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孙悟空行医说妙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孙悟空行医说妙理

《西游记》是本神奇的书,除了其瑰丽多彩的故事之外,更被视为蕴含了一套修炼金丹妙道的玄妙法门。除了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也蕴含了调和阴阳、循道而行等一些生命科学的基本道理。

文|蒋海松

责编|马蓉蓉

最近恰逢端午佳节。《西游记》中也有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颇有文化意趣。

话说唐僧师徒取经经过朱紫国,遇到国王贴皇榜求贤治病。孙悟空揭了皇榜,并诊断出国王有中虚心痛、内结经闭等症状。悟空先治其表,让太医官备八百八味每味三斤等一堆中药,其实是故作高深。悟空真正的药丸是用白龙马的半盏马尿、巴豆等调成乌金丹,国王吞下,便下秽污痰涎,除下病根。

原来,数年前朱紫国国王与王后金圣娘娘于端阳节时,在御花园里解粽插艾饮酒看龙舟。突然妖风卷来,麒麟山獬豸洞的妖精“赛太岁”劫走王后去做了压洞夫人。掠人的这一天正是端午节。王后被摄走之后,国王一病不起。悟空这番到来,不但救治了国王,更去降伏妖邪,偷得了妖精的宝贝紫金铃,战胜了妖怪,救回了金圣娘娘。

《西游记》是本神奇的书,除了其瑰丽多彩的故事之外,更被视为蕴含了一套修炼金丹妙道的玄妙法门。除了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也蕴含了调和阴阳、循道而行等一些生命科学的基本道理。这故事便体现了调和阴阳的修行之道。

端午,顾名思义,端者,正也;午者,正午。端午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之日。古把农历五月称之为毒月,所谓“五月到,五毒出”,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等空前活跃。端午节便有雄黄酒、蒲艾消毒辟邪的习俗。如《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清代习俗:“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西游记》中赛太岁作为毒虫的代表,在端午节肆虐作怪,正是端午习俗的体现。

这妖怪名为“赛太岁”。从丹道之学来看,值年太岁代表时间流转,阴阳更迭,“赛太岁”即意为阳气上升过重,导致阴阳失衡,打破了时间常规更迭,扰乱了天地盈虚。金圣娘娘代表炼丹术中的真阴。赛太岁摄走金圣娘娘正代表以阴补阳之道。 中国文化注重阴阳平衡,独阳不长,孤阴不生。蒙学《幼学琼林·夫妇》也称,“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端午节阳气最为充沛甚至过量,需要阴气的中和互动。《道德经》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赛太岁把金圣娘娘拐走,以调和阴阳。但对于国王来说,他的皇后娘娘被抢,失去阴阳平衡。孙悟空断定其病根是“双鸟失群”之症,“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说的也正是一旦阴阳不平衡,人体便产生紊乱。

按医理,端午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时期,但也是身体体能消耗最快的时候,容易发病,往往需要调养治疗。孙悟空为了救国王,在这回中破天荒地做起了医生,“悬丝诊脉”,望闻问切,抓药配方,忙得不亦乐乎。他开了很多真真假假的药方,悟元子在《西游原旨》中解释道,这些药物归根结底在于调和阴阳,“神妙之方为何方,即调和阴阳之方,即三家合一之方……药物即阴阳二味,调和者即阴中取阳,阳中取阴也”。晚上,悟空具体调药时,取的是大黄和巴豆各一两,配合马尿、锅灰,调成所谓“乌金丹”。《西游原旨》对此解释道:“大黄性寒,为阴……巴豆性燥,为阳……每味一两,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百草霜为锅脐灰,火中之物,阳中之阴……龙马尿同于金汁,水中之物,阴中之阳,具有戊土,故能治诸疾。”赛太岁的法宝是紫金铃,一旦摇动,便会喷火喷烟喷沙,开始把悟空熏得狼狈不堪。其实就是人体阳气上升、气血过旺、气燥炽然之乱相。

