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台剧的“复兴”:内容和制作的双重突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台剧的“复兴”:内容和制作的双重突破

台剧由上个十年的偶像剧辉煌时代,到近十年的沉寂,之后改头换面重新回到主流舞台,离不开台剧创作者和制作者的努力。

文 | 华谊兄弟研究院

由HBO Asia、CATCHPLAY和台湾公视联合推出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播出后引发众多讨论,在台湾地区最高收视率达到3.6,内地豆瓣评分9.5分,成为目前华语剧集豆瓣最高分做作品;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2.3亿,两岸网络点击量超过1亿,可谓是“叫好又叫座”。但观众在热捧之余,也恍然发觉距离上次《我可能不会爱你》火热之后,台剧已经远离大众视线多年。

《我们与恶的距离》 来源:豆瓣

台剧曾经凭借偶像爱情题材风靡大陆,在长达7年的“静默期”后,《我们与恶的距离》颠覆以往,以现实题材打入观众视野。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梳理台剧近年来的发展,剖析台剧的变化过程,探究台剧如何重新树立其在影视文化潮流中的地位。

台剧的兴起与没落

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彼时台湾地区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文化产业也随之进入繁荣时期。1990年—1995年,大陆成为台剧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台湾共计输出电视剧83部,其中,《戏说乾隆》收视率超50%,《新白娘子传奇》首播收视率高达54%。这一时期,台剧类型基本可以划分为武侠剧、历史剧和琼瑶言情剧三类。

《新白娘子传奇》 来源:豆瓣

在地缘文化与历史的辐射之下,台剧受香港地区、日韩影响较多。九十年代初,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设立“偶像剧场”栏目,播放日本偶像剧,随后台湾电视台引进香港的“偶像剧场”栏目,并持续播放多年,“偶像剧”一词也由此而来。另一方面,日本潮流席卷全亚洲,自1993年起,台湾地区大量引进日剧,日本趋势剧(trendy drama,即偶像剧当时的称呼)和漫画对台剧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0年推出的台湾地区第一部偶像剧《麻辣鲜师》翻拍自经典日剧《极道鲜师》,而次年收视率高达6.43%的《流星花园》则以日本漫画《花样男子》为蓝本。2001年《流星花园》的播出,标志着台湾偶像剧正式成为台剧类型的一种,从琼瑶“言情时代”步入了“偶像时代”。《流星花园》是台剧的转折点,自此开启了台湾偶像剧的“黄金十年”。从这部剧开始,台剧向海外输出,打破了日韩剧在亚洲影视剧行业的垄断地位。

《流星花园》 来源:豆瓣

偶像剧带来的巨大利益让台湾老三台(台湾电视台、中国电视台和中华电视台)和新兴电视台纷纷发力这一领域,迅速开始进行偶像剧的开发制作。2005年,台湾电视台与三立电视台共同播出的《王子变青蛙》以7.09%的平均收视超过了《流星花园》当年的记录,2008年,同样是这两家电视台共同播出的《命中注定我爱你》则以10.91%的收视率再次刷新纪录,成为当年台湾地区电视剧收视冠军。

2011年,由八大电视台自制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在台湾与大陆播出,广受好评,获得金钟奖七项大奖,豆瓣评分高达8.9分。该剧成功塑造了程又青和李大仁两个台湾偶像剧史上的经典形象,也为台剧的黄金十年画上了句号。直到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重回大众视野,台剧已沉寂了7年。

纵观台剧市场,我们可以窥见其近年来发展颓势的一些原因。台湾本土市场相对狭小,2000多万人口的岛屿,却有100多个电视台。激烈的本土竞争导致有限的制作经费与资源的分配更为紧张,而大陆的电视剧制作费用却在随着产业的发展水涨船高,台湾人才随之流入快速发展的大陆,本地发展受到重重阻碍;另一方面,与大陆飞速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比,台湾社会整体更偏向于平静和相对闭塞,由此产生的文化隔阂导致原先台剧中的内容与大陆观众的口味不兼容,台剧的对外输出变得日渐艰难。

