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聪明药”造就“尖子生”背后:副作用大滥用成瘾,监管是难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聪明药”造就“尖子生”背后:副作用大滥用成瘾,监管是难题

近年来,“聪明药”逐渐成为一些高考生等群体“提高成绩的首选药物”,然而,在专家看来,“用于非医疗目的的大剂量使用,无异于‘吸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黎文婕 陈鑫

2006年,一个名为“前瞻”的科学家智囊团在一份独立报告中勾画了20年后药物的发展前景:未来人们会服用激活大脑功能的“聪明药”,甚至可能像人们喝咖啡一般司空见惯。

十余年间,“聪明药”逐渐成为部分高考生等群体“提高绩效的首选药物”,并于2019年起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但它并非人们按照预想创造出的新型药品,而是神经抑制类的西药,最常见的有莫达非尼、利他林和阿莫达非尼等。

在首次高考失利后,刘宇(化名)在复读期间开始服用利他林。这是他从网上查到的备考“聪明药”,有网友称曾通过服用此类“聪明药”,近乎奇迹地一夜背完40道政治大题答案。利他林很管用:服药的第一个月,刘宇在月考时迅速提分30分。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聪明药”没有官方界定的范围,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的“聪明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苯丙胺类药物,比如阿德拉、摇头丸、麻古等,也就是毒品。另一类是非苯丙胺类药物,比如利他林、阿莫达非尼等。

在中国,后者是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物(属于“红色处方”)。以最常见的利他林为例,其主要成分为盐酸哌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多用于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及嗜睡症,需由正规医院明确诊断后才可开具。

目前,国内市场上仅有西安杨森的缓释剂型哌甲酯药物“专注达”,此前也曾有诺华制药旗下的速释剂型药品“利他林”,但目前实际上已经未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

刘宇没有这种药的处方,他通过一个群成员上千的购药QQ群联系上了一名药贩。“虽然也担心过副作用,但在迫在眉睫的高考面前,冒这点风险当然微不足道。”刘宇首次花500元购买了利他林,每天服用一片,“服药的第一个月早晚连轴转,却一点也不觉得疲惫,能保持大脑高速运转,很神奇。”

尝到甜头的刘宇很难再停药,直到连续服药的第三个月,他因为药物副作用晕倒在教室。

这一案例并没有让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专业委员会委员邓艳萍感到惊讶,“现在很多家长或者孩子使用聪明药,首先是因为不了解它的不良反应,如药物成瘾。”

一项2018年发表在《国际药物政策杂志》上的全球药物调查结果显示,在这项针对数万人的调查中,2017年,14%的人报告称自己在此前的12个月内至少使用一次像利他林、阿德拉(Adderall,主要成分为安非他明,较利他林成瘾性更强,在中国、日本、韩国被禁止进口)和莫达非尼(它被用于治疗嗜睡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类兴奋剂,而2015年的比例仅为5%。

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人获得这些药都不是通过合法渠道。近半数(48%)的人表示他们是通过朋友获得药物;10%是从经销商或互联网上购买的;6%的人从家庭成员那里获得;只有4%的人说他们有自己的处方。

刘宇也曾把多买的药转卖给想要提升复习效率的同学,他解释,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盈利,“有同学想试试,我就原价给他们一两片。”

“如果是自己用药留存下来的转给其他人,这不属于商业流通,也不属于医院里合理用药的问题。药品监管部门很难监管到个体使用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法律顾问王晨光对界面新闻表示,“如果是成批量地从境外私自带入,就可能违法。”

界面新闻通过QQ、百度贴吧搜索“利他林”、“阿莫达”或“聪明药”等关键词,发现多个QQ群和贴吧成为了“聪明药”的交易平台。二手商品转卖平台“闲鱼”上也有部分药贩出售“聪明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产利他林已于2009年陆续停产,当时的价格约为1.6元/粒。药贩同样表示,目前网上售卖的利他林多为瑞士、巴基斯坦、美国出产,平均300至400元一盒。阿莫达的产地多为印度,一盒50粒,售价350元。莫达非尼一盒100粒,售价500元。利他林价格巴版30粒500元,瑞士版本30粒999元,美国版本20粒700元。“库存都不多了,价格只会越来越贵。”闲鱼上的一个卖家表示。而药智数据显示,国产利他林的最高零售价仅为1.7元/粒。