这回专讲阴阳之道,情节上多了很多阴阳雌雄的暗示来。比如,八戒对着太监公公叫奶奶,戏谑“你这反了阴阳的”。孙悟空去捉妖时,化阳为阴,变成假侍女,骗到了妖怪的紫金铃。金毛吼的假紫金铃失效,悟空笑他是“我的雌来你的雄”,金铃也学会了“惧内”。这是对惧内成风的习气的戏谑嘲弄,也是丹道之学中“阴过于阳、反阴为阳”的批判。

从政治意义上而言,这一回还有更深的寓意。悟空行医前自豪宣称:“师父放心在此受用,老孙自有医国之手。”古代典籍《国语·晋语》有言;“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以医理论治国之道,也是中国素来的传统。

最早在《史记·殷本记》所记载殷商时期,伊尹以医为喻,陈述治国之道。“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明代医学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引《郁离子》曰:“治天下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专门撰文“医道通治道论”,探讨了治病人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治身犹治天下也。”到了近代,更有医生孙逸仙成为民国国父,真正做到了“上医医国”。

在《西游记》中,作者在这一回结尾的诗歌中写到:“安邦先却君王病,守道须除爱恶心。”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治理国王之病,只是解救朝政积弊的隐喻。作者通过降妖除魔的文学故事表达对朝政清明、四海太平的期盼,这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作者吴承恩早年创作《禹鼎志》,自陈“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这一创作宗旨,《西游记》更是一以贯之。全书通过隐喻批判明代朝政失序之处尤多。

在朱紫国这一故事中,从医理上的阴阳平衡引申到政治上阴阳相济,没有爱恶,寓意国家大治、朝政清明,赏罚公正,礼乐刑政各得其宜,没有祸国殃民之举,没有祸乱朝政之徒。治国讲究阴阳平衡,德主刑辅,措施得当。既要严格执法,厉行法治,更要施行仁政、仁民爱物,这才是“一阴一阳之为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孙悟空行医说妙理

《西游记》是本神奇的书,除了其瑰丽多彩的故事之外,更被视为蕴含了一套修炼金丹妙道的玄妙法门。除了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也蕴含了调和阴阳、循道而行等一些生命科学的基本道理。

文|蒋海松

责编|马蓉蓉

最近恰逢端午佳节。《西游记》中也有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颇有文化意趣。

话说唐僧师徒取经经过朱紫国,遇到国王贴皇榜求贤治病。孙悟空揭了皇榜,并诊断出国王有中虚心痛、内结经闭等症状。悟空先治其表,让太医官备八百八味每味三斤等一堆中药,其实是故作高深。悟空真正的药丸是用白龙马的半盏马尿、巴豆等调成乌金丹,国王吞下,便下秽污痰涎,除下病根。

原来,数年前朱紫国国王与王后金圣娘娘于端阳节时,在御花园里解粽插艾饮酒看龙舟。突然妖风卷来,麒麟山獬豸洞的妖精“赛太岁”劫走王后去做了压洞夫人。掠人的这一天正是端午节。王后被摄走之后,国王一病不起。悟空这番到来,不但救治了国王,更去降伏妖邪,偷得了妖精的宝贝紫金铃,战胜了妖怪,救回了金圣娘娘。

《西游记》是本神奇的书,除了其瑰丽多彩的故事之外,更被视为蕴含了一套修炼金丹妙道的玄妙法门。除了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也蕴含了调和阴阳、循道而行等一些生命科学的基本道理。这故事便体现了调和阴阳的修行之道。

端午,顾名思义,端者,正也;午者,正午。端午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之日。古把农历五月称之为毒月,所谓“五月到,五毒出”,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等空前活跃。端午节便有雄黄酒、蒲艾消毒辟邪的习俗。如《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清代习俗:“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西游记》中赛太岁作为毒虫的代表,在端午节肆虐作怪,正是端午习俗的体现。