台剧的内容变革

在内容上,台剧“黄金时代”偶像剧创造辉煌是有其独特优势的:《流星花园》沿袭了日剧典型的校园爱情模式,描绘了男女主(或多对情侣)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最终以童话般完美的大团圆式结局收尾。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后续的偶像剧剧情发生场景延伸,由校园扩展到都市职场、黑帮社会等,但核心还是善良可爱的平凡女主和温柔或霸道男主的美好爱情故事。这种台湾偶像剧模式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男女主外加一个可爱可恨的女二还是许多电视剧的标准配置。

但是,“黄金时代”前期,台剧对日韩的模仿痕迹很重,题材大多取自已有的日韩作品,脱离实际的社会基础,而随着黄金时代走向尾声,台剧的内容逐渐向现实靠拢,在描绘爱情故事的同时,加入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命中注定我爱你》的“便利贴女孩”形象和《败犬女王》中的“大龄剩女”话题。

《命中注定我爱你》 来源:豆瓣

真正让台剧内容掀起改革的是2016年《植剧场》系列电视剧的推出。《植剧场》第一季的主题为“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和“原著改编”,每一个类型有两部作品,全系列一共8部52集。第一季作品的主题不乏冷门题材,但《植剧场》主导者之一的王小棣说:“过去在台湾,一般做电视剧的预算少,所以没钱做后制等部分,就只能恶性循环回去写类型剧。但如果我们永远不做,台湾就真的再也不会做电视剧了,所以植剧场必须跨出这一步”。①

在行业先行者的带领下,《植剧场》在第52届金钟奖上仅凭四部单元剧就获得了24项大奖提名,创下同一制作单位史上入围数最高纪录。由此,台剧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在豪门情感、偶像爱情中,而是逐渐延伸到平凡人的生活,映射社会的现状。《植剧场》的系列作品不仅给台剧在内容上注入了新鲜元素,也推动幕后制作的新发展。

台剧文化输出的新渠道

“黄金时代”偶像剧的兴起改变了台剧以往的制播模式,由“自播自制”转变为电视台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的“制播分离”,即电视剧由专门的制作公司来制作,然后选择电视平台播出。而《植剧场》播出方式的变化和《我们与恶的距离》引发台剧内容制作“复兴”的背后,是制播方式的又一次转变。

《植剧场》系列的8部电视剧均出售给Netflix播出,打通面向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新西兰,以及欧洲、亚洲部分国家传播的途径,扩大了电视剧的影响范围。其中《荼蘼》在大陆的首播权被腾讯视频买下,剧集获得7900万播放,②豆瓣评分8.6。良好的口碑体现了“变革”后的台剧更加贴合大陆观众的品味,为台剧的对外输出“复兴”埋下伏笔。

《荼蘼》 来源:豆瓣

台剧市场的式微和本土OTT(Over The Top,在线流媒体平台在台湾地区的称呼)的兴起曾一度令电视台及产业领头人感到焦虑,试图寻求突破,与此同时,海外巨头也存在进军亚洲、扩张商业版图的需求,派拉蒙影业、环球制片厂、华纳兄弟、狮门影业以及梦工厂动画同时授予HBO Asia作品首映权,以抢夺香港卫视和日本电影频道的市场。双方需求互补,台剧的对外输出找到了新的出路。

台湾岛内文化事务相关负责人丁晓菁形容OTT是台剧接轨国际的重要渠道,而身为《我们与恶的距离》制作人之一的汤昇荣认为,OTT的“大混战”正好能带动台剧质量上升,并让台剧发展出优势,③海外OTT下场竞争激发本土OTT的发展欲望,迫使台湾自己的OTT产出优秀作品以维持市场位置。比如台湾LINE TV的推出“HIStory系列”网络同志剧,成为该平台特色,在大陆也是风头不减,其第二季正在播出的《HIstory3:圈套》占据微博电视剧榜第一的位置,衍生话题如#蛋糕吻#等频上热搜。

