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张晓龙:“温太医”有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张晓龙:“温太医”有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真的是有那样的高度,一个剧能够有那样让我忘不掉的画面,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文|艾问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实过他的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菩提树下》节选

社会很浮躁,他很温柔。

他是《妻子的谎言》中的治愈系总裁江一斌,他是《十月围城》中的邪魅反派李重甲,他是《甄嬛传》中温文尔雅的多情太医,他是如水的谦谦君子,他是柔软的白月光,他是张晓龙。

张晓龙更多地还是以一名演员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那个身着清朝大褂的“温太医”形象深入人心,但少数人了解,张晓龙还是一名身兼硕士生导师的副教授,并被孙俪等演员称作老师。

在今年的哈佛中国论坛上,集演员、礼仪指导和制片人三角于一身的张晓龙受邀参与了娱乐分论坛演讲。这个自带中国风的古典韵味男子感慨着“走进、感受、倾听、浸润,内心清净而欢喜”来到这所历史悠久的校园,随身还带着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本期《艾问顶级人物》,对话张晓龙,感受浮躁中那一抹静谧。

艾诚:您现在的日常重点是在忙什么呢?

张晓龙:我这次结束之后回到北京有一个好莱坞大师课,请了美国电影界的一些幕后大咖们,和我们这边有一个交流。

艾诚:所以通过礼仪这样的一个入口,也在进行着一些中外的文化交流。

张晓龙:礼仪也好,影视文化也好,我们现在就是文化走出去,其实说实话,我们自信了。这个和以往说的我们喊一个口号不一样。确确实实自信了之后,跟人交流,就像我,我完全不懂英文,以前我会发自内心有一种怯懦,但现在就会很自信地跟他们去交流。

艾诚:因为身兼演员、老师等很多角色,我相信您也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大使。别人是通过您来认知中国人什么样。

张晓龙:对,就是他们会通过我们去了解我们的文化。我走到哪儿都会讲中国礼仪,很多人问,你会用握手礼,你会用贴面的礼仪,这是你们国家的礼仪吗?我说不是,我会教他们我们中国人怎么样去用最科学的,有距离,不用碰到你,就能表达敬意的,这种礼节。

艾诚:那咱们互相示意,敬意一下。

张晓龙:我们离很远就可以,艾诚,好久不见,这样。女孩儿右手在前,男人左手在前,这就表达敬意了。这样就是一个更加大的,叫作揖,这叫拱手。拱手平辈,然后跟长辈可以作揖。

所以说,我们自信了,更应该知道做中国人,施中国礼。

艾问张晓龙:孤注一掷还是保险投资?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孤注一掷’的战略必须击中目标,否则一切努力就会付之东流。换一个形象的说法,‘孤注一掷’很像是向月球发射火箭:如果时间弧线稍有偏差,火箭就会消失在外层太空中。这项战略一旦被执行,是很难再调整和修改的。”

巴菲特曾经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很好地诠释了孤注一掷。在当今愈发浮躁的社会,野心家门往往“孤注一掷”成就一番事业,这是一则战略,也是一种诱惑。

在当前的影视界中,流行着一句话叫“IP至上”,这也是投资者们对影视作品制作团队最为看重的条件之一。于是,各家为争夺流量而争相“炒作”的现象泛滥,艺术圈的年轻人们也会抓住自己最光鲜亮丽的时光去孤注一掷,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曝光度。

这是营销,也是一种赌博。

1994年,张晓龙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有人说,舞者的幸运全都绽放在舞台上。然而,毕业后的张晓龙没有选择在聚光灯下踮起脚尖,而是直接一步退到幕后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形体老师。

艾诚:我看您的人生阅历里面非常有意思的是,从北京舞蹈学院没有很快走到台前,而是选择加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了一位形体老师。为什么不让自己在最好的年华成为一个最大曝光的比如说舞蹈演员,而是选择当了一个低调的形体老师。

张晓龙:我觉得是与我的出身有关系,我是很保守的,我从农村出来,而我的同学都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他们可以不要去考虑自己的将来是什么,可我要考虑。将来真的我走上了舞台,跳到30岁,可舞蹈演员30岁慢慢就要走下坡路了,我得再选择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职业选择是很痛苦的。

我在舞蹈学院上学的时候,大家就觉得我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组织一堂课,那时候在学校里面就已经教课了,我喜欢老师这个职业。

