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投行人不需要感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投行人不需要感情

每个人都处于这条金融食物链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命运。

文|职问 小易

“Successful investment bankers are ruthless ”

成功的投行人都是无情的。

华尔街编辑Beecher Tuttle在他的文章里这么写到。

无论在什么行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都能通用;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金融行业,则是丛林法则体现得最为残酷的地方。

“这是一场竞争极强的马拉松比赛,你必须踩踏着失败者的尸体一路前进,你要承受并且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要回头,否则就是别人踩踏着你的尸体前行。”

他的措辞十分冷酷,但却不错,就像《三傻大脑宝莱坞》里那位惹人嫌的校长所说的:

“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当你进入Target School,你成功挤掉一起竞争的其他99%;

当你的简历从25万份投进高盛的简历堆里被删选出来,你成功挤掉剩余的98%;

而当你成功进入投行,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一部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讲述一家华尔街巨头在危机之前以“卑鄙”的手段抛售大量垃圾债券自救的电影《Margin call》,完美地诠释了投行人的“无情”。

1.无情裁员

2008年,美国地产泡沫破裂,资产贬值、交易萎缩、收入下滑,许多金融机构将裁员作为应对这一危机的首选。

于是电影一开始,一群人力资源员工在公司的走廊上面无表情地出现:

按照西方片子一贯的思路,第一个被裁的员工果然是亚裔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危机来临前的肃杀气氛,而没有人能想到这次裁员竟然从【风险管理部】开始;

HR直接通知风险管理部的老大戴尔被裁,作为风险管理部的领导,他自己也很不理解。

风险管理部属于投资银行的中台,主要是帮助投行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以及控制风险;

虽然不是投行里为公司直接赚钱的部门,但是帮助公司减少潜在损失的部门,金融业内会普遍认为,风险管理不力是许多银行蒙受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摩根大通著名的 London Whale 伦敦鲸事件,就是因为J.P. Morgan 修改了某个风险控制模型,低估了信息部门的市场风险,最终导致 J.P. Morgan 在6周的时间内巨亏了20亿美金。

被公司决定裁员无非是部门对公司失去了价值,但是按道理来说,风险管理部门对于投行的重要程度是很高的。

有人猜测,是银行在之前很长时间内进行疯狂的高杠杆交易,但没有出现问题,因此高层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要性下降。

这位风险管理部门的老大戴尔也真的是鞠躬尽瘁,在被通知自己被裁之前正在埋头分析公司的一个房贷证券模型,这个模型可能存在致命错误;并在离开公司的前一刻将保存该模型分析的U盘转交给接班人。

前一分钟还在努力帮公司规避风险,下一分钟就被免职,尽管你曾在公司效劳多年,尽管你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对公司来说,在特殊时期只要不是“来钱”的部门,是可以直接牺牲的。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经历一次公司裁员大放血后,130人仅剩33人。

公司管理者罗杰斯在裁员后鼓舞大家的士气:

“这个大厅里的大多数人刚刚被辞退了……他们都是不错的人,工作也很出色,但是你们更优秀。这栋大楼里的每一层楼,从香港到伦敦,每一个办公室都在发生这样的事,这也是这个公司在107年间不断壮大的缘由。”

真实世界里,投行的大裁员也和电影里上演的没有什么差别。

就在最近,汇丰银行刚刚传出裁员通知:为了削减成本,汇丰至少要裁掉500个涉及全球银行和市场业务的岗位。

而且不幸被裁的员工也和电影里一样,并不一定是水平差的人。

有一个叫做“公正世界理论”的心理现象:人们更愿意相信坏事只会发生在坏人身上。

在裁员过后,幸存者普遍会认为公司解雇的都是表现很差的员工。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家美国《财富》100强的公司,被裁掉的员工中,只有23%的员工前一年获得了负面的工作考核评价。也就是说,被裁的员工中77%的人根本不知道被解雇的原因。

2.食物链顶端的无情金融巨鳄

被裁掉的风控部门老大研究的风险模型果然出问题了,年轻分析员皮特加班研究老上司戴尔留给他的U盘时发现:

理论测算这家投行早在两个礼拜前就已经越过了风险评估的警戒线,一旦超出限定范围,公司手中资产的价格就会应声暴跌。甚至会超过公司市值。

情势迫在眉睫,老总约翰也连夜乘飞机赶回,召开高层会议。

最终会议的结果,是第二天一早便抛售所有还在自己手里的垃圾证券。

这样一个决策,不仅仅关系整个银行所有职员的利益,更关乎到整条华尔街、乃至整个国际金融界的命运。

运营主管萨姆对老总约翰的决定持怀疑态度:“如果这么做,市场就会萧条好几年,它就完蛋了,而且你明知你卖的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而在华尔街,想要活下去,就如同老总约翰所说的:“要么比别人快,要么比别人聪明,要么就使诈。”