除了扩展了台剧传播的范围,海外OTT更能提升台剧的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海外OTT带来完善的制度化产业模式,提升了台剧制作的效率,帮助台剧内容制作更加国际化。

慢节奏长镜头是典型的台剧风格拍摄手法,但是不同市场的观众对此接受程度不同,与更加熟知观众喜好和商业运行的海外OTT合作,能够帮助台剧摆脱困守已久的定式,兼容其他市场观众的观剧习惯,扩大台剧输出的范围。

比如与HBO合拍的第一部作品《通灵少女》制片人刘瑜萱曾讲述,“HBOAsia制作人Erika North全程坐在现场监视器后面,她会不断提醒我们,特写特写,我们是电视剧,要有特写,你的长镜头要清楚表明你的场面调度,不然无谓的长镜头,观众会转台。”④

结语

台剧由上个十年的偶像剧辉煌时代,到近十年的沉寂,之后改头换面重新回到主流舞台,离不开台剧创作者和制作者的努力。创作者们在台剧没落阶段仍坚持初心,联合导演、编剧、演员各方面力量产出《植剧场》系列,由老一辈扶持新一代,探索台剧发展的各种可能。而制作者如台湾公视,在混乱低潮的市场中,奋力开拓新的题材和渠道,提升台剧的影响力。

任何产业发展都会有其瓶颈,兴盛时的台剧被看似繁华的市场表象迷惑,逐渐走向下坡,而衰落的台剧却因坚持高品质创作、捉住市场机遇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参考资料:

娱乐重击.《专访<植剧场>总舵手王小棣:“类型是为了推动戏剧环境进化,鼓励更多不同创意”》.http://c7.gg/f84Xj

艺恩数据

③参考消息.《<我们与恶的距离>好评如潮 台剧从穷途末路走向触底反弹》.http://c7.gg/f84YG

④电影情报处.《台剧“复兴”背后:HBO、Netflix等“巨头们”的亚洲策略》.http://c7.gg/f86a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台剧的“复兴”:内容和制作的双重突破

台剧由上个十年的偶像剧辉煌时代,到近十年的沉寂,之后改头换面重新回到主流舞台,离不开台剧创作者和制作者的努力。

文 | 华谊兄弟研究院

由HBO Asia、CATCHPLAY和台湾公视联合推出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播出后引发众多讨论,在台湾地区最高收视率达到3.6,内地豆瓣评分9.5分,成为目前华语剧集豆瓣最高分做作品;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2.3亿,两岸网络点击量超过1亿,可谓是“叫好又叫座”。但观众在热捧之余,也恍然发觉距离上次《我可能不会爱你》火热之后,台剧已经远离大众视线多年。

《我们与恶的距离》 来源:豆瓣

台剧曾经凭借偶像爱情题材风靡大陆,在长达7年的“静默期”后,《我们与恶的距离》颠覆以往,以现实题材打入观众视野。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梳理台剧近年来的发展,剖析台剧的变化过程,探究台剧如何重新树立其在影视文化潮流中的地位。

台剧的兴起与没落

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彼时台湾地区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文化产业也随之进入繁荣时期。1990年—1995年,大陆成为台剧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台湾共计输出电视剧83部,其中,《戏说乾隆》收视率超50%,《新白娘子传奇》首播收视率高达54%。这一时期,台剧类型基本可以划分为武侠剧、历史剧和琼瑶言情剧三类。

