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切尔诺贝利》9.6分凭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切尔诺贝利》9.6分凭什么

不卖惨,卖的是真相!

文|编剧帮  cc

责编 |竖

近日,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以破9.6分高分收官。作为一部人类真实灾难题材的剧作,HBO《切尔诺贝利》收获了口碑,也发人深省。

2017年,切尔诺贝利的新石棺终于落成,将密封灾难现场至少100年。由此,我们才得以回过头来、冷静地看待这段历史,这段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灾难及惨剧。

探究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真与假、是与非等,一直是亘古不变、屡试不爽的永恒命题。相较于科幻的灾难片,真实的灾难更加触目惊人,更能牵动人心。而相较于天灾,人为的灾难又更拷问人心,更悲恸,那是更大意义上的悲剧。这个故事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戏剧性。

《切尔诺贝利》很真实,真实就够了吗?

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由《绝命毒师》的导演乔韩·瑞克担任,《宿醉2》 《惊声尖叫3/4》的编剧克雷格·麦辛操刀剧本。

该剧在立陶宛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拍摄,于2018年春夏两季拍摄完成。为了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制片方还将该地改造成了80年代的模样,甚至还在真实的反应堆房间里拍摄了一些场景。

与以往同题材的影视化作品相比(除《抢救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之战》等纪录片以外),HBO2019版的《切尔诺贝利》是还原度和口碑最高的,甚至因为内容过于真实,引起观众观感不适。

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灾难片,它做到了去英雄化和去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做法也让故事出落得更有血有肉。反复出现的时间字幕具有纪实性,同时强调事件的紧迫感,突显救援行动是一场“跟时间赛跑的战役”。

它因为直观震撼,所以真实。但只有直观和真实,是远远不够的。戏剧不是还原生活,而要高于生活,揭示真相。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的不是宏大叙事和道德说教,而是关注人物命运。

所以,编剧很好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观众的位置。以悬念开场,从危机困境出发,主要通过观众的眼睛直观去看去感受。故事的主线是男一核能专家列加索夫与调查委员会主席谢尔比纳的善后救援工作,两人从前期的隔阂对立,到并肩战斗,再到最后成为了生死同盟。其间,一个个危机像雪球一样接踵而至。辅线是女一白俄罗斯核能研究所乌拉娜对事故真相的深入调查,这一过程中她面临重重阻力。这两条线都足可以满足观众的期待。

剧中的核专家列加索夫(杰拉德·哈里斯饰)确有其人。剧中第1集开场,列加索夫时不时看向手表,他特意将自己死亡的时间锁定在了两年前核电站爆炸的时刻。而现实中的列加索夫选择了事故发生的两周年在家中自杀。其临死前的回忆录音带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推动了RBMK反应堆的安全升级。剧中女一乌拉娜是虚构人物,是当年加入救援及调查的多位科学家群像的代表。

该剧有相对的主角,又不乏群像人物,它让我们看到了“处理众多人物同时又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人物”的可能性。当然我们也发现,当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剖面。

《切尔诺贝利》,是灾难,也是悲剧

灾难片本是爆米花电影的绝佳题材,个人英雄主义,末世的惊天大逆转,想想就很刺激是不是?但在选材上又相对具有的高风险属性,烧钱玩特效,雷同的故事架构,英雄人物很尴尬,世界观不可信……这些都将是致命的。灾难片也是恐怖电影的次类型,很多时候是一个悲剧。灾难片甚至是大多数人类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是一种直观的毁灭。

悲剧,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美好的事物最根本的就是生命。生命大面积的毁灭,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其间不乏关于人性的考验以及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大灾面前,人性的阴暗面和民族的凝聚力都将得以体现。

回想3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前苏联精心设计的“五星级”模范城镇。连首都基辅的人都来这里买时髦货,这里是前苏联为数不多能买到香奈儿五号香水的地方之一。无怪乎当地居民都舍不得离开。当时人们走得很匆忙,没吃完的食物,还来不及收拾晾晒的毯子,很多人以为只是暂时离开,还会再回来的。

剧中有一场戏,82岁的老奶奶在士兵的劝说下始终不愿离开家门。从一战沙皇士兵,到前苏联红军革命,再到二战……她的家人死绝了,她孤身一人,逃过了一战二战,躲过了饥荒,却没能躲过核辐射。

