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乱无序的国际关系中,军事力量是货币的终极形式。
一个国家可能拥有世上的文化、艺术、哲学等一切值得荣耀的事物,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来保卫自己,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毛泽东就曾直言不讳的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所有军事力量中,陆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这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都生活在陆地上,未来很可能也将继续如此。著名政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曾经指出:“空军和海军力量支持下的陆军军队,是现代世界中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米尔斯海默认为,以日本为敌的太平洋战争事实上是“现代史上唯一一场胜负不全由陆战力量决定的大国战争;空军和海军的力量,作为必要手段在决定战争结局的过程中发挥了超出辅助性的作用”。不过米尔斯海默也认为,“在打败日本的战争中,陆军力量仍发挥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陆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武力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可是,如何评判各国军队在其所处历史环境中的强弱呢?取得决定性和连续性胜利的能力,以及能否帮助本国统治其他国家,是考量一国军队,即陆军强弱的重要标准。只有这种力量可以使一国对别国实现控制和征服。
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最彪悍的军队吧。
1. 罗马军队
罗马军队用几百年的时间征服了整个西方世界,由此成名。这支军队的优势在于其坚韧不拔,甚至在面对彻底战败的命运时依旧不屈不挠作战的能力。这一品质在布匿战争(The Punic Wars)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在缺乏情报和资源的不利形势下,罗马人首先以逸待劳,然后实施突袭,最终击败了迦太基人。
罗马军队通过厚赏军卒保持旺盛、坚定的士气。出身贫寒的士兵打了胜仗可以获赏土地,有土地的士兵私产受到保护,也能获赏财物。对罗马来说,战场上的胜利意味着国家的安全。这些机制刺激罗马士兵更英勇的作战,而士气在军队的表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战术上,罗马军队采用多线轮换,方便战斗中随时补充前线士兵,以新上阵的部队应对疲惫的敌人。罗马军队由优秀的将军率领,经常采取运动战破坏敌人的严密防线,随时把握进攻的机会。
在三百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中,罗马从一个意大利半岛国家发展为能驾驭整个地中海及其周边陆地的庞大帝国。
作为罗马军队的一部分,由包括25年军龄以上职业军人组成的“罗马军团”受到良好的训练并配有精良的铁质兵器。他们驻扎在帝国各个战略要津,在保障国家统一的同时抵御外敌。尽管也遭遇过挫折,但当时的罗马军队在邻国中确实没有对手。
2. 蒙古军队
蒙古人在1206年踏上征服之路时,最多不过一百万之众。在一百多年时间里,他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土地,而被征服国家和民族有着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蒙古的人力。蒙古人几乎是一股永不休止的力量,他们在不经意间出现,称雄中东、中国和俄国所在的广大地区。
蒙古军队的辉煌战绩可以归因于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其中最突出的是军队的运动能力和坚韧品质。作为游牧民族,蒙古军队可以超大规模、超长距离的迁徙,在途中以牲畜为食甚至喝马血维持体力。
蒙古军队的运动能力非常依赖马匹,每名骑兵拥有三、四匹战马,坐骑随时保持充沛体力。骑兵在马上能够开弓放箭,远距离杀伤敌军步兵,这让他们在战场上获得了明显优势。军纪严明、行动迅疾为蒙古军队实施“打了就跑”战术和原始的“闪击战”提供了保证。
蒙古人也非常倚重恐怖策略,对待战败者十分残忍,刻意屠杀破坏,以打击下一个对手的士气。
3. 奥斯曼军队
奥斯曼军队在其鼎盛时曾征服了中东、巴尔干半岛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在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诸多邻国中独占鳌头。1453年,奥斯曼军队征服了世界上最难攻破的城市君士坦丁堡。
在一片曾有数十个小国存在的土地上,奥斯曼帝国在五百年间是当地唯一的国家,直到19世纪还能独挡周边众敌。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奥斯曼军队在充分使用大炮和火枪上比任何敌国都早,而后者依旧多使用中世纪冷兵器。火器的使用成为这个年轻帝国的决定性优势。大炮轰下了君士坦丁堡,打败了波斯人和埃及的奴隶骑兵。
奥斯曼帝国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运用特种的精锐步兵军团——禁卫军耶尼切里军团(Janissaries)。该军团士兵从小接受训练,忠诚度高且作战高效。
4. 纳粹德国军队
冗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德国军队——德国国防军(Wehrmacht)在数月之内突进欧洲中西部大片土地,震惊了欧洲和整个世界,一时间他们甚至几乎占领了幅员辽阔的苏联。
德军的迅速取胜要归功于他们独创并采用的“闪电战”(Blitzkrieg)思想。闪电战强调在装备和通讯上采取尖端技术,辅以快速出击、出其不意和集中优势兵力高效攻坚。
特别是,运用装备武器的机械化步兵在近距离空中掩护下重击敌人多条战线,或迅速包围敌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篇,遭德军突袭的对手溃不成军,抵抗无力。
实施闪电战需要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军人,而柏林拥有这个条件。根据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的观察,“就单兵作战能力来看,德国战士比英国、美国和俄国士兵在攻防两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在二战中基本上始终没有改变”。
纳粹意识形态和一位疯狂的领袖阻碍了德军的持续前进,而资源和人力的缺乏最终导致纳粹德国覆灭。
5. 苏联军队
苏联军队(1946年前称“红军”)在扭转二战战局上起到了超过任何他国军队的关键作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整个德国第六集团军投降告终,这几乎是全世界公认的欧战战场上的二战重要转折点。
苏军在战争中的胜利,以及随后四十年来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威胁并不依靠更优越的技术(除了核武),也不依靠军事天才(斯大林的军事指挥才能堪称灾难,尤其在二战初期。而此前,他还清洗了很多更善用兵的指挥官)。
苏军依仗的,是庞大的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充裕,工业厚实,这让苏军成为军事领域的庞然大物。纳粹德国研究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Richard Evans)说:“据苏联自己估计,红军在二战中共损失了1,100多万军人,超过10万架飞机,30万门炮,以及近1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其他权威机构的研究则认为损失人数更大,可达2,600万。”
应该说,苏军在军事指挥上也有展现天赋的时刻,而这主要是在斯大林下放权力给一些优秀指挥官的时候,而苏军也有值得信赖的武器,比如T-34坦克。但这些都不是决胜因素,因为直到柏林之战,苏军一直蒙受重大伤亡。
除去核武之外,苏军在冷战时期与对手的实力相较并无太大差异。在40多年的博弈中,北约占据了技术优势,而苏联则在很多其他方面享尽优势,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当时的情况是,一旦欧洲出现军事冲突,美国和北约都计划以核武先发制人。
6. 美国军队
在历史上,美国一直避免保有大规模陆军,这是美国立国之初的设计:美国宪法允许国会建立和维持海军,却只允许国会在需要时征召并支持陆军部队。
美国直到二战结束一直恪守这一模式,战时征召大批陆军,战后快速遣散。尽管如此,从20世纪开始至今,美国军队一直保持高效,尤其在针对单一民族国家的战争中。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参战,均有助于战争形势向其盟国一侧倾斜。在1991年的科威特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也摧毁了萨达姆的伊拉克军队。
美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能高效迅速调动部署大规模武装力量——包括地面部队的国家。这是美国陆军在战事中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在士兵数量上不及苏联,但美军训练卓越、技术超前。此外,美军还享有世界上最强的海、空军力量的支持。
翻译:于馥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The National Interest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