《新白娘子传奇》 来源:豆瓣

在地缘文化与历史的辐射之下,台剧受香港地区、日韩影响较多。九十年代初,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设立“偶像剧场”栏目,播放日本偶像剧,随后台湾电视台引进香港的“偶像剧场”栏目,并持续播放多年,“偶像剧”一词也由此而来。另一方面,日本潮流席卷全亚洲,自1993年起,台湾地区大量引进日剧,日本趋势剧(trendy drama,即偶像剧当时的称呼)和漫画对台剧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0年推出的台湾地区第一部偶像剧《麻辣鲜师》翻拍自经典日剧《极道鲜师》,而次年收视率高达6.43%的《流星花园》则以日本漫画《花样男子》为蓝本。2001年《流星花园》的播出,标志着台湾偶像剧正式成为台剧类型的一种,从琼瑶“言情时代”步入了“偶像时代”。《流星花园》是台剧的转折点,自此开启了台湾偶像剧的“黄金十年”。从这部剧开始,台剧向海外输出,打破了日韩剧在亚洲影视剧行业的垄断地位。

《流星花园》 来源:豆瓣

偶像剧带来的巨大利益让台湾老三台(台湾电视台、中国电视台和中华电视台)和新兴电视台纷纷发力这一领域,迅速开始进行偶像剧的开发制作。2005年,台湾电视台与三立电视台共同播出的《王子变青蛙》以7.09%的平均收视超过了《流星花园》当年的记录,2008年,同样是这两家电视台共同播出的《命中注定我爱你》则以10.91%的收视率再次刷新纪录,成为当年台湾地区电视剧收视冠军。

2011年,由八大电视台自制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在台湾与大陆播出,广受好评,获得金钟奖七项大奖,豆瓣评分高达8.9分。该剧成功塑造了程又青和李大仁两个台湾偶像剧史上的经典形象,也为台剧的黄金十年画上了句号。直到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重回大众视野,台剧已沉寂了7年。

纵观台剧市场,我们可以窥见其近年来发展颓势的一些原因。台湾本土市场相对狭小,2000多万人口的岛屿,却有100多个电视台。激烈的本土竞争导致有限的制作经费与资源的分配更为紧张,而大陆的电视剧制作费用却在随着产业的发展水涨船高,台湾人才随之流入快速发展的大陆,本地发展受到重重阻碍;另一方面,与大陆飞速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比,台湾社会整体更偏向于平静和相对闭塞,由此产生的文化隔阂导致原先台剧中的内容与大陆观众的口味不兼容,台剧的对外输出变得日渐艰难。

台剧的内容变革

在内容上,台剧“黄金时代”偶像剧创造辉煌是有其独特优势的:《流星花园》沿袭了日剧典型的校园爱情模式,描绘了男女主(或多对情侣)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最终以童话般完美的大团圆式结局收尾。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后续的偶像剧剧情发生场景延伸,由校园扩展到都市职场、黑帮社会等,但核心还是善良可爱的平凡女主和温柔或霸道男主的美好爱情故事。这种台湾偶像剧模式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男女主外加一个可爱可恨的女二还是许多电视剧的标准配置。

但是,“黄金时代”前期,台剧对日韩的模仿痕迹很重,题材大多取自已有的日韩作品,脱离实际的社会基础,而随着黄金时代走向尾声,台剧的内容逐渐向现实靠拢,在描绘爱情故事的同时,加入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命中注定我爱你》的“便利贴女孩”形象和《败犬女王》中的“大龄剩女”话题。

《命中注定我爱你》 来源:豆瓣

真正让台剧内容掀起改革的是2016年《植剧场》系列电视剧的推出。《植剧场》第一季的主题为“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和“原著改编”,每一个类型有两部作品,全系列一共8部52集。第一季作品的主题不乏冷门题材,但《植剧场》主导者之一的王小棣说:“过去在台湾,一般做电视剧的预算少,所以没钱做后制等部分,就只能恶性循环回去写类型剧。但如果我们永远不做,台湾就真的再也不会做电视剧了,所以植剧场必须跨出这一步”。①

在行业先行者的带领下,《植剧场》在第52届金钟奖上仅凭四部单元剧就获得了24项大奖提名,创下同一制作单位史上入围数最高纪录。由此,台剧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在豪门情感、偶像爱情中,而是逐渐延伸到平凡人的生活,映射社会的现状。《植剧场》的系列作品不仅给台剧在内容上注入了新鲜元素,也推动幕后制作的新发展。

