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巴格达“绿区”时隔16年全天开放,伊拉克市民:路不堵了,首都也完整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巴格达“绿区”时隔16年全天开放,伊拉克市民:路不堵了,首都也完整了

对市民来说,“绿区”的全面开放不仅意味着首都从割裂走向完整,巴格达的交通便利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018年12月10日,伊拉克政府将部分封锁“绿区”重新开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金花

在伊拉克战争打响16年后,巴格达“绿区”的主要道路自6月4日起重新面向公众全天开放。

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在3日晚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消息,并表示“绿区”在开斋节当日(即4日)全面开放,体现出首都的安全形势已得到改善。

伊拉克政府军少将贾西姆·叶海亚·阿卜杜利(Jassim Yahya Abd Ali)向美联社介绍说,从4日起,“绿区”将24小时全天向公众车辆开放,“没有例外或条件”。为此,伊拉克当局已拆除了1.2万面防爆墙。

“绿区”位于巴格达市中心、底格里斯河西岸,占地约10平方公里,是伊拉克战后美英等国家建立的一个“安全区”,内驻有伊拉克战后临时管理部门和各国设立的使馆,一直以来都戒备森严。

为防范频繁发生的汽车炸弹袭击,“绿区”四周曾筑起成千上万处防爆墙和铁丝网,但这片“安全区”仍不时遭遇巴格达东部什叶派民兵的火箭弹袭击,通行的出入口也曾发生多起自杀式袭击,造成过数百人丧生。

在那之后,“绿区”周边的安保进一步加强,不仅部署了密集的检查站与防暴犬,过往的车辆也都要接受严密的安全检查,接近“绿区”出入口的人还需打开衣物,以证明没有穿戴自杀式炸弹背心。

2010年,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但极端势力又开始在该国抬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自2014年起在伊拉克攻城略地,势力范围一度逼近巴格达,直至2017年,伊拉克政府方才宣布彻底击败ISIS,但至今该组织仍有残存势力藏身偏远地区,伺机发动袭击。

在此期间,伊拉克“反美斗士”、 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的支持者,还曾在2016年4月抗议政府腐败低效的示威活动中突破“绿区”的重重警戒,不仅破坏了部分防爆墙,还闯入了议会大楼示威,伊拉克的政治局势也因此动荡了数月。

如今,随着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日趋紧张,“绿区”的安全形势也正在经受新的考验。5月19日,一枚“喀秋莎”火箭弹射向了“绿区”,在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附近不到1英里处爆炸,发射地点推测是巴格达东部、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活动区域。为应对来自伊朗的威胁,美国国务院已于5月15日下令撤离驻伊拉克使领馆的非紧急工作人员。

尽管“绿区”的安全威胁仍未全部解除,但开放“绿区”是许多伊拉克民众的诉求,对他们来说,“绿区”的全面开放不仅意味着首都从割裂走向完整,巴格达的交通便利度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早在今年年初“绿区”小范围开放时,民众就已感受到了“绿区”通车带来的方便。据央视新闻1月报道,此前从“绿区”的北出口驾车前往南出口需要绕行20至30分钟,而在“绿区”开放后,这段路程的用时已缩减至5分钟左右。

4日首次驾车穿过“绿区”的巴格达市民阿埃尔·阿塞姆(Atheir Assem)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难掩兴奋,这位25岁的年轻人说,他们这一代对“绿区”知之甚少,总觉得那里是另一个国家,现在,他感觉巴格达比以前更大了。

正在巴格达大学攻读石油工程专业的哈姆扎·侯赛因(Hamza Hussain)也很惊喜,他向阿联酋《国家报》表示,自己原以为“绿区”的开放只是又一次“光说不做”。在“绿区”全面开放后,由于车辆的通行不再受时间限制,他每天终于不必再花费2个小时才能抵达学校,“现在不用半个小时就能到了。”

生活在巴格达的家庭主妇萨勒瓦·阿里(Salwa Ali)认为“绿区”的开放带来了希望,让民众看到了和平与稳定的曙光,“至少马路不那么堵了,大家在巴格达也有了归属感。”

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一直想让整个伊拉克都成为安全的“绿区”。据法新社报道,自阿卜杜勒-迈赫迪去年10月上任以来,每周的例行内阁会议就已移动至“绿区”外举行,不过政府的正式会议场所目前还保留在“绿区”之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巴格达“绿区”时隔16年全天开放,伊拉克市民:路不堵了,首都也完整了