具体的交易方式多为微信转账或淘宝转账。界面新闻以购药为由咨询了多名药贩,发现大部分药贩通过微信或QQ与买家联系,确定交易之后,药贩会发给买家一个淘宝链接。但链接商品并非药物,而是“健身器材”等其他物品。“毕竟这是有风险的,只能挂羊头卖狗肉。”药贩称。

除了从所谓的供货商处拿药以外,也有部分卖家声称自己“人在印度,可正规代购”。

“如果是在境外自己买好带回国,但药物在国内没有上市批准许可,则不属于合法用药;如果是在国外通过合法途径、按照处方买到的药,自己使用没问题,如果给他人用,也不符规定。”王晨光称。

购买药物的人群则包括高考生、考研党和亟待升职的年轻公司职员。在一个名为“阿莫达”的贴吧里,许多人记录下了服药的“奇效“:”我表弟用了之后,半学期名次从25名提高到了前5名。”、“服用到法考结束,顺利上岸”……

这让很多人难挡诱惑,QQ群里,除了学生,还有许多家长为孩子购买药物。这些家长多是从其他家长那儿听说此类药物,他们认为“如果别的孩子服用了这种药物,自己的孩子不服用,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

一名高考生的母亲在购药QQ群里抱怨:“本来想去医院开处方药,但被医生拒绝了,只能找代购买高价药。”

“从医院开处方,要求很严格。尤其是精神类药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包括剂量、疗程、适应症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邓艳萍认为,“在网络上私自购买药物时,药贩子实际上是在以’聪明药’这样的俗称来变相误导适用人群,这是不合法、不合理的。”

对于“聪明药”的副作用,药贩们多绝口不提。界面新闻从一名药贩处得到的药物介绍显示:阿莫达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和保持高度清醒,使注意力更集中,副作用非常小;莫达非尼对食欲的影响比较大,偶尔也有些头晕,但这只是极轻微的,完全不影响智力的表现和大脑的发挥;利他林也有些影响食欲,但这是极其轻微的。

“没有副作用,多补充糖分就行。最近阿莫达非常抢手,高考快到了,刚拿到手的15盒一天就全卖出去了。”一名药贩告诉界面新闻,他通过在印度的供货商拿药,“由于近期管控较严,市面上已经不再出售利他林,只有阿莫达和莫达非尼了。”

而买家刘宇们曾认为:“即便有副作用,短时间服用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事实上,“聪明药”对于健康人群的益处尚无定论,但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一类或二类精神类管制药品。

在联合国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利他林在四级分类中被列为第二类药物,与安非他明、四氢大麻酚(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并列。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发布通告:“聪明药”可致血压升高或心率加快,在1999至2003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患者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另外,有54名成年人和儿童出现严重的心血管问题。

叶红(化名)曾借助莫达非尼准备研究生考试,“用药的前两周,效果确实明显。但与之相伴的是长时间的失眠和头痛。”她为此感到害怕,试图停药,却发现“一旦停药,学习效率甚至不如服药之前”。

“正常人服用利他林等聪明药以后,会导致体内多巴胺、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加,加上药品耐受性导致的用药量增加,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北京高新医院戒毒科主任徐杰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副作用分为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身体方面包括对胃肠道、肝肾、心脏产生的影响,很多患者服用后出现头痛症状等;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包括脾气暴躁、敏感多疑、抑郁、焦虑,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

