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黄峥研究(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黄峥研究(下)

“我是希望能够做一件跟原来相比社会影响力更大一些,就是说对自己有用,对别人也有用,就是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币驱逐劣币种的发生。”

文|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黄口小儿何德何能翻起这么大的浪?

把互联网翻烂了也没找出一丝关于黄峥家庭的有价值线索,坚壁清野也是做到家了!

打死了就撂下这一句话:黄峥的父母之前在当地一家工厂工作,他的父亲学历并不高,未读完中学就开始打工。

不过这也说明他们家大概确实也没啥好说的。我们也只能凭黄峥事迹的结果做一些倒推:

黄峥的家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除了带给了他聪明的脑瓜子和像白纸一样干净的潜意识,别的啥也没有了。

但别小看这两样东西,东哥就不如小黄的运气。除了脑子转速差不多外,潜意识里的“案底”可不是白纸一张,上面留下的“印迹”恐怕不少。

比如他一定要做一个一言九鼎的“皇帝”,当然旁边最好得“妻妾成群”等等。而这些东西在黄峥脑子里根本不存在,有的只剩下“白纸一张”。

既然黄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潜意识底子,那他的成功就只能从前世的老灵魂积累与现世的福报里找原因了。

笔者找到一段媒体采访黄峥的视频,从这段真实的面对面访谈中,我们还是能捕捉到不少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问到哪几段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影响?黄峥认为有三段经历是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第一个是杭州外语学校的经历。那是中国少有的对学生提供的中外交流的场所,除了接受的是与国际接轨的西方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实际的出国机会。

在国外,他有幸接触到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教父”式人物,还接触到外国著名商界人士。从这些人物身上吸收到的营养是国内同龄人无法想象的!

第二个是在谷歌工作的经历。这段经历时黄峥在非常年轻时就进入了国外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通过这段工作与生活,使他能切身体会到一个优秀的公司是怎么组织,怎么运作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来使公司保持应有的活力。这使黄峥在真正创立自己公司时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三个是黄峥自己创业阶段。这个阶段是他的创业实操经历。

在此阶段他通过真刀实枪地进行企业经营,收获了管理企业的实际经验。且通过各种试错,不断反思自己在企业经营中的得失,使得在后面的创业经历中不犯错少犯错。

通过这三段经历,黄峥完成了他的成长过程。而且是在非常年轻时就走完了一般人需要10-20年的经验积累之路。不能不说,这些经验是黄峥在短时间内将拼多多走上正轨的关键要素。

可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黄峥还经历了人生路上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比如说,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吗?

笔者认为:在黄峥这个年纪,把拼多多运作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更值得祝贺的是他还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重要思考,这个比前者更可贵,更有价值!

有了这些思考,不仅能促使他把拼多多推向更成功,甚至退一万步说,就是拼多多失败了他还能再次创业成功。

这些思考的结果才是黄峥真正的财富。

笔者在自己著作与很多文章里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企业管理大逻辑——企业管理的Why、What、How。

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企业要想做好就一定要首先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黄峥在他还很年轻时(相当于很多成功企业家来说)就实实在在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他不但想到了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还想到了目前的成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样的思想穿透性可以让很多还远不如他“成功”的企业家们感到汗颜!

我们的社会在“急功近利”路上高速运转了几十年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一个人的成功普遍有着认识误区:

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标志就是“有钱”。当然钱有多少算成功可能有些差异,有人认为一千万可以了,有人认为一个亿才行。还有人觉得100亿才差不多了。

笔者对此观点颇为不以为然,只问一个问题就可以打破这个思维定式。

先不说多少钱就算成功标志了,就说一个人有了100亿,突然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那么对这个人又怎么说?他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呢?

这种事并不是天方夜谭,随便就可以举个例子——贾跃亭。

他最风光时,他的乐视股值是1700亿,按照一般标准算是成功人士了吧。可是现在他的乐视是负债70多亿,证监会已经取消了乐视的上市资格,勒令他尽快回国处理上市公司的相关问题。

此时对贾跃亭怎么评价?

