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农业农村部:应鼓励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转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农业农村部:应鼓励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转移

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城镇,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乡村治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并介绍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的问题。

“现在注意到当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我们农业农村部在推进农村“空心化”村的乡村治理方面有没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有没有一些成效和一些好的经验?”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城镇,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空心村”的治理难题

张天佐表示,有一些村人口逐步减少,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对于“空心化”的乡村治理,确实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施策,首先按照国家乡村振兴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从国家层面、从各级政府层面对我们村庄的布局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

他进一步表示,国家五年乡村振兴规划中,对村庄布局分成了四类,其中有一类就是逐步消亡的“空心村”,对于这一类的村庄,我们今后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些社会管理方面要顺应这种形势发展的要求,逐步按照推进人口转移消亡的路径来开展工作。

“当然这个过程很长,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推进的过程中,“空心村”的管理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张天佐介绍了他调研的情况:“从我调研的情况看,各地在实践中也探索出很多好的办法。第一,作为一个‘空心化’比较严重的村,它的组织建设还是必须要加强的,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包括农村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设需要继续加强。既然这个村还有人口居住,还有群体在那个地方生产生活,就需要社会管理。所以组织体系建设在消亡之前是不能削弱的,还要加强。”

其次,“空心村”可探索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党员、村干部要按照分工分片地联系群众和农户,尽量把每户农民都纳入到一个网格化管理的区域里。农民有什么诉求,基层的组织能够随时掌握;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随时帮着解决;农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发现和处置。

乡村振兴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

最后,张天佐表示,对于这一类的“空心村”庄,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行政的办法和经济的激励措施鼓励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农民的权益,包括集体经济的收益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使用权等,推动有序地转移。对村庄原有的区域,宜垦则垦、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进行复垦、还绿、还草,把这些区域科学有效地利用起来。”他表示。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而且城市化还在继续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是农村和小城市居民往大城市流动,形成城市群、城市圈。然后,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大批人口留在农村,乡村人口是可以转移的。随着农村农业现代化,可以让剩下的农村居民收入提升。”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数量在不断减少。据报道,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的自然村数量从362万个减少到273万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农村“空心化”,农业农村部答疑并支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农业农村部:应鼓励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转移

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城镇,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乡村治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并介绍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的问题。

“现在注意到当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我们农业农村部在推进农村“空心化”村的乡村治理方面有没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有没有一些成效和一些好的经验?”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城镇,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空心村”的治理难题

张天佐表示,有一些村人口逐步减少,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对于“空心化”的乡村治理,确实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施策,首先按照国家乡村振兴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从国家层面、从各级政府层面对我们村庄的布局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

他进一步表示,国家五年乡村振兴规划中,对村庄布局分成了四类,其中有一类就是逐步消亡的“空心村”,对于这一类的村庄,我们今后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些社会管理方面要顺应这种形势发展的要求,逐步按照推进人口转移消亡的路径来开展工作。

“当然这个过程很长,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推进的过程中,“空心村”的管理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张天佐介绍了他调研的情况:“从我调研的情况看,各地在实践中也探索出很多好的办法。第一,作为一个‘空心化’比较严重的村,它的组织建设还是必须要加强的,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包括农村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设需要继续加强。既然这个村还有人口居住,还有群体在那个地方生产生活,就需要社会管理。所以组织体系建设在消亡之前是不能削弱的,还要加强。”

其次,“空心村”可探索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党员、村干部要按照分工分片地联系群众和农户,尽量把每户农民都纳入到一个网格化管理的区域里。农民有什么诉求,基层的组织能够随时掌握;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随时帮着解决;农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发现和处置。

乡村振兴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

最后,张天佐表示,对于这一类的“空心村”庄,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行政的办法和经济的激励措施鼓励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农民的权益,包括集体经济的收益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使用权等,推动有序地转移。对村庄原有的区域,宜垦则垦、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进行复垦、还绿、还草,把这些区域科学有效地利用起来。”他表示。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而且城市化还在继续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是农村和小城市居民往大城市流动,形成城市群、城市圈。然后,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大批人口留在农村,乡村人口是可以转移的。随着农村农业现代化,可以让剩下的农村居民收入提升。”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数量在不断减少。据报道,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的自然村数量从362万个减少到273万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农村“空心化”,农业农村部答疑并支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