在徐杰接触的60名患者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聪明药”的副作用,“许多家长只是简单地认为这种药可以补脑,想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追求高分、追逐名校的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安静地购买了打着“聪明药”招牌的黑市药,并且一点点提高药量,等到家长发现时,可能已经到了需要强制戒毒的程度。对此,徐杰表示:“如果基于医疗目的,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那就是处方药;如果说用于非医疗目的的大剂量使用,无异于‘吸毒’。”

“网络上售卖的‘聪明药’很难从国内正规途径拿到,所以在供货渠道上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很可能买到阿德拉等苯丙胺类药物。”在徐杰接触的患者中,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耐药性增加而不满足于利他林带来的精神刺激,让毒贩有机可趁。

徐杰给出一组数据,“两年来,患者60多例,多为学生和刚入职的年轻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这些病患中约有10%因为逐步加量利他林而上瘾。约20%-30%因为服药出现副作用而就医。大约有50%最后吸上了毒品。”

邓艳萍同样告诉界面新闻,“任何药物都有安全性、适应症的问题。药物依赖性一旦产生是非常麻烦的事。”

“聪明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对于此类药物的监管一直存在难题。“如果药物在医院按照处方购买,是可以追溯药物流向的,但是如果不在医院买,则很难做到监测。”邓艳萍表示。

多位药品监管专家对界面新闻表示,一类精神药品从医院流出的可能性不大。

“医疗机构是定点销售,一类精神药品在我国是特殊管理的药品,包括批发、零售、处方权也有很严格的规定。”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告诉界面新闻。

根据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企业生产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需经过国务院批准,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需经当地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凭卡向取得资质的企业购药。

史录文表示,药品进入医院的环节能够得到全方位监测,但从医疗机构出来后却很难进行跟踪,即只能追踪到患者,但无法得知患者是否使用。

史录文等人曾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研究》系列论文中提出建议,将医疗机构纳入麻精药品管制信息化网络覆盖范围,实施流通链全环节的信息化管制,同时开展麻精药品的主动监测,对不同人群药品滥用信息进行动态管制。

邓艳萍建议,对于精神类药物滥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大众科普性教育,让大众保持警觉性,“购买药物之前应该查看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性质、用途和安全性,而不是在网上随便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聪明药”造就“尖子生”背后:副作用大滥用成瘾,监管是难题

近年来,“聪明药”逐渐成为一些高考生等群体“提高成绩的首选药物”,然而,在专家看来,“用于非医疗目的的大剂量使用,无异于‘吸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黎文婕 陈鑫

2006年,一个名为“前瞻”的科学家智囊团在一份独立报告中勾画了20年后药物的发展前景:未来人们会服用激活大脑功能的“聪明药”,甚至可能像人们喝咖啡一般司空见惯。

十余年间,“聪明药”逐渐成为部分高考生等群体“提高绩效的首选药物”,并于2019年起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但它并非人们按照预想创造出的新型药品,而是神经抑制类的西药,最常见的有莫达非尼、利他林和阿莫达非尼等。

在首次高考失利后,刘宇(化名)在复读期间开始服用利他林。这是他从网上查到的备考“聪明药”,有网友称曾通过服用此类“聪明药”,近乎奇迹地一夜背完40道政治大题答案。利他林很管用:服药的第一个月,刘宇在月考时迅速提分30分。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聪明药”没有官方界定的范围,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的“聪明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苯丙胺类药物,比如阿德拉、摇头丸、麻古等,也就是毒品。另一类是非苯丙胺类药物,比如利他林、阿莫达非尼等。

在中国,后者是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物(属于“红色处方”)。以最常见的利他林为例,其主要成分为盐酸哌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多用于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及嗜睡症,需由正规医院明确诊断后才可开具。

目前,国内市场上仅有西安杨森的缓释剂型哌甲酯药物“专注达”,此前也曾有诺华制药旗下的速释剂型药品“利他林”,但目前实际上已经未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

刘宇没有这种药的处方,他通过一个群成员上千的购药QQ群联系上了一名药贩。“虽然也担心过副作用,但在迫在眉睫的高考面前,冒这点风险当然微不足道。”刘宇首次花500元购买了利他林,每天服用一片,“服药的第一个月早晚连轴转,却一点也不觉得疲惫,能保持大脑高速运转,很神奇。”

