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獐子岛:摸着良心看,5年扇贝三次“跑路”,引起多少的不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獐子岛:摸着良心看,5年扇贝三次“跑路”,引起多少的不安

獐子岛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核心问题肯定是绕不开的,也就是从股权结构到公司治理,都是存在着一些较大缺陷。

文|一波说

獐子岛,你们摸着良心看看,短短5年,扇贝就已经三次“跑路”了,引起投资人多少的不安!

别总把投资者当傻子!现在的獐子岛面临的问题,可能比扇贝“跑路”问题还更严峻,深交所连发了10问,要求獐子岛就业绩跑路、债务风险、以及管理层终止降薪议案等问题作出解释。

扇贝还会跑路吗?高管降薪承诺是一纸空文?

獐子岛的扇贝

上市公司“獐子岛”的投资者,真是郁闷极了。这一次,獐子岛的扇贝又倒霉了,真是“多灾多难”呀!别家网笼里的扇贝,都能好好的活到上桌,可在獐子岛的海田里,不是冻死,就是饿死,还总在关键年份出事!

獐子岛,因“跑路”成名,其中,“扇贝跑路”一直是屡试不爽的经典梗!

4月27日,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布了一季报,亏损4314万元,直接把去年整年的盈利都亏光了。2018年,獐子岛实现营收27.98亿,盈利3210.92万元,同比增长104.44%。而再上一年,獐子岛亏了7.23亿元,增长率为-1008.19%。

一季度为啥亏了?獐子岛给出的理由:“底播虾夷扇贝受灾”,即俗称的“扇贝跑路”。

2014年,獐子岛巨亏11.89亿元,增长率为-1326.83%。当时,獐子岛的扇贝“突然跑了”,震惊整个A股市场,也将獐子岛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017年度业绩再次“变脸”,市场又听到了“扇贝又跑了”,当时,獐子岛公司在年报中解释2017年亏损7.23亿元的原因是:海洋灾害导致扇贝瘦死。

今年1月,某产业研究院发布了《生鲜企业排行榜》之水产品牌排行榜,成立于1958年的獐子岛稳居榜首。

可在2018年1月,獐子岛“扇贝跑路”又有了升级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预计2017年业绩由盈利0.9亿元至1.1亿元,变为亏损5.3亿至7.2亿元。

由于2017年年报被出具了非标意见,去年4月28日,獐子岛曾祭出11项举措,其中,该公司称,将重新布局海洋牧场,调整确权海域的用海规划,将现有确权海域划分为资源区和生态区等,并将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压缩至约60万亩。

獐子岛当时提出11项应对方案之时,还称力争于2018年内消除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因素。

此前,深交所曾要求獐子岛结合2018年度公司资本结构、负债规模、现金流量状况等逐项说明上述11项应对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公司未能在2018年消除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的具体原因。

5月29日,獐子岛对深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作出回复。獐子岛表示,关闭风险敞口,将虾夷扇贝底播规模压缩至约60万亩从某种程度上降低系统性大规模死亡风险对业绩的影响。不过,目前被立案调查等事件,可能导致獐子岛持续经营存重大疑虑。

獐子岛回复交易所的多项考问中,高管降薪承诺“作废”一事,也是舆论及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4年第一次扇贝绝收,獐子岛管理层总裁办公会12名成员曾表示,自愿降薪,并承诺降薪方案直到公司净利润恢复至受灾前五年(2009年-2013年)的平均水平为止,也就是盈利不低于2.66亿元。

但此后的四年,2015、2017二个年度分别亏损2.43亿、7.23亿元,而2016、2018二个年度则实现盈利7959.34万元、3210.92万元;公司净利润,再也没有恢复到承诺降薪方案所提出的平均水平。

可笑的是,獐子岛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薪酬激励方案,向外给出的理由是,“公司需要更加科学的薪酬绩效体系,激发业务潜力”。换句话说,高管降薪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管理层终止自愿降薪议案。

高管降薪之说“打脸”了,但獐子岛却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公司终止2014年薪酬方案,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薪酬激励方案,实质为保障公司实现更高业绩目标、保障股东权益的有力举措,且先有公司利益的增长,然后才可能有高管的激励,而没有通过业绩考核的高管将面临降职、降薪,所以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事实上,与“扇贝跑路”和高管降薪“打脸”相比,獐子岛遭遇的麻烦还远不止这一些。