原来,核辐射猛于战争,比战争来得更凶猛更残酷,想象的程度都跟不上它可怕的步伐,正如剧中列加索夫所说的,“我们现在正经历这个世界上史无前例的灾难”。切尔诺贝利,在斯拉夫神话里代表的是黑暗、死亡、疾病的黑之神的居所。切尔诺贝利,它捱过了史上的种种浩劫,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鬼城”的命运。

我们发现,从第1集开始,编剧就为故事打下悲剧的底了。据当时的目击者称,爆炸产生的光束如彩虹般绚烂。死神来临前,围观民众居然道出“这很美”的礼赞,而孩童在燃烧的灰烬中奔跑。这里用到了升格镜头,升格镜头可以和恐怖氛围一起发挥作用。例如当影片中重要人物死亡的时候,就会运用升格镜头。这里的升格镜头有着一种死亡的恐怖意味。大结局时,也呼应了这一点,当时在铁路桥上观看事故的民众无一幸存,而这条铁路桥后来也被称之为“死亡之桥”。

这样的铺陈,开篇还有很多:大灾面前,在关起门来的会议室里,主管布鲁哈诺夫、副总工程师迪亚诺夫、总工程师佛明三人相互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在撤离还是封城的抉择时,所谓“应该服从意志坚定的人”的谬论,人们的命运都不由自己左右了,那不是莫大的悲剧,还能是什么?在场的人一致为这番看似洋洋洒洒的演讲鼓掌叫好,这不是反讽又是什么?辐射颗粒已经吹向了德国,千里之外法兰克福的学生被禁止到户外活动,而窗外城中的学生却浑然不知地在户外活动;阿莫基夫和托普托诺夫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往堆芯里注水,年轻的托普托诺夫的脸上每一个毛孔无不透出发自肺腑的恐惧和内疚,却不知堆芯爆炸已经空了,这么做并没有丝毫意义……

《切尔诺贝利》,是悲剧,更是人祸

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灾难,是悲剧,更是人祸。谈到拍摄该剧的原因,导演表示,“切尔诺贝利最大的灾难,不是辐射,而是谎言。”

正如剧中所说“谎言听得太多,就认不清事实了。除了放弃了解真相的希望,并且说明自己相信这个编造的故事,还能剩下什么?”很多时候,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事实,而谎言往往是自欺欺人的。

一切源于谎言,为了去支撑一份“核电站通过所有安全測試建设完成”的谎言报告;一切皆源于谎言,尽管之前反应堆小事故频发,仍坚守所谓安全的谎言。然而,一切却不能终结于谎言,而是真相。真相,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不管人们是否发现,它一直都在,真相不会说谎。

我们回想一下,在故事开场,爆炸发生后,观众跟随一拨拨工作人员在晦暗、残破、蜿蜒的走道里摸索前进,如同进入一片曲折、未知、盲然的真相禁区。

那么,究竟真相是什么?新晋收官的第5集给了我们答案。剧中生涩的科学解读,可能需要花费观众一些反应时间。但在庭审上,谢尔比纳、乌拉娜、列加索夫三人的证词其实相当有层次和内容,三人分别从“为什么要进行安全测试”、“延迟测试的人为错误”、“迪亚诺夫急于提高功率强行实验”三方面进行供述。以上是个人因素,是一意孤行的官僚主义作祟。而编剧投下的“重磅的炸弹”在于,男主列加索夫进一步挑明“控制棒乃至RBMK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存在安全隐患”。以上则是体制因素,是更大的真相。

《切尔诺贝利》做到了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揭示出了真相。然而,在真相面前,可以有批判和嘲讽,却不能缺少赞美。那么,赞美谁?赞美什么?

《切尔诺贝利》,赞美三勇士——安纳南寇(Ananenko)、贝兹帕洛夫(Bezpalov)、巴拉诺夫(Baranov),三人冒死进入管道系统,手动打开阀门抽走冷却水,避免了二度热爆炸事故的发生,从而拯救了6000万人的生命;赞美“为防止热爆炸、在堆芯底下涉险挖坑”的矿工们;赞美大无畏的消防员,现实中瓦列里的遗体仍深埋在4号反应堆下,至今没能找到;赞美数十万的核污染清理人员,清理工作是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剧中称“需要75万人清理三年”,而现实中后续的清理工作陆陆续续花费了30年;赞美将真相公诸于众的列加索夫以及所有为灾难救援不懈努力的善良人们。

告慰死者,谨记历史,揭示真相,《切尔诺贝利》做到了。我相信,导演的初衷并非试图打造一部纯粹的惊悚剧,而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对世人具有警醒意义。谎言的代价是什么?于切尔诺贝利而言,是灾难;于我们而言,是不遗忘,不再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切尔诺贝利》9.6分凭什么

不卖惨,卖的是真相!

