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0年前,癌末的他被冷冻等复活,结果揭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0年前,癌末的他被冷冻等复活,结果揭晓……

脑若死,复活失去意义。

文|温哥华头条

长生不死,一直是人类的期望(或说是幻想),从秦始皇、汉武帝……只要掌握权力或钱财的,都想永生享用,不想死, 尽管上古传说彭祖800岁,就算活了800岁,最终还是要面对死亡,从来没有人想像如何可以击败死亡。

随著现代科技发达,有人开始想像,尽管不能战胜死亡,但能够“暂停”死亡吗?1964年被称为“人体冷冻技术之父”的埃丁格(Robert Ettinger)就提出了人体冷冻的概念,将人体急速冷冻,等待未来科技让“冷冻人”复活。

图:埃丁格

先冷冻 再让死者复活

图:贝德福(左)

当时,一位美国的自愿者贝德福(James Bedford)在1967年成为了第一位冻存身体的人,这位全球首例“冷冻人”原本预计2017年要解冻“复活”,但是……

图:尼尔森

埃丁格在他最重要的著作《永生不死的前景》中不断提及“冷冻复活”的概念,他认为死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身体被冻得足够快,死亡是可以逆转的。此书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罹患肺癌的贝德福(James Bedford),还有29岁的水电工尼尔森(Robert Nelson)

所谓人体冷冻技术,到目前仍是一种试验中的医学技术,其方法是把人体或动物在一般摄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极低温情况下,用深低温保存,并希望可以在未来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让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

人体冷冻技术被美国的《生活科学》杂志列为10大人脑未解之谜之一,就目前技术而言,能低温保存的只有血液、细胞和人体器官,目前要保存单个人体器官仍非常困难,甚至有部分医学专家认为不具任何医学价值。

但埃丁格却独排众议,他认为藉冷冻方式保存人体,待医学成熟再让“冷冻人”复活是有可能的;除了著书提出理论外,埃丁格还创立人体冷冻组织“生命延长协会(Life Extension Society)”,对外征求自愿者,并表示组织已经具备技术。

尼尔森因为对“人体冷冻技术”深深著迷,开始研究各种冷冻复活的资料,甚至还成为了当地“美国生命延长协会”的主席。在1965年6月,尼尔森主动写信给贝德福,邀请他成为第一位参与“冷冻复活实验”的人。

当时贝德福罹患癌症长期卧床,他答应尼尔森,决定成为第一例被冷冻保存的人,即使无法复活,也希望能替冷冻人体研究献上一份心力,他准备10万美金用于之后身体维护,并在家人陪伴下于1967年咽下最后一口气。

贝德福过世后,尼尔森和几位医师开始了这项人类历史上首次“人体冷冻”手术,他们先为贝福德洗了个冷水澡,让尸体可以冷却,之后抽光他体内全部的血液,并注射了大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这是一种在当时被视为冷冻保护剂的溶剂

3天后,他们将贝福德的遗体塞在一个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盒中进行保存,多年下来贝福德陆续被存放在各州的冷冻中心,直到1982年辗转送到了“生命延长协会”。

直到现在50年过去了,以现在的研究来看,当时的手术相当粗糙,贝福德被许多人判定没有复活的可能,尼尔森却依然相信冷冻技术已经成熟,更宣称贝福德将在2017年苏醒,但最后却失去消息,之后也没有再发布任何声明……

虽然尼尔森也消失了,但,贝福德没能复活,也成了事实,不过,无论如何,人类还是对这历经半世纪的实验念念不忘,美国医学界将贝德福冷冻保存的当天,也就是1月12日,定为“贝德福日”。

脑若死 复活失去意义

对于“人体冷冻技术”这个话题,特约评论员丁一味直称这个部分即使在医学界都很高深,他很难去评论,“今天我们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也许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后,都成为很平常的事,所以,我无法判断这个技术是否符合科学或是否可行。”

田水舟

图:杜虹

但他承认,这个概念倒是慢慢被更多人接受,甚至有不少人也要“比照办理”,例如重庆著名女作家杜虹,2015年5月过世后,就选择将遗体经“人体冷冻“后放入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之一的Alcor,希望未来能够“复活”

虽然不能判断这个技术是否符合科学或是否可行,但丁一味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即,现在医学判定人是否死亡,主要是看是否脑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心脏脉膊都停止运作了一段时间,仍能恢复生命。因为脑没有死。

“现在的人体冷冻技术,可以让身体的细胞保持冷冻,但如果这人真是死了(脑死),那么即使日后发明了治疗方式,让这死者的身体机能恢复运作,但如何能让已死的脑部复活,恐怕才是最大的挑战。”丁一味反问:“如果恢复不了脑部生命,而身体机能恢复了,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个植物人,这样的复活,意义何在?”