去年2月9日,公司曾公告称,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目前,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獐子岛方面称,尚未收到证监会就上述立案调查事项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

今年4月7日,獐子岛集团在大连召开2019年二季度预算推进会议,董事长吴厚刚出席。公司官宣的标题上,写上了“活下去,强起来”。

5月22日,深交所向獐子岛发2018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2018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较大,而2019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大幅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并自查2018年度收入真实性,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和跨期转结成本的情况。

据报道,2018年年报出具时,因年报的糟糕数据,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对獐子岛2019年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明确判断,对财报出具了保留意见。

5月29日,回复深交所考问时,獐子岛解释称,受2018年海洋牧场灾害影响,公司于2016 年、2017年底播的虾夷扇贝可收获资源总量减少,短期内,由于海洋牧场养殖产品产量下降,相应折旧摊销、海域使用金等固定成本无法摊薄,导致产品单位成本上升,影响一季度业绩同比减少1488万元。

在底播虾夷扇贝资源量减少的情况下,2019年公司对底播虾夷扇贝市场销售策略进行了相应调整,结合生物的生长特点及市场特点,选择性价比较好的时点进行销售。按此销售策略,一季度采捕及销售量减少,导致一季度底播虾夷扇贝收入同比减少5078万元,毛利同比减少1505万元。

此外,受银行对公司的贸易融资额度减少因素影响,一季度国际贸易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24亿元,影响毛利减少538万元。

獐子岛“前世今生”:从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到水产第一股

獐子岛人深潜采鲍的老电影画面

说起獐子岛的前世今生,总离不开獐子岛“酋长”——吴厚刚。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58年,曾先后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大寨”、“黄海明珠”、“海底银行”、“海上蓝筹”。(注:来自公司官宣资料)

也就是说,“獐子岛”是一家超60年历史的企业,在A股市场上,可算是“历史悠久”了,不过,在它创立后6年,掌门人吴厚刚才哇哇落地,他生于1964年。

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讲,把那段“红旗飘飘、战天斗地(海)”的历史,加到今天上市公司“獐子岛”上,并非规范的企业史定义。

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獐子岛,在195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人民公社化。

獐子岛的养殖海域

吴厚刚,生于1964年,今年55岁,不过,他不是生在獐子岛,而是獐子岛边上附属岛屿大耗岛上,是一户渔民家庭。当时的獐子岛人民公社,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

更早时,獐子岛人打鱼,用的是机帆船,上世纪70年代后,用上了钢壳渔轮,因创造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记录,成为了当时全国渔业系统的学习榜样,有“海上大寨”盛名!

吴厚刚17岁时,中学毕业后的他,进本地的造船厂,当一个铆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獐子岛,靠海吃海,渔业是当时岛上主业。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殊的产业结构,没有走上“包产到户”变革之路,而是成立了獐子岛渔业捕捞船队,走集体捕捞的道路。

后来,他们又成立了獐子岛渔业公司,即今天“獐子岛”的前身。

1992年,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转岗出纳、财务的吴厚刚,从獐子岛渔业的会计工作干起,后来当上了财务部经理、副总经理、公司总经理。

由于当地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吴厚刚于1996还出任獐子岛镇镇长、党委书记,犹如獐子岛的“酋长”一样,绝对是“说一不二”人物。

到1997年,獐子岛渔业还没有“扬帆起航”,而且是“触礁”不顺,连续二年亏损了五千万元。困境之中,适逢一场全国性的对乡镇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股份制改造大潮,吴厚刚也开始着手对集体企业獐子岛进行产权改革。

1998年3月,獐子岛渔业,改制设立了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法人制的公司化改造。2001年4月7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即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从企业登记信息的历史沿革来计算,上市公司“獐子岛”注册成立的时间是1997年3月24日,至今共22个年头。当然,獐子岛的官宣,是从1958年算起,至2018年是60周年。

股份制改造后的头一年,当时的公司董事长是文吉好,吴厚刚为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10月30日,獐子岛进行一次董监事改组,推举吴厚刚出任董事长。(有媒体说吴厚刚2001年任董事长,其实是不准确的。)

