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视野中的印度

摄影家以汽车作为一种符号入手,通过汽车在生活中的变化,找到了印度独立的文化背景——一个自在的印度。

撰文 | 林路

如果分析都市的特征,有哪些最重要的符号,恐怕其中不会缺少汽车。作为一个成熟的都市,汽车的象征力量也许是无需质疑的。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汽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出生于印度的摄影家拉胡比尔·辛弗(1942—1999),曾经在美国和法国赢得很大的声誉。在他1999年去世以前的最后一个专题中,就是驾着自己的汽车在印度旅行拍摄,拍摄的对象正是印度街头的汽车。

他说:

“在30年中,我一直是通过租来的汽车旅行的。由于我的旅途遍及整个印度,我逐渐明白了,过去50年中一直处于经济封闭的印度,逐渐走向了开放的新世纪,就像是印度街头越来越多的汽车带来所象征的那样。”

于是以汽车作为拍摄素材,很自然地成为他在整个拍摄中的重要景观之一。

他在旅途中发现,白色的Ambassador汽车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色彩,出现在印度的各条公路上:白色成为亚洲宗教虔诚和纯净的色彩

而黑色是一种禁忌的色彩,于是黑色的汽车是罕见的,尽管有时候会会成为一种罪恶的象征:比如在加尔各答,印度匪帮驾驶黑色汽车便于在黑夜中隐藏自己。

摄影家以汽车作为一种符号入手,通过汽车在生活中的变化,找到了印度独立的文化背景——一个自在的印度。

“就像是蜥蜴,褪去了英国殖民地的外衣,展现出印度的色彩。英国的习俗在这里渐渐消退,印度自身的魅力逐渐凸现。”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自己的Ambassador汽车,而且是以白色居多。

于是摄影家在他的镜头中始终将汽车作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融入了自己对印度的思考。

在他一本题为《通往印度之路》的画册中,所有的照片都有汽车的出现——不是拍摄街头的汽车,就是以自己的汽车作为框架,构成对印度景观的记录。

尤其是一些构图非常巧妙的画面,将汽车与整个印度的文化风俗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他特别擅长于通过汽车的反光镜,将汽车前后的人物与景观巧妙构成在同一个空间里,有效地拓宽了单幅画面的视觉审美空间,给人以丰富的信息和幽默感

这些照片都是彩色的,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恰到好处,将一个燃烧着热情的印度,通过汽车的框架,展现给每一位希望了解印度的观众。

辛弗出生于印度,60年代中期开始自己的摄影生涯,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画册。70年代移居法国之后的30年时间里,仍旧主要以印度为题材,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印度的彩色摄影集,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有一本画册《彩色的河流》。

他的作品被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重要的博物馆收藏。阅读这些形形色色的汽车的故事,人们仿佛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印度之旅——在严谨的框架和燃烧的激情背后。

这里我们再深入解读他的一些代表作:

《塔米尔·纳杜》(1998)

这是公共汽车、轿车和自行车的三重奏,是摄影家慧眼独到的发现和捕捉。

画面的风格是平实的,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但是画面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由近向远依次推出的自行车、轿车和公共汽车,将印度都市的生活情节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生活趣味。其实这样的景观在都市的街头经常可以见到,关键就看你是否有发现力,有想象力。

《安德拉·普拉德什,1996》

画面的魅力就在于最古老的图腾和最现代的汽车相遇,在冷静的碰撞中溅出文明的火花。

摄影家的构图也很有特色:左面的台阶和右面的车身,以透视的线条向前延伸,形成视觉的吸引点。中间则是线条流畅的印度宗教图腾,构成神秘的氛围。但是历史的传承已经被现代文明打破,车轮已经驶入了图腾的区域;车身上的现代符号,又是一重对比和冲撞。

《犹他·普拉德什》(1997)

是探头张望的女孩,撞上了摄影家的镜头,还是摄影家的神秘,让女孩探头张望?

这是辛弗的这一系列画面中最擅长的表现语言之一——利用汽车的框架,分割多重空间元素,尽可能在一幅画面中,传递更多的人文信息。除了进入车门的女孩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扇车窗的框架中,框住了一位马车夫和他的白马,正好和汽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犹他·普拉德什》(1997)之二

在夕阳如火的余晖中燃烧的印度,竟然会如此静谧!这是摄影家镜头中最让人动心的一幕。

红色的汽车已经够艳丽了,夕阳的余晖因其低色温更强化了暖调的迷乱。远处的天空却蓝得惊人,足以和燃烧的红色形成动乱的疯狂。但是一位倚坐在车身边上的印度僧侣却让一切在瞬间归于寂静。这就是人性的力量所在——不管现代化的文明进程走到哪一天。

 

*兰阇(qdlanshe)

一个致力于“影像故事+视觉阅读”的传播平台, 好故事需要特别的观看方式、观看角度,我们的初心是用影像记录时代,为万物讲好故事 。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