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维喆
北京时间6月8日,首届W系列赛在意大利米萨诺结束第三站争夺。英国车手Jamie Chadwick继首站后二度登顶,将积分榜上的领先优势扩大至13分。
某种意义上,W系列赛就是F1的对立面——相对于20名男性车手竞逐的F1,W系列赛的18名参赛者清一色为女性。
F1并非男女隔离的赛事,但在大奖赛史上,仅有两位女性车手留下过足迹——上世纪50年代的Maria Teresa de Filippis,以及在1974-76年间参加过12场大奖赛的Lella Lombardi。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W系列赛应运而生。“全女性赛事”的理念或许并不新鲜,但在具体实施层面,W系列赛堪称促进公平的“激进”典范。
W系列赛由私人投资赞助,统一配备F3赛车,免除由车手承担参赛费以及后勤等开销。候选者只要通过选拔测试,便可成为W系列赛的一员。很大程度上,不问出身、尽可能消解社会与经济地位的遴选机制,为不少参赛车手提供了新的机遇。
Alice Powell于2010年成为首个赢得方程式雷诺锦标赛冠军的女性车手。2年后,她又代表女性车手拿到GP3赛事(即如今的F3赛事)的首个积分。
就在Powell生涯迎来上坡路之时,由于缺乏赞助与资金支持,出身工薪家庭的她在2014赛季后被迫离开职业赛车行业,转而与父亲到工地做工,或指导其他车手。W系列赛的出现,对Powell而言意味着“新生”。
事实上,在W系列赛元年的18名参赛选手中,Jamie Chadwick这样的全职车手实属罕见。赞助商本身的性别偏见,加之职业赛车近乎苛刻的经济门槛,在起始阶段便剥夺了部分有天赋的女性车手的上升空间。而W系列赛组织者的目的,便是打破这一秩序。
W系列赛的短期目标,是为女性车手提供赛事经验与资金,以帮助她们积累进入F3、F2、电动方程式(FE)以及F1赛事的资本。首个赛季,W系列赛开出150万美元总奖金,冠军拿到的数额为50万美元。
长远而言,W系列赛希望打造顶级赛车赛事,提升赞助商对于女性车手的关注与支持,并鼓励新一代女性投入赛车运动。
将“全女性”的激进概念化为现实,不可避免地为W系列赛招致种种争议。去年成为首位加冕英国GT锦标赛冠军的女车手Flick Haigh指出,“在一个男女可以同场竞技的行业,W系列赛是在推行性别隔离。”
亦有Pippa Mann等女性车手表示,W系列赛完全可以将成立赛事的资金投入到个体女性车手身上,帮助她们弥补同男性车手竞争中的劣势。
对此,W系列赛首席执行官Catherine Bond Muir回应称,W系列赛并不基于性别隔离,而是鼓励并实质性地帮助女性车手同男性竞争。而相较于为个体车手提供财政支持,成立新赛事有望更切实地改善女性在职业赛车行业中的整体境遇。
尽管组织者将W系列赛视为一种可持续的有效模式,但“全女性”理念究竟能走多远,仍有待时间的检验。至少对18名参赛者而言,首届W系列赛的六站比赛,注定会成为她们车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