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道士下山》走开,真正的武侠片该这么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道士下山》走开,真正的武侠片该这么拍

可以这么说,《道士下山》是陈凯歌继《无极》后的最低谷(《梅兰芳》,《赵氏孤儿》还有半本好戏)。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两天,Sir的朋友圈已经被《道士下山》的吐槽文刷屏。

Sir也看了。

果然如之前所料,不敢试片的电影,十有八九烂。

虽然陈导还在“嘴硬”:

但经此一役,基本没人信吧。

可以这么说,《道士下山》是陈凯歌继《无极》后的最低谷(《梅兰芳》,《赵氏孤儿》还有半本好戏)。

关于陈导的吐槽,Sir正酝酿。

今天先为原著鸣不平。因为Sir当初对此片期待的一大原因,就是徐皓峰老师。

他是原小说作者,《道士下山》“掌门人”。

今年42岁的徐皓峰是北京人,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闲时写小说、编剧、导电影。

至今他一共执导了三部电影,均改编自自己的小说。

2011年的《倭寇的踪迹》、2012年的《箭士柳白猿》(未公映)和即将上映的《师父》。

虽然早就在武林界有些名气,前两部作品还都获得了金马奖提名,但徐皓峰真正为普通观众所知,还是在去年。

2014年香港金像奖上,徐皓峰作为王家卫《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获得了当年的金像奖最佳编剧。

与绝大多数武侠片导演不同的是,徐皓峰是真正有武林背景的人。

他的家族曾是晚清很有影响力的官宦世家,出过“锐勇巴图鲁”这样的顶级武将。

他的二姥爷李仲轩曾是北京形意拳高手尚云祥的弟子,尚云祥的师父李存义则是民国时期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的创办人。

李仲轩也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徐皓峰曾根据二姥爷的口述,整理出了《逝去的武林》一书。

他自小被二姥爷带大,跟着学过形意拳,还研究过道家、儒家等各门思想流派。

据说他跟王岳伦是在美院附中的同学(王岳伦曾说,徐皓峰上高中时就“神神叨叨”,喜欢钻研《金刚经》)。

这样的经历,让他的作品跟其他武侠片有一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显得格外“正宗”。

不同于我们在大银幕上看惯的徐克式天马行空的浪漫豪情。

徐皓峰的武侠走的是硬桥硬马的实在路线。

因为小时候练起武来他才知道,真正的武术十分枯燥,跟电影里的潇洒帅气毫不相干。

他学了半年,二姥爷只教了一个姿势。

所以他的武侠世界中,没有飞檐走壁,没有上天入地,只有闪转挪腾间智慧与功力的对决。

是告别特技、特效、舞蹈、吊威亚的真实武林。

徐皓峰执导的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其中的武打设计就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武打片。

你完全想不到武侠/动作片可以这么拍。

武侠不再“玄”,不是“招招生风”就能击败对手。

高手之间真正的较量,反而是过于显露你的形态,你就输了。

这是徐皓峰式的武林:

《倭寇》的武打它其实是在做观念,就是实战武术的动作是很难看的。不可能存在大侠一样潇洒的打,就没有潇洒的把人杀死这件事情。

片中展现更多的,是“科学”的武学要诀。

比如脚部发力,以及如影、如响(根据影子和声音来判断出手的时间)。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过去很多导演拍武侠片,追求的是“动”,怎么天花乱坠,怎么急风暴雨。

但徐式武侠,讲究的是“静”,要的是千钧一发的状态,它着力的是暴风雨前暗涌的平静(以静制动,这点跟Sir最爱的杜琪峰风格不谋而合)。

在徐皓峰看来,传统武术中最正宗的那些东西,恰恰是最不能运动化的。

2014年接受凤凰娱乐的采访时他说:

传统武术的时间概念,就是三到五秒,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所以它那个动作一定是极大的危险性的,反正就是三到五秒我杀不了你,我就处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之中,我就被你借势,被你干掉,我自己就输了。