改制后,獐子岛渔业实现了扭亏为盈,船队规模也日益扩大,在吴厚刚带领下,开始向渔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及拓展,并伸向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环节。

2006年9月28日,獐子岛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曾一度是A股市场上的第一高价股。值得一提的是,獐子岛,是深交所中小企业板首家来自东北的上市企业,深交所中小板第69家挂牌公司。

獐子岛海洋牧场虾夷扇贝渔场一年一度的底播生产

作为掌门人,吴厚刚长期领导着獐子岛,在獐子岛有极高的地位,獐子岛的成功,也带有“强人经济”色彩,不过,把獐子岛断定为“吴记家族企业”也是不公允的,与事实不符。

从股权架构上看,獐子岛的实际控制人为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持有獐子岛30.76%股份比例,吴厚刚个人直接持股比例为4.12%,为第五大股东。(注,目前獐子岛第二大股东是和岛一号基金,占股8.04%。)

过去,獐子岛被视为集体企业混合制改革一个正面典型,上市之初,作为“收获者”之一,弃官(镇长、镇书记)从商的吴厚刚,一跃成了亿万富翁;不过,迄今为止,从产权结构上来说,上市公司“獐子岛”仍有浓厚“集体”烙印,当年的改制并不彻底。

上市13年来,獐子岛的前三大股东,依然是集体企业,分别是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占30.76股权)、长海县獐子岛褡裢经济发展中心(7.45%)、长海县獐子岛大耗经济发展中心(7.07%),三家股权加起来,股权比例已达45.28%。

獐子岛海洋牧场的海产品

就吴厚刚个人而言,以前他是政企一把抓,一人身兼獐子岛渔业、獐子岛镇党委书记、镇长多职。改制后,他于2002年辞掉公职,以一种“选举”民主方式成为专职董事长。最初,吴厚刚在獐子岛持股比例为10%,其中一半是他筹款500万元获得的,另一半的5%,是大连长海县奖励给他的。

吴厚刚有兄弟三人,他是老二,大哥吴厚敬、弟弟吴厚记。2014年三季报,獐子岛称因受冷水团影响,播种在105万亩海域的虾夷扇贝“受灾”,巨亏8.12亿元。当时,獐子岛被卷入舆论风暴眼,种种质疑从先前的冷水团转移到獐子岛内控问题上,并令一起尘封三年的种苗采购舞弊案浮出水面,其中就牵涉到时任獐子岛集团养殖事业一部副总经理的三弟吴厚记。

后来,獐子岛回应深交所“问询函”称,“为了与公司共度难关,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厚刚自愿承担1亿元灾害损失,该资金将计入公司‘资本公积’。”

獐子岛贝类资源养护作业

獐子岛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核心问题肯定是绕不开的,也就是从股权结构到公司治理,都是存在着一些较大缺陷。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内部监控机制的基础,是公司的“神经系统”,而董事长、总裁,是公司的“心脏”,管着企业各分支的“五脏六腑”,如果股权结构不顺,公司治理肯定也好不了,因为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体系的基石。

不客气地说,獐子岛是集体企业改制的“差生”,股东“质量”并不算高。

大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属于集体性质,产权归属于长海獐子岛镇政府。獐子岛褡裢经济发展中心,产权是褡裢村的村委会;獐子岛大耗经济发展中心,则属于大耗村委会。由镇、村两级,把控着上市公司獐子岛超四成半的股权。

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

换个角度说,獐子岛以吴厚刚为领头的高管团队,他们上面有三个“婆婆”,且均是不负责管家的“婆婆”,也就无法成为与上市公司治理相适应的专业化、市场化股东,与企业治理水平更搭上边了。

5年以来,“扇贝跑了”、“扇贝又跑了”、“扇贝饿死了”,獐子岛发生的一系列有争议的事件中,很少听到“婆婆”们的“发声”!令公众及投资者难以理解的事件,集体控股股东难辞其咎!

人们不禁会问,在獐子岛的重大决策、风险管控、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三个集体控股股东,究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都“不为”?

