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绝杀慕尼黑》:直击奥运男篮史上第一悬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绝杀慕尼黑》:直击奥运男篮史上第一悬案

带上兄弟和爆米花,6月13日来影院在大屏幕看球吧。

本文涉及少量剧透,不过大家应该都知道结局,请酌情阅读。

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谁有信心战胜美国篮球队?

答案让人出乎意料,居然是1972年的苏联男篮。为了战胜这支传统强队,苏联队用了3个3秒。这3秒的判罚极富争议,它打断了美国队的63连胜,罪魁祸首是屡屡出错的计时牌。而这一场比赛又极其敏感和特殊,因为对于处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来说,赛场即为战场,可以退赛,但绝不能输。

当这样真实刺激的情节被搬到大银幕上时,《绝杀慕尼黑》在2018年1月的前两个星期便在俄罗斯收获了超过290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地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灌篮高手》中的湘北与山王决赛也复现了这场比赛。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队的努力,如今我们也不会看到以NBA球星组建的美国梦之队了。

《灌篮高手》中的湘北队和苏联队都穿着红色的队服

回顾历史背景,美国篮球队在1936到1972年间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他们有先进的医疗技术、身体素质优越的球员,以及全民篮球的运动氛围。苏联队作为欧洲霸主,其篮球实力本身是不弱的,但面对美国时只能做“万年老二”。影片中的苏联职业球员和美国街头手对战时,不仅输掉了刚买的皮鞋,连罐头也输了个精光。实力差距让片中的苏联队产生了“恐美症”,这一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也足以一窥美国队当年的篮球实力。

街头对战展现出美苏双方在篮球实力上的差距

而反观那一年的苏联球员呢?王牌球员谢尔盖常年受到膝盖伤痛的影响,在关键时刻就容易掉链子,但当时的苏联还不具备美国“一针见效”的先进医疗水平。球员扎尔高度近视,激烈的篮球碰撞极易撞飞他的隐形眼镜,而这副隐形眼镜还算是苏联的违禁品。还有心脏病患者萨沙,上场前还躺在医院被嘱咐准备后事。另外还有“奸细”、“叛徒”立陶宛球员保劳斯卡斯,被抓到倒外汇的他,如果比赛失败回国就将面临监禁。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队伍,居然一路披荆斩棘闯进了决赛。影片虽然有改编的成分,但大体人员设置与1972年相同。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特有场景和事件的还原,例如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村,恐怖分子绑架以色列运动员事件等。

影片中的奥运村

在结构设置上,影片用了全片近一半的篇幅来描绘最后的绝杀战场,在细节和完成度上还原度较高,但也不免显得铺垫不足,人物形象单薄。这一不足在近一小时的比赛刻画上得到了弥补,尽管观众已经早早地知道了结局,竞技体育的瞬息万变还是让观众不免为球员的命运感到担忧。这一设置也让人想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尾。换句话说,用一张电影票的钱,观众就买到了一张1972年奥运会篮球决赛现场的入场券。

由于片中有大量高速慢镜头,因此展现篮球球员的力与美是电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扣篮、跑位、灌篮等技术在影片中大量呈现。慢镜头让电影中的动作显得更加激烈,同时让运动员的肌肉、身体碰撞显得更有质感。

从角色的刻画来看,《决胜慕尼黑》并不是一部典型的运动题材电影。他的戏剧张力不止在于运动的力与美、比赛的惊险和刺激,还来自于冷战时期苏联内外部的高压,电影中也有对这段历史背景的刻画、反思和批判。包括美苏之间的冷战、过分严苛的机场检查制度、控制外汇和外国商品的流通数量、篮球队内部的监控和审查等,几乎可以将它看作是一部俄罗斯的主旋律电影。影片的历史背景为其增加了故事的层次和丰富性,而中国观众在理解这些历史梗时也不会感到有距离。

女生身上的这件婚纱在当时的苏联是很难买到的

影片的另一看点则在于欣赏令人捧腹的俄式幽默和吐槽。例如讲解员永远念不对俄罗斯超长人名,球员用“我打球时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来比喻自己的魅力。当然,影片中也难免会出现对美国的暗讽。就如同俄罗斯政府指责《切尔诺贝利》歪曲事实,美国人或许也会认为这部电影用了一些“偷鸡摸狗”的伎俩吧。

喜欢《绝杀慕尼黑》的观众,或许还可以跟2004年的电影《冰上奇迹》一起对照观看。《冰上奇迹》根据1980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的真实故事改编,背景同样设置在陷入冷战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面对实力强劲的苏联冰球队,队员们又会如何创造冰上奇迹呢?

