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

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是不是到了该摘掉“发展中国家”帽子的时候?这个问题在7月1日李克强总理到访经合组织(OECD)期间再次被提出来。不过,李克强的观点很明确,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依然很长。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是不是到了该摘掉“发展中国家”帽子的时候?

这个问题在7月1日李克强总理到访经合组织(OECD)期间再次被提出来。不过,李克强的观点很明确,中国在人均GDP、城乡区域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依然很长。

划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一套完善统一的认证系统,但人均GDP是一个最基本的评判指标,目前在联合国、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中,基本把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作为入列发达国家的首要标准。

尽管中国的GDP在2010年就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却远未达到10000美元,世界排名也非常落后。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预计2014年中国人均GDP上升至7575美元(约合人民币46531元),高于2013年的6767美元,位居世界第90名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也显示,预计2014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黑山、多米尼加,升至该组织成员国的第80位,与保加利亚的差距缩小到100美元之内。

事实上,评判是否能成为发达国家,远不止人均GDP这一个指标,还包括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软要素。

例如,新加坡的人均GDP非常高,2013年达到54776美元,居世界前列。联合国曾有意把它列为发达国家,但新加坡表示,它的发展时间短,工业基础还不稳固,因此,谨慎地把自己列为发展中国家。

文莱、卡塔尔等国的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值也极高,卡塔尔2014年人均GDP为102100美元,是世界第一富国,但由于这些国家的财富主要来源于石油,而非科技和工业发展,因此,它们仍被视为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在这些软要素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6月6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指出,尽管过去10多年中国的研发强度增加了数倍,但2010年的中国工业水平仍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比日本落后约60多年。

社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3.7岁,在194个国家中排名89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不过,体现教育水平的基本指标文盲率显示,中国到2010年仍有4.08%的人口是文盲,其中90%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区。此外,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仍处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提高水平的初期阶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向界面新闻表示,上述这些问题都确实无疑地表明,中国只是一个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特殊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科技和工业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都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

朱锋指出,正是基于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因此,中国在一些全球问题上还不适合承担起应由发达国家所担负的责任。

温室气体减排就是一个重要议题。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各国出于自身国情考虑,有着不同的经济诉求,因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始终在这个问题进行着博弈。

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此外,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转移排放”的责任。

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进行了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还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199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又通过了更具强制性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11年美国、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排放权上的博弈不断上演,背后的实质,也正是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责任界定和发展需求问题。

发达国家希望中国能在全球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近年来一直鼓动中国主动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国际“富人俱乐部”。所以一贯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经合组织过去10多年来一直谋求与中国正式建立合作关系。

有分析指出,中国未正式加入OECD,就是考虑到OECD由世界上较为发达的欧洲国家和美国组成,在国内难以摆脱“发达国家俱乐部”和“强国俱乐部”的称号。

此外,OECD对成员国的一些规定和要求,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力接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说,OECD成员国对于官方发展援助(ODA)有明确的规定:不低于GDP的0.7%,中国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此外,OECD下属的国际能源总署对于每一个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中国希望在能源政策方面更为自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

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是不是到了该摘掉“发展中国家”帽子的时候?这个问题在7月1日李克强总理到访经合组织(OECD)期间再次被提出来。不过,李克强的观点很明确,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依然很长。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是不是到了该摘掉“发展中国家”帽子的时候?

这个问题在7月1日李克强总理到访经合组织(OECD)期间再次被提出来。不过,李克强的观点很明确,中国在人均GDP、城乡区域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依然很长。

划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一套完善统一的认证系统,但人均GDP是一个最基本的评判指标,目前在联合国、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中,基本把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作为入列发达国家的首要标准。

尽管中国的GDP在2010年就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却远未达到10000美元,世界排名也非常落后。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预计2014年中国人均GDP上升至7575美元(约合人民币46531元),高于2013年的6767美元,位居世界第90名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也显示,预计2014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黑山、多米尼加,升至该组织成员国的第80位,与保加利亚的差距缩小到100美元之内。

事实上,评判是否能成为发达国家,远不止人均GDP这一个指标,还包括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软要素。

例如,新加坡的人均GDP非常高,2013年达到54776美元,居世界前列。联合国曾有意把它列为发达国家,但新加坡表示,它的发展时间短,工业基础还不稳固,因此,谨慎地把自己列为发展中国家。

文莱、卡塔尔等国的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值也极高,卡塔尔2014年人均GDP为102100美元,是世界第一富国,但由于这些国家的财富主要来源于石油,而非科技和工业发展,因此,它们仍被视为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在这些软要素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6月6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指出,尽管过去10多年中国的研发强度增加了数倍,但2010年的中国工业水平仍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比日本落后约60多年。

社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3.7岁,在194个国家中排名89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不过,体现教育水平的基本指标文盲率显示,中国到2010年仍有4.08%的人口是文盲,其中90%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区。此外,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仍处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提高水平的初期阶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向界面新闻表示,上述这些问题都确实无疑地表明,中国只是一个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特殊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科技和工业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都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

朱锋指出,正是基于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因此,中国在一些全球问题上还不适合承担起应由发达国家所担负的责任。

温室气体减排就是一个重要议题。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各国出于自身国情考虑,有着不同的经济诉求,因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始终在这个问题进行着博弈。

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此外,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转移排放”的责任。

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进行了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还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199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又通过了更具强制性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11年美国、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排放权上的博弈不断上演,背后的实质,也正是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责任界定和发展需求问题。

发达国家希望中国能在全球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近年来一直鼓动中国主动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国际“富人俱乐部”。所以一贯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经合组织过去10多年来一直谋求与中国正式建立合作关系。

有分析指出,中国未正式加入OECD,就是考虑到OECD由世界上较为发达的欧洲国家和美国组成,在国内难以摆脱“发达国家俱乐部”和“强国俱乐部”的称号。

此外,OECD对成员国的一些规定和要求,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力接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说,OECD成员国对于官方发展援助(ODA)有明确的规定:不低于GDP的0.7%,中国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此外,OECD下属的国际能源总署对于每一个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中国希望在能源政策方面更为自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