他说:“翻遍所有的新闻材料,包括杜虹的例子,几乎都是在死后才开始冷冻遗体,而非在生前(临终前)即进行冷冻工作,特别是脑部细胞的冷冻。”

丁一味最后表示:如果科学界无法解决脑部“复活”的课题,再好的冷冻技术,恐怕也是黄粱一梦罢了。

编辑:李天治

责任编辑:林伯宴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Vancouverheadlin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0年前,癌末的他被冷冻等复活,结果揭晓……

脑若死,复活失去意义。

文|温哥华头条

长生不死,一直是人类的期望(或说是幻想),从秦始皇、汉武帝……只要掌握权力或钱财的,都想永生享用,不想死, 尽管上古传说彭祖800岁,就算活了800岁,最终还是要面对死亡,从来没有人想像如何可以击败死亡。

随著现代科技发达,有人开始想像,尽管不能战胜死亡,但能够“暂停”死亡吗?1964年被称为“人体冷冻技术之父”的埃丁格(Robert Ettinger)就提出了人体冷冻的概念,将人体急速冷冻,等待未来科技让“冷冻人”复活。

图:埃丁格

先冷冻 再让死者复活

图:贝德福(左)

当时,一位美国的自愿者贝德福(James Bedford)在1967年成为了第一位冻存身体的人,这位全球首例“冷冻人”原本预计2017年要解冻“复活”,但是……

图:尼尔森

埃丁格在他最重要的著作《永生不死的前景》中不断提及“冷冻复活”的概念,他认为死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身体被冻得足够快,死亡是可以逆转的。此书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罹患肺癌的贝德福(James Bedford),还有29岁的水电工尼尔森(Robert Nelson)

所谓人体冷冻技术,到目前仍是一种试验中的医学技术,其方法是把人体或动物在一般摄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极低温情况下,用深低温保存,并希望可以在未来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让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

人体冷冻技术被美国的《生活科学》杂志列为10大人脑未解之谜之一,就目前技术而言,能低温保存的只有血液、细胞和人体器官,目前要保存单个人体器官仍非常困难,甚至有部分医学专家认为不具任何医学价值。

但埃丁格却独排众议,他认为藉冷冻方式保存人体,待医学成熟再让“冷冻人”复活是有可能的;除了著书提出理论外,埃丁格还创立人体冷冻组织“生命延长协会(Life Extension Society)”,对外征求自愿者,并表示组织已经具备技术。

尼尔森因为对“人体冷冻技术”深深著迷,开始研究各种冷冻复活的资料,甚至还成为了当地“美国生命延长协会”的主席。在1965年6月,尼尔森主动写信给贝德福,邀请他成为第一位参与“冷冻复活实验”的人。

当时贝德福罹患癌症长期卧床,他答应尼尔森,决定成为第一例被冷冻保存的人,即使无法复活,也希望能替冷冻人体研究献上一份心力,他准备10万美金用于之后身体维护,并在家人陪伴下于1967年咽下最后一口气。

贝德福过世后,尼尔森和几位医师开始了这项人类历史上首次“人体冷冻”手术,他们先为贝福德洗了个冷水澡,让尸体可以冷却,之后抽光他体内全部的血液,并注射了大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这是一种在当时被视为冷冻保护剂的溶剂

3天后,他们将贝福德的遗体塞在一个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盒中进行保存,多年下来贝福德陆续被存放在各州的冷冻中心,直到1982年辗转送到了“生命延长协会”。

直到现在50年过去了,以现在的研究来看,当时的手术相当粗糙,贝福德被许多人判定没有复活的可能,尼尔森却依然相信冷冻技术已经成熟,更宣称贝福德将在2017年苏醒,但最后却失去消息,之后也没有再发布任何声明……

虽然尼尔森也消失了,但,贝福德没能复活,也成了事实,不过,无论如何,人类还是对这历经半世纪的实验念念不忘,美国医学界将贝德福冷冻保存的当天,也就是1月12日,定为“贝德福日”。

脑若死 复活失去意义

对于“人体冷冻技术”这个话题,特约评论员丁一味直称这个部分即使在医学界都很高深,他很难去评论,“今天我们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也许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后,都成为很平常的事,所以,我无法判断这个技术是否符合科学或是否可行。”

田水舟

图:杜虹

但他承认,这个概念倒是慢慢被更多人接受,甚至有不少人也要“比照办理”,例如重庆著名女作家杜虹,2015年5月过世后,就选择将遗体经“人体冷冻“后放入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之一的Alcor,希望未来能够“复活”

虽然不能判断这个技术是否符合科学或是否可行,但丁一味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即,现在医学判定人是否死亡,主要是看是否脑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心脏脉膊都停止运作了一段时间,仍能恢复生命。因为脑没有死。

“现在的人体冷冻技术,可以让身体的细胞保持冷冻,但如果这人真是死了(脑死),那么即使日后发明了治疗方式,让这死者的身体机能恢复运作,但如何能让已死的脑部复活,恐怕才是最大的挑战。”丁一味反问:“如果恢复不了脑部生命,而身体机能恢复了,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个植物人,这样的复活,意义何在?”

他说:“翻遍所有的新闻材料,包括杜虹的例子,几乎都是在死后才开始冷冻遗体,而非在生前(临终前)即进行冷冻工作,特别是脑部细胞的冷冻。”

丁一味最后表示:如果科学界无法解决脑部“复活”的课题,再好的冷冻技术,恐怕也是黄粱一梦罢了。

编辑:李天治

责任编辑:林伯宴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Vancouverheadlin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