董事长吴厚刚,也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当家人角色,他位列十大股东之中,且在公司具有很大的权威,可以“呼风唤雨”,可吴厚刚也只能算獐子岛最大的“打工仔”,同当老板、做主人的心态能一样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獐子岛

2.6k
  • 水产养殖板块快速拉升,大湖股份涨停
  • 獐子岛(002069.SZ):非独立董事配偶短线交易,收益归公司所有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獐子岛:摸着良心看,5年扇贝三次“跑路”,引起多少的不安

獐子岛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核心问题肯定是绕不开的,也就是从股权结构到公司治理,都是存在着一些较大缺陷。

文|一波说

獐子岛,你们摸着良心看看,短短5年,扇贝就已经三次“跑路”了,引起投资人多少的不安!

别总把投资者当傻子!现在的獐子岛面临的问题,可能比扇贝“跑路”问题还更严峻,深交所连发了10问,要求獐子岛就业绩跑路、债务风险、以及管理层终止降薪议案等问题作出解释。

扇贝还会跑路吗?高管降薪承诺是一纸空文?

獐子岛的扇贝

上市公司“獐子岛”的投资者,真是郁闷极了。这一次,獐子岛的扇贝又倒霉了,真是“多灾多难”呀!别家网笼里的扇贝,都能好好的活到上桌,可在獐子岛的海田里,不是冻死,就是饿死,还总在关键年份出事!

獐子岛,因“跑路”成名,其中,“扇贝跑路”一直是屡试不爽的经典梗!

4月27日,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布了一季报,亏损4314万元,直接把去年整年的盈利都亏光了。2018年,獐子岛实现营收27.98亿,盈利3210.92万元,同比增长104.44%。而再上一年,獐子岛亏了7.23亿元,增长率为-1008.19%。

一季度为啥亏了?獐子岛给出的理由:“底播虾夷扇贝受灾”,即俗称的“扇贝跑路”。

2014年,獐子岛巨亏11.89亿元,增长率为-1326.83%。当时,獐子岛的扇贝“突然跑了”,震惊整个A股市场,也将獐子岛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017年度业绩再次“变脸”,市场又听到了“扇贝又跑了”,当时,獐子岛公司在年报中解释2017年亏损7.23亿元的原因是:海洋灾害导致扇贝瘦死。

今年1月,某产业研究院发布了《生鲜企业排行榜》之水产品牌排行榜,成立于1958年的獐子岛稳居榜首。

可在2018年1月,獐子岛“扇贝跑路”又有了升级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预计2017年业绩由盈利0.9亿元至1.1亿元,变为亏损5.3亿至7.2亿元。

由于2017年年报被出具了非标意见,去年4月28日,獐子岛曾祭出11项举措,其中,该公司称,将重新布局海洋牧场,调整确权海域的用海规划,将现有确权海域划分为资源区和生态区等,并将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压缩至约60万亩。

獐子岛当时提出11项应对方案之时,还称力争于2018年内消除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因素。

此前,深交所曾要求獐子岛结合2018年度公司资本结构、负债规模、现金流量状况等逐项说明上述11项应对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公司未能在2018年消除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的具体原因。

5月29日,獐子岛对深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作出回复。獐子岛表示,关闭风险敞口,将虾夷扇贝底播规模压缩至约60万亩从某种程度上降低系统性大规模死亡风险对业绩的影响。不过,目前被立案调查等事件,可能导致獐子岛持续经营存重大疑虑。

獐子岛回复交易所的多项考问中,高管降薪承诺“作废”一事,也是舆论及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4年第一次扇贝绝收,獐子岛管理层总裁办公会12名成员曾表示,自愿降薪,并承诺降薪方案直到公司净利润恢复至受灾前五年(2009年-2013年)的平均水平为止,也就是盈利不低于2.66亿元。

但此后的四年,2015、2017二个年度分别亏损2.43亿、7.23亿元,而2016、2018二个年度则实现盈利7959.34万元、3210.92万元;公司净利润,再也没有恢复到承诺降薪方案所提出的平均水平。

可笑的是,獐子岛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薪酬激励方案,向外给出的理由是,“公司需要更加科学的薪酬绩效体系,激发业务潜力”。换句话说,高管降薪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管理层终止自愿降薪议案。

高管降薪之说“打脸”了,但獐子岛却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公司终止2014年薪酬方案,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薪酬激励方案,实质为保障公司实现更高业绩目标、保障股东权益的有力举措,且先有公司利益的增长,然后才可能有高管的激励,而没有通过业绩考核的高管将面临降职、降薪,所以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事实上,与“扇贝跑路”和高管降薪“打脸”相比,獐子岛遭遇的麻烦还远不止这一些。