艾诚:所以您选择了一个最安全的职业方向。

张晓龙:对,是这样。

面对自己的人生,保守的张晓龙选择了“保险投资”。梦想虽然华丽,可他踏实稳重,因为这个小镇男孩深刻明白,他身处的人生路岔口,仰望星空固然美好,可一旦失去稳固的支撑和脚踏实地,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很多人会讲的很伟大,扬言为艺术献身也在所不惜,但舞者的梦对张晓龙来说就像一场华丽却短暂的烟火,美的有些不切实际,也可以说,他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孤注一掷的事业。

对张晓龙来说,他会觉得还不如先找一份学校的工作,不至于牺牲太多,于是他为自己划定了一个他可以暂时接受的“舒适圈”,并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可他并没有打算就这样“舒适”一生,虽然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也迷茫过,但他的艺术梦从来没有熄灭。

只不过是换个方式,“曲线救国”。

在中戏作为老师的张晓龙带的第一个班是陈好所在的班,还带过邓超、陈树等后来逐渐成长起来的不少著名演员。就在给陈树当老师的时候,张晓龙带着自己的照片与简历,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去到剧组寻求机会。他粗略地算了一下,“温太医”的背后,可能递出了几千张照片吧,见了数不尽的剧组。

彼时,隐匿潜伏多年的张晓龙终于厚积薄发。

艾问张晓龙:白月光的迷之身份?

《甄嬛传》大火的那几年,“温太医”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白月光。

就像一说孙悟空就想到六小龄童,一说小燕子就想到赵薇,一说温太医就想到张晓龙。

张晓龙说:“我一直说演员需要有代表作,如果说这个演员很火,可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想不起来,我觉得也是一种悲哀吧。可能这是一个到我七八十岁大家还能认识的角色,他们不记得张晓龙也没关系,当他们老的时候,仍然记得那个时候都说‘嫁人要嫁温太医’,我觉得挺好的。”

正是张晓龙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温太医才如此深入人心。

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总是在扮演着不同角色的,张晓龙作为老师育人,作为演员演戏,作为制片出戏,不同的人生体验固然是精彩纷呈的,但在这些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之中,在喧嚣的娱乐圈之中,在多元的身份背后,“温太医”又最想扮演哪个角色?张晓龙又最想成为谁呢?

艾诚:取舍是一个艺术,那这么多的角色里面,身份多元的背后,您最想成为谁?

张晓龙:我想成为一个好儿子。

前几年,我无论怎样去忙,都会把最多的时间留给我妈妈,从她重病到送她走,我的人生没有遗憾。以后呢,我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的孩子。我觉得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生活,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艾诚:您的幸福来自于什么?

张晓龙:来自于我周边的人都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当我被需要的时候,那可能就是我价值彰显的时候。

而且你要做什么事情呢?最好是做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比如说演员,我不演,太多人可以演,但是礼仪指导我要不做,真的太多电影电视会失去很多颜色,我为什么不去好好做它呢?

比如说去年的《如懿传》,如懿大婚也好,雍正出殡那场大仪仗也好,都是我们按照大清的典礼去把它复制出来的,这个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里面有大量的画面,很多人看了之后说永远忘不掉。

艺术真的是有那样的高度,一个剧能够有那样让我忘不掉的画面,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艾诚:假设我是张晓龙,我会很好奇这个张晓龙在一个什么样的圈子里?大家发现北京电影学院,甚至北京大学都有接连涉嫌学术造假的老师和学生,您在学校执教了20年,您怎么看?是不是艺术教育有点太浮躁了?

张晓龙:我觉得行业带给他们的就是这样子的,资本突然涌入进来之后,我们原来一个《甄嬛传》的拍摄还没超过一个亿,后来变成演员一个人的报酬可能超过一个亿,没有钱怎么样能给他呢?是不是资本进来了之后带给大家的呢?

