孩子很多爷爷奶奶,在鼓励下会彼此说出“我爱你”,那不是煽情,而是爱流动得很自然,因为渴望很久了。

界面新闻:原初情感包括哪些情感?

梁旻:首先是孩子跟父母跟亲人的情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师生情也是原初情感,最近在“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中体会到跟家乡的情感也是原初情感。其实某种意义上,我们跟家庭是什么关系,我们跟这个世界就是什么关系。所以当一个人跟原初情感真正连上的时候,就跟这个世界连上了。但是怎么才能连上?在“爱的共振腔”这样一个整体当中,才能最容易连上,因为“爱的共振腔”意味着一个整体,包括父母、亲人、老师、家乡。

“爱的共振腔”最重要的核心词就是“爱的自我责任者”。一个人的生命因为流动爱而被滋养,因为流动爱而感受到了真情,他就开始有一个觉醒,感受到流动爱是这么美好,感受到生命是有尊严的,有价值的,他就会主动流动爱,用爱滋养所爱的人。我们期望的自律、自重、自爱,很多美好的生命品质其实来自于负起爱的自我责任,这是生命的根基。

界面新闻:什么情况下,原初情感没有办法连上?

梁旻: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就离开了,杳无音讯,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我在乐清遇到过一个小姑娘,父母离异,妈妈已经再婚,奶奶因为家庭有很多事情的发生,觉得这辈子就没有遇到过好事,非常苦。但是小姑娘在团体辅导中流动爱之后,家访时她会主动和妈妈联系,当她妈妈的微信、电话都无人接听,这个小姑娘就给妈妈留言,点开微信开始念《相即》,念完了之后,她说了两遍“妈妈,我爱你”。结果隔了不到一分钟妈妈就打回来了,她对女儿说:“宝贝,妈妈也爱你。”奶奶也很吃惊,也很感动,她之前不断的抱怨、委屈、怨气,当爱流动的时候就开始变化了,甚至孩子的妈妈也会跟孩子的奶奶流动爱,说“我爱你”。后来电话回访可以感受到奶奶的喜悦,她也会不断表达感谢,这是很神奇的。

界面新闻:“我爱你”这三个字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就是很难说出口。

梁旻:所以改变的不是表面的习惯,而是心。如果我们的着眼点全部落在习惯里,就不能起到任何效果了。习惯很多时候也是盲目的,但是当爱流动的时候,就是生命被了解,一个人被了解的时候也愿意去了解别人,生命的需要被启动了,就可以超越习惯。

梁旻(右二)进行入户式家庭心理辅导。受访者供图

70%以上孩子被改变

界面新闻:目前为止有没有真的无法改变的家庭?

梁旻:完全没有改变的家庭是没有的,但改变了多少的确有区别。目前我拿到的数据来看,70%以上的家庭关系都有改变,接近70%的孩子学习状态和成绩都有提高。也有一部分校长反馈说,学校的排名上升了不少,这些是显化出来的数据。

界面新闻:剩下30%的家庭为什么改变不大?

梁旻:这些大都是学校遇到最难的家庭和孩子了,所以目前的数据已经非常好。但是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家庭的成员有没有负起爱的责任,不负责任的也会有。

界面新闻:电话回访是怎么样做的?

梁旻:根据家访情况,我们给每个孩子安排一个志愿者每个月打电话回访。为的是让这个爱的流动不断掉,并且要反反复复做扎实,要让孩子的人格不断扎实和成长。

举个例子来说。2017年2月份,我们第一次在江西信丰七小做活动。我家访的一户家庭有三个孩子,姐姐、妹妹和一个小弟弟,三个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性格,姐姐沉默不语,妹妹皮到老师完全没法管,弟弟不停地跳上窜下,根本静不下来。这个姐姐是刚出生没多久就在爷爷奶奶身边,六七岁以后才见到爸爸妈妈,家访中她开始流动爱给爷爷奶奶给爸爸妈妈,妹妹和弟弟也都逐渐开始改变。每次电话回访都能感受到姐姐越来越担当,妹妹弟弟也越来越懂事可爱。家访1年之后,一次电话里她妈妈告诉我,她好像重新得到了一个女儿,懂得爱妈妈懂得照顾每个亲人,特别幸福。