这妖怪名为“赛太岁”。从丹道之学来看,值年太岁代表时间流转,阴阳更迭,“赛太岁”即意为阳气上升过重,导致阴阳失衡,打破了时间常规更迭,扰乱了天地盈虚。金圣娘娘代表炼丹术中的真阴。赛太岁摄走金圣娘娘正代表以阴补阳之道。 中国文化注重阴阳平衡,独阳不长,孤阴不生。蒙学《幼学琼林·夫妇》也称,“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端午节阳气最为充沛甚至过量,需要阴气的中和互动。《道德经》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赛太岁把金圣娘娘拐走,以调和阴阳。但对于国王来说,他的皇后娘娘被抢,失去阴阳平衡。孙悟空断定其病根是“双鸟失群”之症,“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说的也正是一旦阴阳不平衡,人体便产生紊乱。

按医理,端午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时期,但也是身体体能消耗最快的时候,容易发病,往往需要调养治疗。孙悟空为了救国王,在这回中破天荒地做起了医生,“悬丝诊脉”,望闻问切,抓药配方,忙得不亦乐乎。他开了很多真真假假的药方,悟元子在《西游原旨》中解释道,这些药物归根结底在于调和阴阳,“神妙之方为何方,即调和阴阳之方,即三家合一之方……药物即阴阳二味,调和者即阴中取阳,阳中取阴也”。晚上,悟空具体调药时,取的是大黄和巴豆各一两,配合马尿、锅灰,调成所谓“乌金丹”。《西游原旨》对此解释道:“大黄性寒,为阴……巴豆性燥,为阳……每味一两,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百草霜为锅脐灰,火中之物,阳中之阴……龙马尿同于金汁,水中之物,阴中之阳,具有戊土,故能治诸疾。”赛太岁的法宝是紫金铃,一旦摇动,便会喷火喷烟喷沙,开始把悟空熏得狼狈不堪。其实就是人体阳气上升、气血过旺、气燥炽然之乱相。

这回专讲阴阳之道,情节上多了很多阴阳雌雄的暗示来。比如,八戒对着太监公公叫奶奶,戏谑“你这反了阴阳的”。孙悟空去捉妖时,化阳为阴,变成假侍女,骗到了妖怪的紫金铃。金毛吼的假紫金铃失效,悟空笑他是“我的雌来你的雄”,金铃也学会了“惧内”。这是对惧内成风的习气的戏谑嘲弄,也是丹道之学中“阴过于阳、反阴为阳”的批判。

从政治意义上而言,这一回还有更深的寓意。悟空行医前自豪宣称:“师父放心在此受用,老孙自有医国之手。”古代典籍《国语·晋语》有言;“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以医理论治国之道,也是中国素来的传统。

最早在《史记·殷本记》所记载殷商时期,伊尹以医为喻,陈述治国之道。“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明代医学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引《郁离子》曰:“治天下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专门撰文“医道通治道论”,探讨了治病人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治身犹治天下也。”到了近代,更有医生孙逸仙成为民国国父,真正做到了“上医医国”。

在《西游记》中,作者在这一回结尾的诗歌中写到:“安邦先却君王病,守道须除爱恶心。”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治理国王之病,只是解救朝政积弊的隐喻。作者通过降妖除魔的文学故事表达对朝政清明、四海太平的期盼,这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作者吴承恩早年创作《禹鼎志》,自陈“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这一创作宗旨,《西游记》更是一以贯之。全书通过隐喻批判明代朝政失序之处尤多。

在朱紫国这一故事中,从医理上的阴阳平衡引申到政治上阴阳相济,没有爱恶,寓意国家大治、朝政清明,赏罚公正,礼乐刑政各得其宜,没有祸国殃民之举,没有祸乱朝政之徒。治国讲究阴阳平衡,德主刑辅,措施得当。既要严格执法,厉行法治,更要施行仁政、仁民爱物,这才是“一阴一阳之为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