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刚拿到A轮融资的耳东影业给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刚拿到A轮融资的耳东影业给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想要复制耳东的成功路径并不具备相同的时机性。

图片来源:耳东影业微博

文/观沧海

“香港公司”,恐怕是此前外界对耳东影业最大的“误解”。

实际上,耳东影业作为一家成立四年的新锐公司,合作的第一站就选择了香港。在与香港影视公司紧密合作中,通过一定规模的密集参投项目,保持市场份额和声量的同时,耳东也已经完成了内地资源与香港资源的整合。

不过,投资只是耳东其中的一个业务板块。到目前为止,耳东影业逐步完成了影视制作、影院管理、VR影视科技、艺人经纪等业务的布局,全链路已具备雏形。接下来,主投主控项目和海外市场是耳东重点发力的领域。

2019年,耳东影业巡礼发布会上公布的海外计划之一,是与星光文化娱乐集团展开合作,联合投资制作星光旗下签约的10 位好莱坞顶级导演的电影作品。

近日,耳东影业已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英皇集团、猫眼娱乐领投。事实证明,从去年被媒体评选为“最具投资价值的文娱消费品牌”,再到今年的融资,耳东影业在不到四年时间里已经成长为了业内的“优质资产”。

为什么是耳东影业?耳东的成功路径,在新晋影视公司的发展当中又是否具备代表性呢?

1

内地公司的“香港基因”?

成立于2014年,并于2017年完成更名的耳东影业,常常被“误解”为是一家香港影视公司。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主要还是来源于耳东的电影项目。

成立至今不过四年的耳东,与大部分内新晋影视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其在初期切入行业的重点并非研发自己的项目,而是大量参投具有香港基因的电影作品。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耳东也另辟蹊径的从香港影视公司切入,先后与英皇、太阳娱乐、星王朝、天马、邵氏等香港影视公司达成合作。

2016年,耳东参与出品了《惊天破》《使徒行者》等影片,前者票房1.14亿,后者则为6.05亿。在此之后,耳东继续通过一定规模的参投港片,保证其市场占有率以及“曝光率”。

2017年,耳东影业参与了3部电影,其中《追龙》和《杀破狼·贪狼》表现亮眼,而耳东由于在港片上的频频参投,也被外界误解其是一家香港公司。

去年,耳东影业参与的12部电影作品中,具有港片基因的影片占了一半的比重。与此同时,耳东也逐渐开始回归并活跃于内地电影市场当中,并与万达、博纳、光线、猫眼等公司建立了合作联系。

虽然在耳东的布局当中,影视投资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最开始立足点也并非内容研发,但在与上游公司的合作中耳东逐渐搭建起了自己的内容渠道,并逐步深化产业链布局。经过2018年的多部作品爆发,今年耳东开始转变方向,从大量参投转变为以主控项目为主,并“争取在每个档期都有主控项目,甚至不止一个”。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节上,耳东影业公布了最新的海外合作计划。耳东与好莱坞Gersh经纪公司在内地成立合资公司,同时还联合香港的星光文化娱乐,即将开启和温子仁、朱浩伟、F.Gary Gray等十位好莱坞顶级导演的重磅合作。

在发布会现场,对外公布的项目包括温子仁的《哨兵》、Sam Raimi的《自体享乐》《魔石与躯壳》、朱浩伟的《灵魂舞姬》、Sylvester Stallone 的《特种兵》等十二个项目。

除此之外,耳东的全链路也已经基本成形。2017年,耳东组建了发行团队,随后和五大国有院线成立的国影纵横达成合作。另外,耳东还在影院终端进行布局,目前其运营的影城共12家,VR影厅是其中重点主打的一个方向。

整体来看,短短四年时间中,耳东在摸索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其他新晋影视公司的道路。而现在来看,这条“立足内地、香港发家”的路虽然已经验证了可行性,但无疑也是一个颇有勇气的选择。

2

为什么是英皇和猫眼?

作为一家成立仅四年的新锐影视公司,凭借着去年参与的《老师·好》《反贪风暴4》《红海行动》《西虹市首富》等多部作品的市场表现,以及在影视投资、影视制作、影院管理、VR影视科技和艺人经纪等业务板块上的布局,耳东去年被媒体评选为“最具投资价值的文娱消费品牌”。

近日,耳东影业已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英皇集团、猫眼娱乐领投。

为什么是英皇和猫眼?