所以以某个金钱数值作为指标来说明一个人成功与否看来是不靠谱的。

如果要按这个思路定成功的标准,我倒宁可把一个人具备挣钱的能力定为标准。

比如说马云,假设把他目前的财富都剥离干净,把他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10年后,他又创建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即便这个公司没有阿里那么大,仍然可以证明马云是个成功人士!

但笔者真实观点远非如此,我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应该与钱挂钩,而是以他为社会做了多大贡献来衡量。

比如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在辞去微软职务后,把他的全部财富放入了慈善基金会,其中一个方向是用于投资攻克癌症的研究。

未来他给世界留下的名声不是微软,而是他为全世界攻克癌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那是他真正的成功!

再比如一些做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她)们奋斗一生可能没有什么资产,最多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钱。可是由于他们的重大理论突破,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巨大进步。

这些人难道不是青史留名的成功人士吗?

黄峥虽然没说他对“成功”是怎么定义的,可从他能对目前的“成功” 提出质疑,说明他至少不认为那是真正的成功,可以相信,他对成功的理解应该与笔者是在同方向上的。

虽说黄峥对企业经历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也得出了一些积极正向的结论。可是在经营拼多多的具体事务时仍然有应付不过来的时候。特别是他们这种电商平台型企业,有些问题就像“魔咒”一样是躲不过去的:比如“山寨”与“假货”问题,在拼多多上市前后集中爆发了。

拼多多在2018年7月要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上市意味着这个公司即将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同时也意味着你的所有行为举止都放在公众面前由人评说。有些问题在不是公众公司时还可以遮掩,成为公众公司就再也遮掩不住了。

山寨品牌充斥平台,假货问题横生,以低价拼单取胜,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竟然不到三年就登陆纳斯达克了。此时公众怎么批评你都是不过分的。

黄峥是拼多多董事长,平时很少出面与外界沟通,可此时不出面是不行了。

本来就不擅长于辞令的他在上市前后经历了三次对外沟通会,每次对他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折磨。

他尽量用平和的语言解释拼多多的初衷,坚称他们也反对山寨货与假货,并且承诺认真整顿这些问题。

可是在一片激动的质疑声中,黄峥的声音显得非常微弱且无力。

大家只是不信这个还有点奶里奶气的白面书生真能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实事求是的说,黄峥是真不太可能短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别说他了,马云当年面对同样的质疑时,也是三个字:搞不定!

马云承认,那是他最艰难的一年,身心俱疲。

当年,据说马云手写五个“忍”字,闪电出台一系列措施,对新规让步,“十月围城”事件才收尾。他将2012年整个集团的思想定为修身养性。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静下来,公司就会静下来。慢慢去思考。有些问题在慢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清晰。所谓你乱得越快,外面乱得越快,你静下来,外面自然也静下来。你门前的森林都已烧了,你是救这些森林,还是干脆在前面挖一道壕沟,烧到这儿之后,没了就没了。”

马大仙都搞不定的事让黄口小儿搞定显然不现实。当时对黄峥来说更多的是感到委屈。他的想法也很明确:“那些恶意卖假的人有底气掀起风波,摆明欺负拼多多是一个新平台,规矩我是不会改的,你要做假去别的地方。”

他并非觉得拼多多完全正确,但也不认为严重到外界尤其是媒体描述的那样。

更何况,人民群众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投票,如果真的90%的产品不好,拼多多怎么可能有这么大体量,而且不停上涨?

到此为止,我们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黄峥在“企业为什么”的问题上有过严肃的思考,另一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显得有些把持不住想好的立场,在原则与现实之间摇摆。

其实这也很正常。

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是真遇到企业关键问题时,你的“大道理”能否与解决现实问题统一起来?这是对企业家的真正考验!