那资本进来到最后,给这整个的影视产业只有弊端没有一些良性作用吗?是有的,在科技方面,在跟世界接轨方面,它推进得很快。它有好的地方,自然有不好的方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演艺圈有裂缝,很多地方都有裂缝。但是正因为有裂缝,阳光才可以照进来。

张晓龙就像窗前一抹白月光,他温文尔雅,思想深刻又包容,不仅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艺术梦,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也让他把人生活得精彩纷呈。他像是预谋已久,可他又感叹,自己不是一个能静下来思考人生的人。

可能就像他说的那样:“我的人生没有计划,所以我处处都是惊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张晓龙:“温太医”有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真的是有那样的高度,一个剧能够有那样让我忘不掉的画面,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文|艾问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实过他的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菩提树下》节选

社会很浮躁,他很温柔。

他是《妻子的谎言》中的治愈系总裁江一斌,他是《十月围城》中的邪魅反派李重甲,他是《甄嬛传》中温文尔雅的多情太医,他是如水的谦谦君子,他是柔软的白月光,他是张晓龙。

张晓龙更多地还是以一名演员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那个身着清朝大褂的“温太医”形象深入人心,但少数人了解,张晓龙还是一名身兼硕士生导师的副教授,并被孙俪等演员称作老师。

在今年的哈佛中国论坛上,集演员、礼仪指导和制片人三角于一身的张晓龙受邀参与了娱乐分论坛演讲。这个自带中国风的古典韵味男子感慨着“走进、感受、倾听、浸润,内心清净而欢喜”来到这所历史悠久的校园,随身还带着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本期《艾问顶级人物》,对话张晓龙,感受浮躁中那一抹静谧。

艾诚:您现在的日常重点是在忙什么呢?

张晓龙:我这次结束之后回到北京有一个好莱坞大师课,请了美国电影界的一些幕后大咖们,和我们这边有一个交流。

艾诚:所以通过礼仪这样的一个入口,也在进行着一些中外的文化交流。

张晓龙:礼仪也好,影视文化也好,我们现在就是文化走出去,其实说实话,我们自信了。这个和以往说的我们喊一个口号不一样。确确实实自信了之后,跟人交流,就像我,我完全不懂英文,以前我会发自内心有一种怯懦,但现在就会很自信地跟他们去交流。

艾诚:因为身兼演员、老师等很多角色,我相信您也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大使。别人是通过您来认知中国人什么样。

张晓龙:对,就是他们会通过我们去了解我们的文化。我走到哪儿都会讲中国礼仪,很多人问,你会用握手礼,你会用贴面的礼仪,这是你们国家的礼仪吗?我说不是,我会教他们我们中国人怎么样去用最科学的,有距离,不用碰到你,就能表达敬意的,这种礼节。

艾诚:那咱们互相示意,敬意一下。

张晓龙:我们离很远就可以,艾诚,好久不见,这样。女孩儿右手在前,男人左手在前,这就表达敬意了。这样就是一个更加大的,叫作揖,这叫拱手。拱手平辈,然后跟长辈可以作揖。

所以说,我们自信了,更应该知道做中国人,施中国礼。

艾问张晓龙:孤注一掷还是保险投资?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孤注一掷’的战略必须击中目标,否则一切努力就会付之东流。换一个形象的说法,‘孤注一掷’很像是向月球发射火箭:如果时间弧线稍有偏差,火箭就会消失在外层太空中。这项战略一旦被执行,是很难再调整和修改的。”

巴菲特曾经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很好地诠释了孤注一掷。在当今愈发浮躁的社会,野心家门往往“孤注一掷”成就一番事业,这是一则战略,也是一种诱惑。

在当前的影视界中,流行着一句话叫“IP至上”,这也是投资者们对影视作品制作团队最为看重的条件之一。于是,各家为争夺流量而争相“炒作”的现象泛滥,艺术圈的年轻人们也会抓住自己最光鲜亮丽的时光去孤注一掷,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曝光度。

这是营销,也是一种赌博。

1994年,张晓龙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有人说,舞者的幸运全都绽放在舞台上。然而,毕业后的张晓龙没有选择在聚光灯下踮起脚尖,而是直接一步退到幕后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形体老师。

艾诚:我看您的人生阅历里面非常有意思的是,从北京舞蹈学院没有很快走到台前,而是选择加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了一位形体老师。为什么不让自己在最好的年华成为一个最大曝光的比如说舞蹈演员,而是选择当了一个低调的形体老师。

张晓龙:我觉得是与我的出身有关系,我是很保守的,我从农村出来,而我的同学都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他们可以不要去考虑自己的将来是什么,可我要考虑。将来真的我走上了舞台,跳到30岁,可舞蹈演员30岁慢慢就要走下坡路了,我得再选择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职业选择是很痛苦的。

我在舞蹈学院上学的时候,大家就觉得我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组织一堂课,那时候在学校里面就已经教课了,我喜欢老师这个职业。