这样的风格,可能让一些习惯了主流武侠片的观众吃不消。

但在一些人眼里,却是喜欢得紧。

当然也包括Sir。

这是Sir当年看后的评价:

很爱这个片:一,对白精简没废话;二,武学招式纯天然零添加,是真正将武打片做实的尝试,粗糙笨拙但朴实美。三,从武术窥探人性,从人性编织出社会政治,余味丰富。形式内容统一,有开宗立派的野心(玩心)。

所以,Sir个人狠期待徐皓峰老师的新片《师父》。

《师父》改编自导演徐皓峰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民国年间发生在天津武术界的一段恩怨情仇与个人悲欢。

小说曾在今年的6月27日,刚刚拿下百花文学奖小说双年奖。

这个奖项是完全采用读者投票,没有任何商业因素的考量。

《师父》被称作是“徐皓峰首部商业的功夫电影”,由柏林影帝的廖凡,和金鸡影后宋佳、蒋雯丽、金士杰等共同参演。

影片讲述有一个骨骼清奇、天赋异禀的南派武人陈识(廖凡 饰),在天津武术界开馆立足。

他收了当地青年耿良辰(宋洋饰)为徒,并代其踢馆。

又经历了与天津少女赵国卉(宋佳 饰)的一段真挚爱情。

于是廖凡一边忙着跟各路高手过招,一边跟师娘宋佳上演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与此同时,一场席卷天津武术界的剧变,正向他们袭来。

《师父》是廖凡的首部武侠片。

据说电影开拍前两个月,廖凡就过上了一种“与世隔绝”的“闭关”生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对着刀桩练习咏春拳。

片中的“刀桩”长这样:

那时我每天的生活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大概一天12个小时都是在练功中度过。

开机前,廖凡累计练习功夫超过了720个小时。

拍摄过程中,他的不少动作也都是由徐皓峰亲自设计完成。

从预告片来,《师父》中既有不少类似《倭寇》里“高手过招,一招定输赢”的招式。

正如片中金士杰所说:

高手的生死决定,一技的兴衰。

在视觉观感上,又比《倭寇》增加了姿态上的美感。

另外,兵器一直是徐皓峰的一个重要表现工具。

它们代表的是武术的实战性,同时也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学。

人为什么要发明兵器,兵器本身是战争中的杀伤性武器,有调节人类社会的作用,跟人的命运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箭士柳白猿》中的弓箭,就是比喻做人的分寸。

你看孔子的很多儒家理论,他比喻做人或者是做事的分寸,他往往是拿弓来比喻的,不偏不倚,中庸,这其实都是射箭的门道,都是把弓拉满的一个方法。

《师父》中的兵器有很多种,不仅有双刀、竹竿、还有子午鸳鸯钺等。

例如廖凡手中的子午鸳鸯钺,是八卦掌门派的独特兵器。

它的练法与众不同,步走八方,运动中求变化,并随心所欲,变化万端,易攻难防。

似乎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变化多端。

简而言之,在徐皓峰的武侠世界里,比硬派拳脚更重要的,其实是诗情画意。

《倭寇》中,徐皓峰最满意的一场戏是片尾郄老送别裘冬月的情景。

中国文化轻生死、重离别。每次送别都是人生定位的总结。这短短十几步,我觉得自己拍出了古人十里长亭相送的意境。

而在《师父》的预告片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对白:

今天我求一个人活着,这人离我两百米,我心念不强,再远,怕不能应验。

徐皓峰很谦虚,他说自己这部《师父》没有跟《一代宗师》那样的“大师范儿”,他只想在这个片子里写真实人物的生活际遇起伏。

以前,诚信这个事在我们这儿是极重要的,没有现在这么穷凶极恶,他们是非常讲规矩的,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需要什么法律的约束,就是会去信仰一些东西。

这样的武林,非常迷人。

在中国武侠片被各种晚会大场面败坏胃口的今天,也许正需要这么一部笨拙但凌厉的武侠片,给我们的江湖提气壮胆。

最后,送上《师父》的预告片,感受下,是不是你们的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道士下山》走开,真正的武侠片该这么拍