文|编剧帮  cc

责编 |竖

近日,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以破9.6分高分收官。作为一部人类真实灾难题材的剧作,HBO《切尔诺贝利》收获了口碑,也发人深省。

2017年,切尔诺贝利的新石棺终于落成,将密封灾难现场至少100年。由此,我们才得以回过头来、冷静地看待这段历史,这段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灾难及惨剧。

探究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真与假、是与非等,一直是亘古不变、屡试不爽的永恒命题。相较于科幻的灾难片,真实的灾难更加触目惊人,更能牵动人心。而相较于天灾,人为的灾难又更拷问人心,更悲恸,那是更大意义上的悲剧。这个故事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戏剧性。

《切尔诺贝利》很真实,真实就够了吗?

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由《绝命毒师》的导演乔韩·瑞克担任,《宿醉2》 《惊声尖叫3/4》的编剧克雷格·麦辛操刀剧本。

该剧在立陶宛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拍摄,于2018年春夏两季拍摄完成。为了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制片方还将该地改造成了80年代的模样,甚至还在真实的反应堆房间里拍摄了一些场景。

与以往同题材的影视化作品相比(除《抢救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之战》等纪录片以外),HBO2019版的《切尔诺贝利》是还原度和口碑最高的,甚至因为内容过于真实,引起观众观感不适。

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灾难片,它做到了去英雄化和去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做法也让故事出落得更有血有肉。反复出现的时间字幕具有纪实性,同时强调事件的紧迫感,突显救援行动是一场“跟时间赛跑的战役”。

它因为直观震撼,所以真实。但只有直观和真实,是远远不够的。戏剧不是还原生活,而要高于生活,揭示真相。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的不是宏大叙事和道德说教,而是关注人物命运。

所以,编剧很好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观众的位置。以悬念开场,从危机困境出发,主要通过观众的眼睛直观去看去感受。故事的主线是男一核能专家列加索夫与调查委员会主席谢尔比纳的善后救援工作,两人从前期的隔阂对立,到并肩战斗,再到最后成为了生死同盟。其间,一个个危机像雪球一样接踵而至。辅线是女一白俄罗斯核能研究所乌拉娜对事故真相的深入调查,这一过程中她面临重重阻力。这两条线都足可以满足观众的期待。

剧中的核专家列加索夫(杰拉德·哈里斯饰)确有其人。剧中第1集开场,列加索夫时不时看向手表,他特意将自己死亡的时间锁定在了两年前核电站爆炸的时刻。而现实中的列加索夫选择了事故发生的两周年在家中自杀。其临死前的回忆录音带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推动了RBMK反应堆的安全升级。剧中女一乌拉娜是虚构人物,是当年加入救援及调查的多位科学家群像的代表。

该剧有相对的主角,又不乏群像人物,它让我们看到了“处理众多人物同时又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人物”的可能性。当然我们也发现,当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剖面。

《切尔诺贝利》,是灾难,也是悲剧

灾难片本是爆米花电影的绝佳题材,个人英雄主义,末世的惊天大逆转,想想就很刺激是不是?但在选材上又相对具有的高风险属性,烧钱玩特效,雷同的故事架构,英雄人物很尴尬,世界观不可信……这些都将是致命的。灾难片也是恐怖电影的次类型,很多时候是一个悲剧。灾难片甚至是大多数人类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是一种直观的毁灭。

悲剧,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美好的事物最根本的就是生命。生命大面积的毁灭,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其间不乏关于人性的考验以及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大灾面前,人性的阴暗面和民族的凝聚力都将得以体现。

回想3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前苏联精心设计的“五星级”模范城镇。连首都基辅的人都来这里买时髦货,这里是前苏联为数不多能买到香奈儿五号香水的地方之一。无怪乎当地居民都舍不得离开。当时人们走得很匆忙,没吃完的食物,还来不及收拾晾晒的毯子,很多人以为只是暂时离开,还会再回来的。

剧中有一场戏,82岁的老奶奶在士兵的劝说下始终不愿离开家门。从一战沙皇士兵,到前苏联红军革命,再到二战……她的家人死绝了,她孤身一人,逃过了一战二战,躲过了饥荒,却没能躲过核辐射。

原来,核辐射猛于战争,比战争来得更凶猛更残酷,想象的程度都跟不上它可怕的步伐,正如剧中列加索夫所说的,“我们现在正经历这个世界上史无前例的灾难”。切尔诺贝利,在斯拉夫神话里代表的是黑暗、死亡、疾病的黑之神的居所。切尔诺贝利,它捱过了史上的种种浩劫,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鬼城”的命运。