艾诚:所以您选择了一个最安全的职业方向。

张晓龙:对,是这样。

面对自己的人生,保守的张晓龙选择了“保险投资”。梦想虽然华丽,可他踏实稳重,因为这个小镇男孩深刻明白,他身处的人生路岔口,仰望星空固然美好,可一旦失去稳固的支撑和脚踏实地,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很多人会讲的很伟大,扬言为艺术献身也在所不惜,但舞者的梦对张晓龙来说就像一场华丽却短暂的烟火,美的有些不切实际,也可以说,他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孤注一掷的事业。

对张晓龙来说,他会觉得还不如先找一份学校的工作,不至于牺牲太多,于是他为自己划定了一个他可以暂时接受的“舒适圈”,并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可他并没有打算就这样“舒适”一生,虽然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也迷茫过,但他的艺术梦从来没有熄灭。

只不过是换个方式,“曲线救国”。

在中戏作为老师的张晓龙带的第一个班是陈好所在的班,还带过邓超、陈树等后来逐渐成长起来的不少著名演员。就在给陈树当老师的时候,张晓龙带着自己的照片与简历,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去到剧组寻求机会。他粗略地算了一下,“温太医”的背后,可能递出了几千张照片吧,见了数不尽的剧组。

彼时,隐匿潜伏多年的张晓龙终于厚积薄发。

艾问张晓龙:白月光的迷之身份?

《甄嬛传》大火的那几年,“温太医”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白月光。

就像一说孙悟空就想到六小龄童,一说小燕子就想到赵薇,一说温太医就想到张晓龙。

张晓龙说:“我一直说演员需要有代表作,如果说这个演员很火,可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想不起来,我觉得也是一种悲哀吧。可能这是一个到我七八十岁大家还能认识的角色,他们不记得张晓龙也没关系,当他们老的时候,仍然记得那个时候都说‘嫁人要嫁温太医’,我觉得挺好的。”

正是张晓龙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温太医才如此深入人心。

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总是在扮演着不同角色的,张晓龙作为老师育人,作为演员演戏,作为制片出戏,不同的人生体验固然是精彩纷呈的,但在这些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之中,在喧嚣的娱乐圈之中,在多元的身份背后,“温太医”又最想扮演哪个角色?张晓龙又最想成为谁呢?

艾诚:取舍是一个艺术,那这么多的角色里面,身份多元的背后,您最想成为谁?

张晓龙:我想成为一个好儿子。

前几年,我无论怎样去忙,都会把最多的时间留给我妈妈,从她重病到送她走,我的人生没有遗憾。以后呢,我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的孩子。我觉得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生活,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艾诚:您的幸福来自于什么?

张晓龙:来自于我周边的人都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当我被需要的时候,那可能就是我价值彰显的时候。

而且你要做什么事情呢?最好是做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比如说演员,我不演,太多人可以演,但是礼仪指导我要不做,真的太多电影电视会失去很多颜色,我为什么不去好好做它呢?

比如说去年的《如懿传》,如懿大婚也好,雍正出殡那场大仪仗也好,都是我们按照大清的典礼去把它复制出来的,这个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里面有大量的画面,很多人看了之后说永远忘不掉。

艺术真的是有那样的高度,一个剧能够有那样让我忘不掉的画面,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艾诚:假设我是张晓龙,我会很好奇这个张晓龙在一个什么样的圈子里?大家发现北京电影学院,甚至北京大学都有接连涉嫌学术造假的老师和学生,您在学校执教了20年,您怎么看?是不是艺术教育有点太浮躁了?

张晓龙:我觉得行业带给他们的就是这样子的,资本突然涌入进来之后,我们原来一个《甄嬛传》的拍摄还没超过一个亿,后来变成演员一个人的报酬可能超过一个亿,没有钱怎么样能给他呢?是不是资本进来了之后带给大家的呢?

那资本进来到最后,给这整个的影视产业只有弊端没有一些良性作用吗?是有的,在科技方面,在跟世界接轨方面,它推进得很快。它有好的地方,自然有不好的方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演艺圈有裂缝,很多地方都有裂缝。但是正因为有裂缝,阳光才可以照进来。

张晓龙就像窗前一抹白月光,他温文尔雅,思想深刻又包容,不仅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艺术梦,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也让他把人生活得精彩纷呈。他像是预谋已久,可他又感叹,自己不是一个能静下来思考人生的人。

可能就像他说的那样:“我的人生没有计划,所以我处处都是惊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