对于金融大鳄们来说,危机当头自己全身而退最重要,哪怕以损失整个华尔街为代价。

第二天一早,股市开盘,投行所有员工被集齐,Sam下达任务,用高昂的奖金诱惑年轻的、需要钱的新员工,来完成他们的清仓计划。这些新员工在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就会拿着高昂的奖金被公司裁掉。

抛售开始,大多数蒙在鼓里的人还在不停的“买买买”,以为捡到了便宜货,包括花旗、美林这些重大投行。

紧急抛售的最后结局就是:你也抛售,我也抛售,危机一发不可收拾,但这个一开始选择抛售的公司活了下来。

这与当年高盛集团的经历相吻合,高盛就是最早发现次贷危机隐患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公司由于反应不及时,且投资杠杆过高,最终难逃破产命运。

事情完成后,无法承受内心煎熬的萨姆,跑到大厦顶楼,找到正在窗边赏景吃下午茶boss,提出辞职的请求。

Boss并不惊讶,冷静地说了下面这段话,挽留萨姆:

“你工作这么多年,做的就是这些事情。没有什么,都是钱而已,被创造,被消灭。1871年、1900年、1929年、1937年、1974年、198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

“只是钱而已,有了钱,我们就不会为了吃饭而自相残杀。每一次都一样,有一半的人发财致富,另一半的人倾家荡产。”

在金融界顶端的理智与冷酷无情一览无余。

3.被牺牲的小人物

风波结束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深陷其中的命运不受自己操控的投行员工们:

刚刚入行的年轻分析员Seth Bregman,23岁,对他来说,“抛售行动日”结束的时候,就是他这份工作的终点。在意识到自己被裁之后,躲在厕所的隔间里,泣不成声。

尽管这个是他唯一想做的职业。

背锅侠Sarah,作为唯一的女性高管,在危机面前,老总以利益为饵,让她走到前台,去向下级员工与外界告知整个决定。

危机结束之后则被高层内定为这件风波的责任人辞退,尽管Sarah很早之前就提醒过他们这件事情的安全风险。

但Sarah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选择承受。

保受内心煎熬,但无可奈何还是选择执行高层决定抛售垃圾资产的主管萨姆,在影片的最后埋葬了自己的爱犬。

仿佛微弱的良知与正义,倾其一生所服务和维护的东西,被他亲手埋葬。

他儿子的金融公司在此次危机中受伤惨重,而原因,就是萨姆任职的那家巨头在危机来临前的抛售。

作为庞大金融体系中的一份子,他们每天都穿着讲究的套装、开着爱车来到这幢写字楼上班。

但每个人都处于这条金融食物链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命运。

这就是投行的运转机制,无所谓有情还是无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投行人不需要感情

每个人都处于这条金融食物链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命运。

文|职问 小易

“Successful investment bankers are ruthless ”

成功的投行人都是无情的。

华尔街编辑Beecher Tuttle在他的文章里这么写到。

无论在什么行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都能通用;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金融行业,则是丛林法则体现得最为残酷的地方。

“这是一场竞争极强的马拉松比赛,你必须踩踏着失败者的尸体一路前进,你要承受并且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要回头,否则就是别人踩踏着你的尸体前行。”

他的措辞十分冷酷,但却不错,就像《三傻大脑宝莱坞》里那位惹人嫌的校长所说的:

“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当你进入Target School,你成功挤掉一起竞争的其他99%;

当你的简历从25万份投进高盛的简历堆里被删选出来,你成功挤掉剩余的98%;

而当你成功进入投行,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一部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讲述一家华尔街巨头在危机之前以“卑鄙”的手段抛售大量垃圾债券自救的电影《Margin call》,完美地诠释了投行人的“无情”。

1.无情裁员

2008年,美国地产泡沫破裂,资产贬值、交易萎缩、收入下滑,许多金融机构将裁员作为应对这一危机的首选。

于是电影一开始,一群人力资源员工在公司的走廊上面无表情地出现:

按照西方片子一贯的思路,第一个被裁的员工果然是亚裔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危机来临前的肃杀气氛,而没有人能想到这次裁员竟然从【风险管理部】开始;

HR直接通知风险管理部的老大戴尔被裁,作为风险管理部的领导,他自己也很不理解。

风险管理部属于投资银行的中台,主要是帮助投行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以及控制风险;

虽然不是投行里为公司直接赚钱的部门,但是帮助公司减少潜在损失的部门,金融业内会普遍认为,风险管理不力是许多银行蒙受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摩根大通著名的 London Whale 伦敦鲸事件,就是因为J.P. Morgan 修改了某个风险控制模型,低估了信息部门的市场风险,最终导致 J.P. Morgan 在6周的时间内巨亏了20亿美金。

被公司决定裁员无非是部门对公司失去了价值,但是按道理来说,风险管理部门对于投行的重要程度是很高的。

有人猜测,是银行在之前很长时间内进行疯狂的高杠杆交易,但没有出现问题,因此高层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要性下降。

这位风险管理部门的老大戴尔也真的是鞠躬尽瘁,在被通知自己被裁之前正在埋头分析公司的一个房贷证券模型,这个模型可能存在致命错误;并在离开公司的前一刻将保存该模型分析的U盘转交给接班人。