尝到甜头的刘宇很难再停药,直到连续服药的第三个月,他因为药物副作用晕倒在教室。

这一案例并没有让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专业委员会委员邓艳萍感到惊讶,“现在很多家长或者孩子使用聪明药,首先是因为不了解它的不良反应,如药物成瘾。”

一项2018年发表在《国际药物政策杂志》上的全球药物调查结果显示,在这项针对数万人的调查中,2017年,14%的人报告称自己在此前的12个月内至少使用一次像利他林、阿德拉(Adderall,主要成分为安非他明,较利他林成瘾性更强,在中国、日本、韩国被禁止进口)和莫达非尼(它被用于治疗嗜睡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类兴奋剂,而2015年的比例仅为5%。

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人获得这些药都不是通过合法渠道。近半数(48%)的人表示他们是通过朋友获得药物;10%是从经销商或互联网上购买的;6%的人从家庭成员那里获得;只有4%的人说他们有自己的处方。

刘宇也曾把多买的药转卖给想要提升复习效率的同学,他解释,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盈利,“有同学想试试,我就原价给他们一两片。”

“如果是自己用药留存下来的转给其他人,这不属于商业流通,也不属于医院里合理用药的问题。药品监管部门很难监管到个体使用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法律顾问王晨光对界面新闻表示,“如果是成批量地从境外私自带入,就可能违法。”

界面新闻通过QQ、百度贴吧搜索“利他林”、“阿莫达”或“聪明药”等关键词,发现多个QQ群和贴吧成为了“聪明药”的交易平台。二手商品转卖平台“闲鱼”上也有部分药贩出售“聪明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产利他林已于2009年陆续停产,当时的价格约为1.6元/粒。药贩同样表示,目前网上售卖的利他林多为瑞士、巴基斯坦、美国出产,平均300至400元一盒。阿莫达的产地多为印度,一盒50粒,售价350元。莫达非尼一盒100粒,售价500元。利他林价格巴版30粒500元,瑞士版本30粒999元,美国版本20粒700元。“库存都不多了,价格只会越来越贵。”闲鱼上的一个卖家表示。而药智数据显示,国产利他林的最高零售价仅为1.7元/粒。

具体的交易方式多为微信转账或淘宝转账。界面新闻以购药为由咨询了多名药贩,发现大部分药贩通过微信或QQ与买家联系,确定交易之后,药贩会发给买家一个淘宝链接。但链接商品并非药物,而是“健身器材”等其他物品。“毕竟这是有风险的,只能挂羊头卖狗肉。”药贩称。

除了从所谓的供货商处拿药以外,也有部分卖家声称自己“人在印度,可正规代购”。

“如果是在境外自己买好带回国,但药物在国内没有上市批准许可,则不属于合法用药;如果是在国外通过合法途径、按照处方买到的药,自己使用没问题,如果给他人用,也不符规定。”王晨光称。

购买药物的人群则包括高考生、考研党和亟待升职的年轻公司职员。在一个名为“阿莫达”的贴吧里,许多人记录下了服药的“奇效“:”我表弟用了之后,半学期名次从25名提高到了前5名。”、“服用到法考结束,顺利上岸”……

这让很多人难挡诱惑,QQ群里,除了学生,还有许多家长为孩子购买药物。这些家长多是从其他家长那儿听说此类药物,他们认为“如果别的孩子服用了这种药物,自己的孩子不服用,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

一名高考生的母亲在购药QQ群里抱怨:“本来想去医院开处方药,但被医生拒绝了,只能找代购买高价药。”

“从医院开处方,要求很严格。尤其是精神类药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包括剂量、疗程、适应症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邓艳萍认为,“在网络上私自购买药物时,药贩子实际上是在以’聪明药’这样的俗称来变相误导适用人群,这是不合法、不合理的。”