推荐指数:非常推荐,不会看篮球的人也会热血沸腾。另外期待《李娜》和《中国女排》的观众不如也先看看这部《绝杀慕尼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绝杀慕尼黑》:直击奥运男篮史上第一悬案

带上兄弟和爆米花,6月13日来影院在大屏幕看球吧。

本文涉及少量剧透,不过大家应该都知道结局,请酌情阅读。

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谁有信心战胜美国篮球队?

答案让人出乎意料,居然是1972年的苏联男篮。为了战胜这支传统强队,苏联队用了3个3秒。这3秒的判罚极富争议,它打断了美国队的63连胜,罪魁祸首是屡屡出错的计时牌。而这一场比赛又极其敏感和特殊,因为对于处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来说,赛场即为战场,可以退赛,但绝不能输。

当这样真实刺激的情节被搬到大银幕上时,《绝杀慕尼黑》在2018年1月的前两个星期便在俄罗斯收获了超过290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地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灌篮高手》中的湘北与山王决赛也复现了这场比赛。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队的努力,如今我们也不会看到以NBA球星组建的美国梦之队了。

《灌篮高手》中的湘北队和苏联队都穿着红色的队服

回顾历史背景,美国篮球队在1936到1972年间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他们有先进的医疗技术、身体素质优越的球员,以及全民篮球的运动氛围。苏联队作为欧洲霸主,其篮球实力本身是不弱的,但面对美国时只能做“万年老二”。影片中的苏联职业球员和美国街头手对战时,不仅输掉了刚买的皮鞋,连罐头也输了个精光。实力差距让片中的苏联队产生了“恐美症”,这一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也足以一窥美国队当年的篮球实力。

街头对战展现出美苏双方在篮球实力上的差距

而反观那一年的苏联球员呢?王牌球员谢尔盖常年受到膝盖伤痛的影响,在关键时刻就容易掉链子,但当时的苏联还不具备美国“一针见效”的先进医疗水平。球员扎尔高度近视,激烈的篮球碰撞极易撞飞他的隐形眼镜,而这副隐形眼镜还算是苏联的违禁品。还有心脏病患者萨沙,上场前还躺在医院被嘱咐准备后事。另外还有“奸细”、“叛徒”立陶宛球员保劳斯卡斯,被抓到倒外汇的他,如果比赛失败回国就将面临监禁。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队伍,居然一路披荆斩棘闯进了决赛。影片虽然有改编的成分,但大体人员设置与1972年相同。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特有场景和事件的还原,例如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村,恐怖分子绑架以色列运动员事件等。

影片中的奥运村

在结构设置上,影片用了全片近一半的篇幅来描绘最后的绝杀战场,在细节和完成度上还原度较高,但也不免显得铺垫不足,人物形象单薄。这一不足在近一小时的比赛刻画上得到了弥补,尽管观众已经早早地知道了结局,竞技体育的瞬息万变还是让观众不免为球员的命运感到担忧。这一设置也让人想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尾。换句话说,用一张电影票的钱,观众就买到了一张1972年奥运会篮球决赛现场的入场券。

由于片中有大量高速慢镜头,因此展现篮球球员的力与美是电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扣篮、跑位、灌篮等技术在影片中大量呈现。慢镜头让电影中的动作显得更加激烈,同时让运动员的肌肉、身体碰撞显得更有质感。

从角色的刻画来看,《决胜慕尼黑》并不是一部典型的运动题材电影。他的戏剧张力不止在于运动的力与美、比赛的惊险和刺激,还来自于冷战时期苏联内外部的高压,电影中也有对这段历史背景的刻画、反思和批判。包括美苏之间的冷战、过分严苛的机场检查制度、控制外汇和外国商品的流通数量、篮球队内部的监控和审查等,几乎可以将它看作是一部俄罗斯的主旋律电影。影片的历史背景为其增加了故事的层次和丰富性,而中国观众在理解这些历史梗时也不会感到有距离。

女生身上的这件婚纱在当时的苏联是很难买到的

影片的另一看点则在于欣赏令人捧腹的俄式幽默和吐槽。例如讲解员永远念不对俄罗斯超长人名,球员用“我打球时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来比喻自己的魅力。当然,影片中也难免会出现对美国的暗讽。就如同俄罗斯政府指责《切尔诺贝利》歪曲事实,美国人或许也会认为这部电影用了一些“偷鸡摸狗”的伎俩吧。

喜欢《绝杀慕尼黑》的观众,或许还可以跟2004年的电影《冰上奇迹》一起对照观看。《冰上奇迹》根据1980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的真实故事改编,背景同样设置在陷入冷战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面对实力强劲的苏联冰球队,队员们又会如何创造冰上奇迹呢?

推荐指数:非常推荐,不会看篮球的人也会热血沸腾。另外期待《李娜》和《中国女排》的观众不如也先看看这部《绝杀慕尼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