可以这么说,《道士下山》是陈凯歌继《无极》后的最低谷(《梅兰芳》,《赵氏孤儿》还有半本好戏)。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两天,Sir的朋友圈已经被《道士下山》的吐槽文刷屏。

Sir也看了。

果然如之前所料,不敢试片的电影,十有八九烂。

虽然陈导还在“嘴硬”:

但经此一役,基本没人信吧。

可以这么说,《道士下山》是陈凯歌继《无极》后的最低谷(《梅兰芳》,《赵氏孤儿》还有半本好戏)。

关于陈导的吐槽,Sir正酝酿。

今天先为原著鸣不平。因为Sir当初对此片期待的一大原因,就是徐皓峰老师。

他是原小说作者,《道士下山》“掌门人”。

今年42岁的徐皓峰是北京人,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闲时写小说、编剧、导电影。

至今他一共执导了三部电影,均改编自自己的小说。

2011年的《倭寇的踪迹》、2012年的《箭士柳白猿》(未公映)和即将上映的《师父》。

虽然早就在武林界有些名气,前两部作品还都获得了金马奖提名,但徐皓峰真正为普通观众所知,还是在去年。

2014年香港金像奖上,徐皓峰作为王家卫《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获得了当年的金像奖最佳编剧。

与绝大多数武侠片导演不同的是,徐皓峰是真正有武林背景的人。

他的家族曾是晚清很有影响力的官宦世家,出过“锐勇巴图鲁”这样的顶级武将。

他的二姥爷李仲轩曾是北京形意拳高手尚云祥的弟子,尚云祥的师父李存义则是民国时期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的创办人。

李仲轩也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徐皓峰曾根据二姥爷的口述,整理出了《逝去的武林》一书。

他自小被二姥爷带大,跟着学过形意拳,还研究过道家、儒家等各门思想流派。

据说他跟王岳伦是在美院附中的同学(王岳伦曾说,徐皓峰上高中时就“神神叨叨”,喜欢钻研《金刚经》)。

这样的经历,让他的作品跟其他武侠片有一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显得格外“正宗”。

不同于我们在大银幕上看惯的徐克式天马行空的浪漫豪情。

徐皓峰的武侠走的是硬桥硬马的实在路线。

因为小时候练起武来他才知道,真正的武术十分枯燥,跟电影里的潇洒帅气毫不相干。

他学了半年,二姥爷只教了一个姿势。

所以他的武侠世界中,没有飞檐走壁,没有上天入地,只有闪转挪腾间智慧与功力的对决。

是告别特技、特效、舞蹈、吊威亚的真实武林。

徐皓峰执导的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其中的武打设计就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武打片。

你完全想不到武侠/动作片可以这么拍。

武侠不再“玄”,不是“招招生风”就能击败对手。

高手之间真正的较量,反而是过于显露你的形态,你就输了。

这是徐皓峰式的武林:

《倭寇》的武打它其实是在做观念,就是实战武术的动作是很难看的。不可能存在大侠一样潇洒的打,就没有潇洒的把人杀死这件事情。

片中展现更多的,是“科学”的武学要诀。

比如脚部发力,以及如影、如响(根据影子和声音来判断出手的时间)。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过去很多导演拍武侠片,追求的是“动”,怎么天花乱坠,怎么急风暴雨。

但徐式武侠,讲究的是“静”,要的是千钧一发的状态,它着力的是暴风雨前暗涌的平静(以静制动,这点跟Sir最爱的杜琪峰风格不谋而合)。

在徐皓峰看来,传统武术中最正宗的那些东西,恰恰是最不能运动化的。

2014年接受凤凰娱乐的采访时他说:

传统武术的时间概念,就是三到五秒,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所以它那个动作一定是极大的危险性的,反正就是三到五秒我杀不了你,我就处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之中,我就被你借势,被你干掉,我自己就输了。