去年2月9日,公司曾公告称,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目前,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獐子岛方面称,尚未收到证监会就上述立案调查事项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

今年4月7日,獐子岛集团在大连召开2019年二季度预算推进会议,董事长吴厚刚出席。公司官宣的标题上,写上了“活下去,强起来”。

5月22日,深交所向獐子岛发2018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2018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较大,而2019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大幅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并自查2018年度收入真实性,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和跨期转结成本的情况。

据报道,2018年年报出具时,因年报的糟糕数据,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对獐子岛2019年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明确判断,对财报出具了保留意见。

5月29日,回复深交所考问时,獐子岛解释称,受2018年海洋牧场灾害影响,公司于2016 年、2017年底播的虾夷扇贝可收获资源总量减少,短期内,由于海洋牧场养殖产品产量下降,相应折旧摊销、海域使用金等固定成本无法摊薄,导致产品单位成本上升,影响一季度业绩同比减少1488万元。

在底播虾夷扇贝资源量减少的情况下,2019年公司对底播虾夷扇贝市场销售策略进行了相应调整,结合生物的生长特点及市场特点,选择性价比较好的时点进行销售。按此销售策略,一季度采捕及销售量减少,导致一季度底播虾夷扇贝收入同比减少5078万元,毛利同比减少1505万元。

此外,受银行对公司的贸易融资额度减少因素影响,一季度国际贸易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24亿元,影响毛利减少538万元。

獐子岛“前世今生”:从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到水产第一股

獐子岛人深潜采鲍的老电影画面

说起獐子岛的前世今生,总离不开獐子岛“酋长”——吴厚刚。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58年,曾先后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大寨”、“黄海明珠”、“海底银行”、“海上蓝筹”。(注:来自公司官宣资料)

也就是说,“獐子岛”是一家超60年历史的企业,在A股市场上,可算是“历史悠久”了,不过,在它创立后6年,掌门人吴厚刚才哇哇落地,他生于1964年。

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讲,把那段“红旗飘飘、战天斗地(海)”的历史,加到今天上市公司“獐子岛”上,并非规范的企业史定义。

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獐子岛,在195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人民公社化。

獐子岛的养殖海域

吴厚刚,生于1964年,今年55岁,不过,他不是生在獐子岛,而是獐子岛边上附属岛屿大耗岛上,是一户渔民家庭。当时的獐子岛人民公社,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

更早时,獐子岛人打鱼,用的是机帆船,上世纪70年代后,用上了钢壳渔轮,因创造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记录,成为了当时全国渔业系统的学习榜样,有“海上大寨”盛名!

吴厚刚17岁时,中学毕业后的他,进本地的造船厂,当一个铆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獐子岛,靠海吃海,渔业是当时岛上主业。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殊的产业结构,没有走上“包产到户”变革之路,而是成立了獐子岛渔业捕捞船队,走集体捕捞的道路。

后来,他们又成立了獐子岛渔业公司,即今天“獐子岛”的前身。

1992年,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转岗出纳、财务的吴厚刚,从獐子岛渔业的会计工作干起,后来当上了财务部经理、副总经理、公司总经理。

由于当地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吴厚刚于1996还出任獐子岛镇镇长、党委书记,犹如獐子岛的“酋长”一样,绝对是“说一不二”人物。

到1997年,獐子岛渔业还没有“扬帆起航”,而且是“触礁”不顺,连续二年亏损了五千万元。困境之中,适逢一场全国性的对乡镇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股份制改造大潮,吴厚刚也开始着手对集体企业獐子岛进行产权改革。

1998年3月,獐子岛渔业,改制设立了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法人制的公司化改造。2001年4月7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即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从企业登记信息的历史沿革来计算,上市公司“獐子岛”注册成立的时间是1997年3月24日,至今共22个年头。当然,獐子岛的官宣,是从1958年算起,至2018年是60周年。

股份制改造后的头一年,当时的公司董事长是文吉好,吴厚刚为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10月30日,獐子岛进行一次董监事改组,推举吴厚刚出任董事长。(有媒体说吴厚刚2001年任董事长,其实是不准确的。)