前一分钟还在努力帮公司规避风险,下一分钟就被免职,尽管你曾在公司效劳多年,尽管你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对公司来说,在特殊时期只要不是“来钱”的部门,是可以直接牺牲的。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经历一次公司裁员大放血后,130人仅剩33人。

公司管理者罗杰斯在裁员后鼓舞大家的士气:

“这个大厅里的大多数人刚刚被辞退了……他们都是不错的人,工作也很出色,但是你们更优秀。这栋大楼里的每一层楼,从香港到伦敦,每一个办公室都在发生这样的事,这也是这个公司在107年间不断壮大的缘由。”

真实世界里,投行的大裁员也和电影里上演的没有什么差别。

就在最近,汇丰银行刚刚传出裁员通知:为了削减成本,汇丰至少要裁掉500个涉及全球银行和市场业务的岗位。

而且不幸被裁的员工也和电影里一样,并不一定是水平差的人。

有一个叫做“公正世界理论”的心理现象:人们更愿意相信坏事只会发生在坏人身上。

在裁员过后,幸存者普遍会认为公司解雇的都是表现很差的员工。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家美国《财富》100强的公司,被裁掉的员工中,只有23%的员工前一年获得了负面的工作考核评价。也就是说,被裁的员工中77%的人根本不知道被解雇的原因。

2.食物链顶端的无情金融巨鳄

被裁掉的风控部门老大研究的风险模型果然出问题了,年轻分析员皮特加班研究老上司戴尔留给他的U盘时发现:

理论测算这家投行早在两个礼拜前就已经越过了风险评估的警戒线,一旦超出限定范围,公司手中资产的价格就会应声暴跌。甚至会超过公司市值。

情势迫在眉睫,老总约翰也连夜乘飞机赶回,召开高层会议。

最终会议的结果,是第二天一早便抛售所有还在自己手里的垃圾证券。

这样一个决策,不仅仅关系整个银行所有职员的利益,更关乎到整条华尔街、乃至整个国际金融界的命运。

运营主管萨姆对老总约翰的决定持怀疑态度:“如果这么做,市场就会萧条好几年,它就完蛋了,而且你明知你卖的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而在华尔街,想要活下去,就如同老总约翰所说的:“要么比别人快,要么比别人聪明,要么就使诈。”

对于金融大鳄们来说,危机当头自己全身而退最重要,哪怕以损失整个华尔街为代价。

第二天一早,股市开盘,投行所有员工被集齐,Sam下达任务,用高昂的奖金诱惑年轻的、需要钱的新员工,来完成他们的清仓计划。这些新员工在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就会拿着高昂的奖金被公司裁掉。

抛售开始,大多数蒙在鼓里的人还在不停的“买买买”,以为捡到了便宜货,包括花旗、美林这些重大投行。

紧急抛售的最后结局就是:你也抛售,我也抛售,危机一发不可收拾,但这个一开始选择抛售的公司活了下来。

这与当年高盛集团的经历相吻合,高盛就是最早发现次贷危机隐患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公司由于反应不及时,且投资杠杆过高,最终难逃破产命运。

事情完成后,无法承受内心煎熬的萨姆,跑到大厦顶楼,找到正在窗边赏景吃下午茶boss,提出辞职的请求。

Boss并不惊讶,冷静地说了下面这段话,挽留萨姆:

“你工作这么多年,做的就是这些事情。没有什么,都是钱而已,被创造,被消灭。1871年、1900年、1929年、1937年、1974年、198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

“只是钱而已,有了钱,我们就不会为了吃饭而自相残杀。每一次都一样,有一半的人发财致富,另一半的人倾家荡产。”

在金融界顶端的理智与冷酷无情一览无余。

3.被牺牲的小人物

风波结束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深陷其中的命运不受自己操控的投行员工们:

刚刚入行的年轻分析员Seth Bregman,23岁,对他来说,“抛售行动日”结束的时候,就是他这份工作的终点。在意识到自己被裁之后,躲在厕所的隔间里,泣不成声。

尽管这个是他唯一想做的职业。

背锅侠Sarah,作为唯一的女性高管,在危机面前,老总以利益为饵,让她走到前台,去向下级员工与外界告知整个决定。

危机结束之后则被高层内定为这件风波的责任人辞退,尽管Sarah很早之前就提醒过他们这件事情的安全风险。

但Sarah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选择承受。

保受内心煎熬,但无可奈何还是选择执行高层决定抛售垃圾资产的主管萨姆,在影片的最后埋葬了自己的爱犬。

仿佛微弱的良知与正义,倾其一生所服务和维护的东西,被他亲手埋葬。

他儿子的金融公司在此次危机中受伤惨重,而原因,就是萨姆任职的那家巨头在危机来临前的抛售。

作为庞大金融体系中的一份子,他们每天都穿着讲究的套装、开着爱车来到这幢写字楼上班。

但每个人都处于这条金融食物链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命运。

这就是投行的运转机制,无所谓有情还是无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