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回归本原做设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回归本原做设计

​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实现“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思想。

建筑师孟建民

“本原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更是一种设计理念。在“本原设计”探索与构建的论述中,我们认识到人本思想长期、持续的深远影响。如果用精简严谨的表述来解释“本原设计”,则可定义为: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核心观念,实现“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思想。

参照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本原设计以倡导“健康、高效、人文”三大要素为基石,延承维特鲁威以“人”为基点的人本思想,并且更为直接地表述设计的目标指向,强调“建筑服务于人”的终极理念。

——孟建民.本原设计观[J].建筑学报,2015(03).

人性关怀

医疗养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之间关系是既有关联性,又要考虑均衡性和全面性。孟建民在在医疗建筑的研究与创作过程中,一直提倡“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指的就是对医院内各类人群的关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建筑师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落实到每一类人身上的需求。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摄影:张超、历跃胜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孟建民的代表作品之一,于2012年竣工投入使用,是中国新型医疗建筑的杰出代表。该项目是“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最大规模公立医院,也是首家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

它是“机变论”的现实作品,是一座能适应医院功能变化的医疗建筑。设计以一条宽约28m的医院街串联起门诊医技各个医疗单元,形成有机整体。医院街不但是医院规划的控制主轴,而且是医院的交通主轴;它以弧形大厅为起点,贯穿医院整体,可方便到达每一科室。街内布置绿化、银行、花店、商店、咖啡厅、茶室、书店、环保电瓶车搭乘站,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生活场景,打破了传统医院冷漠的室内景象。

安徽医科大学大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的规划设计引入了两条景观绿化带:水平绿化带区分教学区与医疗区;竖向绿化带强调学校的主轴线,一侧布置医疗综合楼,另一侧布置传染楼和辅助用房。主广场为门诊、行政办公及探视参观人流服务,次广场为急诊、急救人流服务。

医疗综合楼分为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行政办公四大部分,每部分功能单元都有属于自己的共享空间。其西侧三个性格迥异的方形共享空间成为医疗综合楼的最大特色:一个四层高的共享中庭,一个种植绿化的屋顶花园,一个宜人的园林景观内院。人们在沿着16m宽的“医院街”穿过建筑,会经历一系列层次丰富的空间变化。这些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强化了医院的社区化功能,犹如一座微缩城市。

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最大的特色是在整体结构上设计了“医院街”——一个贯穿医院建筑的公共体系,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会议、行政办公、科学研究、教学培训、后勤服务等综合功能有机组合。在一个简洁的“圆形”建筑内,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生动的景观空间。“医院街”是整体建筑空间逻辑的主级结构,各功能区通过“街”来组织,暗示了医院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各医疗单元之间则引入形式丰富的庭院,提供通风与采光,大量的绿色植物为病人、来访者和医院的员工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环境。

宁波杭州湾医院

摄影:田芳芳建筑摄影

这是一座集中式布局的医院,采用合理的密度和合适的高度,在其中容纳最大面积的庭院空间,最短的流线以及最便捷的交通联系,实现高效集约。

医院主体由七个关键部分组成:场地中央的医技区域手术枢纽区;相对独立,共享中央医技的综合门诊、妇幼门诊单元;医学综合楼;住院医疗系统;配套服务系统;空中立体花园;地下物流与交通枢纽系统。这七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受益的整体。层次分明的医疗街串联起所有功能单元,清晰分流不同性质的人群,保证各功能分区的高效联系。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这是一座在高密度市中心建设的超大规模、超高容积率的综合医院,重点从四个层面着手解决超大型医院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第一,双街模式的功能组织。针对超大的医院规模,我们设计了门诊街和住院街两套体系,分别服务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第二,人性化的立体交通接驳。方案在基地内设计了两套地下交通接驳体系,分别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服务。所有前往医院的社会车辆全部引入地下接驳、停车,避免城市交通拥堵。

第三,多元的地铁服务配套。我们在地下一层设置了一条步行商业街,与地下交通接驳系统、地铁无缝对接,患者通过商业街可到达医院任意建筑单体,为访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第四,仓储式物流体系。医院引入物流中心的概念。在塔楼架空层设置物流水平高速公路,解决大型医院消毒物品、静脉制剂、药品、检验标本等物流运输难题。