其实,早在今年香港国际影视展上,耳东在发布一系列重磅计划和重点片单时,就在发布会上首先公布了与英皇、猫眼、天马、恒信的深度战略合作。

今年,英皇电影曾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举办年度巡礼,公布了2019年重磅片单,包括《紧急救援》《怒火》《神探大战》《限期破案》《两只老虎》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英皇孵化出了票房“黑马”《无名之辈》后,其发布的2019片单明显极其重视内地市场。其中,英皇重点推介的《限期破案》取材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发生的数起真实案件,《冲锋车》则将内地公安题材与香港警匪片经验相结合。除此之外,郭子健执导的《古董局中局》、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也都是英皇全力开发制作的内地故事。

近年来,香港影视公司的“北上”发展已经不再面临太多的问题,而对这些公司尤其是像英皇这样的老牌香港影视公司而言,内地市场占有率无疑已经成为他们极其重视的一环。

而在国产电影已经明显进入到“强类型”发展阶段的当下,对于香港影视公司而言,其在类型片的发展和全球发行系统上的全面考虑,都是布局内地电影市场的优势和倚仗。因此,近年在内地电影市场频频“曝光”的英皇,与早已建立深入合作联系的耳东,进行资本上的深入联结也就顺理成章。

而对在香港上市的猫眼来说,在线票务平台起家的猫眼如今已经不再仅仅是“购票服务商”。在电影市场进一步加速互联网化的大环境下,进行全产业链路径布局的猫眼也需要从“下游”反哺“上游”,而其在原有的数据优势、渠道优势之外,还具备资源优势。

但在当下内地影视公司当中,资本运作已经出现了“固化”。目前优质的标的公司,一类是以人为核心,例如宁浩的坏猴子、徐峥的真乐道等,这类公司通常有着固定的合作伙伴和稳定的合作联系。而另一类则是以资源为核心的影视公司,这类公司的资本运作更为固化。

因此,对猫眼来说,尚没有与内地资本产生“固化”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以及上游资源的耳东,就成为猫眼的最佳选择。一方面,猫眼平台能够参投影片,另一方面,猫眼也能够参投这样的公司来达成“下游”反哺“上游”的布局。

3

耳东的成功路径是否具备参考性?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在飞速崛起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片荒”。

中国银幕数已超6万块,在这基础上承载着500部左右的电影和1.2次观影频次。这说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利用效率极低,当一味去铺排银幕数量来寻找“观影增量”的时候,在内容上的供应不足就越发凸显。

中国当前有超过一万家电影公司,每年电影生产数量并不低,但是真正能够走入电影市场,进而取得有效排片的电影数量极其有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寄生虫》在韩国的市场表现。《寄生虫》在韩国上映首日,动员56万观影人次。上映三天,累计观影人次突破了230万观影人次。而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的数据,韩国2018上半年的观影人次9636万人次,韩国人均观影次数为1.87次,百万人均银幕数为58块。

未来,国内银幕数量必定会继续保持上涨趋势。而在这一趋势下,离不开内容数量的增加。但目前来看,自带上游资源的影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供血不足的情况。

而在席卷行业的“影视寒冬”之下,不仅出现了各大影视公司片单发布变少的情况,同时还有一大批中小型影视公司倒在了严冬中。在资本泡沫退却之际,留存下来的中小型公司又大多没有孵化项目的能力。种种情况都加剧了国内电影市场内容供需不足。

未来,国内影视公司增强自身内容生产力必定会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一趋势之下,新锐影视公司如何发展?耳东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和发展经验。

首先,在起步阶段与具有强类型片基因和优势的公司合作,进行一定规模的参投,尤其是优质项目的密集参投,保证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曝光声量。并在与这类公司深度合作当中补足自身的内容制作能力,通过投资打通内容渠道,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容研发团队。

其次,在得到大公司资本融资的同时,全面整合资源,以过往的参投经验和项目审视能力为基础,从产业上游延伸至下游,建立全产业链布局,并逐步发力主控项目。

而在这个阶段,上下游资源已经基本整合完毕,同时公司也有着自己的内容研发团队和项目孵化能力。不过,从耳东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发展方式和成功路径虽然具备一定的参考性,但并不具备“复制性”。

耳东切入影视行业的市场环境和时机背景,与四年后的现在并不相同。事实上,耳东正是在市场资本泡沫快要破裂时切入行业,在影视寒冬时期被业内看好。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想要复制耳东的成功路径并不具备相同的时机性。

耳东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面临拐点。目前来看,耳东的主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因此,未来耳东的主控项目究竟如何,也即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市场考验。

近两年,新锐公司不仅数量减少,去年的寒冬又逼退了一批中小公司。与此同时,影视行业的“固层”也越来越严重。但事实上,从市场层面和内容层面来看,都需要有“新鲜血液”进入到影视行业当中,在此情况下也必然会有新锐公司不断涌入。