黄峥毕竟还是太年轻了,在创立拼多多的一路都是高唱凯歌走过来的,可是在这个关键坎上露出了破绽。这也难怪他,当年马云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也是手忙脚乱,也差不多是在某种“气急败坏”状态下草草了事的。

一个多年修炼的“大仙”都如此狼狈,怎么能要求略显稚嫩的黄峥能做到“气定神闲”呢?

事实上,黄峥在处理这次危机的过程与马大仙当年手法差不多。他到回来只剩一句话:只提到拼多多是一个三岁的孩子。自省与反思之余,他认为应该给这家公司更多宽容和试错的时间与空间。

因此,面对拼多多首次爆发的危机,他更多采取消除负面新闻的方式去灭火。那场舆论讨伐,历时三个月才逐渐平息。

通过这个事件黄峥已经意识到拼多多聚拢3亿多用户、几百万商家之后,也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生意。

“现在是三四亿人,未来可能有五六亿甚至更多的人,以及几百万商家与你发生互动。其中会有很多矛盾,任何一个政策和调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都可能比我们自己内部想象得更大,这种责任也是比较大的。”

有时候,黄峥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越往前走,他内心会有一种不安。他害怕因为自己的过失把事情搞砸,这种惶恐会随着拼多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大。

我们则通过正反两个案例在不断观察,毕竟最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黄峥:

一方面他智商情商均高,潜意识也非常干净,而且也对企业经营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了系统的思考,且得出了一系列比较正向的结论。

但另一方面,毕竟黄峥还是个30来岁的年轻人,当遇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棘手的问题时,也会露出与这个年龄相符的反应。

不管怎样,黄峥用三年时间把拼多多带到了如此境地,已经取得了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

至于拼多多后面的发展,用黄峥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我是希望能够做一件跟原来相比社会影响力更大一些,就是说对自己有用,对别人也有用,就是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币驱逐劣币种的发生。

我们祝愿黄峥能带领拼多多渡过难关,最终能实现他的最美好理想。

(全文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黄峥

  • 钟睒睒蝉联首富,黄峥身价飙升1600亿,马云没能进入前十
  • 黄峥和张一鸣:电商出海真能举重若轻?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黄峥研究(下)

“我是希望能够做一件跟原来相比社会影响力更大一些,就是说对自己有用,对别人也有用,就是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币驱逐劣币种的发生。”

文|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黄口小儿何德何能翻起这么大的浪?

把互联网翻烂了也没找出一丝关于黄峥家庭的有价值线索,坚壁清野也是做到家了!

打死了就撂下这一句话:黄峥的父母之前在当地一家工厂工作,他的父亲学历并不高,未读完中学就开始打工。

不过这也说明他们家大概确实也没啥好说的。我们也只能凭黄峥事迹的结果做一些倒推:

黄峥的家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除了带给了他聪明的脑瓜子和像白纸一样干净的潜意识,别的啥也没有了。

但别小看这两样东西,东哥就不如小黄的运气。除了脑子转速差不多外,潜意识里的“案底”可不是白纸一张,上面留下的“印迹”恐怕不少。

比如他一定要做一个一言九鼎的“皇帝”,当然旁边最好得“妻妾成群”等等。而这些东西在黄峥脑子里根本不存在,有的只剩下“白纸一张”。

既然黄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潜意识底子,那他的成功就只能从前世的老灵魂积累与现世的福报里找原因了。

笔者找到一段媒体采访黄峥的视频,从这段真实的面对面访谈中,我们还是能捕捉到不少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问到哪几段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影响?黄峥认为有三段经历是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第一个是杭州外语学校的经历。那是中国少有的对学生提供的中外交流的场所,除了接受的是与国际接轨的西方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实际的出国机会。

在国外,他有幸接触到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教父”式人物,还接触到外国著名商界人士。从这些人物身上吸收到的营养是国内同龄人无法想象的!