人文精神

公共文化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本原设计倡导做真正为人服务的建筑,强调建筑的人文性比仅强调建筑的美观更具有宽广的意义。美绝对不是脱离于其他美好的价值之外独立存在的。

——孟建民.本原设计再思考[M]//孟建民.本原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渡江战役纪念馆

摄影:傅兴

纪念馆以简约、象形的表现主义手法表达“渡江”、“胜利”的主题思想,巨大的前倾三角形实体展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度与动感,从而营造“渡江”与“胜利”的氛围与场所感。设计在两块巨大三角实体中间空留出一条6米宽的“时空”隧道,将当今与历史贯通于一起,人们通过“渡”与“登”的行为动作体验与感受战争、胜利的隐喻。两块巨大的纪念体犹如巨碑默默地向后人示意与陈述,以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包容态度客观地追忆以往,回顾过去,启迪后人追求和平与进步。

纪念馆室内空间注重序列性与仪式感,近50米长的半圆雕塑巨墙为陈列展示之高潮。沿着展陈流线越过历史的节点与细节,人们会步入水下纪念厅,仰首望去通过水面将室内室外融为一体,创造出特殊的空间交叠与层次感。最后人们进入军功厅,巨型渡江壁画与满布水下的无名碑,再次将人们的情绪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而后经过军功章环廊步出纪念馆。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摄影:张广源、招国健

信仰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已深刻融入身处藏地的玉树人“仪式化”生活方式中,我们试图以平视的视角重新思考抗震救灾纪念馆表达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灾难事件的记忆载体,同时更应该成为当地藏民日常化的生活场所。

纪念馆主体隐于地下,以纯粹的“方”和“圆”为基本原型。方案采取地域建筑设计策略,通过“材料、色彩、光”三种基本建筑要素的运用,表达藏地建筑特色。内部空间采用暖色毛石、素混凝土、藏红色耐候钢板等现代材料营造内敛而庄重的空间氛围。当人们通过线性空间序列缓缓进入中央的祈福之庭,内聚的圆形空间和环绕的壁龛矩阵试图唤起观者内心的精神共鸣,把沉重的灾难记忆转化为对生命的祈福,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

蚌埠市博物馆及规划档案馆

摄影:张广源、周富

这个项目由博物馆和规划兼档案馆两栋建筑组成。两栋建筑统一为方形空间布局,同时采用差异化的设计原则。博物馆形体效仿层岩断面,折叠交错,与玻璃幕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强调雕塑感和厚重感。规划档案馆的屋面弯曲倾斜,中央矗立圆筒状核心空间,勾勒出独特的建筑轮廓。两个建筑交相辉映,以实对比虚,厚重对比轻盈,历史对比现在,形成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

受德勒兹的“平滑”理论的启发,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试图突破勒·柯布西耶的“漫步建筑”模式,探索坡道空间叙事的可能,让使用者的参与赋予空间更多的意义。当访客行走在博物馆折叠迂回的坡道和规划档案馆螺旋上升的坡道时,强烈的指向性让线性的叙事模式与连续因果的空间感知转化为一种令人惊叹的心理体验和戏剧性的空间营造。

深圳市基督教堂

深圳市基督教堂的设计以《圣经》中的救世之舟“诺亚方舟”的典故作为构思之源,它不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建筑以两片厚重的弧形墙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宛若方舟停泊在山边;弧墙支撑的透空复顶洒下均匀的光影,且天空中浮动的彩云给人与上帝更加接近之感;菱形钟塔成为这种力量的延续,达到一种“天地交融”的意境。

在平面布局上,主礼堂和附礼堂是重要的功能空间,一次性可容纳2000多人的大型聚会。采取纵向叠加的方式,将主堂置于附堂之上,其他功能用房设于前后或周边。按照基督教的习惯,两礼拜堂均满足通透、明亮、宽敞的设计要求,空间通透,更是生态性的体现。

安徽创新馆

建设单位供图

创新馆的设计力求表达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对话,以“几何的圆”为基形,在圆的中间置与徽式街巷、聚落。圆分3 块,对外组成一个完整简介的圆形体量,对内则以小尺度体块围合出形态丰富的聚落空间。外部和内部分别为现代性和地域性的表达提供了独立平台。三个展馆被街巷挤入后迸开之势,在形制上营造出强烈的对比,给人以矛盾、对话、追求、突破等多义的解读。同时在功能布局与流线上都满足了规划馆的专业需求及适应人们的行为习惯,进而达到“反常而合理’ 的建筑效果。