而对新锐公司来说,如何具备更深远的视野,以何种方式切入行业并逐渐掌握话语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来源: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原标题:为什么是耳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刚拿到A轮融资的耳东影业给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想要复制耳东的成功路径并不具备相同的时机性。

图片来源:耳东影业微博

文/观沧海

“香港公司”,恐怕是此前外界对耳东影业最大的“误解”。

实际上,耳东影业作为一家成立四年的新锐公司,合作的第一站就选择了香港。在与香港影视公司紧密合作中,通过一定规模的密集参投项目,保持市场份额和声量的同时,耳东也已经完成了内地资源与香港资源的整合。

不过,投资只是耳东其中的一个业务板块。到目前为止,耳东影业逐步完成了影视制作、影院管理、VR影视科技、艺人经纪等业务的布局,全链路已具备雏形。接下来,主投主控项目和海外市场是耳东重点发力的领域。

2019年,耳东影业巡礼发布会上公布的海外计划之一,是与星光文化娱乐集团展开合作,联合投资制作星光旗下签约的10 位好莱坞顶级导演的电影作品。

近日,耳东影业已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英皇集团、猫眼娱乐领投。事实证明,从去年被媒体评选为“最具投资价值的文娱消费品牌”,再到今年的融资,耳东影业在不到四年时间里已经成长为了业内的“优质资产”。

为什么是耳东影业?耳东的成功路径,在新晋影视公司的发展当中又是否具备代表性呢?

1

内地公司的“香港基因”?

成立于2014年,并于2017年完成更名的耳东影业,常常被“误解”为是一家香港影视公司。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主要还是来源于耳东的电影项目。

成立至今不过四年的耳东,与大部分内新晋影视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其在初期切入行业的重点并非研发自己的项目,而是大量参投具有香港基因的电影作品。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耳东也另辟蹊径的从香港影视公司切入,先后与英皇、太阳娱乐、星王朝、天马、邵氏等香港影视公司达成合作。

2016年,耳东参与出品了《惊天破》《使徒行者》等影片,前者票房1.14亿,后者则为6.05亿。在此之后,耳东继续通过一定规模的参投港片,保证其市场占有率以及“曝光率”。

2017年,耳东影业参与了3部电影,其中《追龙》和《杀破狼·贪狼》表现亮眼,而耳东由于在港片上的频频参投,也被外界误解其是一家香港公司。

去年,耳东影业参与的12部电影作品中,具有港片基因的影片占了一半的比重。与此同时,耳东也逐渐开始回归并活跃于内地电影市场当中,并与万达、博纳、光线、猫眼等公司建立了合作联系。

虽然在耳东的布局当中,影视投资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最开始立足点也并非内容研发,但在与上游公司的合作中耳东逐渐搭建起了自己的内容渠道,并逐步深化产业链布局。经过2018年的多部作品爆发,今年耳东开始转变方向,从大量参投转变为以主控项目为主,并“争取在每个档期都有主控项目,甚至不止一个”。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节上,耳东影业公布了最新的海外合作计划。耳东与好莱坞Gersh经纪公司在内地成立合资公司,同时还联合香港的星光文化娱乐,即将开启和温子仁、朱浩伟、F.Gary Gray等十位好莱坞顶级导演的重磅合作。

在发布会现场,对外公布的项目包括温子仁的《哨兵》、Sam Raimi的《自体享乐》《魔石与躯壳》、朱浩伟的《灵魂舞姬》、Sylvester Stallone 的《特种兵》等十二个项目。

除此之外,耳东的全链路也已经基本成形。2017年,耳东组建了发行团队,随后和五大国有院线成立的国影纵横达成合作。另外,耳东还在影院终端进行布局,目前其运营的影城共12家,VR影厅是其中重点主打的一个方向。

整体来看,短短四年时间中,耳东在摸索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其他新晋影视公司的道路。而现在来看,这条“立足内地、香港发家”的路虽然已经验证了可行性,但无疑也是一个颇有勇气的选择。

2

为什么是英皇和猫眼?

作为一家成立仅四年的新锐影视公司,凭借着去年参与的《老师·好》《反贪风暴4》《红海行动》《西虹市首富》等多部作品的市场表现,以及在影视投资、影视制作、影院管理、VR影视科技和艺人经纪等业务板块上的布局,耳东去年被媒体评选为“最具投资价值的文娱消费品牌”。

近日,耳东影业已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英皇集团、猫眼娱乐领投。

为什么是英皇和猫眼?