台剧文化输出的新渠道

“黄金时代”偶像剧的兴起改变了台剧以往的制播模式,由“自播自制”转变为电视台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的“制播分离”,即电视剧由专门的制作公司来制作,然后选择电视平台播出。而《植剧场》播出方式的变化和《我们与恶的距离》引发台剧内容制作“复兴”的背后,是制播方式的又一次转变。

《植剧场》系列的8部电视剧均出售给Netflix播出,打通面向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新西兰,以及欧洲、亚洲部分国家传播的途径,扩大了电视剧的影响范围。其中《荼蘼》在大陆的首播权被腾讯视频买下,剧集获得7900万播放,②豆瓣评分8.6。良好的口碑体现了“变革”后的台剧更加贴合大陆观众的品味,为台剧的对外输出“复兴”埋下伏笔。

《荼蘼》 来源:豆瓣

台剧市场的式微和本土OTT(Over The Top,在线流媒体平台在台湾地区的称呼)的兴起曾一度令电视台及产业领头人感到焦虑,试图寻求突破,与此同时,海外巨头也存在进军亚洲、扩张商业版图的需求,派拉蒙影业、环球制片厂、华纳兄弟、狮门影业以及梦工厂动画同时授予HBO Asia作品首映权,以抢夺香港卫视和日本电影频道的市场。双方需求互补,台剧的对外输出找到了新的出路。

台湾岛内文化事务相关负责人丁晓菁形容OTT是台剧接轨国际的重要渠道,而身为《我们与恶的距离》制作人之一的汤昇荣认为,OTT的“大混战”正好能带动台剧质量上升,并让台剧发展出优势,③海外OTT下场竞争激发本土OTT的发展欲望,迫使台湾自己的OTT产出优秀作品以维持市场位置。比如台湾LINE TV的推出“HIStory系列”网络同志剧,成为该平台特色,在大陆也是风头不减,其第二季正在播出的《HIstory3:圈套》占据微博电视剧榜第一的位置,衍生话题如#蛋糕吻#等频上热搜。

除了扩展了台剧传播的范围,海外OTT更能提升台剧的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海外OTT带来完善的制度化产业模式,提升了台剧制作的效率,帮助台剧内容制作更加国际化。

慢节奏长镜头是典型的台剧风格拍摄手法,但是不同市场的观众对此接受程度不同,与更加熟知观众喜好和商业运行的海外OTT合作,能够帮助台剧摆脱困守已久的定式,兼容其他市场观众的观剧习惯,扩大台剧输出的范围。

比如与HBO合拍的第一部作品《通灵少女》制片人刘瑜萱曾讲述,“HBOAsia制作人Erika North全程坐在现场监视器后面,她会不断提醒我们,特写特写,我们是电视剧,要有特写,你的长镜头要清楚表明你的场面调度,不然无谓的长镜头,观众会转台。”④

结语

台剧由上个十年的偶像剧辉煌时代,到近十年的沉寂,之后改头换面重新回到主流舞台,离不开台剧创作者和制作者的努力。创作者们在台剧没落阶段仍坚持初心,联合导演、编剧、演员各方面力量产出《植剧场》系列,由老一辈扶持新一代,探索台剧发展的各种可能。而制作者如台湾公视,在混乱低潮的市场中,奋力开拓新的题材和渠道,提升台剧的影响力。

任何产业发展都会有其瓶颈,兴盛时的台剧被看似繁华的市场表象迷惑,逐渐走向下坡,而衰落的台剧却因坚持高品质创作、捉住市场机遇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参考资料:

娱乐重击.《专访<植剧场>总舵手王小棣:“类型是为了推动戏剧环境进化,鼓励更多不同创意”》.http://c7.gg/f84Xj

艺恩数据

③参考消息.《<我们与恶的距离>好评如潮 台剧从穷途末路走向触底反弹》.http://c7.gg/f84YG

④电影情报处.《台剧“复兴”背后:HBO、Netflix等“巨头们”的亚洲策略》.http://c7.gg/f86a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