第二个是在谷歌工作的经历。这段经历时黄峥在非常年轻时就进入了国外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通过这段工作与生活,使他能切身体会到一个优秀的公司是怎么组织,怎么运作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来使公司保持应有的活力。这使黄峥在真正创立自己公司时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三个是黄峥自己创业阶段。这个阶段是他的创业实操经历。

在此阶段他通过真刀实枪地进行企业经营,收获了管理企业的实际经验。且通过各种试错,不断反思自己在企业经营中的得失,使得在后面的创业经历中不犯错少犯错。

通过这三段经历,黄峥完成了他的成长过程。而且是在非常年轻时就走完了一般人需要10-20年的经验积累之路。不能不说,这些经验是黄峥在短时间内将拼多多走上正轨的关键要素。

可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黄峥还经历了人生路上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比如说,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吗?

笔者认为:在黄峥这个年纪,把拼多多运作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更值得祝贺的是他还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重要思考,这个比前者更可贵,更有价值!

有了这些思考,不仅能促使他把拼多多推向更成功,甚至退一万步说,就是拼多多失败了他还能再次创业成功。

这些思考的结果才是黄峥真正的财富。

笔者在自己著作与很多文章里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企业管理大逻辑——企业管理的Why、What、How。

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企业要想做好就一定要首先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黄峥在他还很年轻时(相当于很多成功企业家来说)就实实在在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他不但想到了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还想到了目前的成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样的思想穿透性可以让很多还远不如他“成功”的企业家们感到汗颜!

我们的社会在“急功近利”路上高速运转了几十年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一个人的成功普遍有着认识误区:

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标志就是“有钱”。当然钱有多少算成功可能有些差异,有人认为一千万可以了,有人认为一个亿才行。还有人觉得100亿才差不多了。

笔者对此观点颇为不以为然,只问一个问题就可以打破这个思维定式。

先不说多少钱就算成功标志了,就说一个人有了100亿,突然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那么对这个人又怎么说?他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呢?

这种事并不是天方夜谭,随便就可以举个例子——贾跃亭。

他最风光时,他的乐视股值是1700亿,按照一般标准算是成功人士了吧。可是现在他的乐视是负债70多亿,证监会已经取消了乐视的上市资格,勒令他尽快回国处理上市公司的相关问题。

此时对贾跃亭怎么评价?

所以以某个金钱数值作为指标来说明一个人成功与否看来是不靠谱的。

如果要按这个思路定成功的标准,我倒宁可把一个人具备挣钱的能力定为标准。

比如说马云,假设把他目前的财富都剥离干净,把他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10年后,他又创建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即便这个公司没有阿里那么大,仍然可以证明马云是个成功人士!

但笔者真实观点远非如此,我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应该与钱挂钩,而是以他为社会做了多大贡献来衡量。

比如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在辞去微软职务后,把他的全部财富放入了慈善基金会,其中一个方向是用于投资攻克癌症的研究。

未来他给世界留下的名声不是微软,而是他为全世界攻克癌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那是他真正的成功!

再比如一些做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她)们奋斗一生可能没有什么资产,最多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钱。可是由于他们的重大理论突破,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巨大进步。

这些人难道不是青史留名的成功人士吗?

黄峥虽然没说他对“成功”是怎么定义的,可从他能对目前的“成功” 提出质疑,说明他至少不认为那是真正的成功,可以相信,他对成功的理解应该与笔者是在同方向上的。

虽说黄峥对企业经历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也得出了一些积极正向的结论。可是在经营拼多多的具体事务时仍然有应付不过来的时候。特别是他们这种电商平台型企业,有些问题就像“魔咒”一样是躲不过去的:比如“山寨”与“假货”问题,在拼多多上市前后集中爆发了。

拼多多在2018年7月要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上市意味着这个公司即将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同时也意味着你的所有行为举止都放在公众面前由人评说。有些问题在不是公众公司时还可以遮掩,成为公众公司就再也遮掩不住了。

山寨品牌充斥平台,假货问题横生,以低价拼单取胜,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竟然不到三年就登陆纳斯达克了。此时公众怎么批评你都是不过分的。