这样的风格,可能让一些习惯了主流武侠片的观众吃不消。

但在一些人眼里,却是喜欢得紧。

当然也包括Sir。

这是Sir当年看后的评价:

很爱这个片:一,对白精简没废话;二,武学招式纯天然零添加,是真正将武打片做实的尝试,粗糙笨拙但朴实美。三,从武术窥探人性,从人性编织出社会政治,余味丰富。形式内容统一,有开宗立派的野心(玩心)。

所以,Sir个人狠期待徐皓峰老师的新片《师父》。

《师父》改编自导演徐皓峰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民国年间发生在天津武术界的一段恩怨情仇与个人悲欢。

小说曾在今年的6月27日,刚刚拿下百花文学奖小说双年奖。

这个奖项是完全采用读者投票,没有任何商业因素的考量。

《师父》被称作是“徐皓峰首部商业的功夫电影”,由柏林影帝的廖凡,和金鸡影后宋佳、蒋雯丽、金士杰等共同参演。

影片讲述有一个骨骼清奇、天赋异禀的南派武人陈识(廖凡 饰),在天津武术界开馆立足。

他收了当地青年耿良辰(宋洋饰)为徒,并代其踢馆。

又经历了与天津少女赵国卉(宋佳 饰)的一段真挚爱情。

于是廖凡一边忙着跟各路高手过招,一边跟师娘宋佳上演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与此同时,一场席卷天津武术界的剧变,正向他们袭来。

《师父》是廖凡的首部武侠片。

据说电影开拍前两个月,廖凡就过上了一种“与世隔绝”的“闭关”生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对着刀桩练习咏春拳。

片中的“刀桩”长这样:

那时我每天的生活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大概一天12个小时都是在练功中度过。

开机前,廖凡累计练习功夫超过了720个小时。

拍摄过程中,他的不少动作也都是由徐皓峰亲自设计完成。

从预告片来,《师父》中既有不少类似《倭寇》里“高手过招,一招定输赢”的招式。

正如片中金士杰所说:

高手的生死决定,一技的兴衰。

在视觉观感上,又比《倭寇》增加了姿态上的美感。

另外,兵器一直是徐皓峰的一个重要表现工具。

它们代表的是武术的实战性,同时也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学。

人为什么要发明兵器,兵器本身是战争中的杀伤性武器,有调节人类社会的作用,跟人的命运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箭士柳白猿》中的弓箭,就是比喻做人的分寸。

你看孔子的很多儒家理论,他比喻做人或者是做事的分寸,他往往是拿弓来比喻的,不偏不倚,中庸,这其实都是射箭的门道,都是把弓拉满的一个方法。

《师父》中的兵器有很多种,不仅有双刀、竹竿、还有子午鸳鸯钺等。

例如廖凡手中的子午鸳鸯钺,是八卦掌门派的独特兵器。

它的练法与众不同,步走八方,运动中求变化,并随心所欲,变化万端,易攻难防。

似乎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变化多端。

简而言之,在徐皓峰的武侠世界里,比硬派拳脚更重要的,其实是诗情画意。

《倭寇》中,徐皓峰最满意的一场戏是片尾郄老送别裘冬月的情景。

中国文化轻生死、重离别。每次送别都是人生定位的总结。这短短十几步,我觉得自己拍出了古人十里长亭相送的意境。

而在《师父》的预告片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对白:

今天我求一个人活着,这人离我两百米,我心念不强,再远,怕不能应验。

徐皓峰很谦虚,他说自己这部《师父》没有跟《一代宗师》那样的“大师范儿”,他只想在这个片子里写真实人物的生活际遇起伏。

以前,诚信这个事在我们这儿是极重要的,没有现在这么穷凶极恶,他们是非常讲规矩的,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需要什么法律的约束,就是会去信仰一些东西。

这样的武林,非常迷人。

在中国武侠片被各种晚会大场面败坏胃口的今天,也许正需要这么一部笨拙但凌厉的武侠片,给我们的江湖提气壮胆。

最后,送上《师父》的预告片,感受下,是不是你们的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