对于“聪明药”的副作用,药贩们多绝口不提。界面新闻从一名药贩处得到的药物介绍显示:阿莫达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和保持高度清醒,使注意力更集中,副作用非常小;莫达非尼对食欲的影响比较大,偶尔也有些头晕,但这只是极轻微的,完全不影响智力的表现和大脑的发挥;利他林也有些影响食欲,但这是极其轻微的。

“没有副作用,多补充糖分就行。最近阿莫达非常抢手,高考快到了,刚拿到手的15盒一天就全卖出去了。”一名药贩告诉界面新闻,他通过在印度的供货商拿药,“由于近期管控较严,市面上已经不再出售利他林,只有阿莫达和莫达非尼了。”

而买家刘宇们曾认为:“即便有副作用,短时间服用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事实上,“聪明药”对于健康人群的益处尚无定论,但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一类或二类精神类管制药品。

在联合国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利他林在四级分类中被列为第二类药物,与安非他明、四氢大麻酚(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并列。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发布通告:“聪明药”可致血压升高或心率加快,在1999至2003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患者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另外,有54名成年人和儿童出现严重的心血管问题。

叶红(化名)曾借助莫达非尼准备研究生考试,“用药的前两周,效果确实明显。但与之相伴的是长时间的失眠和头痛。”她为此感到害怕,试图停药,却发现“一旦停药,学习效率甚至不如服药之前”。

“正常人服用利他林等聪明药以后,会导致体内多巴胺、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加,加上药品耐受性导致的用药量增加,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北京高新医院戒毒科主任徐杰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副作用分为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身体方面包括对胃肠道、肝肾、心脏产生的影响,很多患者服用后出现头痛症状等;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包括脾气暴躁、敏感多疑、抑郁、焦虑,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

在徐杰接触的60名患者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聪明药”的副作用,“许多家长只是简单地认为这种药可以补脑,想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追求高分、追逐名校的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安静地购买了打着“聪明药”招牌的黑市药,并且一点点提高药量,等到家长发现时,可能已经到了需要强制戒毒的程度。对此,徐杰表示:“如果基于医疗目的,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那就是处方药;如果说用于非医疗目的的大剂量使用,无异于‘吸毒’。”

“网络上售卖的‘聪明药’很难从国内正规途径拿到,所以在供货渠道上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很可能买到阿德拉等苯丙胺类药物。”在徐杰接触的患者中,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耐药性增加而不满足于利他林带来的精神刺激,让毒贩有机可趁。

徐杰给出一组数据,“两年来,患者60多例,多为学生和刚入职的年轻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这些病患中约有10%因为逐步加量利他林而上瘾。约20%-30%因为服药出现副作用而就医。大约有50%最后吸上了毒品。”

邓艳萍同样告诉界面新闻,“任何药物都有安全性、适应症的问题。药物依赖性一旦产生是非常麻烦的事。”

“聪明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对于此类药物的监管一直存在难题。“如果药物在医院按照处方购买,是可以追溯药物流向的,但是如果不在医院买,则很难做到监测。”邓艳萍表示。

多位药品监管专家对界面新闻表示,一类精神药品从医院流出的可能性不大。

“医疗机构是定点销售,一类精神药品在我国是特殊管理的药品,包括批发、零售、处方权也有很严格的规定。”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告诉界面新闻。

根据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企业生产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需经过国务院批准,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需经当地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凭卡向取得资质的企业购药。

史录文表示,药品进入医院的环节能够得到全方位监测,但从医疗机构出来后却很难进行跟踪,即只能追踪到患者,但无法得知患者是否使用。

史录文等人曾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研究》系列论文中提出建议,将医疗机构纳入麻精药品管制信息化网络覆盖范围,实施流通链全环节的信息化管制,同时开展麻精药品的主动监测,对不同人群药品滥用信息进行动态管制。

邓艳萍建议,对于精神类药物滥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大众科普性教育,让大众保持警觉性,“购买药物之前应该查看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性质、用途和安全性,而不是在网上随便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