黄峥是拼多多董事长,平时很少出面与外界沟通,可此时不出面是不行了。

本来就不擅长于辞令的他在上市前后经历了三次对外沟通会,每次对他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折磨。

他尽量用平和的语言解释拼多多的初衷,坚称他们也反对山寨货与假货,并且承诺认真整顿这些问题。

可是在一片激动的质疑声中,黄峥的声音显得非常微弱且无力。

大家只是不信这个还有点奶里奶气的白面书生真能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实事求是的说,黄峥是真不太可能短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别说他了,马云当年面对同样的质疑时,也是三个字:搞不定!

马云承认,那是他最艰难的一年,身心俱疲。

当年,据说马云手写五个“忍”字,闪电出台一系列措施,对新规让步,“十月围城”事件才收尾。他将2012年整个集团的思想定为修身养性。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静下来,公司就会静下来。慢慢去思考。有些问题在慢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清晰。所谓你乱得越快,外面乱得越快,你静下来,外面自然也静下来。你门前的森林都已烧了,你是救这些森林,还是干脆在前面挖一道壕沟,烧到这儿之后,没了就没了。”

马大仙都搞不定的事让黄口小儿搞定显然不现实。当时对黄峥来说更多的是感到委屈。他的想法也很明确:“那些恶意卖假的人有底气掀起风波,摆明欺负拼多多是一个新平台,规矩我是不会改的,你要做假去别的地方。”

他并非觉得拼多多完全正确,但也不认为严重到外界尤其是媒体描述的那样。

更何况,人民群众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投票,如果真的90%的产品不好,拼多多怎么可能有这么大体量,而且不停上涨?

到此为止,我们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黄峥在“企业为什么”的问题上有过严肃的思考,另一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显得有些把持不住想好的立场,在原则与现实之间摇摆。

其实这也很正常。

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是真遇到企业关键问题时,你的“大道理”能否与解决现实问题统一起来?这是对企业家的真正考验!

黄峥毕竟还是太年轻了,在创立拼多多的一路都是高唱凯歌走过来的,可是在这个关键坎上露出了破绽。这也难怪他,当年马云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也是手忙脚乱,也差不多是在某种“气急败坏”状态下草草了事的。

一个多年修炼的“大仙”都如此狼狈,怎么能要求略显稚嫩的黄峥能做到“气定神闲”呢?

事实上,黄峥在处理这次危机的过程与马大仙当年手法差不多。他到回来只剩一句话:只提到拼多多是一个三岁的孩子。自省与反思之余,他认为应该给这家公司更多宽容和试错的时间与空间。

因此,面对拼多多首次爆发的危机,他更多采取消除负面新闻的方式去灭火。那场舆论讨伐,历时三个月才逐渐平息。

通过这个事件黄峥已经意识到拼多多聚拢3亿多用户、几百万商家之后,也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生意。

“现在是三四亿人,未来可能有五六亿甚至更多的人,以及几百万商家与你发生互动。其中会有很多矛盾,任何一个政策和调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都可能比我们自己内部想象得更大,这种责任也是比较大的。”

有时候,黄峥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越往前走,他内心会有一种不安。他害怕因为自己的过失把事情搞砸,这种惶恐会随着拼多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大。

我们则通过正反两个案例在不断观察,毕竟最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黄峥:

一方面他智商情商均高,潜意识也非常干净,而且也对企业经营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了系统的思考,且得出了一系列比较正向的结论。

但另一方面,毕竟黄峥还是个30来岁的年轻人,当遇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棘手的问题时,也会露出与这个年龄相符的反应。

不管怎样,黄峥用三年时间把拼多多带到了如此境地,已经取得了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

至于拼多多后面的发展,用黄峥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我是希望能够做一件跟原来相比社会影响力更大一些,就是说对自己有用,对别人也有用,就是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币驱逐劣币种的发生。

我们祝愿黄峥能带领拼多多渡过难关,最终能实现他的最美好理想。

(全文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