云天化集团总部

摄影:傅兴

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把空间描述为建筑的“主角”。在这个项目中,水面空间、入口空间、柱廊灰空间、门厅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等经过若干层次的过渡与组织,形成递进的空间序列,产生极具张力的空间效果。

水体亦成为一种空间要素,被灵活运用于各种空间的分隔、过渡与整合之中。办公楼前巨大的水面界定出个性的场所空间,加上建筑周边的柱廊序列在建筑与水面之间形成的“灰空间”,共同构筑完美有机、气韵连通的空间层次。建筑入口结合水面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入口空间形式。当人们经过水面通道步入建筑时,不但完成空间转化,更完成一次心理过渡,使人充分亲近水面,融入建筑氛围,变化的空间感受更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

人本空间

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已演化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形态,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成熟应用的大背景下,建设和发展一个“以人为本”,且更智慧、更高效、更生态的城市空间将成为缓解城市内各项挑战的有效手段。

深圳湾超级城市

生命性、逻辑性、复杂性是“超级城市”的三个属性。

它将能源中心、云计算中心、淡水收集储存中心等强大的城市供给系统置于地下,而“云城市学院”将作为一个创新的信息载体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信息收集系统。能源、信息的输送以及立体农场支撑着“超级城市”的日常运作。同时将健康中心与信息中心联系,时刻关注使用人群的心理生理健康状态。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城市功能空间始终处在一个随城市需要不断生长激活的过程中。

回望文明发展,畅想超级城市,“生命城市—奇点建筑”是从现实出发对未来的都市语言所提供的注释脚本。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倡导“天人合一”,“天”是天道,自然规律,“人”即人间生活,顺应自然规律。从古至今,无论中国传统还是西方哲学,各种建筑思潮和设计方法从未停止过对人的关注。怀着“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初衷,孟建民始终在他的创作生涯里探索着“本原”课题,以实践贯行他对本原设计“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的追求。“回归本原设计”终将成为建筑师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将会是支撑建筑核心价值的基本原点。

本文图片由深总院-孟建民建筑工作室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回归本原做设计

​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实现“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思想。

建筑师孟建民

“本原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更是一种设计理念。在“本原设计”探索与构建的论述中,我们认识到人本思想长期、持续的深远影响。如果用精简严谨的表述来解释“本原设计”,则可定义为: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核心观念,实现“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思想。

参照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本原设计以倡导“健康、高效、人文”三大要素为基石,延承维特鲁威以“人”为基点的人本思想,并且更为直接地表述设计的目标指向,强调“建筑服务于人”的终极理念。

——孟建民.本原设计观[J].建筑学报,2015(03).

人性关怀

医疗养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之间关系是既有关联性,又要考虑均衡性和全面性。孟建民在在医疗建筑的研究与创作过程中,一直提倡“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指的就是对医院内各类人群的关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建筑师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落实到每一类人身上的需求。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摄影:张超、历跃胜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孟建民的代表作品之一,于2012年竣工投入使用,是中国新型医疗建筑的杰出代表。该项目是“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最大规模公立医院,也是首家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

它是“机变论”的现实作品,是一座能适应医院功能变化的医疗建筑。设计以一条宽约28m的医院街串联起门诊医技各个医疗单元,形成有机整体。医院街不但是医院规划的控制主轴,而且是医院的交通主轴;它以弧形大厅为起点,贯穿医院整体,可方便到达每一科室。街内布置绿化、银行、花店、商店、咖啡厅、茶室、书店、环保电瓶车搭乘站,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生活场景,打破了传统医院冷漠的室内景象。

安徽医科大学大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的规划设计引入了两条景观绿化带:水平绿化带区分教学区与医疗区;竖向绿化带强调学校的主轴线,一侧布置医疗综合楼,另一侧布置传染楼和辅助用房。主广场为门诊、行政办公及探视参观人流服务,次广场为急诊、急救人流服务。

医疗综合楼分为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行政办公四大部分,每部分功能单元都有属于自己的共享空间。其西侧三个性格迥异的方形共享空间成为医疗综合楼的最大特色:一个四层高的共享中庭,一个种植绿化的屋顶花园,一个宜人的园林景观内院。人们在沿着16m宽的“医院街”穿过建筑,会经历一系列层次丰富的空间变化。这些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强化了医院的社区化功能,犹如一座微缩城市。