其实电话回访也是在不断地帮助我们志愿者深化爱,帮助我们觉察和反省,因为回访可能会遇到不理解,遇到拒绝,遇到悲苦,那志愿者如何穿过这些阻碍?那就需要心更敬畏、更吉祥、更光明,就是惠迪吉理事长孙新兰博士说的公益的“三颗心”。

界面新闻:学校一度流行感恩教育,惠迪吉的项目跟感恩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梁旻:最核心的就是爱的自我责任者。感恩教育很多时候也是好的,因为生命需要透过感恩来超越纠结和情绪。但这个感恩需要有爱的底基,孩子内在的原动力才能真正被启动,否则感恩也可能就是一下下而已。

界面新闻:“留守儿童”这四个字也有标签化的嫌疑,给大众留下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刻板印象。跟这么多孩子接触过以后,你怎么看“留守儿童”这四个字?

梁旻:他们是一群对原初情感呼唤最深切的孩子。很多孩子天天跟父母在一起,很多时候互相还会抱怨,还会抵触,还会拒绝。但是留守的孩子因为离开父母,所以他们对原初情感连结的渴望特别强烈。是他们的流动爱他们的变化在告诉我们,原初情感的连接意味着什么,甚至能创造多么美好的生命的奇迹。

界面新闻:惠迪吉现在是以心灵建设的角度在来关爱留守儿童,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他们?

梁旻:惠迪吉在做的“爱的共振腔”,是渴望这样的心灵建设能够融入现有的教育当中,使得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更加完整,更加有力量。因为教育面对的是生命,除了知识学习、生活各方面以外,也有心灵的成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建设,上海这家NGO耕耘了四年

4年里,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前往48所学校,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学校进行心灵建设。项目负责人梁旻认为,留守儿童就是一群对原初情感呼唤最深切的孩子。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刘素楠

编辑:徐菲

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近年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关爱留守儿童,任重而道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耕耘心灵的土壤?界面新闻日前采访了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梁旻。

2014年贵州发生有关留守儿童的极端事件,上海是贵州的对口帮扶城市,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作为一家专业心理服务公益机构,被上海团市委选中,前往贵州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灵建设。而梁旻则成为了该中心“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负责人。

惠迪吉在农村学校开展全校师生大型团体辅导。受访者供图

“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很深的真情看见,如果没有被看见,他会一直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梁旻说。在惠迪吉,她被称为“灵心姐姐”,是孩子们的“灵心阿姨”。

在4年多时间里,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的志愿者走过了贵州湄潭、陕西三原、浙江兰溪衢州乐清、江苏邳州、广西龙州、河南洛阳、山西兴县、安徽凤阳、湖北孝感、上海崇明、宁夏隆德、江西赣州、西藏江孜、四川雅安等14个省市48所学校,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学校进行心灵建设。

惠迪吉为留守儿童带去了不同于物质支持的心理关爱,教会孩子们承担爱的责任,用爱点亮生命。“你要负起爱的责任哦!”这是志愿者经常向孩子们发出的邀请。

在梁旻看来,留守儿童就是一群对原初情感呼唤最深切的孩子。

2014年,惠迪吉从上海赶往贵州,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灵建设。受访者供图

界面新闻对话梁旻

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很深的真情看见

界面新闻:惠迪吉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留守儿童?

梁旻:2014年,当时贵州发生了有关留守儿童的极端事件,上海正好对口帮扶贵州,惠迪吉作为一家专业的心理服务公益机构,被上海团市委选中,前往贵州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灵建设。

界面新闻:具体怎么做?