其实,早在今年香港国际影视展上,耳东在发布一系列重磅计划和重点片单时,就在发布会上首先公布了与英皇、猫眼、天马、恒信的深度战略合作。

今年,英皇电影曾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举办年度巡礼,公布了2019年重磅片单,包括《紧急救援》《怒火》《神探大战》《限期破案》《两只老虎》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英皇孵化出了票房“黑马”《无名之辈》后,其发布的2019片单明显极其重视内地市场。其中,英皇重点推介的《限期破案》取材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发生的数起真实案件,《冲锋车》则将内地公安题材与香港警匪片经验相结合。除此之外,郭子健执导的《古董局中局》、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也都是英皇全力开发制作的内地故事。

近年来,香港影视公司的“北上”发展已经不再面临太多的问题,而对这些公司尤其是像英皇这样的老牌香港影视公司而言,内地市场占有率无疑已经成为他们极其重视的一环。

而在国产电影已经明显进入到“强类型”发展阶段的当下,对于香港影视公司而言,其在类型片的发展和全球发行系统上的全面考虑,都是布局内地电影市场的优势和倚仗。因此,近年在内地电影市场频频“曝光”的英皇,与早已建立深入合作联系的耳东,进行资本上的深入联结也就顺理成章。

而对在香港上市的猫眼来说,在线票务平台起家的猫眼如今已经不再仅仅是“购票服务商”。在电影市场进一步加速互联网化的大环境下,进行全产业链路径布局的猫眼也需要从“下游”反哺“上游”,而其在原有的数据优势、渠道优势之外,还具备资源优势。

但在当下内地影视公司当中,资本运作已经出现了“固化”。目前优质的标的公司,一类是以人为核心,例如宁浩的坏猴子、徐峥的真乐道等,这类公司通常有着固定的合作伙伴和稳定的合作联系。而另一类则是以资源为核心的影视公司,这类公司的资本运作更为固化。

因此,对猫眼来说,尚没有与内地资本产生“固化”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以及上游资源的耳东,就成为猫眼的最佳选择。一方面,猫眼平台能够参投影片,另一方面,猫眼也能够参投这样的公司来达成“下游”反哺“上游”的布局。

3

耳东的成功路径是否具备参考性?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在飞速崛起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片荒”。

中国银幕数已超6万块,在这基础上承载着500部左右的电影和1.2次观影频次。这说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利用效率极低,当一味去铺排银幕数量来寻找“观影增量”的时候,在内容上的供应不足就越发凸显。

中国当前有超过一万家电影公司,每年电影生产数量并不低,但是真正能够走入电影市场,进而取得有效排片的电影数量极其有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寄生虫》在韩国的市场表现。《寄生虫》在韩国上映首日,动员56万观影人次。上映三天,累计观影人次突破了230万观影人次。而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的数据,韩国2018上半年的观影人次9636万人次,韩国人均观影次数为1.87次,百万人均银幕数为58块。

未来,国内银幕数量必定会继续保持上涨趋势。而在这一趋势下,离不开内容数量的增加。但目前来看,自带上游资源的影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供血不足的情况。

而在席卷行业的“影视寒冬”之下,不仅出现了各大影视公司片单发布变少的情况,同时还有一大批中小型影视公司倒在了严冬中。在资本泡沫退却之际,留存下来的中小型公司又大多没有孵化项目的能力。种种情况都加剧了国内电影市场内容供需不足。

未来,国内影视公司增强自身内容生产力必定会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一趋势之下,新锐影视公司如何发展?耳东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和发展经验。

首先,在起步阶段与具有强类型片基因和优势的公司合作,进行一定规模的参投,尤其是优质项目的密集参投,保证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曝光声量。并在与这类公司深度合作当中补足自身的内容制作能力,通过投资打通内容渠道,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容研发团队。

其次,在得到大公司资本融资的同时,全面整合资源,以过往的参投经验和项目审视能力为基础,从产业上游延伸至下游,建立全产业链布局,并逐步发力主控项目。

而在这个阶段,上下游资源已经基本整合完毕,同时公司也有着自己的内容研发团队和项目孵化能力。不过,从耳东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发展方式和成功路径虽然具备一定的参考性,但并不具备“复制性”。

耳东切入影视行业的市场环境和时机背景,与四年后的现在并不相同。事实上,耳东正是在市场资本泡沫快要破裂时切入行业,在影视寒冬时期被业内看好。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想要复制耳东的成功路径并不具备相同的时机性。

耳东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面临拐点。目前来看,耳东的主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因此,未来耳东的主控项目究竟如何,也即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市场考验。

近两年,新锐公司不仅数量减少,去年的寒冬又逼退了一批中小公司。与此同时,影视行业的“固层”也越来越严重。但事实上,从市场层面和内容层面来看,都需要有“新鲜血液”进入到影视行业当中,在此情况下也必然会有新锐公司不断涌入。

而对新锐公司来说,如何具备更深远的视野,以何种方式切入行业并逐渐掌握话语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来源: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原标题:为什么是耳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