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最大的特色是在整体结构上设计了“医院街”——一个贯穿医院建筑的公共体系,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会议、行政办公、科学研究、教学培训、后勤服务等综合功能有机组合。在一个简洁的“圆形”建筑内,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生动的景观空间。“医院街”是整体建筑空间逻辑的主级结构,各功能区通过“街”来组织,暗示了医院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各医疗单元之间则引入形式丰富的庭院,提供通风与采光,大量的绿色植物为病人、来访者和医院的员工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环境。

宁波杭州湾医院

摄影:田芳芳建筑摄影

这是一座集中式布局的医院,采用合理的密度和合适的高度,在其中容纳最大面积的庭院空间,最短的流线以及最便捷的交通联系,实现高效集约。

医院主体由七个关键部分组成:场地中央的医技区域手术枢纽区;相对独立,共享中央医技的综合门诊、妇幼门诊单元;医学综合楼;住院医疗系统;配套服务系统;空中立体花园;地下物流与交通枢纽系统。这七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受益的整体。层次分明的医疗街串联起所有功能单元,清晰分流不同性质的人群,保证各功能分区的高效联系。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这是一座在高密度市中心建设的超大规模、超高容积率的综合医院,重点从四个层面着手解决超大型医院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第一,双街模式的功能组织。针对超大的医院规模,我们设计了门诊街和住院街两套体系,分别服务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第二,人性化的立体交通接驳。方案在基地内设计了两套地下交通接驳体系,分别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服务。所有前往医院的社会车辆全部引入地下接驳、停车,避免城市交通拥堵。

第三,多元的地铁服务配套。我们在地下一层设置了一条步行商业街,与地下交通接驳系统、地铁无缝对接,患者通过商业街可到达医院任意建筑单体,为访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第四,仓储式物流体系。医院引入物流中心的概念。在塔楼架空层设置物流水平高速公路,解决大型医院消毒物品、静脉制剂、药品、检验标本等物流运输难题。

人文精神

公共文化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本原设计倡导做真正为人服务的建筑,强调建筑的人文性比仅强调建筑的美观更具有宽广的意义。美绝对不是脱离于其他美好的价值之外独立存在的。

——孟建民.本原设计再思考[M]//孟建民.本原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渡江战役纪念馆

摄影:傅兴

纪念馆以简约、象形的表现主义手法表达“渡江”、“胜利”的主题思想,巨大的前倾三角形实体展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度与动感,从而营造“渡江”与“胜利”的氛围与场所感。设计在两块巨大三角实体中间空留出一条6米宽的“时空”隧道,将当今与历史贯通于一起,人们通过“渡”与“登”的行为动作体验与感受战争、胜利的隐喻。两块巨大的纪念体犹如巨碑默默地向后人示意与陈述,以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包容态度客观地追忆以往,回顾过去,启迪后人追求和平与进步。

纪念馆室内空间注重序列性与仪式感,近50米长的半圆雕塑巨墙为陈列展示之高潮。沿着展陈流线越过历史的节点与细节,人们会步入水下纪念厅,仰首望去通过水面将室内室外融为一体,创造出特殊的空间交叠与层次感。最后人们进入军功厅,巨型渡江壁画与满布水下的无名碑,再次将人们的情绪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而后经过军功章环廊步出纪念馆。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摄影:张广源、招国健

信仰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已深刻融入身处藏地的玉树人“仪式化”生活方式中,我们试图以平视的视角重新思考抗震救灾纪念馆表达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灾难事件的记忆载体,同时更应该成为当地藏民日常化的生活场所。

纪念馆主体隐于地下,以纯粹的“方”和“圆”为基本原型。方案采取地域建筑设计策略,通过“材料、色彩、光”三种基本建筑要素的运用,表达藏地建筑特色。内部空间采用暖色毛石、素混凝土、藏红色耐候钢板等现代材料营造内敛而庄重的空间氛围。当人们通过线性空间序列缓缓进入中央的祈福之庭,内聚的圆形空间和环绕的壁龛矩阵试图唤起观者内心的精神共鸣,把沉重的灾难记忆转化为对生命的祈福,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