我们发现,从第1集开始,编剧就为故事打下悲剧的底了。据当时的目击者称,爆炸产生的光束如彩虹般绚烂。死神来临前,围观民众居然道出“这很美”的礼赞,而孩童在燃烧的灰烬中奔跑。这里用到了升格镜头,升格镜头可以和恐怖氛围一起发挥作用。例如当影片中重要人物死亡的时候,就会运用升格镜头。这里的升格镜头有着一种死亡的恐怖意味。大结局时,也呼应了这一点,当时在铁路桥上观看事故的民众无一幸存,而这条铁路桥后来也被称之为“死亡之桥”。

这样的铺陈,开篇还有很多:大灾面前,在关起门来的会议室里,主管布鲁哈诺夫、副总工程师迪亚诺夫、总工程师佛明三人相互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在撤离还是封城的抉择时,所谓“应该服从意志坚定的人”的谬论,人们的命运都不由自己左右了,那不是莫大的悲剧,还能是什么?在场的人一致为这番看似洋洋洒洒的演讲鼓掌叫好,这不是反讽又是什么?辐射颗粒已经吹向了德国,千里之外法兰克福的学生被禁止到户外活动,而窗外城中的学生却浑然不知地在户外活动;阿莫基夫和托普托诺夫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往堆芯里注水,年轻的托普托诺夫的脸上每一个毛孔无不透出发自肺腑的恐惧和内疚,却不知堆芯爆炸已经空了,这么做并没有丝毫意义……

《切尔诺贝利》,是悲剧,更是人祸

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灾难,是悲剧,更是人祸。谈到拍摄该剧的原因,导演表示,“切尔诺贝利最大的灾难,不是辐射,而是谎言。”

正如剧中所说“谎言听得太多,就认不清事实了。除了放弃了解真相的希望,并且说明自己相信这个编造的故事,还能剩下什么?”很多时候,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事实,而谎言往往是自欺欺人的。

一切源于谎言,为了去支撑一份“核电站通过所有安全測試建设完成”的谎言报告;一切皆源于谎言,尽管之前反应堆小事故频发,仍坚守所谓安全的谎言。然而,一切却不能终结于谎言,而是真相。真相,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不管人们是否发现,它一直都在,真相不会说谎。

我们回想一下,在故事开场,爆炸发生后,观众跟随一拨拨工作人员在晦暗、残破、蜿蜒的走道里摸索前进,如同进入一片曲折、未知、盲然的真相禁区。

那么,究竟真相是什么?新晋收官的第5集给了我们答案。剧中生涩的科学解读,可能需要花费观众一些反应时间。但在庭审上,谢尔比纳、乌拉娜、列加索夫三人的证词其实相当有层次和内容,三人分别从“为什么要进行安全测试”、“延迟测试的人为错误”、“迪亚诺夫急于提高功率强行实验”三方面进行供述。以上是个人因素,是一意孤行的官僚主义作祟。而编剧投下的“重磅的炸弹”在于,男主列加索夫进一步挑明“控制棒乃至RBMK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存在安全隐患”。以上则是体制因素,是更大的真相。

《切尔诺贝利》做到了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揭示出了真相。然而,在真相面前,可以有批判和嘲讽,却不能缺少赞美。那么,赞美谁?赞美什么?

《切尔诺贝利》,赞美三勇士——安纳南寇(Ananenko)、贝兹帕洛夫(Bezpalov)、巴拉诺夫(Baranov),三人冒死进入管道系统,手动打开阀门抽走冷却水,避免了二度热爆炸事故的发生,从而拯救了6000万人的生命;赞美“为防止热爆炸、在堆芯底下涉险挖坑”的矿工们;赞美大无畏的消防员,现实中瓦列里的遗体仍深埋在4号反应堆下,至今没能找到;赞美数十万的核污染清理人员,清理工作是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剧中称“需要75万人清理三年”,而现实中后续的清理工作陆陆续续花费了30年;赞美将真相公诸于众的列加索夫以及所有为灾难救援不懈努力的善良人们。

告慰死者,谨记历史,揭示真相,《切尔诺贝利》做到了。我相信,导演的初衷并非试图打造一部纯粹的惊悚剧,而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对世人具有警醒意义。谎言的代价是什么?于切尔诺贝利而言,是灾难;于我们而言,是不遗忘,不再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