改制后,獐子岛渔业实现了扭亏为盈,船队规模也日益扩大,在吴厚刚带领下,开始向渔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及拓展,并伸向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环节。

2006年9月28日,獐子岛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曾一度是A股市场上的第一高价股。值得一提的是,獐子岛,是深交所中小企业板首家来自东北的上市企业,深交所中小板第69家挂牌公司。

獐子岛海洋牧场虾夷扇贝渔场一年一度的底播生产

作为掌门人,吴厚刚长期领导着獐子岛,在獐子岛有极高的地位,獐子岛的成功,也带有“强人经济”色彩,不过,把獐子岛断定为“吴记家族企业”也是不公允的,与事实不符。

从股权架构上看,獐子岛的实际控制人为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持有獐子岛30.76%股份比例,吴厚刚个人直接持股比例为4.12%,为第五大股东。(注,目前獐子岛第二大股东是和岛一号基金,占股8.04%。)

过去,獐子岛被视为集体企业混合制改革一个正面典型,上市之初,作为“收获者”之一,弃官(镇长、镇书记)从商的吴厚刚,一跃成了亿万富翁;不过,迄今为止,从产权结构上来说,上市公司“獐子岛”仍有浓厚“集体”烙印,当年的改制并不彻底。

上市13年来,獐子岛的前三大股东,依然是集体企业,分别是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占30.76股权)、长海县獐子岛褡裢经济发展中心(7.45%)、长海县獐子岛大耗经济发展中心(7.07%),三家股权加起来,股权比例已达45.28%。

獐子岛海洋牧场的海产品

就吴厚刚个人而言,以前他是政企一把抓,一人身兼獐子岛渔业、獐子岛镇党委书记、镇长多职。改制后,他于2002年辞掉公职,以一种“选举”民主方式成为专职董事长。最初,吴厚刚在獐子岛持股比例为10%,其中一半是他筹款500万元获得的,另一半的5%,是大连长海县奖励给他的。

吴厚刚有兄弟三人,他是老二,大哥吴厚敬、弟弟吴厚记。2014年三季报,獐子岛称因受冷水团影响,播种在105万亩海域的虾夷扇贝“受灾”,巨亏8.12亿元。当时,獐子岛被卷入舆论风暴眼,种种质疑从先前的冷水团转移到獐子岛内控问题上,并令一起尘封三年的种苗采购舞弊案浮出水面,其中就牵涉到时任獐子岛集团养殖事业一部副总经理的三弟吴厚记。

后来,獐子岛回应深交所“问询函”称,“为了与公司共度难关,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厚刚自愿承担1亿元灾害损失,该资金将计入公司‘资本公积’。”

獐子岛贝类资源养护作业

獐子岛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核心问题肯定是绕不开的,也就是从股权结构到公司治理,都是存在着一些较大缺陷。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内部监控机制的基础,是公司的“神经系统”,而董事长、总裁,是公司的“心脏”,管着企业各分支的“五脏六腑”,如果股权结构不顺,公司治理肯定也好不了,因为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体系的基石。

不客气地说,獐子岛是集体企业改制的“差生”,股东“质量”并不算高。

大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属于集体性质,产权归属于长海獐子岛镇政府。獐子岛褡裢经济发展中心,产权是褡裢村的村委会;獐子岛大耗经济发展中心,则属于大耗村委会。由镇、村两级,把控着上市公司獐子岛超四成半的股权。

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

换个角度说,獐子岛以吴厚刚为领头的高管团队,他们上面有三个“婆婆”,且均是不负责管家的“婆婆”,也就无法成为与上市公司治理相适应的专业化、市场化股东,与企业治理水平更搭上边了。

5年以来,“扇贝跑了”、“扇贝又跑了”、“扇贝饿死了”,獐子岛发生的一系列有争议的事件中,很少听到“婆婆”们的“发声”!令公众及投资者难以理解的事件,集体控股股东难辞其咎!

人们不禁会问,在獐子岛的重大决策、风险管控、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三个集体控股股东,究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都“不为”?

董事长吴厚刚,也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当家人角色,他位列十大股东之中,且在公司具有很大的权威,可以“呼风唤雨”,可吴厚刚也只能算獐子岛最大的“打工仔”,同当老板、做主人的心态能一样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