梁旻:“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在学校里进行,由三场心理团体辅导,之后的入户式家访,以及持续一年的、每个月至少一次的电话回访构成。三场团辅首先面向教师,参与人是全校的老师加上老师的家属;第二个是全校师生大团辅,所有的师生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全部参加,同时我们也邀请其他孩子们的亲人能来的都来参加;第三场是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团辅。从团辅到家访到电话回访,是为了让亲人之间、师生之间的爱流动起来,让彼此的情感连结得更深,让原初情感滋养生命。

界面新闻:为什么要全校参与?

梁旻:中国教育有个很关键的问题——老师们在倾力付出,但是他的生命有没有被很深地看见?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很深的真情看见,如果没有被看见,他会一直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

“爱的共振腔”就是渴望在学校、在家庭、在更大的范围,每一个生命都能够被看见。身处其中的留守儿童和亲人和老师之间就有了真心真情的彼此滋养。

当一个学校的老师们、学生们全部都来参加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学校形成了一个场域。“爱的共振腔”放大来讲可以是一方土地的社会文化心理建设,但是缩小来看每一层都是完整的,学校是一个完整的腔体,家庭也是一个完整的腔体。当企业、社会、政府的力量进来,就构成更大的腔体。

界面新闻:老师的家属为什么也要参加?

梁旻:老师的家庭也是一个腔体,当老师被真情的一瞥看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体验——我要用更深的心去面对孩子,不只是传递知识。而且老师也有在家庭当中的价值,他们跟亲人的爱也需要流动,关系也需要改善。

4年多时间,惠迪吉去往14个省市48所学校。受访者供图

美好品质源于负起爱的自我责任

界面新闻:团体辅导之后就进入家访了?

梁旻:家访对象是每个学校选出来的20户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校长给我们的都是有难题的家庭。家访很神奇,大部分孩子因为参加过团辅,感受到爱,问他们:“愿不愿意负起你们的责任流动爱给你的每个亲人?”他们会说:“好。”很多孩子一到家就会赶紧叫爷爷奶奶来,志愿者稍做推动他们就会主动的拉起爷爷奶奶的手念诗咒《相即》。这首团辅和家访中最常用的《相即》很神奇,在一个渴望流动爱的家的氛围中四目相对,拉起手来,念道:“相即,开满玫瑰花的眼睛,是你的眼睛,是我的眼睛,是我们相映的深心。” 过程中心和心之间就会深深触动,很多孩子很多爷爷奶奶,在鼓励下会彼此说出“我爱你”,那不是煽情,而是爱流动得很自然,因为渴望很久了。

界面新闻:原初情感包括哪些情感?

梁旻:首先是孩子跟父母跟亲人的情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师生情也是原初情感,最近在“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中体会到跟家乡的情感也是原初情感。其实某种意义上,我们跟家庭是什么关系,我们跟这个世界就是什么关系。所以当一个人跟原初情感真正连上的时候,就跟这个世界连上了。但是怎么才能连上?在“爱的共振腔”这样一个整体当中,才能最容易连上,因为“爱的共振腔”意味着一个整体,包括父母、亲人、老师、家乡。

“爱的共振腔”最重要的核心词就是“爱的自我责任者”。一个人的生命因为流动爱而被滋养,因为流动爱而感受到了真情,他就开始有一个觉醒,感受到流动爱是这么美好,感受到生命是有尊严的,有价值的,他就会主动流动爱,用爱滋养所爱的人。我们期望的自律、自重、自爱,很多美好的生命品质其实来自于负起爱的自我责任,这是生命的根基。

界面新闻:什么情况下,原初情感没有办法连上?

梁旻: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就离开了,杳无音讯,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我在乐清遇到过一个小姑娘,父母离异,妈妈已经再婚,奶奶因为家庭有很多事情的发生,觉得这辈子就没有遇到过好事,非常苦。但是小姑娘在团体辅导中流动爱之后,家访时她会主动和妈妈联系,当她妈妈的微信、电话都无人接听,这个小姑娘就给妈妈留言,点开微信开始念《相即》,念完了之后,她说了两遍“妈妈,我爱你”。结果隔了不到一分钟妈妈就打回来了,她对女儿说:“宝贝,妈妈也爱你。”奶奶也很吃惊,也很感动,她之前不断的抱怨、委屈、怨气,当爱流动的时候就开始变化了,甚至孩子的妈妈也会跟孩子的奶奶流动爱,说“我爱你”。后来电话回访可以感受到奶奶的喜悦,她也会不断表达感谢,这是很神奇的。

