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着色、波长干预和薯粉颗粒 :科学家和摄影师们在追寻“彩色影像”的道路上都干了些什么?

在那个仅以黑白两色诠释影像的年代里,摄影师和科学家们正努力实现“彩色摄影”这个当时在许多人眼中的“白日梦”。

无论是使用相机还是手机,如今只要人们打开镜头,便会理所应当地期待画面对现实场景的同步复制。尤其在色彩的呈现上,人们希望自己的相机能够最大限度地准确描绘出可见光的光谱,又或是通过加滤镜或调色等方式,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与这样一个众人皆醉心于色彩而又有极大空间发挥创意的世界不同,在那个仅以黑白两色诠释影像的年代里,摄影师和科学家们正努力实现“彩色摄影”这个当时在许多人眼中的“白日梦”。

在摄影术发展的初期,人们并不注重照片中“色彩”的实现,而是更多地在光学、化学、实践操作等方面对摄影技术进行改进。由于人像是当时摄影师的主要拍摄对象之一,因此许多人的目标便是让摄影更好地为人像拍摄服务——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更稳定、更方便、更经济,而暂时不是更“多彩”。

但是人们需要彩色照片。色彩竟然在摄影这种高度写实的媒介中缺席,这无疑是令人沮丧的。绘画都可以用颜料绘制出彩色的肖像,难道摄影就没有办法做到吗?

既然公众和摄影师在这一点上有着同样的需求,就一定会有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从19世纪40年代起,人们就不断尝试制作彩色照片。这些尝试者大致分为两条路线同时进行研究:一些人开始对黑白照片手工上色,另一些人则试图找到可以记录彩色影像的介质。

 

手工着色

为了创造出更真实的图像,摄影师和艺术家们开始手工为黑白照片上色。瑞士画家约翰·巴普蒂斯特·伊森林(Johann Baptist Isenring)发明了第一个手工着色的银版照相法。在1839年银版照相法出现后不久,伊森林就用阿拉伯树胶和颜料的混合物给银版照相法上色——采用热固法将彩色粉末固定在银版照片的表面。以这一方法为基础的几个改进版本分别于1842年在英国、1842和1845年在法国取得专利;差不多同一时期,美国人也研究出了几种略有不同的上色方法:比如在上色之前先用清漆或树胶涂覆照片,同样申请了专利。

从玻璃干版到盐纸照片,再到蛋白照片,这些跟随摄影技术发展的不同影像介质,也开始承载越来越多丰富生动的颜色。而颜色的来源也从彩色粉末变为更加方便直接的水彩、油彩、蜡笔等等。用笔刷、手指、棉签或是喷枪将色彩涂抹在图像上,便可得到看似简单但又带着艺术目的的影像作品。

盐纸上色照片 约1848年
手工上色蛋白照片 1870-1890年
手工上色蛋白照片 处决“南武”号海盗 1891年

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可能是“中国第一位对照片采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这位于1862年至1887年活跃于上海滩的英国摄影师,其照片代表着19世纪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尤以手工着色的作品最为珍贵。在桑德斯的照片中,他经常设计场景,雇用模特,拍摄出如法堂、囚犯、吸食鸦片、小食摊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照片,对清末民初东西方文化视觉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手工上色的蛋白照片,也反映了当时摄影彩色化的趋势。

《法堂》威廉·桑德斯手工上色蛋白照片 约1870年
手工上色照片 织工 约1865年

直到20世纪中叶美国柯达公司发布了柯达彩色胶卷,手工着色仍然是制作全彩照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另一条路

由于众多科学家和摄影师的参与,另一条与手工着色平行向前延伸的路也不算艰难。1886年,物理学家兼发明家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利用物理波长的干涉现象,创作了一张不需要任何颜料或染料的彩色照片。经过后续的一系列深入研究,李普曼在1906年展示了他的整个制作过程,并附上了一张带有鹦鹉、橘子、旗帜和一扇彩色玻璃窗的彩色图像。这一发现也为他在1908年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可能会认为,彩色摄影的故事就止于李普曼对波长干涉现象的使用了,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李普曼的照片制作过程过于复杂,存在很多问题——它需要细粒度的、更长曝光时间的高分辨率乳剂;它在反射产生的更宽波长波段上出现问题;并且,整个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毒的汞。

与李普曼同时对彩色摄影进行研究的挑战者还有很多。1907年的今天,法国的卢米埃(Lumieire)兄弟宣布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制作彩色照片的可行方法:Autochrome,中文被译为奥托克罗姆,彩色干版。它用土豆淀粉和感光乳剂的“上色”方法,将染有橙红、绿色以及蓝色的薯粉颗粒镀在玻璃上作为彩色滤镜使用。这种技术利用了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尔(James Maxwell)为彩色摄影打下理论基础的红绿蓝三色光成像的方法,也成为了第一个被成功投入使用的彩色摄影技术。

彩色干版中被放大的薯粉颗粒
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记录了一条苏格兰花格呢缎带,以苏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尔(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用三原色(红绿蓝)可以混合出世间任意一种颜色”理论为基础。照片由摄影师托马斯·萨顿(Thomas Sutton)掌镜。

即使彩色干版的制作和冲印成本非常高昂,但由于产出的画面细腻唯美,在当时仍吸引了许多对摄影感兴趣的富豪。这其中拍摄数量最大、范围最广的就是法国银行家、慈善家阿尔贝·卡恩(Albert Kahn)了。20世纪初期,卡恩雇用了10多名摄影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他的摄影计划。1909至1931年间,他在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和越南等50多个国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期间共拍摄收集了大约72000张彩色照片,4000张立体照片以及60英尺长、超过100小时的电影胶片。这一系列的照片和影像被称为“地球档案”。

1931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卡恩的旅行和拍摄因财务问题而被迫中止。他拍摄的这些照片被收藏在法国的阿尔贝·卡恩博物馆。

阿尔贝·卡恩用彩色干版拍摄的照片
阿尔贝·卡恩用彩色干版拍摄的照片
阿尔贝·卡恩利用彩色干版拍摄的照片
阿尔贝·卡恩利用彩色干版拍摄的照片
阿尔贝·卡恩利用彩色干版拍摄的照片

如今,人们仍在为照片上色,尝试还原一些年代久远的黑白影像,只不过工具变成了Photoshop和AI。而数码摄影的普及,也意味着彩色胶片的大门在慢慢关闭——曾经那些繁琐的过程都化作了一枚小小的传感器。即使如此,那些在彩色摄影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者们仍旧值得被今天每一个拿起数码相机的人感谢,因为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白日梦”,还将这一个梦连带着其他许多梦无限延续了下去。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