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軒实验室
攀成钢绝对是一个神气的板块,单是论在这里开疆扩土的开发商,就能发现这个区域的名气,这里有来自国内外的地产开发大鳄,号称为“东大门”的攀成钢,从未丢失过“光环”。
攀成钢真的非常有“气”。
攀成钢曾经还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天府门廊”,但是后来区域的发展没有将这个名字衬起来,又俗气的叫回:攀成钢。
攀成钢地图(来自百度)
在成都楼市还未开启白日化时,攀成钢就够洋气了,因为这里汇集着世界各地的地产企业;2007年最早进驻攀成钢的新鸿基,拿地价仅为2069元/㎡,2010年10月,伊泰天骄拍出7600元/平米的楼面地价,成为攀成钢地王,显示出的是豪气;随着住宅项目的逐步开发,攀成钢商业一时间成为成都人民谈论的时气,随后也就慢慢泄气了。
攀成钢一度是购房者进阶的理想区域,东大路直抵城市中心。尽管攀成钢密密麻麻的“透不过气”。
6月15日仁恒滨河湾“冷不丁”的拿证,三期含精装均价区间在18900元/㎡~21538元/㎡,凭着这一股“傻气”,又让攀成钢聚集了充足的人气,你说这邪气不邪气?
01 十年,仁恒滨河湾终迎三期开盘
“长江的后浪推着前浪,世事总是新人念旧人。”
这几天被成都人高度关注的“神盘”仁恒滨河湾,来成都已经十年了。
2009年,新加坡仁恒置地以总价19.64亿,楼面地价超过5000元/㎡的价格拿下攀成钢178亩土地,项目命名为“仁恒滨河湾”国际社区,总投资70亿,规划建筑面积约40万㎡。这也是仁恒在成都开发的第二个项目,第一个是仁恒置地在红照壁开发的仁恒置地广场。
十年前,成都二环高架才开始修,地铁1号线2010年才开通运营,中国也是在2001年12月才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但是十年了,这个项目终于迎来了三期开盘。
项目信息
仁恒滨河湾从2012年12月16日首次开盘后,最近的一次开盘为2016年9月24日。直至2019年6月15日项目三期才取得预售证。
房源情况
来自房协官网预售公示数据显示,仁恒滨河湾三期房源为12、16号楼,共计207套,均为185㎡户型。其中21套为棚改,112套刚需。
仁恒滨河湾平面图(一期为蓝色、二期为红色、三期为黄色)
对于攀成钢这个项目,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价格上,两万元左右的售价,仿佛是注入心脏的一剂肾上腺素,从每一期开盘价格中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价差。
截至目前的排号人数已经达7000余人。
2012年12月一期开盘,均价为1.7万/㎡(含精装),2017年6月第二次开盘,均价为2.6万/㎡(含精装)。刚区域预售证的三期销售价格区间为1.89-2.15万/㎡。
数据:(链家网)
但戏谑的是,仁恒滨河湾二手房挂牌单价在3.28万/㎡~4.1万/㎡之间。这其中的价差让我们看到的是稍显无规则的地产市场,和趋利中迷乱的购房人群。
02 拖不逢时
等来的结果 谁才是赢家?
楼市发展至今,能坚持到现在的外资房企可算是真英雄了,早前经历了一系列的外资企业撤退,比如,雅颂居、华人置业、信和等等。
港资及外资企业,在项目开发节奏上一概稳健,但是在大陆房企的快节奏下,这种原本稳健的姿态变成了“拖延”,比如城南千亩大盘和记黄埔至今也还没有开发完毕,囤到最后也敌不过市场的造化弄人。
等到现在,这样的结果可能不是仁恒想要的结果。所取得的预售价格几乎和绕城外的大面某楼盘价格相差无几,一个是成都最核心的居住板块,一个是略显荒凉的不毛之地,但是却同处一个销售价格区间。
这其中透露着魔幻的现实感。
仁恒滨河湾目前所取得的价格几乎是6年前项目的销售价格,从贝壳的最新数据显示,攀成钢二手房的销售价格均价在3万左右,更别说这个“网红”楼盘。
笔者认识一位新加坡籍人士,来成都工作多年,他每次发布的朋友圈几乎都会有定位信息,每次仁恒滨河湾的定位尤其显然,这不仅是简单的定位,也反应出其对这个项目的肯定,毕竟仁恒所开发的住宅项目品质感人尽皆知。
这次仁恒滨河湾三期开盘,让有资格的人窃喜,让没资格的人抓狂,让吃瓜群众唏嘘。
03 试问仁恒还会继续积极在成都拿地吗?
在成都仁恒的步伐稳健,开发项目也并不多,但是品牌口碑一直处于上层,与其他外资企业大局撤退不同,仁恒在全国依然处于业绩增长的阶段。
2018年,仁恒置地实现248.9亿元的营业收入,得益于企业高溢价项目的结转,毛利率依旧维持在46.0%的高位,2016年-2018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4.6%。
仁恒置地坚持核心城市战略,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重点城市持续深耕,布局版图持续扩大。2018年,上海、天津、南京、珠海城市销售额贡献占比分别为41.7%、15.5%、13.5%和11.9%,其中天津、珠海的销售额占比提升幅度较大。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榜”中,仁恒置地位于47位。
此前,仁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钟声坚先生在评论集团2018年第一季度业绩时指出:“得益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所带来的对房地产的持续需求,中国房地产行业展现出长期发展的巨大潜力。即使存在市场波动和不确定因素,我们依旧对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展望未来,凭借仁恒的经验、品牌优势和在重点城市的丰富库存,仁恒会抓住并继续探索机会,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潜力。”
业绩及城市分布
2018年仁恒现有项目总交付面积上涨13.6%,但是由于所交付项目每平方米售价较2017降低,故2018年营业收入由2017年的256.38亿元小幅度下降至人民币248.88亿元。
在土地储备方面,2018年仁恒置地新增184万平方米土储,集团拥有的总土地储备面积为806万平方米。
但是在西南区域仁恒的布局并不密集,鉴于目前的市场情况,试问仁恒还会继续积极在成都拿地吗?
免责声明:
文中所示数据资料基于文軒实验室数据系统收集整理,我们极力确保准确性,但无法保证数据的绝对完整和准确,分析结果仅代表数据趋势,不构成市场交易和投资建议,且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