界面新闻:“我爱你”这三个字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就是很难说出口。

梁旻:所以改变的不是表面的习惯,而是心。如果我们的着眼点全部落在习惯里,就不能起到任何效果了。习惯很多时候也是盲目的,但是当爱流动的时候,就是生命被了解,一个人被了解的时候也愿意去了解别人,生命的需要被启动了,就可以超越习惯。

梁旻(右二)进行入户式家庭心理辅导。受访者供图

70%以上孩子被改变

界面新闻:目前为止有没有真的无法改变的家庭?

梁旻:完全没有改变的家庭是没有的,但改变了多少的确有区别。目前我拿到的数据来看,70%以上的家庭关系都有改变,接近70%的孩子学习状态和成绩都有提高。也有一部分校长反馈说,学校的排名上升了不少,这些是显化出来的数据。

界面新闻:剩下30%的家庭为什么改变不大?

梁旻:这些大都是学校遇到最难的家庭和孩子了,所以目前的数据已经非常好。但是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家庭的成员有没有负起爱的责任,不负责任的也会有。

界面新闻:电话回访是怎么样做的?

梁旻:根据家访情况,我们给每个孩子安排一个志愿者每个月打电话回访。为的是让这个爱的流动不断掉,并且要反反复复做扎实,要让孩子的人格不断扎实和成长。

举个例子来说。2017年2月份,我们第一次在江西信丰七小做活动。我家访的一户家庭有三个孩子,姐姐、妹妹和一个小弟弟,三个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性格,姐姐沉默不语,妹妹皮到老师完全没法管,弟弟不停地跳上窜下,根本静不下来。这个姐姐是刚出生没多久就在爷爷奶奶身边,六七岁以后才见到爸爸妈妈,家访中她开始流动爱给爷爷奶奶给爸爸妈妈,妹妹和弟弟也都逐渐开始改变。每次电话回访都能感受到姐姐越来越担当,妹妹弟弟也越来越懂事可爱。家访1年之后,一次电话里她妈妈告诉我,她好像重新得到了一个女儿,懂得爱妈妈懂得照顾每个亲人,特别幸福。

其实电话回访也是在不断地帮助我们志愿者深化爱,帮助我们觉察和反省,因为回访可能会遇到不理解,遇到拒绝,遇到悲苦,那志愿者如何穿过这些阻碍?那就需要心更敬畏、更吉祥、更光明,就是惠迪吉理事长孙新兰博士说的公益的“三颗心”。

界面新闻:学校一度流行感恩教育,惠迪吉的项目跟感恩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梁旻:最核心的就是爱的自我责任者。感恩教育很多时候也是好的,因为生命需要透过感恩来超越纠结和情绪。但这个感恩需要有爱的底基,孩子内在的原动力才能真正被启动,否则感恩也可能就是一下下而已。

界面新闻:“留守儿童”这四个字也有标签化的嫌疑,给大众留下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刻板印象。跟这么多孩子接触过以后,你怎么看“留守儿童”这四个字?

梁旻:他们是一群对原初情感呼唤最深切的孩子。很多孩子天天跟父母在一起,很多时候互相还会抱怨,还会抵触,还会拒绝。但是留守的孩子因为离开父母,所以他们对原初情感连结的渴望特别强烈。是他们的流动爱他们的变化在告诉我们,原初情感的连接意味着什么,甚至能创造多么美好的生命的奇迹。

界面新闻:惠迪吉现在是以心灵建设的角度在来关爱留守儿童,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他们?

梁旻:惠迪吉在做的“爱的共振腔”,是渴望这样的心灵建设能够融入现有的教育当中,使得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更加完整,更加有力量。因为教育面对的是生命,除了知识学习、生活各方面以外,也有心灵的成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