对市民来说,“绿区”的全面开放不仅意味着首都从割裂走向完整,巴格达的交通便利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018年12月10日,伊拉克政府将部分封锁“绿区”重新开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金花

在伊拉克战争打响16年后,巴格达“绿区”的主要道路自6月4日起重新面向公众全天开放。

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在3日晚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消息,并表示“绿区”在开斋节当日(即4日)全面开放,体现出首都的安全形势已得到改善。

伊拉克政府军少将贾西姆·叶海亚·阿卜杜利(Jassim Yahya Abd Ali)向美联社介绍说,从4日起,“绿区”将24小时全天向公众车辆开放,“没有例外或条件”。为此,伊拉克当局已拆除了1.2万面防爆墙。

“绿区”位于巴格达市中心、底格里斯河西岸,占地约10平方公里,是伊拉克战后美英等国家建立的一个“安全区”,内驻有伊拉克战后临时管理部门和各国设立的使馆,一直以来都戒备森严。

为防范频繁发生的汽车炸弹袭击,“绿区”四周曾筑起成千上万处防爆墙和铁丝网,但这片“安全区”仍不时遭遇巴格达东部什叶派民兵的火箭弹袭击,通行的出入口也曾发生多起自杀式袭击,造成过数百人丧生。

在那之后,“绿区”周边的安保进一步加强,不仅部署了密集的检查站与防暴犬,过往的车辆也都要接受严密的安全检查,接近“绿区”出入口的人还需打开衣物,以证明没有穿戴自杀式炸弹背心。

2010年,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但极端势力又开始在该国抬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自2014年起在伊拉克攻城略地,势力范围一度逼近巴格达,直至2017年,伊拉克政府方才宣布彻底击败ISIS,但至今该组织仍有残存势力藏身偏远地区,伺机发动袭击。

在此期间,伊拉克“反美斗士”、 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的支持者,还曾在2016年4月抗议政府腐败低效的示威活动中突破“绿区”的重重警戒,不仅破坏了部分防爆墙,还闯入了议会大楼示威,伊拉克的政治局势也因此动荡了数月。

如今,随着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日趋紧张,“绿区”的安全形势也正在经受新的考验。5月19日,一枚“喀秋莎”火箭弹射向了“绿区”,在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附近不到1英里处爆炸,发射地点推测是巴格达东部、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活动区域。为应对来自伊朗的威胁,美国国务院已于5月15日下令撤离驻伊拉克使领馆的非紧急工作人员。

尽管“绿区”的安全威胁仍未全部解除,但开放“绿区”是许多伊拉克民众的诉求,对他们来说,“绿区”的全面开放不仅意味着首都从割裂走向完整,巴格达的交通便利度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早在今年年初“绿区”小范围开放时,民众就已感受到了“绿区”通车带来的方便。据央视新闻1月报道,此前从“绿区”的北出口驾车前往南出口需要绕行20至30分钟,而在“绿区”开放后,这段路程的用时已缩减至5分钟左右。

4日首次驾车穿过“绿区”的巴格达市民阿埃尔·阿塞姆(Atheir Assem)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难掩兴奋,这位25岁的年轻人说,他们这一代对“绿区”知之甚少,总觉得那里是另一个国家,现在,他感觉巴格达比以前更大了。

正在巴格达大学攻读石油工程专业的哈姆扎·侯赛因(Hamza Hussain)也很惊喜,他向阿联酋《国家报》表示,自己原以为“绿区”的开放只是又一次“光说不做”。在“绿区”全面开放后,由于车辆的通行不再受时间限制,他每天终于不必再花费2个小时才能抵达学校,“现在不用半个小时就能到了。”

生活在巴格达的家庭主妇萨勒瓦·阿里(Salwa Ali)认为“绿区”的开放带来了希望,让民众看到了和平与稳定的曙光,“至少马路不那么堵了,大家在巴格达也有了归属感。”

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一直想让整个伊拉克都成为安全的“绿区”。据法新社报道,自阿卜杜勒-迈赫迪去年10月上任以来,每周的例行内阁会议就已移动至“绿区”外举行,不过政府的正式会议场所目前还保留在“绿区”之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