蚌埠市博物馆及规划档案馆

摄影:张广源、周富

这个项目由博物馆和规划兼档案馆两栋建筑组成。两栋建筑统一为方形空间布局,同时采用差异化的设计原则。博物馆形体效仿层岩断面,折叠交错,与玻璃幕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强调雕塑感和厚重感。规划档案馆的屋面弯曲倾斜,中央矗立圆筒状核心空间,勾勒出独特的建筑轮廓。两个建筑交相辉映,以实对比虚,厚重对比轻盈,历史对比现在,形成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

受德勒兹的“平滑”理论的启发,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试图突破勒·柯布西耶的“漫步建筑”模式,探索坡道空间叙事的可能,让使用者的参与赋予空间更多的意义。当访客行走在博物馆折叠迂回的坡道和规划档案馆螺旋上升的坡道时,强烈的指向性让线性的叙事模式与连续因果的空间感知转化为一种令人惊叹的心理体验和戏剧性的空间营造。

深圳市基督教堂

深圳市基督教堂的设计以《圣经》中的救世之舟“诺亚方舟”的典故作为构思之源,它不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建筑以两片厚重的弧形墙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宛若方舟停泊在山边;弧墙支撑的透空复顶洒下均匀的光影,且天空中浮动的彩云给人与上帝更加接近之感;菱形钟塔成为这种力量的延续,达到一种“天地交融”的意境。

在平面布局上,主礼堂和附礼堂是重要的功能空间,一次性可容纳2000多人的大型聚会。采取纵向叠加的方式,将主堂置于附堂之上,其他功能用房设于前后或周边。按照基督教的习惯,两礼拜堂均满足通透、明亮、宽敞的设计要求,空间通透,更是生态性的体现。

安徽创新馆

建设单位供图

创新馆的设计力求表达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对话,以“几何的圆”为基形,在圆的中间置与徽式街巷、聚落。圆分3 块,对外组成一个完整简介的圆形体量,对内则以小尺度体块围合出形态丰富的聚落空间。外部和内部分别为现代性和地域性的表达提供了独立平台。三个展馆被街巷挤入后迸开之势,在形制上营造出强烈的对比,给人以矛盾、对话、追求、突破等多义的解读。同时在功能布局与流线上都满足了规划馆的专业需求及适应人们的行为习惯,进而达到“反常而合理’ 的建筑效果。

云天化集团总部

摄影:傅兴

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把空间描述为建筑的“主角”。在这个项目中,水面空间、入口空间、柱廊灰空间、门厅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等经过若干层次的过渡与组织,形成递进的空间序列,产生极具张力的空间效果。

水体亦成为一种空间要素,被灵活运用于各种空间的分隔、过渡与整合之中。办公楼前巨大的水面界定出个性的场所空间,加上建筑周边的柱廊序列在建筑与水面之间形成的“灰空间”,共同构筑完美有机、气韵连通的空间层次。建筑入口结合水面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入口空间形式。当人们经过水面通道步入建筑时,不但完成空间转化,更完成一次心理过渡,使人充分亲近水面,融入建筑氛围,变化的空间感受更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

人本空间

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已演化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形态,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成熟应用的大背景下,建设和发展一个“以人为本”,且更智慧、更高效、更生态的城市空间将成为缓解城市内各项挑战的有效手段。

深圳湾超级城市

生命性、逻辑性、复杂性是“超级城市”的三个属性。

它将能源中心、云计算中心、淡水收集储存中心等强大的城市供给系统置于地下,而“云城市学院”将作为一个创新的信息载体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信息收集系统。能源、信息的输送以及立体农场支撑着“超级城市”的日常运作。同时将健康中心与信息中心联系,时刻关注使用人群的心理生理健康状态。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城市功能空间始终处在一个随城市需要不断生长激活的过程中。

回望文明发展,畅想超级城市,“生命城市—奇点建筑”是从现实出发对未来的都市语言所提供的注释脚本。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倡导“天人合一”,“天”是天道,自然规律,“人”即人间生活,顺应自然规律。从古至今,无论中国传统还是西方哲学,各种建筑思潮和设计方法从未停止过对人的关注。怀着“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初衷,孟建民始终在他的创作生涯里探索着“本原”课题,以实践贯行他对本原设计“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的追求。“回归本原设计”终将成为建筑师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将会是支撑建筑核心价值的基本原点。

本文图片由深总院-孟建民建筑工作室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